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四单元 /13 /13.1 自然选择的证明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高中语文2021-2022学年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四单元 ...

更新时间:2022-03-15 浏览次数:14 类型:同步测试
一、基础运用
  • 1. 下列对《自然选择的证明》一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如果变异或个体差异在某一方面有益于自身发展,动植物就会通过自然选择将其保存和积聚起来。 B . 地球上的一些类群不断扩大规模,同时,一些物种又会灭绝,是因为灭绝的物种缺乏竞争力。 C . 自然界的美无处不在,就是因为自然选择让那些动植物为了生存而变得艳丽多彩或叫声悦耳。 D . 原本适合一个地区的物种后来为从其他地区迁来的物种所打败和代替,这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 2.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⑴俄罗斯专家发现该国境内传播的新冠病毒发生了一些突变,但这些突变并未导致新冠病毒的_________发生重大变化。

    ⑵一件防辐射的孕妇装少则四五百,动辄上千元。专家称,这些孕妇装是商家的营销噱头,它的防护作用_________。

    ⑶_________只是作用于外部性状,_________其结果很难确定,_________人们却可以将驯养生物个体的微小差异逐渐积累起来,并在一段不长的时期内产生巨大的效果。

    A . 性质                        微不足道                    尽管                           但            所以 B . 性状                        微乎其微                    虽然                           并且        但 C . 性质                        微乎其微                    由于                           且            所以 D . 性状                        微不足道                    虽然                           并且        但
  • 3. 下列对《宇宙的边疆》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类对宇宙空间的探索现在还仅仅是起步阶段,目前对宇宙的认识,也是基于对地球的认识。 B . 在探索宇宙方面,我们可能还十分“幼稚”,但我们目前掌握的理论已经证明努力不会白费。 C . 光年是长度单位而不是时间单位,是用来丈量天体之间的距离的,也是目前最大的长度单位。 D . 由于地球在天体中不具有“典型”性,我们目前基于地球获得的知识,因而也不具有普遍性。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从2002年4月《科学》杂志介绍中国科学家完成的籼稻基因组测序工作,到今年2月《自然植物》杂志称赞我国水稻研究,说明中国的水稻研究已经引领世界。

    从跟跑、并跑,直至领跑,中国的水稻研究是如何走向卓越的呢?

    与今天人们更加关心健康不同,用“7%的耕地能否养活22%的人口”,也就是粮食安全,是20世纪的中国需要首先面对的问题。1994年,植物分子遗传学家李家洋从美国康奈尔大学回到了中国科学院遗传所。回国后不久,他从拟南芥的研究转向了水稻的研究。提起这一转变,他说,这是为了和当时国家的需求相契合。随后同样回国到遗传所工作的储成才和傅向东也作出了同样的选择。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参与了“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承担了第4号染色体的测序工作。之后,中国主导的“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基因组计划”启动。2001年,中国联合研究组后来居上完成了籼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的绘制。

    在科研人员眼中,水稻不仅是非常重要的作物,而且也是非常理想的单子叶模式植物。水稻的基因组较小,在作物中第一个完成了测序,加之较容易转化,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科学家进入了这一领域。育种家负责培育新品种,水稻的基础研究者负责了解机理,这两者各有侧重。中国职业化的育种工作由来已久,大量的水稻突变体材料为水稻基础研究提供了便利。而育种家通常也会从生产角度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做基础的和育种家的有机组合,是水稻研究走在前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傅向东说。

    虽然与育种家合作,创制优质水稻品种,但储成才认为,在基础研究领域,不宜片面强调应用和产业化目标,基础研究常常需要耐心,研究结果的产生需要积累。就拿他认为自己“最有用”的一项关于粳稻氮肥利用效率的研究来说,前前后后也经历不少时间。四川农业大学陈学伟研究组关于“稻瘟病”的研究,从开始到成绩的取得也经历了十多年的时间。

