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贵州省部分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文综历史4月模...

更新时间:2022-05-30 浏览次数:55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周礼·考工记》记载:“粤(指吴越)之无镈(泛指青铜农具)也,非无镈也,夫人而能为镈也。”郑玄注曰:“言其丈夫人人皆能作是器,不须国工。”这一记载可用于印证当地(   )
    A . 冶铁业相当发达 B . 户籍制度的调整 C . 垦殖水平的提升 D . 民营手工业发展
  • 2. 有观点认为,历史上以三长制“治民”的措施,实质上是重新调节君权与族权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为全国统一奠定基础的长远之计。这一评价的着眼点是(   )
    A . 厘清宗族脉络 B . 促进民族交融      C . 保障财税征收 D . 加强中央集权
  • 3. 公元809年,袁州(今江西宜春)刺史李将顺主持修建李渠作为城区防火的水源(见右图)。可见,李渠的修建反映了当地(   )

    A . 市民居住条件的改善 B . 城市规模的扩张 C . 农业抗灾能力的提升 D . 堪舆文化的盛行
  • 4. 明代南粤先贤黄佐在《泰泉乡礼》中明确提出:“凡行乡约、立社仓······有司(泛指官吏)俱毋得差人点查稽考,以致纷扰”,“其有好为异论、鼓众非毁礼义、不率教之人,亦以姓名闻于有司,有司严惩治之”。黄佐此举(   )
    A . 保证了地方秩序的稳定 B . 提升了乡约的可执行性 C . 提高了乡民的道德素养 D . 明确了乡绅士人的责任
  • 5. 记载表明,19世纪60年代初,上海一块原来市值200两/亩的地皮很快就卖到了1200两/亩;而不到10两/担的花布很快涨到30两/担,1863年上海的原棉出口量较上一年提高了3倍。受此影响,上海(   )
    A . 城市扩张速度加快 B . 棉纺织业对外竞争力提升 C . 经济结构发生变动 D . 周边棉花种植业潜伏危机
  • 6. 下表是对《新青年》第八卷第一号至第四号中发表的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的文章及其作者的统计。这反映了(   )

    卷号

    发表文章总篇数(诗、

    随感录、通信不计)

    马克思主义相关

    文章篇数

    作者

    具有马克思主义觉悟与否

    八卷一号

    18

    5

    陈独秀、李汉俊

    八卷二号

    15

    2

    李汉俊、杨明斋

    3

    中俄通信社、郑振铎、李少穆

    八卷三号

    16

    9

    袁振英、杨明斋、沈雁冰

    八卷四号

    26

    18

    陈独秀、李大钊、李汉俊、

    袁振英、杨明斋

    1

    H.M

    未知

    A . 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播特点 C . 马克思主义理论日益深入人心 D . 中国共产党成立条件日益成熟
  • 7. 1937年11月,《抗战戏剧》创刊,其共刊登了49篇通讯文章,报道更多的是展现演剧队去周村、长川、陕县的下乡演出。通讯篇的文章作者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向,如出现由工人自主创作的特稿等。这些从侧面反映了(   )
    A . 敌后抗战路线的推行 B . 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 C . 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D . 戏剧宣传方式发生改变
  • 8. 下图是全民健身计划的一幅宣传广告,其传递出的理念是(   )

    A . 体育强,则国家强 B . 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C .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D . 生命不息,运动不止
  • 9. 修昔底德在追述希腊人早期历史的时候,曾经提到“没有卫城的、由一群村社组成的市镇”。当时,村社所强调的已不是血缘,而是地域,村社的职能之一是登记本村社的公民。希腊人的“村社”演变历史反映了(   )
    A . 公民政治意识的增强 B . 城邦权力架构的完善 C . 城邦平民阶层的扩大 D . 希腊城邦国家的形成
  • 10. 在历史上,文化和建筑曾被用来服务于政治和民族野心。下图所示是修建于英国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年)的英国新议会大厦。当时,它的兴修表达出的意义是英国(   )

    A . 世界殖民霸主的建立 B . 民主政治体制的发展 C . 民族认同感逐步增强 D . 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
  • 11. 下面是20世纪初美国社会流行的两种经济观点,其表达的共同主题是(   )

    罗斯福

    (1882-1945)

    漠不关心他人的自私自利行为,乃是十分糟糕的道德表现;现在我们还明白了这种行为在经济学上也是十分糟糕的

    凯恩斯

    (1883-1946)

    充分就业和福利制度保障了工人的生活水平,这可以扩大市场需求······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秩序

    A . “公平促进效率” B . “发展离不开市场” C . “国家干预经济” D . “秩序意味着进步”
  • 12. 自1949年开始,美国及其西欧盟国对“苏联集团”的出口实施严格管制。1969年,美国调整并出台《出口管理法》,去除了1962年相关法案增加的“经济威胁”的内容,而代之以单纯的“军事威胁”条款。这一转变表明(   )
    A . 美苏加紧了对世界市场的争夺 B . “滞胀”困境促成冷战趋向缓和 C . 美苏政治经济合作局面已形成 D . 美国侧重于从经济上压制苏联
二、非选择题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国际法则是以行为体的内在联系为基本预设的,将所能接触到的所有民族视为一个有亲缘关系的大家庭,在此基础上建构规范,讲求重义轻利、往来礼仪、互助互谅等。国家间关系就不仅仅表现为利益平衡的结果,国际法也不仅仅靠制裁违法者保障其有效性,而是调和关系、促进合作追求共同体的和谐,并通过“礼”的教化作用使各国内在地遵守国际法律,这伟国际法直正地成为国际社会“公平和美良的艺术”也为国际政治提供了一种更为深刻的检验标准,而不是表现为机械的利益平衡规则或“强行法”等社会价值底线。

