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石板凳学区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

更新时间:2017-12-06 浏览次数:982 类型:期中考试
一、<b >选择题</b>
  • 1.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接人待物   妇孺皆知   引颈受戳   鸢飞戾天 B . 无与伦比   通霄达旦   广袤无垠   空旷幽绝 C . 顾名思义   人迹罕至   根深蒂固   筋疲力尽 D . 正襟威坐   无可置疑   变幻多姿   和颜悦色
  • 2.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 如梦初醒的观众用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由衷的赞赏。 B . 秋风中叶子簌簌而落,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了。 C . 山区扶贫工作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程,涉及多个方面,解决交通问题首当其冲 D . 花果山玉女峰以“江苏第一峰”而闻名遐迩 , 引来无数宾客登高览胜。
  • 3. 下列横线上应填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他便       我将来照了寄给他,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

    ②我将永远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          是无法补救的。

    ③永远流浪的天才灵魂,         在一个土头土脑的俄国人身上找到了简陋归宿。

    ④她永远记得看荧光的这一晚,永远记得这种神妙世界的       

    A . 嘱咐   悲痛   居然   景观 B . 嘱咐   伤痛   居然   奇观 C . 叮嘱   哀痛   竟然   奇观 D . 叮嘱   惨痛   竟然   景观
  •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有关领导在会议上明确要求,各部门必须尽快提高传染病防控工作。 B . 中国体育健儿正在积极备战2020年奥运会,他们将在赛场上努力拼搏,争创佳绩。 C . 读者深受喜爱的鲁迅先生,不凡的一生中,留下了大量文风质朴、寓意深刻的作品。 D . 随着我市“阳光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同学们的身体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 5.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消息二则》的作者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是他的诗篇《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的诗句。 B . 《藤野先生》是鲁迅写的一篇小说,它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敬爱和怀念之情。 C . 《回忆我的母亲》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采用了倒叙和顺叙相结合的手法,赞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 D . 《与朱元思书》一文生动而简洁地描绘了富春江山水的优美景色,抒发了作者向往自然、寄情山水的情感。
  • 6. 施耐庵具有深厚的语言功力,他塑造的人物形象鲜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名著阅读课上同学们争先恐后,交流《水浒》108将中的有关人物。下列是林霏同学的发言内容,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
    A . 秦明,使一条狼牙棒,有万夫不当之勇。他性情急躁,声如巨雷,外号“霹雳火”,常当先出阵,屡立战功。 B . 张顺,在江州以卖鱼为生。练得一身雪白的肌肉,在水下可伏七天七夜,人称“浪里白条(跳)”。 C . 燕青,刺一身遍体花绣纹身,心灵机巧,见多识广。跟卢员外学得一身好相扑,江湖上难逢对手。曾因老母亲被虎吃掉,在沂岭连杀四虎,人称“浪子燕青”。 D . 侯健,做得一手好裁缝活,飞针走线,技艺高超。长得黑瘦轻捷,人唤“通臂猿”。他负责制作旌旗袍袄。 E . 龚旺,外号“花项虎”,浑身刺有虎斑,脖子上刺着虎头,在马上会使飞枪。
二、<b >综合性学习</b>
  • 7.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正人君子”之流所深痛疾的文字。

    1. (1) 给划线的字注音。

      痛疾

    2. (2) 解释词语。

      ①扬抑顿挫:

      ②深恶痛疾:

    3. (3) 这段文字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A . 比喻 B . 反语 C . 对比 D . 夸张
  • 8. 学习了《藤野先生》一文后,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鲁迅及其作品,班级准备开展以“走近鲁迅”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回答下列问题。
    1. (1) 同学们拟定了以下几个选题,你认为不适合作为本次活动选题的一项是(    )
      A . 鲁迅弃医从文的经历 B . 鲁迅的小说和散文作品 C . 鲁迅作品中的忧国忧民思想 D . 鲁迅与韩寒二人个性之比较
    2. (2) 假如你们小组的综合性学习报告题目拟定为“鲁迅弃医从文的意义和价值”,你认为下面哪一则材料不能选用?

