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林州市第一重点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

更新时间:2022-08-30 浏览次数:27 类型:开学考试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 1. (2020高一上·沧州期中) 恩格斯说:“蒙昧时代是以采集现代的天然产物为主的时期,人类的创造品主要是用作这种采集的辅助工具。”以下各项符合恩格斯对“蒙昧时代”定义的是( )
    A . 北京人 B . 大汶口文化 C . 河姆渡文化 D . 黄帝时代
  • 2. (2019高一上·海口期中) 元谋人和北京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若想获得研究他们的第一手资料,主要通过(    )
    A . 神话传说 B . 史书记载 C . 学者推断 D . 考古发掘
  • 3. 某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起源作了如下归纳,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
    A . 距今约一万年前后,先人的食物主要依赖农耕生产 B . 早期农耕聚落时期,先人们实行共同耕作按劳分配 C . 中国人以炎黄子孙自居,因为炎黄传说已经被证实 D . 从史前墓葬品的差别中,可以透视到社会等级存在
  • 4. (2020高三上·贵溪月考) 《诗经·周颂》中写道:“噫嘻成王,既昭假尔(成王轻声感叹作祈告,我已招请过先公先王)。率时农夫,播厥百谷。”周公还告诫后代为君要“先知稼穑之艰难”。材料反映了(  )
    A . 当政者重视粮食安全的思想 B . 当政者借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 . 耕作技术出现革命性的变化 D . 小农经济对西周统治的重要性
  • 5. 下图是山西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鸟尊”,出土于山西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114号墓。其大鸟回眸、小鸟偎依、巨象缩首的完美组合造型,成为西周青铜艺术中的罕见珍品。据此判断该艺术品(   )

    A . 是晋侯权力至高无上的象征 B . 体现了青铜铸造技艺的成熟 C . 破坏了西周时期礼制的规定 D . 由技艺精湛的私营工匠制作
  • 6. 小华同学在参观山西博物院举办的商周文物展览时,拍摄了一组青铜器的图片,从中不能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

    A . 青铜铸造业规模宏大组织严密 B . 青铜器种类繁多,用途广泛 C . 青铜器物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D . 青铜铸造业的工艺水平高超
  • 7. (2019·全国Ⅰ卷) 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
    A . 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 . 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 . 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 . 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 8. 《左传》载:“其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捍御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材料涉及的制度是( )
    A . 禅让制 B . 分封制 C . 世袭制 D . 宗法制
  • 9.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根据材料可知周代分封制(   )
    A . 完全建立在同姓亲族基础之上 B . 分封的主要标准是德才兼备 C . 异姓诸侯国受到排挤 D . 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
  • 10. (2017高一上·诸暨期末)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中国古代家国同构的共性,成为国人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这种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相关(    )

    A . 宗法制 B . 世袭制 C . 分封制 D . 禅让制
  • 11. “家国同构”是我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特征,某位学者绘制了下图所示结构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 血缘关系是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纽带 B . 小农经济是封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 C . 儒家思想是宗法观念产生的思想基础 D . 宗法家族是国家政府功能的扩展延伸
  • 12. (2022高一下·云南月考) 《春秋公羊传》中记载:“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这一做法(    )
    A . 遵循了周代宗法制度的精神实质 B . 严重地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 C . 是春秋时期宗法制度崩溃的表现 D . 表明太后左右了王位的继承
  • 13. 公元前217年,某商人在宛(今河南南阳)交易时使用蚁鼻钱(楚国货币),被当地官府依据《金布律》处罚。这表明(    )

    A . 秦半两钱过重使用不便 B . 蚁鼻钱比秦半两钱值钱 C . 蚁鼻钱非当时颁定货币 D . 秦半两钱未在楚地流通
  • 14. 图示法可以使分散的知识系统化,直观地呈现整个知识骨架。下列一组图示体现的中心主题是(    )

    A . 加强文化控制 B . 加强经济管理 C . 加速国家统一进程 D . 巩固国家统一
  • 15. (2018高二下·邯郸开学考) 秦刻石辞传者凡七:曰峄山、泰山、琅邪、之罘、之罘东观、碣石门、会稽。会稽刻石特提男女淫佚之防,此就各地风俗为矫正也。琅邪刻石尚孝、重农,为此后汉治之本。由此可知(    )
    A . 秦的治国理念是儒家思想 B . 秦始皇喜欢游历 C . 秦注重社会的行为规范建设 D . 秦刻石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
  • 16. 毛泽东《沁园春∙雪》:“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以下是关于“秦皇”的说法,最准确的是(   )
    A . 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国 B . 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C . “焚书坑儒”,导致道家学说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D . 最早建立县制
  • 17. (2019高二下·祁县期中) 1975年湖北云梦发现《睡虎地秦墓竹简》,内有秦律187条,其中一条规定“有贼杀伤人冲术,偕旁人不援,百步中比野,当赀二甲”。此条文主要体现的历史信息是( )
    A . 秦律规定见义勇为是义务 B . 秦律法严苛 C . 秦律规定有违社会道德 D . 秦律鼓励百姓和睦相处
  • 18. (2020高二下·枣庄月考) 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

