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北京市朝阳区2022届高三历史二模试卷

更新时间:2022-06-28 浏览次数:76 类型:高考模拟
一、单选题
  • 1. 《诗经·周颂·执竞》中“钟鼓喤喤,磬筦将将”,以敲钟打鼓声宏亮、击磬吹管乐悠扬来赞颂周朝开国之祖的丰功伟绩。考古发现的青铜乐器“钟”始见于周代遗址,可能出土于(   )
    A . 陕西长安普渡村遗址 B .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 C . 河南安阳殷墟遗址 D .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
  • 2. 孟子的政治诉求在于使诸侯行“王政”。他认为,“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的“王政”(   )

    A . 主张小国寡民 B . 强调民心归附 C . 与“王”字本义相符 D . 明确以“天理”为核心
  • 3. 西魏的实际统治者宇文泰主导的诸多改革,承袭了北魏改革思路,也为隋唐王朝的统治奠定基础。依据你对这段历史的理解判断,你认为宇文泰改革涉及到的内容有(   )

    ①发展均田制   ②沿袭科举制   ③恢复鲜卑姓氏   ④尊崇儒家教化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④ D . ②③
  • 4. 《建都论》是明代陈建论述都城选址的一篇议论文。他论述的古代都城选址的各项条件,即“夫建都之要,一形势险固、二漕运便利、三居中而应四方,必三者备,而后可以言建都”。在他的心目中“论时宜地势、尽善全美”的是(   )

    A . B . C . D .
  • 5. 13世纪中期至16世纪初,埃及大力推动对外贸易,在沟通欧洲与印度洋沿岸、东南亚、中国等地的往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时期(   )

    ①奥斯曼帝国日渐兴起   ②地中海区域商业活跃

    ③美洲大西洋沿岸繁荣       ④马尼拉帆船贯穿东西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④ D . ②③
  • 6. 1689年,法国传教士向中国皇帝进呈了一份来自欧洲的亚洲地图,但这份地图缺少中国详情。自1708年始,皇帝谕传教士分赴中国各省,遍览山水城廓;并谕部臣,选派干员,随往照料。当时运用了经纬制图法、三角测量法、投影技术等,实测全国640多地的数据,历时十年终告完成,即《皇舆全览图》。对这一超大规模的绘制地图的行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由顺治皇帝组织测绘   ②运用了欧洲测绘技术

    ③有助于巩固国家统一   ④触犯了中国领土主权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④ D . ②③
  • 7. 明清两朝的监察机构,合称“科道”。除六科外,还包括(   )
    A . 知谏院 B . 都察院 C . 四监司 D . 宣慰司
  • 8. 中国历来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大国,农民的土地问题自古是个重要问题。“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处,彼处荒则移此丰处,以赈彼荒处。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凡男妇,每一人自十六岁以尚受田,多逾十五岁以下一半。”这一土地纲领体现出其追求的是(   )
    A . 男女平等 B . 土地私有 C . 土地公有 D . 绝对平均
  • 9. 国家领土形成的过程存在着先占、添附、征服、购买等多种方式。有学者称,美国领土的形成具有非常有利的外部机遇,它是在欧洲因素的作用下、在欧洲的矛盾-争斗中不断扩大的。如图所示①②③中,“欧洲因素”的影响集中体现在(   )

    A . 意大利 B . 西班牙 C . 英国 D . 俄国
  • 10. 19世纪拉美国家矿产品和农产品的加工制造及配套的维修铺、铸件厂迅速发展,各国经济几乎形成“各持一方”的特色。如智利的铜矿业、墨西哥的麻加工业、巴西的咖啡业以及阿根廷的畜产品加工业等。1870年后,外国资本开始了对拉美大规模的投资、收购。20世纪初,阿根廷的4.9万家工业企业中外资企业占3.15万家、合资企业为1.5万家;墨西哥铁路的40%、采矿业的98%为外资控制。对这一时期的拉美经济的分析,结论正确的有(   )

    ①19世纪的拉美已步入了工业化进程

    ②拉美工业不是主要服务于本国市场

    ③国际分工的深化推动民族国家的独立

    ④跨国公司是金融技术转移的主要载体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③④ D . ②④
  • 11. “只有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贵重”——中国工人运动问题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表呈现了这一时期工人运动的发展状态,其主要是由于(   )
    1921年11月 陇海铁路大罢工
    1922年8月 长辛店铁路工人罢工
    1922年9月 粤汉铁路工人罢工
    1922年10月 山海关铁路工人罢工
    1922年12月 正太铁路工人运动
    1923年2月 二七铁路工人大罢工
    1925年2月 胶济铁路工人罢工
    1926年10月 南浔铁路工人运动
    A . 民族意识的逐步觉醒 B . 共产党的领导和推动 C .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D . 执行“扶助农工”政策
  • 12. 在2022年3月27日召开的“郑成功收复台湾360周年”座谈会上,学者们回顾了自新航路开辟以来台湾的风雨历程,为今日维护国家统一、领土主权完整提供了有意义的历史启示。下面几段材料可归属于这次研讨范围的是(   )

