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生物 /北师大版 /七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 /第14章 人在生物圈中的义务 /第2节 保护生物圈是全人类的共同义务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21-2022初生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14.2保护生物圈是...

更新时间:2022-02-16 浏览次数:53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2021八下·昌黎期末) 下列自然资源中属于不可再生的资源是(    )
    A . 生物资源 B . 土地资源 C . 矿产资源 D . 水资源
  • 2. (2021七下·绥滨期末)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提出“60+”生活方式概念,即指任何对自然环境友善,对节能减排有益,有助于推动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活行为方式。下列做法与此概念不符的是(   )
    A . 骑共享单车出行 B . 使用一次性餐具 C . 人走灯关少开空调 D . 对垃圾进行分类
  • 3. (2021八下·沧县期末) 下列自然资源中,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  )
    A . 非金属矿产 B . 化石燃料 C . 金属矿产 D . 生物资源
  • 4. (2021·中山模拟) 为了实现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垃圾箱上分别贴了如下图所示的四种标签,其中含汞废电池应正确投放进(   )
    A . B . C . D .
  • 5. (2020·深圳) 深圳是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的城市。下列人类活动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是(  )
    A . 对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B . 大量捕杀野生动物 C . 经常使用一次性筷子 D . 围湖造田增加耕地
  • 6. (2018七上·梅江月考) 2017年4月18日,李克强在贯彻新动能座谈会上强调,须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比如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旧动能(如煤,石油等)应该被清洁能源(如天然气,风能等)替换掉。在以上提及的新旧动能中,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     )
    A .    煤 B . 风能 C . 石油 D . 天然气
  • 7. (2018七下·蔡甸期末) “退耕还林”的主要目的是(  )
    A . 发展旅游业 B . 促进畜牧业生产 C . 改善生态环境 D . 美化居住环境
  • 8. 下列属于自然资源的是(   )
    A . 石油 B . 水稻 C . 水泥 D .
  • 9. (2016八下·南和期末) 下列关于对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措施中,正确的是( )

    A . 将秸秆集中焚烧 B . 防止汽车尾气污染,鼓励骑电动车 C . 禁止砍伐森林 D . 对自然资源要合理开发,重视新能源开发
  • 10. 休渔期过后,个别渔民违反“渔业法”的规定,大量捕杀幼鱼,来提高自己的经济收入.这样做(  )


    A . 会使海洋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海洋资源的枯竭 B . 可以促进其他海洋动物的快速生长和繁殖 C . 可以使海洋资源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 D . 会使海洋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 11. 下列选项中,属于取之不尽的清洁能源的是(  )

    A . 风能 B . 土壤 C . 各种矿物 D . 生物
  • 12. (2021七上·广州期末)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等政策,其根本目的是:(  )
    A . 发展旅游业 B . 改善生态环境 C . 发展畜牧业 D . 増加木材产量
  • 13. (2021八上·营口期末) “能源低碳发展关乎人类未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成为人类共同目标”。目前,低碳生活正在成为一种追求时尚的负责任的生活态度,全世界都在倡导低碳。下列行为不属于低碳生活方式的是(   )
    A . 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公交车 B . 使用一次性纸杯、塑料袋、木筷,既方便又卫生 C . 禁止焚烧秸秆,可利用秸秆生产沼气 D . 利用风能和太阳能发电
  • 14.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结合习总书记这句话,下列选项分析正确的是(  )
    A . 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就是为了快速发展经济 B .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C . 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大力开发和利用 D . 要保护生态环境,就不能大力发展经济
  • 15. 2021年6月5日是第50个世界环境日,今年中国的主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于人类的生存发展与环境资源的关系,我们应持有的正确观点是(  )
    A . 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以大力开发利用 B . 人类不能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只能保护自然资源 C . 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 D . 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 16. (2018七上·东莞期中) 青青草原生态系统中,一条食物链中三种生物的数量比例图如图,若丙被人类大量捕杀,一段时间内乙的数量变化曲线是(     )

