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重庆市南岸区2022年中考历史一模试卷

更新时间:2022-04-21 浏览次数:100 类型:中考模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按照史料的价值进行分类,下列图片,属于第一手史料的是(    )

    A . 林则徐上书道光帝奏折 B . 《林则徐》电影海报 C . 林则徐(绘画) D . 林则徐塑像
  • 2. 2019年11月,流失海外的马首铜像捐赠仪式在国家博物馆成功举行,之后将收藏在北京圆明园管理处。马首、铜首的流失与下列哪一场战争有关(    )
    A . 鸦片战争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 甲午中日战争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3. 19世纪末,中国出现了学习日本的热潮,留学日本、翻译日本书籍成为时尚。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 . 洋务运动的兴起 B . 甲午战争中国失败 C . 中国民族资本的发展 D . 新式学制的创立
  • 4. 理清时序是学习历史的基础。下列列强获得的侵略权益按先后顺序进行排列,正确的是(    )

    ①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②给予英国2100万银元的赔款

    ③划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界   

    ④割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①④③ C . ③②①④ D . ④①②③
  • 5. 历史人物总与特定的历史事件相联系。下列人物与其事迹对应正确的是(    )
    A . 邓世昌——威海卫战役中壮烈殉国 B . 曾国藩——在天津创办《国闻报》 C . 徐邦道——在吴淞抵抗英军侵略 D . 李鸿章——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
  • 6. 下图是民国时期北平学生王展的中学毕业证书。他毕业的时间应该是(    )

    A . 1912年 B . 1918年 C . 1919年 D . 1920年
  • 7. 学习历史需要区分史实与史论,下列属于史论的是(    )
    A . 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B . 12世纪,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C . 起义军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后,成立了湖北军政府 D . 1992年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相继开放。
  • 8. 从1932年春到1934年,在东北的南满、东满、北满和吉东地区相继建立了十几支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反日游击队。仅据日方的统计,从1931年“九一八”至1935年末,日本关东军的伤亡数字为:战及者4200人,伤病者17.13万人。这说明(    )
    A . 中华民族的局部抗战战果突出 B . 东北三省当时已沦为日本殖民地 C . 日本法西斯被彻底打败 D . 国共合作抗日的局面初步形成
  • 9.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将其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    )
    A . 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B .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 . 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 D . 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
  • 10. 揭示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是历史学习需掌握的重要方法。下列历史事件之间因果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
    A . 平型关大捷——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 B . 马克思主义诞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起并蓬勃发展 C . 经济大危机爆发——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 D . 抗美援朝胜利——中国成为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
  • 11. 从1842年的割地赔款到2021年中美战略对话中的唇枪舌剑,历史告诉人们“世界还是那个世界,中国已不是那个中国”。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的是(    )
    A . 西藏的和平解放 B .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D . 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
  • 12. 亚非地区的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究其原因,大河流域(    )
    A . 自然资源匮乏 B . 文明成果丰硕 C . 文化积淀厚重 D . 适合农业耕作
  • 13. 下列关于希腊、罗马古典文化成就的组合,搭配不正确的是(    )
    A . 古希腊——宙斯像 B . 古罗马——儒略历 C . 古希腊——“原子论” D . 古罗马——《掷铁饼者》
  • 14.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论述:“(这场运动)关心的是人活着时现实世界而不是人死后的世界;它关注是非宗教的古典文化而不是基督教神学。”这场运动(    )
    A . 主张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B . 宣扬人有生存、自由的权利 C . 大力宣传自由平等的思想 D . 以人为本,肯定现世生活
  • 15. 对比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它们的相同点是(    )
    A . 改革前都进行了内部战争 B . 都改变了两国的社会性质 C . 改革前都遭受了外来侵略 D . 都建立了健全的民主政治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5分,第17题9分,第18题10分,第19题11分,共35分。
  • 16. 阅读以下材料后判断:

    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都是在英国发明的。就世界范围来看,则是以英国为中心,通过新技术的逐步传播来带动后进国家,其发展进程缓慢而不平衡。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虽然也有一些重要的发明,例如合成染料、贝氏炼钢法、托马斯碱性炼钢法和蒸汽涡轮等,但内燃机、柴油机、汽车、发电机和电动机等的发明和改造,却大部分出于德国人之手;而环锭纺纱机、缝纫机、打字机、白炽灯和电话,则是美国人发明的。因此,新的技术和工业革命一开始就超出一国的范围,而具有更广泛的规模,发展的进程也比较迅速。起步更晚的日本同时吸收两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在短期内取得跳跃式的发展。