    ①材料一:元人汪大渊的《岛夷志略》中记:至元(年号)间,立巡检司。

    ②材料二:康熙二十二年讨平之,改置台湾府,属福建省,领县三。

    ③材料三:刘永福据守,抗不奉诏,重重布置,百姓咸恃以无恐。

    ④材料四: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前夕缔结的一系列有关战后国际秩序的条约和协定

    A . ①②③ B . ②④ C . ①③ D . ②③④
  • 13. 肯尼迪总统在回顾美国历史时说到,“通过援外这种办法,美国保持着对全世界的影响和控制地位,并支持着许多本来肯定会倒向或投入共产主义阵营的国家”。下列事件符合其所述特征的是(   )

    ①出台“门罗主义”   ②提出“十四点原则”

    ③实施马歇尔计划       ④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A . B . C . ①④ D . ②③
  • 14. 分析如图得出的几个结论中,准确、合理的有(   )

    ①从产业革命开始,煤炭被广泛用作于工业生产的燃料

    ②从能源使用上推断,工业革命由英国向欧洲大陆扩展

    ③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世界主要能源转向石油和天然气

    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凋敝,能源消耗总量急剧下降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15. 照片是岁月的定格,是历史的见证。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按照时间先后排列准确的是(   )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①③④ C . ①②④③ D . ②①④③
二、材料分析题
  • 16. 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

    人类学家发现,“大洪水”是世界多个民族的共同传说。《山海经·海内经》中有“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岛”。大禹治水的故事在中国广为流传。

    顾颉刚是“古史辨”派的创始人,王国维以实物材料研究古史所取得的成就对他产生深刻的影响。1923年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中,顾颉刚先生认为在甲骨文中并没有出现“禹”这个字,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对“禹”的定义是“禹,虫也”,因此,“禹或是九鼎上铸的一种动物,当时铸鼎象物,奇怪的形状一定很多,禹是鼎上动物的最有力者。”

    遂公盨【xǔ2002年在海外文物市场上被偶然发现】是西周中期遂国的某一代国君所铸的青铜礼器。内底铭文10行98字。首句的“天命禹敷土,随山壑川(天命禹平治水土,凿山以疏流)”是目前所知关于大禹治水的最早记录。

    北宋沈括言“今齐鲁间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太半皆童(光秃秃)矣”。“除河北备边之外,民力可用者惟东至登、莱(山东地区)西至秦、凤(陕西地区),南抵淮泗(淮河流域)而已。此数十州者,中土之根本,不可不惜也”。两宋时期的北方局面,使无论是北宋的“引黄北流”的治河方案还是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的“以水代兵”的军事防御方案,都未取得有利民生的结果。

    ——摘引自郑学檬《简明中国经济通史》

    自至元元年(1264年)起的近20年间,黄河以北的各路府州都有大水记载。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河北河南廉访司报告说“大抵黄河卧槽之时水势似缓,观之不足为害。一遇霖潦,湍浪迅猛。自孟津以东,土性疏薄,兼带沙卤,又失导泄之方,崩溃决溢可翘足而待”。元代运河走向与黄河夺淮正好是互相交叉,如何使黄河泛滥不影响到运河,这非常重要。

    ——摘引自韩茂莉《一条河贯穿了一个文明的进程-黄河历史上的六次改道》

    1. (1) 人类最早的文明出现于西亚、北非。说出两地古代文明的相似处。
    2. (2) 利用上述材料,说出你对“大禹治水”的理解。如何看待“古史辨”派提出研究东周以前的历史“宁可疑古而失之,不可信古而失之”。
    3. (3) 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河泛滥改道的原因。为什么说“河运”关乎“国运”。
  • 17. 维也纳体系

    (维也纳会议召开的)一个半世纪以前,为结束“三十年战争”期间的冲突,各方达成一系列的解决方案,同时还制定了指导一般外交政策行为的原则。由此产生了把不再受宗教驱使的现存政治实体作为出发点的欧洲秩序。此后将近一个半世纪里,这一体系通过几乎是自发组成的相互制衡的同盟,把挑战者约束在这一均势中。