    (摘编自邸利会《中国水稻研究缘何引领世界》,《科技日报》)

    材料二

    北京时间4月26日,国际顶级期刊《自然》报道了“301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成果。该研究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主导,联合国际水稻研究所、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等16家单位共同完成,这是国内外水稻研究专家大协作的重大成果,体现了中国农业科学在水稻基因组研究方面居于世界领先位置。

    “301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这一重大科技成果将推动水稻规模化基因发掘和水稻复杂性状分子改良,提升全球水稻基因组研究和分子育种水平,加快优质、广适、绿色、高产水稻新品种的培育。此次研究成果的发起人、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黎志康认为,此次研究成果的完成仅仅是一个开端,随着深入分析和更多数据产生,包含水稻全部优良基因多样性的数据库将更加庞大与精细,可以从中找到与任何性状相关的关键基因,并应用到育种实践中。这将为培育高产、优质、多抗水稻新品种奠定基础。

    (摘编自常理《设计水稻不再是梦》,《经济日报》)

    材料三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了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黎志康等人完成的最新成果,剖析了水稻核心种质的基因组遗传多样性,对水稻的起源、基因、分类和进化规律有了全新的更深入的认知。

    这一成果表明,中国夺回了对水稻命名的部分话语权,恢复了历史的真实。

    1928年,日本学者加藤茂范通过杂交等手段发现了籼稻和粳稻的区别。当时,加藤把籼稻称为“印度型”,把日本栽培极广的粳稻称为“日本型”。自此,籼稻和粳稻在国际上就一直沿用此命名。然而,中国科学家对代表了全球水稻种质约95%多样性的核心种质的3010株水稻的基因组研究表明,这种命名并不符合实际情况。根据研究结果,中国研究人员首次提出,水稻的籼、粳亚种是独立的和多地起源,要求恢复使用籼、粳亚种的正确命名。在化石证据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植物考古学家日前采用植硅体分析方法,在位于浙江省龙游县的荷花山遗址中找到了距今1万多年的野生稻存在以及逐渐被驯化的证据,从土壤剖面中提取的植硅体来自一些野生稻叶片和稻壳。研究人员再次认定,水稻的起源和驯化是在中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在中国推广种植后,很快传到东亚近邻国家。3000多年前,中国水稻传至朝鲜、日本。到了汉代,中国粳稻传到菲律宾。公元5世纪,水稻经伊朗传到西亚,然后经非洲传到欧洲、美洲以至全世界。

    但是,这与水稻基因组研究的结果有差异——中国研究人员从基因组获得的证据则提出,无论是籼、粳稻亚种都是独立多地起源。研究人员对来自全球的3010株水稻的基因组测序后,发现亚洲栽培稻品种间存在9万个微细结构变异,同时发现了1.2万个全长新基因和数千个不完整的新基因。研究人员再次挑选出453份测序深度较高的水稻样本,分析核心基因家族和分散式基因家族,得出籼、粳稻亚种都是独立多地起源的假说。

