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普宁市侨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6月第三...

更新时间:2022-08-30 浏览次数:42 类型:月考试卷
一、本卷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 1. (2021高一上·仁寿月考) 周代君主与诸卿会商政事,通常在例行的早朝上进行,若有重大疑难政事,君主还往往召集众卿大夫临时集议。朝议者的资格都是由宗法身份和官职所排定,具有很大的稳定性,参议成员的权利不容任意侵犯。周代的朝议(   )
    A . 具有贵族民主色彩 B . 表明官僚政治制约君权 C . 破坏宗法等级制度 D . 导致分封制度逐步瓦解
  • 2. 古代中国有两个典型的中央建制:一个是汉武帝为分割外朝权力而由身边亲信组成“内朝”(官职有中书令、尚书令、门下侍郎等)长期演变而来;另一个被称为“名不师古,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阙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材料中提到的两个中央建制的相同点是(    )
    A . 都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和管理 B . 都是中央设置的军事管理机构 C . 都体现了“分化事权”的制度安排 D . 都提高了中央政府的办事效率
  • 3. 宋朝的户籍制度按“常产”(主要是土地)的有无划分为主、客户。下表为宋朝主、客户的数量统计表。据表可知,这一时期(    )

    时间

    主户数

    客户数

    客户占总户数的比例(%)

    景祐元年(1034年)

    6067583

    4228982

    41.07

    庆历二年(1042年)

    6671392

    3636248

    35.28

    皇祐五年(1053年)

    6937380

    3855325

    35.72

    嘉祐六年(1061年)

    7209581

    3881531

    34.84

    元丰元年(1078年)

    10995133

    5497498

    33.33

    元符二年(1099年)

    13276441

    6439114

    32.66

    A . 政府的税收收入减少 B . 土地流转的速度加快
    C . 自耕农经济遭到破坏 D . 土地集中的程度降低
  • 4. (2021高二下·河间期中) 北宋初期,中央剥夺了州县的行政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权,通过通判、巡检、县尉来完善地方管理职能,并藉由户等制、乡役制、保甲制来加强对乡村民众的控制。这反映出,北宋(    )
    A . 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 B . 乡村治理的制度完善 C . 地方官丧失了治理权 D . 中央权力向基层渗透
  • 5. 明朝科举自下而上有乡试和会试。明初至中后期,录取人数逐渐上升,但乡试录取率由10%逐步降至3.3%,会试录取率也由21.7%降至8.4%。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    )
    A . 科举制影响扩大 B . 世袭制仍然占主导
    C . 政府行政效率低 D . 程朱理学逐渐衰落
  • 6. 1925年10月,北京、武汉等地200多个团体召开了国民关税自主运动大会,会后举行了游行示威。12月,在各界舆论压力下,北京政府与英美等国在关税特别会议上态度突然变得强硬,迫使对方做出让步,基本接受了中国提出的草案。这一结果主要得益于(    )
    A .   北京政府外交策略得当 B . 中国综合国力增强 C . 北伐战争取得初步胜利 D . 国人民族意识觉醒
  • 7. (2021·南通模拟) 新中国成立初期,斯大林曾致电中国领导人:“要划出一块合适的地方来给我们建立一个橡胶种植园。”然而他得到的回复是:我们同意在海南岛上为你们建立一个橡胶园,但是我们建议你们提供必要的贷款、机器和技术援助,由我们自己来建立和经营这个橡胶园,我们将给你们运去橡胶,作为对你们这种帮助的报酬。这主要反映出中国政府(   )
    A . 积极争取苏联援助以打破西方封锁 B . 追随和配合苏联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C . 不再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D . 坚持“一边倒”与独立自主的统一
  • 8. 读表

    时间

    古罗马法律内容

    公元前494年

    确保平民选出保民官参与国家行政、立法活动

    公元前445年

    废除平民不得与贵族通婚的限制

    公元前367年

    在两名执政官中必须有一人为平民

    公元前286年

    规定平民大会决议对全体罗马人民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据此推断,这一过程(    )