    A . B . C . D .
  • 17. (2020·百色) 垃圾分好类,地球不落泪。下图为垃圾分类图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废旧电池应投放到乙垃圾箱 B . 废纸和塑料应投放到丁垃圾箱 C . 餐厨垃圾可被微生物分解利用 D . 垃圾分类有利于环保和废物再利用
二、判断题
三、综合题
  • 25. 《流浪地球》影片上映以来收获了非常高的评价和口碑,《流浪地球》的故事发生在离现在不太远的未来,那时科学家发现,太阳正在急剧老化,迅速膨胀,很快就要吞没地球。人民集结全球之力,建造了一万台行星发动机,将地球推离轨道,在宇宙中“流浪”,寻找新家园。
    1. (1) 《流浪地球》告诉人们地球与人类息息相关,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家园是,保护它就是保护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
    2. (2) “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光能是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所有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能量归根到底都来自
    3. (3) 如果人类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超出了它的承载量和支付力,就会造成资源被破坏和环境恶化,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答案合理即给分)。
    4. (4)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只有一个,保护环境,从我做起。请列举你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的行为:(答两点即可)。
    5. (5) 有“地球之肺”之称的是生态系统。
  • 26. (2021·长沙) 今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是“呵护自然,人人有责”,旨在号召国际社会团结合作,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分析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去年召开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向世界做出郑重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材料二:我国生物多样性法律法规体系越来越完善,如今年4月施行的《生物安全法》。

    材料三:今年3月,我国遭受了近十年来的最强沙尘暴,此次沙尘暴起源于蒙古国戈壁荒漠。蒙古国因过度放牧导致土壤荒漠化,再加上今年春季气温较往年偏高5-8℃,导致干旱、大风,就此形成了超强沙尘暴。

    1. (1) 中国要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一方面应保护现有森林,并大力植树造林,利用绿色植物进行消耗二氧化碳;另一方面需从能源结构、工业制造和个人生活等方面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2. (2) 《生物安全法》中规定加强对抗生素药物等抗微生物药物使用和残留的管理,因为这些药物残留可能会沿逐渐积累危及人体健康,也可能污染环境;还规定加强对人类和珍稀动植物遗传资源的调查、管理与监督,这是从多样性的角度保护我国生物多样性及生物安全。
    3. (3) 过度放牧会影响草原生态系统的状态,加速草场退化,造成土壤荒漠化。
    4. (4) “呵护自然,人人有责”。下列个人行为不利于保护自然的是( )。
      A . 随手关灯 B . 光盘行动 C . 放生巴西龟 D . 垃圾分类投放
    5. (5) 我国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减少沙尘暴的发生?
  • 27. (2019·玉林模拟) 你参加过以倡导低碳生活为主题的“地球一小时”活动了吗?低碳,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低碳生活,就是低能量、低消耗的生活方式。上海世博会是第一个正式提出“低碳”理念的世博会,也是第一个“无烟世博会”。

    1. (1) 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燃烧与人的呼吸一样,会消耗大气中的,并释放出气体。
    2. (2) 一公顷树林,每天能吸收150~500千克的二氧化碳,并释放出60~400千克的氧气,这是依靠植物的作用。因此,绿色植物的这种作用有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平衡。
    3. (3) 吸烟不仅违背“低碳”的生活方式,而且主要对人体的系统造成严重危害。
    4. (4) 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响应“低碳”的生活方式?(说一例即可)
  • 28. (2020八上·江州期中) 请仔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地球上自从35亿年前出现生命以来,已有5亿种生物存在,如今绝大多数已经消失,地质年代物种灭绝的速度极为缓慢,鸟类平均300年灭绝1种,兽类平均8000年灭绝1种,到1600年至1700年,每10年灭绝1种动物;从1850年到1950年,鸟兽的平均灭绝速度为每年1种。

    材料二:一项研究显示了哺乳类和鸟类濒危或受到威胁的原因如下表所示:

    原因

    偷猎

    栖息地丧失

    外来物种的影响

    其他原因

    鸟类

    20

    60

    12

    8

    哺乳类

    31

    32

    17

    20

    材料三:目前我国各地采用的垃圾处理方法基本上都是掩埋法,生活垃圾在埋入土中后很快就被细菌等微生物分解,但如果我们用塑料袋把垃圾包起来,不仅延缓了垃圾消失时间,而且造成不可挽救的危害,这是“垃圾袋装化”的最大弊病。

    1. (1) 由材料一可知,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主要体现为 ,请你列举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 (写一种即可) 。
    2. (2) 由材料二可知,哺乳类和鸟类濒危或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保护它们最有效的措施是
    3. (3) 由材料三可知,土中的腐生细菌、真菌作为生态系统中的__很难分解塑料袋,延缓了垃圾的消失时间是“垃圾袋装化”的最大弊病。
    4. (4) 结合生活实际和材料三,谈谈我们如何参与保护环境:(答一条即可)。
  • 29. (2020八下·重庆期末)    2019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提出:加强城市垃圾分类处置,绿色发展人人有责。餐厨垃圾是城市垃圾的一个重要来源,既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又导致大量生物能源的浪费。为更好的处理餐厨垃圾,科学家进行了相关研究。
    1. (1) 生态系统中的通过呼吸作用,将餐厨垃圾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并释放能量,以促进生态系统的和能量流动,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 (2) 厌氧发酵技术是利用产甲烷菌处理餐厨垃圾的一种绿色环保技术。可将垃圾中大部分有机物进行分解,除产生沼气(主要成分是甲烷)这种清洁燃料外,沼气池中的残渣、废液,还是很好的有机肥料,可以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有机物/无机盐)。
    3. (3) 为探究处理餐厨垃圾的适宜方式,研究者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以某食堂提供的午、晚餐残余混合物为材料,制成4种不同浓度的发酵液。

      ②将取自某污水处理厂的等量菌种加入不同发酵罐中,每间隔两天就同时分别加入,在35℃、厌氧条件下进行发酵。

      ③实验过程中定时测定甲烷的产率,结果如下图。据图分析,进样浓度为g-VS/L时,既能处理最多的垃圾,又对甲烷产率影响不大。

    4. (4) 垃圾被称为“放错地方的资源”。你作为环保志愿者会提出哪些建议来合理利用垃圾,将它“变废为宝”(至少两条):
四、实验探究题
  • 30. (2021七上·普宁期末) 某兴趣小组发现,放学以后,我市大多中小学生喜欢到校附近商店购买零食,据多位店主介绍其中又以辣条销售最好。辣条以味道重、气味香、颜色鲜艳、价格低廉而深受广大中小学生的喜爱。有些学生几乎每天都要购买辣条食用,某组员不禁要问∶难道辣条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吗?现以仓鼠为研究对象设计一个实验,对这个问题进行探究。(实验材料∶辣条、仓鼠10只、仓鼠的主食一鼠粮、水、可关仓鼠的笼子等)

    ( 1 )提出问题∶辣条会对仓鼠身体有伤害吗?

    ( 2 )作出假设∶辣条会对仓鼠身体有伤害。

    ( 3 )制定计划与实施计划∶

    组别

    实验材料

    每次投放等量的鼠粮

    4个月以后结果

    甲组

    各10只大小、生长状况、活动能力相同的仓鼠

    普通鼠粮

    10只活动能力正常

    乙组

    辣条与水一起磨碎,再用微波炉烘干,支成掺入辣条的鼠粮(大小形状与原鼠粮一致)

    4只已经死亡

    6只活动能力弱

    1. (1) 该实验的变量是∶,甲、乙两组实验中起对照作用的是组("甲"或"乙")。
    2. (2) 每组用10 只仓鼠,而不是只用1只的原因是
    3. (3) 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是∶
    4. (4) 结合实验结论,请给我市中小学生提出建议∶。(合理即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