    A . 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 . 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 . 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 . 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 19. (2019高二下·淄川期中) 《管子》一书中记载,春秋时期齐国已用铁农具耕种土地。但据考古发现,在长江流域春秋晚期吴国墓葬中发现的农具和手工业工具,均为青铜制造。在中原地区洛阳王城、郑州碧沙岗和山西侯马等地春秋中晚期以至战国之际的遗址中,还普遍存在石、骨、蚌器的生产工具。由此可见春秋时期(   )
    A . 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已超过中原地区 B . 中国经济重心仍在关中平原 C . 中原地区的战乱严重影响了该地经济发展 D . 铁制工具仍然没有普遍使用
  • 20. 下表是部分先秦思想家的经济主张
    主张
    将粮食看成是社会财富最重要的部分
    只有原始的采集、渔猎和农业才是本业
    粮食的生产和储备关系到国家的存在
    衣、战是国家兴盛的根本
    这些主张反映了(   )
    A . 封建土地私有制基本确立 B . 重农抑商已经是社会共识 C . 农业生产获得了较快发展 D . 工商业的社会作用被忽视
  • 21. (2018高二上·会宁期末) 孔子讲“礼”,孟子重“义”,荀子也说:“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先秦儒家讲求“礼”“义”的主要目的是(  )
    A . 规范社会秩序 B . 强化中央集权 C . 构建平等社会 D . 缓和诸侯纷争
  • 22. (2021高一上·苍南月考) 战国中后期,荀子主张“礼法兼用”,韩非子也尝试为法治寻找“道”的依据,《吕氏春秋》一书则兼容了儒、墨、道、法诸家言论。这种现象表明当时( )
    A . 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 B . 法家地位有所下降 C . 儒家思想备受秦国重视 D . 思想专制局面形成
  • 23. 下图是某中学课题组在探究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时做的学习摘要。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 . 大变革的时代 B . 统一国家的建立 C .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 . 民族关系的发展
  • 24. (2021高一下·成都月考) 西汉初年,皇帝找不到颜色相同的四匹马来驾车,将相大臣甚至只能乘坐牛车;到汉武帝初,普通百姓也拥有马匹,“阡陌之间成群”。马匹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 . 社会稳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B . 西域良马引进与马种改良 C . 游牧民族大规模地移居中原 D . 长期和平使战马消耗减少
  • 25. 下图为中国邮政发行的主题为“中国古代文学家”的纪念邮票,包括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四位人物:贾谊、司马相如、扬雄和班固。将他们列为一组是因为他们的作品(   )

    A . 为现实主义文学奠定基础 B . 用华丽辞藻描绘盛世局面 C . 适应普通市民生活的需要 D . 注重感情抒发和神韵意趣
  • 26. (2017高二下·安阳期中) 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    )
    A . 《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 B . 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 C . 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 D . 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
  • 27. 数学史专家钱宝琮深入研究《九章算术》后,认为《九章算术》的编纂者对待数学的态度是:“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数学的理论虽属可知,但很难全部搞清楚,学者应该有适可而止的态度。”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 . 钱宝琮认为科研应该适可而止 B . 中国古代科学缺乏理论性探究 C . 《九章算术》的实用性相对有限 D . 数学知识很难适用于生活实践
  • 28. 汉武帝即位后,令各郡县保举贤良、方正、直言之士,由他亲自出题,让被举荐的人作答。通过这样的考察,大汉呈现出人才济济的盛况:大经学家、政论家董仲舒,大史学家司马迁,文学家司马相如,大军事家卫青、霍去病,大探险家张骞都出现在这一时期。上述材料说明了汉武帝( )
    A . 树立皇帝权威 B . 重视选拔人才 C . 削弱贵族势力 D . 推儒家思想
  • 29. (2018高一上·黑龙江月考) “贡举之法,三代未尝有之,而汉武帝建元元年诏举贤良之士,亲策问董仲舒而始焉。唐宋科举之法盖仿于此矣。” 材料中的“贡举之法”是指(    )
    A . 军功爵制 B . 察举制 C . 九品中正制 D . 科举制
  • 30. 对下图所反映历史现象的准确理解是(   )

    A . 诸侯强大威胁中央 B . 社会局面比较安定 C . 母后主政皇帝无权 D .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 31. 从西周到战国,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中国历史》

    1. (1) 图一主要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什么政治制度?图二反映出当时社会出现了什么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产生了什么历史影响?
    2. (2) 依据材料二中图三和图四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导致了社会上什么新兴阶级的出现?
    3. (3) 材料三中的百家争鸣和材料一、二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

    ——《汉书》

    材料二: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

    ——《汉书·刘辅传》

    材料三:清代学者钱大昕认为:“……大将军权兼中外,又置前后左右将军,在内朝预闻政事,而由庶僚加侍中给事者,皆自托为心腹之臣矣。”

    1. (1) 根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
    2. (2) 根据材料二、材料三,说明设置中朝的做法和目的。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