    A . 改变了罗马共和国的贵族政权性质 B . 实现了古罗马国家机构体系化 C . 促进了古罗马社会等级制度的消亡 D . 加速了平民与贵族权益平等化
  • 9. 长久以来,英国议会在与王权的斗争中占上风,其自身聚集了贵族、僧侣、商人、骑士等利益阶层。这使得一旦议会成为国家的权力中枢,各方势力都有机会争得自身利益。该传统(    )
    A . 有利于政治权力平稳过渡 B . 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影响 C . 促使行政权力不断地膨胀 D . 得益于1832年议会改革
  • 10. 1693年,康熙帝患疟疾,服御医药无效。欧洲传教士献上原产于美洲的金鸡纳,康熙帝服用后疟疾速愈。这反映了(    )
    A .   传统商路和欧洲贸易中心转移 B . 闭关自守政策下朝贡贸易繁荣 C . 殖民扩张使美洲社会遭到破坏 D . 新航路开辟后洲际间物种的交流
  • 11. 1830年,英国正式启用第一条商业铁路,十年后公布火车时刻表。因为火车比马车快太多,所以各地时间的微小差异就造成了巨大困扰。1880年,英国首次立法规定全国的时刻表都须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准,这就要求人们依据人工的时钟而非依据当地日升日落周期来过生活。这段材料重在说明(    )
    A .   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B . 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有所制约 C . 时间的精确成为日常生活的必要 D . 统一的时间有利于国家管理
  • 12. 美国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但这两大金融机构在投票份额和附加条款等方面被广泛诟病。2015年12月,全球迎来了首个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亚洲投资银行,有学者称亚投行是被逼出来的另起炉灶。这反映了(    )
    A . 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不断加强 B . 旧的国际经济体系正在遭遇挑战
    C . 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正在加剧 D .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矛盾激化
  • 13. 16—18世纪,建立在全球商品交换基础上的社会分工逐渐形成:美洲和东欧提供自然资源,非洲提供奴隶和劳动力,亚洲制造日常消费品和奢侈品,西欧则主要从事运输业、金融业和制造业。由此可见,当时(    )
    A . 亚洲经济地位较高 B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C . 西欧与东欧的矛盾尖锐 D .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成为主流
  • 14. 19世纪中期,美国作家梭罗在《瓦尔登湖》一书中,提出了崇敬生命、保护荒野,强调自然的整体性和相互联系等主张。在当时,这些主张的提出主要是出于(    )
    A . 对生物进化论的支持 B . 对城市化进程中问题的担忧 C . 遏制自然欲望的膨胀 D . 对理性社会的追求
  • 15. 南宋时期江南繁荣的市镇,已初步形成像州县城市那样的市区。如吉州的永和镇“辟坊巷六街三市”,平江府的平望镇“邸肆间列”。太平州的黄池镇,俗谚有云:“太平州不如芜湖,芜湖不如黄池。”这说明南宋时期(    )
    A . 江南市镇已出现城市化特征 B . 商帮的出现促进了市镇经济的繁荣 C . 江南市镇专业化分工较明显 D . 坊市界限打破促进了江南市镇的发展
  • 16. 1874年1月29日,《申报》发表题为《记新式小车》的评论写道:“二轮小车近上海新创设之举也,租界通衢已见。斯新式妆饰华丽,乘坐舒服,想实适于时需也。其车来于东洋……所望者惟车数之日渐增多耳。”下列对该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 .   “新式小车”是指近代交通工具自行车 B . “新式小车”仅仅满足了达官贵人的出行需要 C . “新式小车”受到城市居民的欢迎 D . “新式小车”已经取代传统交通工具
  • 17. 炎帝神农制五谷,尝百草,开创农耕文明。某同学想了解中国古代中医药方面的知识,搜集了部分关于“中医药”的信息。下列信息正确的是(    )
    A . 成书于东汉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B . 《本草纲目》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C . 《伤寒杂病论》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 D . 中国古代医药学发达,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生态度
  • 18. 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明有精深独到的见解,他说:“这种‘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是我们民族所追求的一种文化理念……甚至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也正是在于这种伟大的思想。”“这种伟大的思想”主要是指(    )
    A . 儒家的和谐思想 B . 儒家的德治思想 C . 法家的法治思想 D . 道家的无为思想
  • 19. (2021高二下·大石桥月考) “大凡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尽管可能听不懂彼此的方言,却能阅读同样的书籍……如果他们使用的是字母文字,中国恐怕早就分裂为像意大利、法国、西班牙、葡萄牙那样的许多国家了。”这主要说明(  )
    A . 使用字母文字是欧洲分裂成许多国家的主要原因 B . 汉字有双重特性:实用性和艺术性 C . 统一文字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D . 字母文字有艺术性而没有实用性
  • 20. 1851年,英国学者罗林生译出了坐落在今伊朗哈马丹(近两河流域)附近贝希斯敦摩崖石刻上的文字。据此,贝希斯敦摩崖石刻上的文字当是 (    )
    A .   印章文字 B . 玛雅文 C . 楔形文字 D . 甲骨文
  • 21. (2017高一上·宁阳期中) 《十二铜表法》有这样的规定:“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处死。”这体现了(    )
    A . 《十二铜表法》维护了贵族的利益 B . 《十二铜表法》使平民的权益得到保护 C . 《十二铜表法》蕴含法治的精神 D . 《十二铜表法》使贵族不能随意解释法律
  • 22. 约公元前3000年,印欧人进入青铜时代,有发达的畜牧业,驯养马、牛、猪、羊等,会使用马和马拉战车。他们的一支赫梯人于公元前2000年进入小亚细亚,并建立了国家。从中可以看出(    )
    A . 生产力的发展为印欧人迁徙提供了前提条件 B . 印欧人最早进入了青铜时代 C . 印欧人以种植业为主要的经济来源 D . 印欧人迁徙冲击了当地的社会秩序
  • 23. “那时,没有疾病;他们的骨头没有酸疼;那时他们没有发烧;那时他们没有天花;那时他们没有胸疼;那时他们没有腹痛;那时他们没有肺痨;那时他们没有头疼……可是那些外来者来了,令一切全然改变。”文中的“他们”“那时”“外来者”最有可能是(    )
    A . 印第安人  新航路开辟以前  西班牙人 B . 中国人  鸦片战争以前  英国人 C . 日本人  “黑船事件”以前  美国人 D . 埃及人  拿破仑入侵以前  法国人
  • 24. 新加坡的开国元首曾回顾说,“进入(20世纪)80年代我们发觉年轻人比较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由……看到了这种倾向,我们学校里教授儒家道德课程,以加强家庭的影响力,目的是要防止新加坡社会过度的西化”。由此可见,为应对社会的过度西化问题,新加坡政府(    )
    A . 构建本土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 B . 积极倡导儒家伦理观念 C . 彻底消除西方国家残余的殖民地文化 D . 积极复兴传统民族文化
  • 25. 2019年7月6日,中国“良渚古城遗址”在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5处,居世界第一。良诸文化遗址(    )
    A .   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 B . 属于自然遗产,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C . 属于早期文化遗址,实证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 D . 属于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是早期的城市文明
二、本卷共4题(第26题18分,第27题20分,第28题12分,共50分。)
  •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末,西方的分税制财政体制逐渐被认识和接受。民国初年,财政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但各省处于独立状态,实行封建社会统收统支高度集中的财政体制已不可能,而分税制财政体制正与共和体制相适应。1913年11月,财政部把全国的税种正式划分为国家税和地方税,“择其收入较丰者划归国家税项下”,地方税项细碎繁琐,无统一名目、制度和税率。1914年6月分税制取消。

