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北京市海淀区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期中练习试卷

更新时间:2022-01-15 浏览次数:112 类型:期中考试
一、 本部分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
  • 1. 围绕着神权、王权和军权,良渚先民设计了一整套标志身份的玉礼器,如玉琮象征神权,玉钺象征军权等。玉器标识拥有者的地位和社会公共权力的分配。玉礼器的制作使用表明良渚社会(   )

    ①能够使用铁制的工具     ②有较复杂的权力结构

    ③已初步具备国家形态     ④形成了君主专制体制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①④ D . ②③
  • 2. 《孟子·滕文公下》记载,葛伯在商汤联合东方诸侯反夏时犹疑观望,商汤找借口灭了葛国,此后众多诸侯纷纷投奔商。战国时期的《管子·轻重》、司马迁《史记·殷本纪》记载,商汤行仁义,诸侯认为“汤德至矣”,于是“皆归商”。以下对这两种说法判断正确的是(   )
    A . 两种说法互相矛盾,都不可信 B . 后者有两则史料记载,更为可信 C . 商灭夏时得到诸侯归附与支持 D . 后者体现了儒家正统地位的影响
  • 3. 《后汉书·应劭传》记载,董仲舒“作《春秋决狱》二百三十二事,动以经对,言之详矣”,以儒家经典作为审理案件的依据。这表明西汉时期(   )
    A . 从“以法治国”变为“以礼治国” B . 继承秦以来“以法为教”的主张 C . 开创以儒家思想解释律令的先河 D . 儒法之间存在着德治与法治之争
  • 4. 西晋十六国时期内迁的各民族中,匈奴族和羯族自认为是夏朝的后裔,鲜卑族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羌族自认为是虞舜的后裔。对此评析正确的是(   )

    ①北方地区民族交融进程的完成         ②少数民族对于中原文化的认同

    ③各族政权力图确立其正统地位         ④榷场贸易加强了边境商贸往来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①④ D . ②③
  • 5. 唐朝前期,“御史出都,若不动摇山岳,震慑州县,诚旷职耳”。但到唐朝后期,出都的御史往往受到官员的怠慢乃至谩骂、殴打。这一变化表明(   )
    A . 以卑临尊无法进行有效监察 B . 中央政府权威的削弱 C . 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的加剧 D . 台谏合一以强化皇权
  • 6. 在明统治前期的正统元年(1436年),朝廷下令,将南方若干省份的部分税粮改为折银征收,以一石税粮折银二钱五分为标准,共计折银百万余两,押运至京师充俸,称为“金花银”。明朝采取这一政策的背景是(   )
    A . 民间自发地以白银为货币 B . 张居正改革推行一条鞭法 C . 票号等新式金融机构盛行 D . 官府加派饷银与后金作战
  • 7. 以下是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的言论,其中体现了民本主义思想的是(   )

    ①“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

    ②“严者,治吏之经也;宽者,养民之纬也;并行不悖。”

    ③“天子之位也,是谓治统;圣人之教也,是谓道统。”

    ④“德立而后道随之;道立而后政随之。”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④
  • 8. 下图为清朝前中期人口变化示意图。造成图中所示变化的原因是(   )

    ①清朝社会在长时期内相对稳定   

    ②康熙和雍正时期赋税制度变化

    ③多种经营和经济作物广泛种植   

    ④甘薯、玉米等高产作物的种植

    A . ①②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9. 1858年一名侵华英军的军官写道:“中国官府惧怕我们的武力,并且对他们的正当权利一无所知,惧怕和外国人打交道。外国人变得更加猖獗,可以为所欲为地施展恶行,社会渣滓都被吸引到这个国家。”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有(   )

    ①不平等条约破坏中国国家主权     

    ②清朝地方政府的官员愚昧无能

    ③列强在中国攫取了领事裁判权     

    ④沿海地区沦为列强的势力范围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10. 19世纪中后期,日本学者借西周“共和行政”典故将“republic”译为“共和国”;借《庄子》中指个人养生的“卫生”一词将“sanitary”译为“公共卫生”。这些新词日益普及并传到中国。对这一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①日本学者只注重研究西方政治体制