      ①鲁迅先生深深地知道,要想拯救中国,必须改变中国人的思想。他决定用笔作为武器来唤醒麻木的中国人。

      ②学医只能救人的身体,而学文能挽救一个民族的灵魂。医生只能医治人的肉体,而不能医治人的精神、灵魂。所谓小医医人,大医医国也。

      ③鲁迅在小说写作上具有开创精神,自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开始,鲁迅就不断探索小说文体,从不同的视角,用不同的手法来进行叙述,形式活泼多样。

三、<b >默写</b>
  • 9. 名句填空。                              
    1. (1) 牧人驱犊返,。(王绩《野望》)
    2. (2) 晴川历历汉阳树,。(崔颢《黄鹤楼》)
    3. (3) ,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4. (4) 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的诗句“”以“蓬”和“雁”自比,写出了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5. (5) 鲜花是美的,白居易的春行钱塘湖,为“,浅草才能没马蹄”的景象深深陶醉。
四、<b >名著导读</b>
  • 10. 《红星照耀中国》曾易名为《西行漫记》,是(作者)写的一部文笔优美的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该书绝大部分素材来自作者采访和考察的第一手资料,客观地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的真实情况。
五、<b >诗歌鉴赏</b>
  • 11. 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 (1) 诗中能够突出表达诗人情感的一个词是
    2. (2)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诗是如何表现初春的特点的?请作具体分析。
六、<b >文言文阅读</b>
  • 12.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游东坡

    陆游

        十九日早,游东坡。自州门而东,冈垄高下,至东坡则地势平旷开豁。东起一垄颇高,有屋三间。一龟头曰“居士亭”,亭下面南一堂颇雄,四壁皆画雪。堂中有苏公像乌帽紫裘横按筇杖是为雪堂。堂东大柳,传以为公手植。正南有桥,榜曰“小桥”,以“莫忘小桥流水”之句得名。其下初无渠涧,遇雨则有涓流耳。旧止片石布其上,近辄增广为木桥,覆以一屋,颇败人意。东一井曰“暗井”,取苏公诗中“走报暗井出”之句。泉寒熨齿,但不甚甘。又有“四望亭”,正与雪堂相直。在高阜上,览观江山,为一郡之最。

    (节选自《入蜀记》)

    【注释】①东坡:苏轼被贬黄州时,开辟了一处荒地,名为东坡。②龟头:形容垄头昂起,上建小亭,有如龟头。③筇杖:竹枝。④雪堂:苏轼在东坡建室时,天下大雪,于是在堂壁绘雪,题堂名为“雪堂”。

    1. (1)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

      ①自州门而           ②至东坡则地势平旷开豁

      ③亭下南一堂颇雄     ④一郡之最

    2. (2) 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断3处)

      堂 中 有 苏 公 像 乌 帽 紫 裘 横 按 筇 杖 是 为 雪 堂。

    3. (3) 下列表示与文中画线句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A . 那上面有一座木桥,已经很旧了,还有一间破败的小屋,很不如人意。 B . 那上面原先放着石板,后来扩建成木桥,还在桥上盖了一间小屋,很让人扫兴。 C . 那上面原先有一座木桥,桥上有一间小屋,现在已经破败,很不如人意。 D . 那上面原先放着石板,后来又在旁边建了一 座小桥,还在小桥上盖了一间小屋,很让人扫兴。
    4. (4) 根据选文内容和你的理解填空。

      陆游游东坡,从居士亭开始,以“”为游览中心,踏访有纪念意义的景物,一直到“四望亭”,仿佛跟随苏轼的足迹而行。一路走来,他感慨良多,写下这篇游记,字里行间蕴含着对苏轼的“”之情。

七、<b >现代文阅读</b>
  • 13. 阅读下列文章,回答小题。

    田野上的白发

    刘益善

        ①母亲50岁后,头发日渐白了。先是两鬓,后采是额前,再后来满头芦花,让我们感到心痛。

        ②父母都不愿离开家,家里有猪鸡水牛,有房子和责任田,上高中的小弟还要人照顾,患不治之症的父亲不能劳动,里里外外都是母亲一人操持,她头发还有不白的么?

