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天津第三高级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中考...

更新时间:2022-04-18 浏览次数:40 类型:期中考试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u></u>
  • 1. (2021高二上·河南月考) 《礼记·王制》篇记载:“司徒修六礼以节民性,明七教以兴民德,齐八政以防淫,一道德以同俗,养耆老以致孝,恤孤独以逮不足,上贤以崇德,简不肖以绌恶。”这反映出先秦儒家(   )
    A . 主张建立践礼的社会规范 B . 为君主专制提供理论支撑 C . 旨在通过修礼教以明霸道 D . 以礼乐教化反对不义之战
  • 2. 下图为某同学总结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示意图,图中长方框中应填写( )

    A . 东亚文化圈形成 B . 造纸术传入中亚 C . 佛、道思想融入儒学理论体系 D . 中华文化在欧洲引起强烈反响
  • 3.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讨论问题是在肯定“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尊无二上”的合理性的前提下进行的,故有学者指出,中国“政治学说所讨论的重点不是政体,而是治道”。这反映了明清之际的思想家( )
    A . 提出建立民主政治 B . 未摆脱时代的局限 C . 主张天人合一 D . 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 4. 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后来,各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本国文字,如朝鲜的谚文,日本的假名,越南的喃字。对汉字传播认识正确的是(   )
    A . 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与发展 B . 奠定了亚洲儒学文化圈的基础 C . 消除了东亚地区交流的障碍 D . 便利中国对邻国文化的吸收
  • 5.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习近平主席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下列成就或作品最能体现中世纪文明交融和发展的是(   )
    A . 《荷马史诗》 B . 《哈姆雷特》 C . 《吉尔伽美什》 D . 阿拉伯数字
  • 6. 央视频道的《世界历史》是一部跨越国度、跨越时空、跨越民族,以人类社会发展史为题材的大型纪录片,其中第6、7集《古代埃及文明》以丰富的视听手段再现埃及历史。下面说法不可能出现在该纪录片中的是(   )
    A . 公元前3100年左右,初步实现了统一 B . 古代埃及人使用象形文字 C . 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 D . 留下了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史诗
  • 7. 公元前5世纪,希腊社会发展到巅峰期,被称为古典时代,下列出现在希腊古典时代的是(   )

    ①《十二铜表法》                     
    ②帕特农神庙

    ③《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④柏拉图创建“学园”讲授哲学和数学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 8. 下图是“教皇为皇帝加冕”,取材于公元8世纪中期法兰克王国君主“丕平献土”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该历史事件及图片最能说明(   )

    A . 世俗王权凌驾于宗教神权之上 B . 教会是西欧最大土地所有者 C . 贵族内部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 D . 欧洲逐渐形成二元政治格局
  • 9. 俄罗斯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莫斯科红场上的圣瓦西里大教堂带有典型的拜占庭风格;俄罗斯的造型艺术,尤其是圣像画别具特色,与拜占庭的圣像画有着许多共同的特征,眼睛的画法是最为突出之处;俄罗斯的国徽,也渊源于拜占庭文明。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   )
    A . 俄罗斯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宗教影响 B . 俄罗斯的兴起晚于拜占庭 C . 拜占庭文明对俄罗斯的影响 D . 拜占庭与俄罗斯具有相同的历史传统
  • 10. 印度教是印度的国教,其教徒占印度总人口的80%以上。它起源于婆罗门教,其原始教义之一就是教导信徒要严格遵守种姓制度,婆罗门享有至上的权威。据此可知( )
    A . 印度的顶层大多来自普通劳动者 B . 婆罗门打压印度教徒以维护统治 C . 婆罗门是刹帝利的统治工具 D . 印度教主张维护种姓制度
  • 11. (2021高二上·辽宁开学考) 印欧人在进入西亚、西欧、北欧和印度的广大地区后,与当地居民融合,发展成为新的居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进入小亚细亚的发展成为赫梯人 B . 进入伊朗高原的发展成为亚述人 C . 进入巴尔干半岛的发展成为希腊人 D . 进入印度河流域的发展成为雅利安人
  • 12. 下列有关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开发的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江南有发展经济的优越自然条件            
    ②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③江南地区战乱较少                        
    ④北方人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