    显然,未来需要对这两种证据进行整合,同时补充证据,才能得出更可靠和令人信服的结论。

    (摘编自张田勘《基因和化石结合探寻水稻起源》,《光明日报》)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联合研究组顺利完成了籼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的绘制,获得国内外广泛赞誉,《科学》杂志对此进行了相关的介绍。 B . “301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是中国主导的国际科研协作成果,将推动水稻规模化基因发掘和水稻复杂性状分子改良,有利于新品种的培育。 C .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黎志康认为,在水稻基因组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只是一个开端,随着研究的深入,将会取得新的成就并运用到育种实践中。 D . 中国科学家对基本可以代表全球水稻种质的3010株水稻的基因组进行了研究,从而确定水稻的籼、粳稻亚种都是独立多地起源的。
    2. (2) 下列关于“中国水稻研究走向卓越”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20世纪面对我国粮食安全的严峻形势,一大批学者为了国家需求决心投入水稻研究,为我国水稻研究取得成绩奠定了基础。 B . 水稻具有基因组较小和容易转化等自身的一些优势,吸引了一大批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加入研究行列,科学家群体扩大,壮大了水稻研究的力量。 C . 水稻育种家负责培育新品种,基础研究者负责了解作物机理,在各有侧重的研究基础上有机结合,推动了水稻研究更上一层楼。 D . 我国的专家学者在基础研究领域很有科研耐心,强调基础研究,注重积累,花费时间较多,也不强调应用和产业化目标。
    3.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参与“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到主导国际16家单位完成水稻研究重大成果,表明中国的水稻研究已实现了从跟跑者到领跑者的角色转变。 B .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黎志康等人的研究成果,使人们对水稻的起源、基因、分类和进化规律有了全新认识,恢复了籼、粳亚种的正确命名。 C . 中国科学院的考古学家们在浙江龙游荷花山遗址发现的距今1万多年的野生稻叶片和稻壳,有利于证明我国是水稻起源地和驯化地。 D . 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水稻的品质和产量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培育出高产、优质、多抗水稻新品种依然是世界水稻研究面临的课题。
    4. (4) 为什么中国要夺回对水稻命名的话语权?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 (5) 以上三则材料中,《科技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报道的内容各侧重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5. 阅读课文《自然选择的证明》,完成各题。
    1. (1) 下列不属于达尔文自然选择的观点的一项是( )
      A . 达尔文认为,物种会随着环境改变而改变,自然选择只能按照缓慢而短小的步骤进行。 B . 生物种群会随着繁殖而扩大并超过其生存空间与食物供应的极限,引起个体间的竞争。 C . 资源稀缺会导致生存竞争,有利于生存的变异会被选择并被保存下来,而不利于生存的变异将会被淘汰。 D . 现今存在的生物是由其他物种变化而来;生物体的器官经常使用就会变得发达,而不经常使用就会逐渐退化。
    2. (2) 根据文意,下面事例不能证明本文观点的一项是( )
      A . 狼群中有各种变异的个体,在生存竞争中,只有最敏捷、最狡猾的狼能捕食到鹿而生存下来并传留后代。 B . 大洋中岛屿上的昆虫常表现出两种类型:大部分翅退化,少数翅特别发达。海洋上常有大风,翅强大的能顶风飞行,翅退化的不能起飞,它们都能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而弱翅的则灭绝。 C . 长颈鹿的祖先是矮的,因为要吃高的树叶,就拼命伸“长”脖子,脖子长了,遗传给下一代;深海的鱼类,因为看不到光,眼睛退化,也遗传给下一代。 D . 极地狐狸的耳朵短而圆,非洲沙狐的耳朵长而大,是因为极地风大,温度很低,短而圆的耳朵可以防止被风吹以及保温;非洲沙漠地带温度很高,又长又大的耳朵可以很好地散热,而且长而大的耳朵对声音的敏感度也要高很多。
    3. (3)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的各个观点之间有何必然联系?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曾经有人提出过“水桶模型”,认为智力基因与后天环境就像两根水管,同时向人类“大脑桶”里放“智商水”,智商是两者的综合体现。但脑科学研究者发现, ,可由于水管不同,最后引出的水流就会千差万别。大脑里面有两类细胞,   ①    , 还有一类是胶质细胞。其中,神经元细胞多达一千亿个,大约相当于银河系中的恒星数量。这些神经元细胞有着很多非常特别的“触手”,这些“触手”被称为突触。通过突触,神经元细胞之间可以相互连接,通过脉冲电信号和化学分子的释放来传递各类信息,由此构成一个庞大的通信网络。科学家所了解到的大脑中信号传递的方式有两种:   ②   。大脑中的电波传导是由跨过细胞膜的离子流动产生的。当电信号到达两个神经元细胞的交接处时,它就释放出化学递质,去打开另一个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当离子进入下一个神经元细胞后,化学递质又转变成电信号,向下一个环节传导。