        ③4月的一个晚上,我搭同事的便车回老家,想看看父母和小弟。到家时已是晚上11点多了,家里没人,门上挂了锁。奇怪,这么晚了,父母到哪去了呢?天气乍暖还寒,夜风吹过,身上有阵阵凉意。朝远处田野望去,怎么回事呀?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我信步朝田野走去。

        ④到了田边,我像被人使了定身法一般,呆立在夜色里。只见母亲一手提着脸盆,一手握根棒子,敲击着,发出当当的声响。母亲在田埂上蹒跚地转悠,田埂角上放着盏马灯,灯火如豆。田里是平整的秧圃,依稀可见撒下的稻种已经抽出嫩芽。母亲身上披了件破棉袄,手里不停地敲击着。我叫丁声母亲,母亲见是我,停丁下采,脸上溢着慈祥的微笑。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母亲一见,立刻又敲起来,那黑乎乎的便遣散而去。母亲说+今年是少有的奇怪,撒下的稻种一个晚上便被老鼠吃得精光。没有办法,大家只好日夜在田边守着。母亲告诉我,父亲被姐姐接去了,小弟住校,星期天才回,她已经在田边守了三个昼夜了。

        ⑤母亲和我说话,手里还在敲盆,沿着田埂蹒跚而行。我跟在她后面,心里沉沉的。母亲,您该休息了,把田退了吧!您劳作了一辈子,难道不谊享一事福么?我知道,我是劝不动母亲的,她离不开她的田野。平时我们劝她,她都说:你们不要管了,这田是不能退的,我做一天算一天,也好照料你爹和你弟。

        ⑥那个夜晚,我陪着母亲在田野上敲盆赶鼠。母亲的身影在田埂上晃动着,夜色里,只有母亲的白发看得清楚。夜风吹着,母亲的白发在田野上飘拂,飘拂,飘拂出我一脸泪花,飘拂出我又一段回忆。

        ⑦父亲病倒时,正是乡下大忙季节。母亲忍着悲痛,半夜里起来拔好秧,运到水田里。一早回家服侍父亲吃药,再赶到田里插秧。一大块白晃晃的水田里,只有母亲孤单的身影在移动。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母亲是高明的织工,织着绿色;母亲是勤劳的春蚕,吐着绿丝。

        ⑧我赶回家帮母亲插秧,到田边时,一块大田,母亲已插完一大半。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母亲的衣裤没一处干的地方,浑身是汗渍泥水。母亲跪在田里插完一行,又插一行。我含着泪水冲到田里,喊着:妈,您不该这样拼命!

        ⑨母亲见是我,想站起来,努力了两次却未站起。我一把抱起母亲,感到母亲已瘦得皮包骨头。母亲脸上仍是慈祥的微笑,白发被汗水湿透了,沾在额上脸上脖予上。我为母亲拂了拂头发,一阵风吹来,白发在田野里飘拂起来。母亲说:抢季节要紧啦,这秧早插一天,就能多收一成。我没说话,把母亲进回家,就跑到田里,没命地插起秧来。我累得腰酸背痛,但一想到母亲的白发在眼前飘拂,想到母亲跪在田里的身影,便觉得不累了,腰也不酸了。我一口气插完大田的秧,哭了……

        ⑩母亲离开我们三年了,但我忘不了母亲的白发。她的青丝变白发,是岁月的辛劳所染。母亲的白发,装点着故乡的田野,温暖了我的心灵。

        ⑪啊,母亲的白发哟,还在田野上飘拂么!

    1. (1) 简要说说文中的母亲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
    2. (2) 母亲的白发,让“我”“感到心痛”。文中叙述了哪两件让“我”心痛的事?
    3. (3) 结合语境,对下列句子作简要赏析。

      ①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

      ②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量,艰难地爬行。

    4. (4)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①段中“后来满头芦花”一句用乡村常见的芦花来形容母亲的,白发,突出母亲头发斑白的特征,切合母亲农妇的身份。 B . ③段中“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一句看似闲笔,实则为后文的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C . ④段中“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一句,既写出了老鼠的猖獗,又侧面表现出母亲的辛劳。 D . ⑪段中以“母亲的白发哟,还在田野上飘拂么!”一句结束全文,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地抒发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5. (5) 本文着力描写母亲的白发,请简要分析“白发”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 14.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讨分数的人

    徐慧芬

        一阵小跑声过后,学校走廊里,一个男生小声而急促地叫我,我立定问他:“有什么事吗?”