    ——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卷》

    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对应题号后填“A”:违背了以上材料所表述的意思,请在对应题号后填“B”: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对应题号后填“C”。

    1. (1) 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都首先发端于英国。
    2. (2) 新技术新机器的发明是工业革命的重要表现形式和成果。
    3. (3) 第一次工业革命将人类社会带入蒸汽时代。
    4. (4) 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规模更广泛,发展进程较迅速。
    5. (5) 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都得到传播,促进了世界的发展进步。
  • 1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1927年8月到1931年初,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逐步制定切实可行的土地政策。在分田之初,以村为单位进行分配。大村庄往往地主多,土地多,且多是肥沃的土地,结果地主和富农仍把持肥田,小村庄的贫苦农民只能得到贫瘠的土地。针对这一情况,党立即做出政策调整,采用以乡为单位,依照“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的原则平均分配土地。

    ——摘自蔡峰《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土地政策形成的特点》

    材料二: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把个体农民引上集体化的道路,改变农民的个体所有制为集体所有制,是一场广泛的深刻的解放生产力的社会革命。党中央从来认为,要克服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食及其他工业原料,同时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销售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开展合作。

    ——摘编自何沁《中国革命史》

    材料三:中国农村改革的结果完全是个奇迹。粮食生产的年增长率从1957—1978年间的2.1%提高到了1979—1984年间的4.9%;农民人均收入从1978年的人民币134元提高到1983年的310元和1987年的4633元。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土地分配政策的变化。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开展农业合作化的目的。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奇迹”的含义。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奇迹”产生的直接原因。
    4. (4) 读史明智。综上,谈谈你获得的认识。
  • 1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26国于1942年1月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美国的支持下,美国、英国、苏联和中国排在26个国家之首,并比其他国家提前一天签字,其他国家则按字母顺序排列于第二天签字……尽管美国出于其战时和战后长远战略利益的考虑支持中国的大国地位,但是,从根本上说,正是中国人民以自己的英勇抗战和民族的巨大牺牲,才赢得了中国应有的国际地位。

    ——徐蓝《世界历史视野下的中国抗日战争》

    材料二:1943年,美、英、苏、中四国签署《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宣告要“建立一个普遍性的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1944年8—10月,美、英、苏、中四国在华盛顿敦巴顿橡树园会晤,具体商讨筹建事宜。1945年4月,旧金山会议开幕。针对联合国宪章草案,中国代表团提出,国际间如有危害和平事件发生,安全理事会应有权采取临时办法。中国代表团还建议非常任理事国的选举应考虑地域平等分配的原则。这些提案最终获得大会通过,被列入联合国宪章。

    ——金光耀《国民政府与联合国的创建》

    材料三:国际社会应该加紧行动起来,坚决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全球阻击战,遏制疫情蔓延势头。中方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愿同有关国家分享防控有益做法,开展药物和疫苗联合研发,并向出现疫情扩散的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

    ——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上的重要讲话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赢得了应有的国际地位”的根本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在联合国创建过程中作出的贡献。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期间“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的会议名称。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政府在全球抗疫战中所采取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 19. 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敢于创新,勇于开拓,不畏困难,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探究回答以下问题:
    1. (1) 观察下图,根据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葡萄牙、西班牙最早开辟新航路的有利条件。

    2. (2) 请根据下列图文信息,以“开天辟地,探索新路”为主题,写一段解说词。(要求:围绕图二,写出它与图一或图三之间的内在联系)

    3. (3) 根据下面的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从“工业化道路”、“经济制度改造”、“政治制度建设”方面任选两项,概述其取得的成就。

      新中国在1953年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的新阶段。这一年,在全党空前团结的基础上,全国性经济规划开始了,开展了一场又一场生气勃勃的革命和建设活动……到1957年,这个国家的工业化道路已经走了几大步,并且取得了引人注目的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制度已经顺利地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教导得到改造。国家的政治制度建设也具有了中国特色。

      ——费正清《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4. (4) 给下面年代标尺上字母B写出其理论名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党的理论探索的共同特点。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