    科学家发现,人类的神经网络系统会“修剪”和“增生”,整个“修剪”和“增生”的过程伴随着人的成长,到青春期时达到稳定态,形成各不相同的神经网络。幼儿期是人类大脑开发的关键阶段。不同脑区和功能神经网络的形成有不同的关键期,一旦错过就无法弥补。

    1. (1)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触手”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长江是一往无前的,李白在诗中这样吟诵:“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B . 他表示,期待在非洲电视节这一平台上,能把更多的“中国故事”传播给世界。 C . 一家企业为竞标工程,盖了14000多个章,这种现象被人们戏称为“公章旅行”。 D . 为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
    2. (2) 仿照文中画框的部分,仍以“智商”为话题,以建房子打比方,另写一段话。要求:句式基本一致,语言通顺。
    3. (3)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 7. (2021高三上·思明期中)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食物的基本功能之一是给人体提供日常所需的能量。我们的一举一动,大到跑步,小到眨眼,。食物中提供能量的三大营养素,即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人体不能,因为它们均以大分子形式存在,必须消化分解成小分子才能吸收利用。这一过程中的能量消耗就是,又称为膳食生热作用,我们吃完饭后会有发热的感觉,这就是食物热效应的外在表现。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除了人会为了理想奔波迁徙以外,很多动物也有着自己_________的迁徙盛举。冬季来临,天气寒冷,食物短缺,很多动物选择集体逃离,待到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再一起回来。动物迁徙是有确定路线的。它们对驻地有着自己的坚守和执着,而不是_________。对于动物究竟如何确定自己的迁徙路线,科学家一直都充满好奇。有科学家认为,迁徙动物都有独特的“助航设施”,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获得方向。也有科学家认为,迁徙动物身体中存在磁受体,可以感应地球磁场,它们有自己的生物指南针。更有趣的是,又有科学家发现即使是室内饲养的、从未接触过其他同伴的年轻乌鸦,也会沿着祖辈飞过的路线进行迁徙,也就是说,(     ),它们天生就知道去哪里寻找温暖的地方过冬。到目前为止,关于动物迁徙路线确定的问题,科学家仍在_________地进行探究,我们期待着更加_________的故事出现。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波澜壮阔     随波逐流     宵衣旰食     引人入胜 B . 波澜壮阔     随遇而安     全力以赴     引人入胜 C . 声势浩大     随遇而安     宵衣旰食     娓娓动听 D . 声势浩大     随波逐流     全力以赴     娓娓动听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明方向。 B . 它们以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别方向。 C . 它们以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析方向。 D . 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识方向。
    3. (3)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迁徙的方向感已经被上一代遗传给它们 B . 它们已经从上一代遗传了迁徙的方向感 C . 迁徙的方向感已经由上一代遗传给它们 D . 上一代已经遗传给了它们迁徙的方向感
  • 9. 下面是某高校学生邀请该校知名教授参加学生活动的邀请函初稿片段,其中有四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修改。

    本周五我院学生会将举办一场读书分享会。您以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潜心治学的态度在贵校获得了极高的名誉,现就教文学院院长一职。我们特邀您担任本次活动的客座教授,衷心希望您能拨冗参加亲临指导,我们将鼎力给您提供便利。

  • 10. 下面是“中国天气网”一则应用文的一部分,在标点、字形、语法和语言得体方面存在五处问题,请找出并修改。

    《中国天气网》天气新闻征稿启示

    《中国天气网》内容涵盖丰富,其中《天气新闻》栏目尤其受到各界广泛关注。天气新闻在报道突发天气事件和提高防灾减灾常识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自本网2008年7月正式上线以来,每天都需要发布全国各地的重大天气新闻。由于网站影响不断扩大,公众对各地天气新闻的时效性和内容的丰富性要求不断提高,而本网编辑人数有限,现特向各省、市、区级气象局征稿,请务必踊跃投稿。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