    A . ①②④ B . ①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 13. 据统计,在16-20世纪间,6 000多万欧洲移民在美洲、澳大利亚等地建立了殖民地。1820-1980年间,3 700万欧洲移民后裔在美国建立了家园。16-19世纪间,奴隶贸易将1 200万非洲人运到了美洲。材料说明的主要问题是( )
    A . 人口在各大洲间进行大规模流动 B . 世界人口流动导致了新的国家的产生 C . 国际移民改变了人口迁入地的人种组成 D . 人口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 14. 有学者认为,“澳洲淘金华工……具有高度封闭性,中西文化融合现象业已出现但远非主流,因而以淘金史为代表的早期华人史更多反映了中国历史的海外延伸”。这意味着澳洲淘金华工( )
    A . 传承了中国传统生活方式 B . 遏止了中西文化融合现象的出现 C . 奉行独立自主和闭关锁国政策 D . 深受济世安民思想的影响
  • 15.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20世纪70年代之前,世界劳动力的流入方向是(   )
    A . 亚洲、北美洲、欧洲 B . 西欧、北美、大洋洲 C . 中东、南欧、东亚 D . 大洋洲、南欧、中东
  • 16. (2021高二下·泗水期中) 如图为1960—1990年美国总人口增长中移民的比例示意图。由此可推知(   )

    A . 美国难以实现民族间的文化认同 B . 美国是世界上最典型的移民国家 C . 美国民族和文化多样性日益凸显 D . 美国移民逐渐占据人口的大多数
  • 17. 张骞出使西域的主要意义在于(   )
    A . 完成了联合大月氏攻打匈奴的任务 B . 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及贸易繁荣 C . 获得了大量前所未有的西域资料 D . 他的这次出使被司马迁称为“凿空”
  • 18.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也称“海上陶瓷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下列关于它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 是陆上丝绸之路的一种补充形式 B . 广州、泉州等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 C . 始于秦汉,繁荣于唐宋,衰落于明清 D . 是古代中外贸易和对外交往的海上通道
  • 19. 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这反映了(   )
    A . 开埠通商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B . 中西文明的激烈碰撞 C . 西方文明渗透到国民生活中 D . 人们生活的彻底西化
  • 20. 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法律条款规定,“缔约方产品以低于其正常价值的办法进入另一缔约方商业,并且因此对某一缔约方领土内工业造成实质损害……这种倾销应该受到谴责”,还规定各缔约方反倾销法的内容不能与该规定相抵触。这最能说明世界贸易组织(   )
    A . 顺应了建立世界经济新秩序的要求 B . 促进了国际贸易的法制化进程 C . 实现了全球范围内贸易自由化 D . 保护了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
  • 21. 在希腊化世界中,被征服地区的原有上层人士接受希腊文化,说希腊语,模仿希腊人的生活方式,说明了(   )
    A . 在希腊化世界中地域文化的变化 B . 被征服地区居民完全希腊化 C . 希腊人的生活方式具有吸引力 D . 亚历山大帝国实行专制统治
  • 22. (2021高二下·泗水期中) “蒙古征服显然是人类全部历史中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西征在传播并扩大人们的思想,以及激发他们想象力方面的作用是巨大的。在一段时间内,整个亚洲与西欧可以自由交往,条条道路都开通了,每个国家的代表都出现于哈剌和林宫廷中。……罗马教皇、印度佛教僧侣、波斯、意大利、拜占庭和亚美尼亚的商贾,还有阿拉伯官吏,以及波斯、印度的天文学者和数学家都纷至沓来,云集于蒙古朝廷。”蒙古征服引人注目的原因是(   )

    ①促进了被征服地区思想观念的更新 
    ②促进了不同地区商贸交往

    ③鼓励宗教和学者传播知识 
    ④推动东西方科学技术的交流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 23. 独立后的拉丁美洲文化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对其形成原因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各地文明的历史发展进程各异,文化上表现出的特征亦不相同 B . 不同的种族构成使各地区的文化展现出了各自的特色 C . 各地区地理、自然环境不同,导致了各自文化所具有的特色 D . 考迪罗独裁权力的形成成为独立战争后拉美政治文化的特征之一
  • 24. 美国的政治制度、政治行为都是其政治文化的反映,而政治文化则根植于其民族的血液之中。只有了解了美国的政治文化,才能更好地理解其政治制度与政治行为。美国政治文化的核心是(   )
    A . 强调个体和个人主义 B . 勤劳节俭与自由平等 C . 天赋人权与权力制衡 D . 开拓竞争和理性实用
  • 25. (2021高一下·辽宁月考)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掀起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主要历史条件有(    )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②十月革命后各国都成立了共产党组织