        他期期艾艾地说:“我——我能到你的办公室去说吗?”我点点头。他进来后,小心翼翼关上门后,将手上卷着的画纸摊开在我面前说:“老师你看,我觉得自己画得挺好的,为什么只有65分呢?我看他这张还没我的好呢,他都70分呢。”他把同桌的那张画也摊了开来。

        啊,原来是来讨说法的。这是一张美术作业,临摹书上的一幅写意国画《梅花麻雀图》。这算是期中考试了。

        两张画摊在桌上,我给他分析:“你这张,梅花点得还蛮像样,麻雀的形体姿态也不错,可偏偏是‘点睛之笔’不准确,眼睛画偏了,这不是犯了常识性的错吗?他这张也有缺点,梅花浓淡深浅缺少变化,但作为画面主体的麻雀画得还是到位的……”

        他听明白了,似乎也服气,但还不走,磨磨蹭蹭,抓了一会儿头皮,终于说出了要说的话:“老师,你这次能不能开开恩,送我5分,下次还你,行不行?”

        我笑了起来,教书好些年了,还没碰到过这样的学生。

        “你说说看,为什么一定要送你5分呢?”

        “你表扬过我的,说过我画画蛮好的。”

        “啊,我表扬过你?”

        “是的,你表扬过我两次,一次画素描头像,你说我暗部画得蛮透气,没有闷掉。还有一次画水彩,你说我天空染得蛮透明,没有弄脏。”

        “可是这次你只能得65分呀,再说这是考试,老师应该公正,是不是?”

        “可是我这次已经向我爸说过我美术考得不错的,否则老爸要说我吹牛,又要打我的……”

        “65分已经超过及格线了,以后再努力一下就是了。”

        “不不不,老师,我只好实话告诉你,这次期中考,几门主课我都没考好,语文65分,英语刚及格,数学只得了55分。我爸气死了,用皮带抽我,用脚踢我,说我没有一门考得像样,我说我副科蛮好的,美术至少能考70分……老师,你看——”

        他撩起一条裤腿,露出了几条青紫的伤痕。

        我不再多说,拿出一张宣纸,让他重画一幅。

        半小时后,我用朱笔在他的画上写了个“70”,很醒目。出门时,他向我鞠躬,又轻轻问一句:“老师不会告诉其他同学的,对吗?”我含笑。

        多年以后……

        我在地铁月台上等车,一旁座椅上一个男子向我微笑行注目礼,而后站起来说:“您不是教我们美术课的老师吗?”

        “你是?”我记不得他是哪位了。

        他说:“我就是那个向你讨分数的学生呀!”于是我想起了20多年前的那一幕。月台上,我俩相互把上述故事一点点补充完整。

        我问他现在在哪里工作,他说了一家公司的名称。

        “那么,你现在是否经常向你的老板要求加薪?”我和他开起了玩笑。

        他笑了,有些腼腆地说:“我们公司人不多,我当家。”

        “啊,那你就是老板了,你后来学的什么专业?”

        “计算机专业,毕业后搞软件设计。”

        “你过去数学好像不怎么好的,怎么选了这一行?”

        “老师,你还记不记得,那次在你办公室里你对我说的一句话,你说,像你这么聪明,想得出讨分数的人,怎么可以数学不及格?”

        我说过吗?记不清了。可是他却一直记着,并为此改变了自己。

    (选自《青年博览》2016年第9期)

    1. (1) 试比较下面句子中“我”的两次“笑”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①我了起来,教书好些年了,还没碰到过这样的学生。

      ②我含

    2. (2) 具体分析“父亲”和“我”的教育方法的特点。
    3. (3)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的男生形象。
    4. (4) 说说文章结尾处画线句的含义。
八、<b >材料作文</b>
  • 15.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个小男孩种下一颗胡萝卜种子。他的妈妈说:“这颗种子恐怕不会发芽。”他的爸爸说:“它恐怕不会发芽。”他的哥哥也说:“它恐怕不会发芽。”每天,小男孩都把种子周围的杂草拔掉,然后浇上水。可是,什么都没长出来。一天天过去了,还是什么都没长出来。大家都不断地说:这颗种子不会发芽的。但是,每天小男孩仍然坚持拔掉种子周围的杂草,然后浇上水。终于,有一天,一棵胡萝卜长出来了,如同小男孩早就知道的那样。

    (选自路斯·克劳斯《胡萝卜种子》)

    请根据上述材料,结合你的理解和感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1)立意正确,题目自定;(2)自选文体(诗歌除外),文章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要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