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历...

更新时间:2022-01-27 浏览次数:89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 1. (2021高一上·顺德期中) 北京周口店的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达4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子等。材料反映了北京人(   )
    A . 会制造和使用石器、骨器 B . 会种植庄稼 C . 已经饲养家畜 D . 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 2. 汉文帝在位期间,经常性地“赐民爵”,废除肉刑,并规定平民可以通过上书建言来获取官职,还放松了汉初贱商法令的实施。这种做法被汉景帝沿袭。这些措施意在(   )
    A . 提高平民政治地位 B . 尊奉黄老无为思想 C . 稳定社会经济秩序 D . 选拔更多治国人才
  • 3. (2021高二上·白山期中) 据《新唐书》记载,“(唐初)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自代宗时,始以亩定税,而敛以夏秋。”这反映了两税法(   )
    A . 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B . 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 . 抑制了土地兼并的现象 D . 促进了均田制的稳定发展
  • 4. 据《辽史太祖纪赞》记载,“辽之先,自出炎帝”。金朝入主中原后,援引“中原即中国”、“懂礼即中国” ,以中国自居。这反映了当时(   )
    A . 经济重心南移 B . 区域间经济交流频繁 C . 文化认同增强 D . 各民族习俗趋于一致
  • 5.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下列措施中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的是(   )
    A . 汉武帝实行中朝制度 B .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C . 明成祖设置内阁 D . 清朝设置军机处
  • 6. 下图为北齐仰覆莲(莲花是佛教的象征)六系青瓷尊。这件出土于河北景县北齐封子绘墓的青瓷尊,器形雄伟、饱满,是中原地区青瓷的代表作。这件器物反映出当时(   )

    A . 动荡的北方政局 B . 经济的南北差异 C . 文化的中外交融 D . 国家的分裂割据
  • 7. 明朝时,皇帝遇到有不清楚的事,可以随时询问内阁学士,以便决策。奏章批答,由皇帝口授,内阁学士只照皇帝意见写下来,即所谓“传旨当笔”。据此可知,明内阁(   )
    A . 直接统领六部百司 B . 是听命于皇帝的决策机构 C . 成为法定的行政中枢 D . 是专制皇权强化的产物
  • 8. 根据“孤证不立”(只有一个例子不能证明某件事情成立)的史学研究方法,下表中能被认定的共同历史事实是(   )

    记述

    出处

    “雍正十年,用兵西北......始设军事房,后改军机处。”

    《清史稿》

    “雍正七年六月始设军机房,十年三月改称办理军事处。”

    《军机大臣年表》

    A . 因西北军务而设 B . 雍正十年设军机处 C . 强化君主专制 D . 设于雍正年间
  • 9. 顾炎武指出:“后之人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子孙之不能保有也,思患于未然以为之法。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法愈密而天下之乱即生于法之中,所谓非法之法也。……必须建立‘天下之法’。”据此可知,顾炎武(   )
    A . 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B . 否定君权至上 C . 具有民主启蒙思想 D . 主张实行法治
  • 10. 魏源曾经建议清政府建立造船厂和火器厂,聘请外国人当指导,仿造西洋船舰火器,以及火轮机、火轮车、自来火等各种民用器具。他还建议在科举考试中增加水师科,对于能制造西洋船舰、水雷、奇器的人,授予科甲出身。这些建议(   )
    A . 营造了救亡图存的社会舆论 B . 试图冲破传统文化体制桎梏 C . 谋求为现实的危机寻找出路 D . 肯定了西方先进的文明体系
  • 11. 下图摘自《中国近代史通鉴》的单元目录(部分)。该单元的主题是(   )