    ——摘编自汤岩《古代中国主导的国际法:理念与制度》

    材料二:为了适应新情况罗马的外事裁判官制定了万民法。在《法学辞典》(增订版)中

    万民法被定义为市民法的对称,指世界人民共同适用的法律。在部分法学著作中,万民法也指调整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国际公法。虽然这一时期的万民法仍然脱离不了时代、地域以及阶级的局限性,但是它已经具备现代国际法的基本雏形,作为国际法的起点对后世影响深远。

    ——摘编自李露雅《国际法源流--国际法从西方到世界》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主导的国际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特点形成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马万民法的适用范围及其实质。
    3. (3)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谈谈你对古代东西方国际法实践的认识。
  •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摘编自聂凤英《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研究》

    粮食价格波动折射出党和政府的政策信息结合材料任选一个时间节点或时段,予以说明。(要求:明确时间节点或时段,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匈奴是游牧民族,以草原为家,处于一种生产与作战合为一体的生产方式,这就使得他们有着很强的机动性。相比之下,汉朝军队的军事行动则颇受限制,尤其是后勤保障难以满足战争的需要。汉武帝采纳谋士建议,设置河西四郡,移民屯垦从事农业生产,如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关东贫民徙陇西、北地、西河、上郡、会稽凡七十二万五千口”。随着大批百姓西迁,民屯发展很快,增强了汉朝边境地区的经济实力,军事行动也有了较为稳固的依托,战事相对减少,而驻防边疆的大批军队日常消费却依然如故。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减轻军粮运输负担,一些边境将帅,率军利用作战间隙开垦荒地,进行农业生产,首开了历史上军队屯田的先河。游牧民族在军事骚扰不断失败的情况下,他们总结了经验,开始仿效汉人向以农业生产为生活来源的生活方式转化。

    ——摘编自罗军《论西汉屯田的历史背景及社会影响》

    1. (1) 根据材料,指出汉朝政府在边疆推行屯田政策的目的。
    2. (2) 根据材料,简评汉朝政府在边疆推行的屯田政策。
  • 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战中,中国作为反法西斯四强国之一,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然而,国外一些学者却认为日本是败于美国、英国和俄国,不是败于中国。国外一些学者之所以忽视或贬低中国抗战在二战中的地位和作用,除了他们对中国抗战的情况不甚了解、囿于某种政治偏见外,还有多方面的原因。在整个反法西斯战争中,作为民主国家

    “兵工厂”的美国,通过租借物资的形式先后向盟国提供了近500亿美元的战略物资援助,其中95%以上投在欧洲战场,作为四大盟国之一的中国,得到的仅为1.8%的援助。太平洋战争爆发初期,盟国曾有过把中国作为未来反攻日本的前进基地的想法,但随着后来中国正面战场显示出来的抵抗力的衰弱,盟国最终放弃了把中国作为反攻日本本土前进基地的想法,“他们出于无奈才支持重庆,其目的也纯粹是不让中国退出战争”。

    ——摘编自黄爱军《中国抗战在二战中的地位和作用被一些国外学者忽视或贬低的原因》

    1. (1) 根据材料,说明中国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的贡献。
    2. (2) 根据材料,分析中国抗战在二战中的地位和作用被一些国外学者忽视或贬低的原因。
  •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918年,留学日本研究哲学归国的大学教授吕澂和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陈独秀,一起以通信的方式在《新青年》杂志上撰文提出“美术革命”论。吕澂大声疾呼美术革命:“我国美术之弊,盖莫甚于今日,诚不可不亟加革命也。革命之道何由始?曰:阐明美术之范围与实质,使恒人晓然美术所以为美术者何在,其一事也。阐明有唐以来绘画雕塑建筑之源流理法(自唐世佛教大盛而后,我国雕塑与建筑之改革,也颇可观,惜无人研究之耳)。使恒人知我国固有之美术如何,此又一事也。阐明欧美美术之变迁,与夫现在各新派之真相,使恒人知美术界大势之所趋向,此又一事也。即以美术真谛之学说,印证东西新旧各种美术,得其真正之是非,而使有志美术者,各能求其归宿而发明光大之,此又一事也。使此数事尽明,则社会知美术正途所在,视听一新,嗜好渐变,而后陋俗之徒不足辟,美育之效不难期矣。”

    ——摘编自汪洋《艺术与时代的选择-从美术革命到革命美术》

    1. (1) 根据材料,概括吕澂“美术革命”提出的主要背景。
    2. (2) 根据材料,说明吕澂“美术革命”理念的特点。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