    均势未能挡住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的军事势头。法国跨过它古老的边界,征服了欧洲大陆上几乎所有的国家,之后险些在俄罗斯广袤无垠的大地上覆灭。这次维也纳会议的与会者在旧体系和神圣罗马帝国的废墟上重新建立新的均势,还要面对法军占领所引起的民族主义的新浪潮。

    俄国沙皇、奥地利皇帝和普鲁士国王构成的“神圣同盟”防范对国内体制的威胁;英、俄、普、奥“四国同盟”剿灭任何对领土秩序提出挑战的国家;“大国一致”机制确定了定期召开同盟国政府首脑参加的外交会议,制共同目标,对付新出现的危机。三套机制构成了维也纳体系的支柱,均势是维也纳会议中取得的重大成果。英国通常不介入尚未出现、或短期内仍不明朗的局势,但在1904年,英国放弃了“光荣孤立”政策,加入法国和俄国的协约国联盟。

    维也纳会议后的头40年里,对欧洲秩序起到了预防冲突的缓冲作用。任何实力均衡都是相对的。随后的40年,维也纳会议的愿景因第一次世界大战而破灭,均势内固有的尔虞我诈把世界推向了战争。

    ——摘引自【美】亨利·基辛格《世界秩序》

    1. (1) 有人说:“从社会进步的角度说,维也纳体系是‘反动的’;从国际关系的角度看,维也纳体系却是有重要贡献的,它是继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之后被公认的第二个国际体系”。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观点作出解释。
    2. (2) 概括维也纳体系走向破灭的原因。
  • 18. 犹太难民来华犹太难民情况简表

    时间

    人数

    1933—1937.8

    1000—1500人

    1937.8—1939.8

    约20000人

    1939.8—1940.6

    2000至3000人

    1940.6—1941.12

    约20000人

    1933年的纳粹政权曾鼓犹太人移民,但纳粹政权控制范围之外的国家限制了这一行为-如果流亡者多是被纳粹政权剥夺了财富的穷人。波兰驻德国大使利普斯基在1938年9月与希特勒谈话“为犹太人问题的解决,我们波兰人将在华沙为他建造一座辉煌的纪念碑。”1939年美国政府拒绝载有900多名欧洲犹太难民的轮船进入美国,1940年和1941年,美国国会相继否决了向难民开放阿拉斯加州和接纳2万名德国犹太儿童的议案。1933年,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向德国递交了抗议书,谴责希特勒的反犹暴行。1938年6月到10月,仅以找到的签证号码推算,中国驻维也纳大使馆总领事何凤山发放了1900多份签证,使数千犹太人逃离屠杀。1939年《东方杂志》刊文“虽然我们在上海尚有十多万难民的生活不易维持,但我们只要能力能办到,总可以尽力帮助犹太难民,我们应站在弱小民族的联合战线上,一致对付欺凌弱小民族的敌人。”自1941年12月起,日本对上海犹太难民采取了类似于敌侨的管理方式,至1945年8月,难民们终于迎来了自由。据学者研究指出,上海当时接纳的犹太难民比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和印度五国所接纳难民总数还多。

    ——摘引自王健《逃亡与拯救:二战中的犹太难民与上海》

    1. (1) 纳粹屠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令人痛心的人间惨剧。依据材料和所学,谈谈你对二战期间犹太难民问题的认识。
    2. (2) 在艰苦卓绝的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同世界人民一道,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依据下面时间轴的提示(序号),结合相关历史进程,写出标志性的历史事件。简述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现实意义。

三、论述题
  • 19. 不列颠东印度公司

    不列颠东印度公司创建于1600年,公司共有125个持股人,资金为7.2万英镑。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授予皇家许可状,给予东印度公司21年贸易垄断权。1612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坎贝湾海战中挫败了葡萄牙舰队。1670年查理二世发布了五条法律,授予东印度公司自主占领地盘、铸造钱币、指令要塞和军队、结盟和宣战、签订和平条约和在被占据地区就民事和刑事诉讼进行审判的权力。

    18世纪中期,英法为控制殖民地而摩擦不断。公司向政府再贷款100万英镑,英国政府将东印度公司的许可证的期限延长。东印度公司于中国、印度和英国之间建立了呈三角关系的贸易网,在孟加拉取得了鸦片贸易的独占权。孟加拉于1770年出现大饥荒,当地六分之一的居民饿死;东印度公司得到国会授予的与美洲贸易时更大的自主权,这一行为导致了不可预料的结果。公司于1874年解散。《泰晤士报》评论说:“在人类历史上它完成了任何一个公司从未肩负过、和在今后的历史中可能也不会肩负的任务。”

    ——摘引自【日】浅田实《东印度公司》

    阅读材料中不列颠东印度公司从创建到解散的过程,结合所学知识,对该公司进行分析。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