    ③帝国主义重新瓜分掠夺殖民地激化了民族矛盾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摧毁了世界殖民体系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④
  • 26. 二战后,亚洲国家如新加坡、韩国、印度等经济显著发展,在文化上,他们也有共通之处。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
    A . 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 B . 优先发展出口工业,以外向型经济为主 C . 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必须共同发展 D . 把本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有机融合
  • 27. 关于先秦时期我国文化教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私学还没有出现 B . 其重要特征是“学在官府” C . 地方官学已经开始设立 D . 封建政府统一管理教育
  • 28. 1902-1906年,中国近代最早的国立综合性大学京师大学堂的师范馆共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等。这表明(   )
    A . 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 B . 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C . 培养人才处于转型时期 D . 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
  • 29. 昆曲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有600多年历史,明末清初达到鼎盛时期,但到民国初年几乎成为“绝唱”。新中国成立后才又焕发新生,中国改革开放后被列为世界遗产,它属于(   )
    A . 自然遗产 B . 文化遗产 C . 文化景观 D .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 30. “三孔”是世界文化遗产,“三孔”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原因有 (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统称“三孔”,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以丰厚的文化积淀、悠久历史、宏大规模、丰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学艺术价值而著称)(   )

    ①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备受后代推崇  
    ②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很大  
    ③孔子的思想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④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历代封建统治者注重“三孔”的修建和保护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②③
  •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陆上丝绸之路在古代中国曾长期是东西方贸易的主要通道。但是自从8世纪初海上丝绸之路日益发达之后,已有衰落的趋势。到15、16世纪,这条曾经为古代文明建立过丰功伟绩的陆上丝绸之路,伴随着东西方海上直接贸易的开始,终于变成了象征中西人民世代友好往来的历史遗迹了。

    材料二  从出现伊始,丝绸之路就始终主宰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它仿佛是一条无形的纽带,将沿途的一个个亚欧文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各民族、各文明的科技、制度和文化不断地发生剧烈碰撞,最终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摘编自(英)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材料三  习近平提出,要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沿路国家可以更加深入全面地认识一个改革开放40多年后的中国,可以更直接细致地感知和了解优秀的中华文明,进而接纳甚至吸收其优秀的成分。

    ——摘编自张勇《略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国家发展战略意义》

    材料四 在2014年4月10日博鳌亚洲论坛上,国务委员杨洁篪指出:“古代的丝绸之路是商贸之路,而今天的丝绸之路则把经贸合作放在重要位置。……2013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额超过1万亿美元,占中国外贸总额的四分之一。……未来5年,中国将进口10万亿美元的商品,对外投资将超过5000亿美元,增加游客数量约5亿人次,使周边国家以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率先受益。”

    ——摘编自杨洁篪《亚洲国家应增进互信,坚持开放的区域主义》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陆上丝绸之路衰败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亚欧文明交流方面归纳丝绸之路所带来的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时代背景。
    4. (4) 据材料四,概括指出当前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与唐代丝绸之路相比有何不同
  •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亚历山大在远征过程中,屠杀的平民多达25万人。波斯帝国战败投降后,亚历山大仍然纵兵烧杀掳掠,将富丽堂皇的波斯宫殿付之一炬。最后掳走的黄金数量惊人,需要5 000头骆驼和2万头骡子驮运。亚历山大在进军途中,建立了许多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新城,今天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就是那时兴建的。这些城市在文化、教育、城市建筑等方面受到了希腊文化的影响。

    材料二 然而,蒙古西征在踏碎了城市的同时,却也摧毁或动摇了欧洲教皇统治的经济基础,尤其是蒙古对征服区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让欧洲人开始质疑教会的观点和主张。这一点极为重要,是后来文艺复兴的社会基础。可以说,没有蒙古西征对欧洲教皇和封建的沉重打击,欧洲社会很难跨入文艺复兴。13世纪蒙古西征,14世纪就开始文艺复兴,两者有着明显的逻辑关系。

    材料三 如何评价拿破仑战争及其帝国?围绕这一问题,将近200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历史学家与各式人等可谓做足了文章。其中,既有人用最动听的言辞赞美他,也有人用最恶毒的语言诋毁他。具体地说,拿破仑既给法国带来了巨大的荣耀,也给法国造成了惨重的灾难,他在把欧洲闹得天翻地覆的过程中,实则是旧制度的破坏者与各国人民的解放者,后来却蜕变为有无限征服野心的侵略者……拿破仑并没有预见到:扫除旧制度的垃圾只会促使潜伏着的民族主义的种子勃然萌发。

    ——据吕一民《法国通史》等整理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亚历山大远征的性质和对东西方国家产生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蒙古西征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拿破仑既是解放者又是侵略者。并分析“民族主义的种子勃然萌发”的原因。
    4. (4)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战争征服与文明交流的认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