    ——摘编自赵云旗《中国近代史上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尝试》

    材料二:1987年中共十三大报告提出要“在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财政收支范围的前提下实行分税制”。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要逐步实行税制分流和分税制”。同年中央选择天津等九个地区进行分税制试点。1993年分税制改革被写进《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1994年1月1日,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正式实行。其主要内容有:将过去对国营、集体和私营企业分别征收的多种所得税合并为统一的企业所得税;大幅度调整特别目的税和地方税,税种由原来的37个减少到25个,按照中央与地方两套税务机构分别征管。在分税制实施的最初10年间,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7.2%,其中中央收入增长17.0%,地方收入增长17.4%。

    ——摘编自郭大钧《中国当代史》等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民国初年分税制实行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90年代分税制改革的特点。结合两次改革的不同结果,谈谈你的认识。
  •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欧洲黑死病最初于1338年中亚一个小城中出现,1347年,黑死病肆虐的铁蹄最先踏过康坦丁斯堡——拜占庭最大的贸易城市。到1348年,西班牙、希腊、意大利、法国、叙利亚、埃及和巴勒斯坦都爆发了黑死病。1352年,黑死病袭击了莫斯科,连莫斯科大公和东正教的教主都相继死去,欧洲社会一片恐慌。由于应对迟缓,缺乏国际协调,疫病危害严重,据估计,在14世纪的100年中,黑死病在欧洲共夺去了2 400多万欧洲人的生命,约占当时全欧洲人口的1/4。黑死病的泛滥给欧洲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黑死病危机后,欧洲各国积极加强基础卫生设施的建设,如上下水道的改进,重视对垃圾的处理,加上普遍进行杀虫和消毒,使鼠疫等一度严重危害人类生命的传染疾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摘编自萧贺雄《鼠疫差点毁了欧洲》

    材料二:1910年10月,中国东北爆发了吞噬6万人生命的大鼠疫。在医学博士伍连德的领导下,1911年3月,肆虐哈尔滨半年之久的大鼠疫被遏制住了。伍连德推行了多项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措施。比如伍连德专门设计“伍氏口罩”,有效避免鼠疫在人群之间的传染。伍连德还提倡分餐制,设计了旋转餐台,以避免交叉感染。在伍连德的请求下,清政府从全国各地抽取医护人员,前往东北地区抗击疫情。清政府与俄国、日本不仅停止了东北的火车运行,而且出动军队进行强制隔离和封锁,清军把山海关等通往关内的要道全都给封了,通行者隔离滞留5日确认健康后才能放行。在全国人民特别是医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疫病被遏制住了。

    ——摘编自《1910—1911年的东北大鼠疫》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14世纪欧洲黑死病危机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危机对欧洲思想文化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两次疫情最终结果差异巨大的原因。
  •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相较于其他文明古国,只有中国的文明从未发生断裂。中华文明能够绵延不断的原因除了独特的地理生态因素外,最重要的是中华文明自身的包容性,以及其兼容并蓄的能力。历史上的中国文明一直与周边各种文明积极互动,传承中有创新。正是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使得丝绸之路两端的两个大国经历了两种不同的命运,西罗马在蛮族的入侵中走向灭亡,迈入漫长的中世纪,而中国经过几百年的民族大融合,最终,“和同为一家”,崛起成为古代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国家。

    ——摘编自[美]熊玢《大国复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