    (二)日、美进犯台湾……

    (三)西南、西北狼烟继起……

    (四)中法战争……

    A . 边疆危机的加剧 B . 甲午风云 C . 洋务运动的兴起 D . 瓜分狂潮
  • 12. 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中指出:“维新派报纸有两个主要版面。一版专用于报道新闻,另一版专用于社论。通商口岸报纸中占很突出地位的商业和地方消息,在维新派报纸中却明显地缺乏。这些社会精英的报纸倾向于关心国家大事的报道,关心与其他国家的对比以寻求立国之道。这种类型的报纸表现了一种明显的民族主义的倾向。”对学者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
    A . 维新派不关心社会经济发展 B . 民族主义倾向带有明显反帝色彩 C . 社会精英主张代表普通民众诉求 D . 寻求立国之道表现为变法图存
  • 13. 中华民国建立后,最初实行总统制,后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这一变化(   )
    A . 阻止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野心 B . 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 . 体现“因人设法”,违背法治精神 D . 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 14. 1921年夏天,一些革命者陆续从全国各地聚集上海。“6月29日午后(何)叔衡往上海,偕行者润之(毛泽东)”,“7月15日(包惠僧)坐船直赴上海,与董必武、陈潭秋到达时间不相上下”。他们此行的目的是(   )
    A . 领导五四运动 B . 参加中共一大 C . 参加中共二大 D . 支援北伐战争
  • 15. 下列事件反映的问题实质是(   )

    1宋教仁案

    2袁世凯复辟与护国运动

    3张勋复辟

    4护法运动

    A . 军阀派系之争 B . 民主专制之争 C . 欧美列强之争 D . 政党派系之争
  • 16. 湖南是《新青年》较早进入的地区之一,但直到五四前夕,《新青年》在湖南仍“销行极少”。五四运动后,“湘人亦相起研究新文化”,《新青年》销量才大増,半年之内,该省销售《新青年》达两千本。回此可见,五四运动(   )
    A . 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 . 推动民主科学思想的广泛传播 C . 促使湖南成为了新思潮的中心 D . 激发了国人寻求新的救国道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辽宋夏金时期是北方民族进入中原与汉民族加速交融的时期。辽朝耶律德光曾下令,“敢有伤禾稼者以军法论”,并要求各级官员“劝农桑、教纺绩”,以此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文化上,辽朝统治者任用汉人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契丹文字,并用契丹字翻译了《贞观政要》《五代史》等大量儒家经典。

    ——摘编自段红云《略论辽宋夏金元时期中国民族的一体化进程》

    材料二:清朝前期开疆拓地六万余里。在东南,于台湾设立一府三县;在东北,雅克萨之战后,遏制了沙俄入侵,运用外交手段划定了边界;在北方,平定蒙古噶尔丹叛乱,与喀尔喀蒙古会盟多伦,设乌里雅苏台将军;与蒙古上层联姻,解决了中原长期受游牧势力威胁的问题。

    ——摘编自于逢春《论中国疆域最终奠定的时空坐标》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辽朝统治政策的积极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巩固统治的措施及其特点。
  • 18.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应要求。

    材料一:宋代商业已与国计民生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联系生产与消费、支撑城乡经济发展的经济命脉,对当时社会经济生活产生深刻影响,清晰展示出商业发展的历史脉络与演进态势,揭示出宋代工商业文明因素加速生长的时代特色。

    ——张熙惟《宋代: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高峰》

    材料二:属于同一思潮下的各个学派和人物,其有共同的思想倾向性。但一种奔放前进的社会思潮决不仅仅是刻板单调,千篇一律的重复和事仿,而是在共同的倾向性中显示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千变万化的风格,彼此影响,互相推动,形成具有时代特色和相当群众基础的社会思潮。

    ——苗 杨《浅议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工商业文明因素加速生长”导致的社会变化有哪些?
    2.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具有时代特色和相当群众基础的社会思潮”的主要内容。
  • 19. 19世纪中期,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各阶级为了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作出了巨大的努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40年,中国以“陈腐世界的道义原则”对抗英国“现代的社会”,最终英国的大炮轰掉了千年以来中国皇帝的权威。至咸同年间(1851—1875年),面对“发捻交乘”的“心腹之宴”,俄国“蚕食上国之志”带来的“肘腋之患”,英国“志在通商”带来的“肢体之患”,“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的洋货之患,清政府举步维艰,著名学者辜鸿铭曾形容“清廷如一丛病之躯,几难著(着)手”。

    ——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等

    材料二:

    材料三:“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共和国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1.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犹如“一丛病之躯”的原因。
    2.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中人物在探索国家出路上进行了哪些实践?他们的实践有何局限性?
    3. (3)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陈独秀是如何思考国家出路的?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近代中国人民学习西方、探索国家出路历程的趋势。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东南地区社会结构的变迁看,辛亥革命对社会转型的界标意义,明显超过1840年的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不仅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真实起点。

    ——摘编自沈渭滨《论辛亥革命与东南地区社会结构的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中“辛亥革命不仅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真实起点”的观点加以评析。(要求: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