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思想政治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4 哲学与文化 /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运动的规律性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2021-2022学年高中政治必修四2.2 运动的规律...

更新时间:2022-03-17 浏览次数:62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全球气候变暖,海洋珊瑚礁大面积退化,暴雨洪水等极端自然灾害频繁,人类在新冠疫情之中也面临自然危机。2020年9月,以“气候行动-时尚爱自然”为主题的2020中国可持续时尚周在上海举行。这一主题蕴含的哲理是( )

     ①客观实在性是万事万物的根本属性 

     ②人们必须尊重自然规律按规律办事 

     ③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客观物质性 

     ④在自然规律面前人类是无能为力的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③④
  • 2.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影响,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各国人民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期待更加强烈。”2020年9月22日的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主席对时代大势作出清晰论断。这一论断蕴含的哲学道理有(   ) 

     ①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 

     ②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是统一的 

     ③运动与静止是相互对立的 

     ④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A . ①③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①④
  • 3. 物质的唯一特性、根本属性分别是(   ) 
    A . 运动、统一性 B . 客观实在性、运动 C . 可知性、运动 D . 规律性、静止
  • 4. “麦要浇芽,菜要浇花”“稻如莺色红,全得水来供”“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这些农业谚语告诉我们(    ) 

     ①农业生产要尊重自然规律 

     ②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③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 

     ④事物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是一成不变的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5. 2021年8月1日上午,在东京奥林匹克体育场里,巩立姣在女子铅球决赛中赢下了她的第一枚奥运金牌,展现了“中国力量”。在赛后采访中,巩立姣激动地说道:“我练习铅球练了21年,人一定要有梦想,万一实现了呢!”人一定要有梦想的哲学依据是(   ) 

     ①尊重客观规律是实现梦想的前提条件 

     ②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促进作用 

     ③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④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A . ①③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6. 2021年10月20-2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黄河入海口时指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要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贯彻新发展理念,尊重自然规律和客观规律,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总书记之所以强调尊重规律,是因为( )

     ①根据规律特点利用规律才能造福人类 

     ②掌握和尊重规律才能避免主观盲动 

     ③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④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7.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欲速则不达”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 . 人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B . 为提高办事效率,人们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C .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D . 人要取得事业成功,必须坚持按常规办事
  • 8. “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蕴涵的哲理是(    ) 
    A . 人能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 B .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C . 规律是客观,人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D . 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 9. 2021年10月12日,习近平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指出,人与自然应和谐共生。当人类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是慷慨的;当人类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也是无情的。这告诉我们(    ) 

     ①我们要尊重自然、顺应和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②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③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改造规律能够造福人类 

     ④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10. 2019年6月17日,宜宾长宁发生6.0级地震,6月22日,宜宾珙县发生5.4级地震。有关专家指出:“地震是地壳的正常运动,随着时间的变化地壳都会有一些变动,地球一直处于震动状态,‘震动’是地球的常态。”专家的观点告诉我们( )

     ①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②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③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和存在方式 

     ④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11. (2021高三上·滨河月考) 温家宝总理在第六十五届联大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将下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   结构,走出一条均衡和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中国下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出一条均衡和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其哲学依据是(   )
    A . 人可以改变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B . 规律是客观的,必须遵循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C . 客观规律本身是不变的,人们只能顺应规律 D . 人类社会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受人类自身活动的支配
  • 12. 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一项研究显示,工作性质和环境会影响大脑的认知能力,如果长期从事枯燥无聊的工作,大脑因缺乏刺激和挑战而退化的概率增加,这一结果印证了大脑“用进废退”的理论。大脑“用进废退”蕴含的哲理是(   ) 

     ①运动是物质固有的唯一特性和存在方式 

     ②物质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④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在世界上是不存在的 

    A . ①② B . ②④ C . ①③ D . ③④
  • 13. 2021年5月15日,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实现环绕器和着陆巡视器的“两器分离”,着陆巡视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是我国首次实现地外行星着陆;两器分离约30分钟后,环绕器升轨返回火星停泊轨道,成为着陆巡视器与地球的通信中继站,即将开启环火科学探测任务。天问一号的成功着陆表明(  ) 

     ①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认识和利用规律  

     ②要以刻苦攻关的精神探求事物本质探索奥秘  

     ③坚持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④意识能正确指导社会实践以实现预定的目标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 14. 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 
    A . 离开了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B . 离开了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C . 离开了意识谈物质的不可知论观点 D . 离开物质谈意识的精神万能论观点
  • 15. (2017高二上·长安期末) 曾几何时,崇山峻岭原始森林变成了延绵不绝的“光头山”。四川人民经过十几年的苦心经营,再现了满目苍翠的浩瀚林海,简称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生态屏障的建成折射出当地人民(  )
    A . 秉承绿色生态理念,发挥人定胜天的气概 B . 把握事物发展规律,预见生态变化的趋势 C . 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D . 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努力改造生态环境
  • 16. 古人云:“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上述材料所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A .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联系 B . 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无条件的 C . 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利用的 D . 违背规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二、非选择题 
  • 17.  2020年夏季以来,中国南方地区普降暴雨,导致洪水泛滥。为了根治淮河中下游每年季节性的水灾,从新中国建立之初到现在,我国陆续在淮河中、下游修建了蒙洼、城西湖、城东湖、瓦埠湖、姜家湖、寿西湖、荆山湖等行洪控制工程10处,总蓄泄量达280亿立方米。2020年7月24日,为了控制淮河干流水位,保障淮河流域沿线人们生命财产的安全,淮河干流沿线先后启用了蒙洼、南润段、邱家湖、上六坊堤,下六坊堤、姜唐湖、董峰湖和荆山湖等八个行蓄洪区。 

     从规律的角度,说明在淮河干流沿线修建和启用蒙洼等八个行蓄洪区给我们的哲学启示。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