    ②中国传统文化对东亚地区影响深远

    ③日本借用中国传统概念解释新事物

    ④西方文化通过日本间接地传到中国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11. 晚清时期,中国不断遭受西方列强侵略,边疆地区出现了严重危机。下列选项相关史事发生的空间位置与序号对应正确的是(   )

    A . 清军将领冯子材在①取得镇南关大捷 B . 中法战争后清政府在②建省加强管辖 C . 法国军队在③偷袭军港,炸毁造船厂 D . 日军在④偷袭了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
  • 12. 1910年宣统皇帝发布上谕,北洋大学堂毕业生考列“最优等”的学生,“均赏给进士出身,授为翰林院编修”,其他“考列中等”的毕业生,则赏给进士出身,令各部“尽先补用”。这一材料可以说明当时(   )
    A . 通过科举制选拔经世之才 B . 新式教育与官员选拔相结合 C . 北洋政府统治基础的形成 D . 六部分别办学培养对口人才
  • 13. 李大钊在1919年4月的《每周评论》上写道:“《共产党宣言》的要旨在主张阶级战争,要求各地劳工联合”;同年9月发表的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写道:“现在世界改造的机运已经从俄、德诸国闪出了一道曙光。”以下各项,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①十月革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②马克思主义理论促成了新文化运动的发生

    ③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  

    ④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必须和工人运动相结合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14. 1928年7月,蒋介石力促张学良“易帜”。张学良致电蒋介石说:“弟现实处两难,不易帜无以对我兄,无以对全国;易帜则祸乱立生,无以对三省父老。数日前探知田中意旨,如我方不听劝告,即用武力。”材料中的“祸乱”指的应该是(   )
    A . 日本的武装侵略 B . 东北士绅的反对  C . 军队将领的叛乱 D . 关内军阀的北上
  • 15. 日本侵华军队1943年的一份报告说:“在本年交战1.5万次中,和中共的作战占七成五。在交战的200万(人次)敌军中,古(估计)半数以上也都是中共军·..”上述战况可以说明(   )
    A . 百团大战取得了辉煌的战果 B . 抗战开始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C . 抗日根据地展开了对日寇的全面反攻 D . 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 16. 据统计,在埃及境内共发现118座金字塔,大部分是古王国和中王国时期国王和王后的陵寝。金字塔的主要建造者是普通农民。工期通常安排在泛滥季,每期约调动十万人,修建一座陵墓总工期约为20年。这些史实说明,金字塔的修建(   )
    A . 推动了埃及国家的形成 B . 破坏了埃及农业的发展 C . 体现了国家的工程组织能力 D . 反映了奴隶阶级的悲惨生活
  • 17. 希罗多德在《历史》中虚构了几位君主关于政体的辩论。其中一位君主说道:“逃过了傲慢的僭主(非法篡权的独裁者),却遇到一群傲慢的群氓也无法忍受·...·.我们可以在优秀分子中挑选一批人,让他们来掌权。这是因为我们也是其中的一分子。”这位君主认可的政治制度是(   )
    A . 古希腊的直接民主 B . 古希腊的寡头政治 C . 古希腊的僭主政治 D . 古罗马的元首制度
  • 18. 印度种姓制度的起因之一是雅利安征服者的种族优越感,他们禁止同被征服的“黑皮肤的”所谓下等民族通婚。在这种情况下,区分种姓的标准是肤色(瓦尔纳);后来,职业等因素也成为划分种姓的标准。种姓制度(   )

    ①促进了古代印度文明的起源       

    ②产生于印欧人的迁徙和征服

    ③反映了民族矛盾和民族压迫     

    ④具有阶级对立和剥削的性质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19. 1086年,征服者威廉要求英格兰所有贵族和骑士,在接受封地之前都必须宣誓效忠于国王。从此,在英格兰王国建立起“我附庸的附庸,仍然是我的附庸”的政治制度。这一制度的革新反映了(   )
    A . 国王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B . 西欧进入议会君主制时期 C . 近代民族国家的最终确立 D . 西欧专制王权的普遍确立
  • 20. 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
     

    史实

    结论

    A

    《汉谟拉比法典》正文详细规定了臣民义务及违反法律后的具体惩罚

    体现了君权神授的思想

    B

    奥斯曼帝国控制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

    加速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往来

    C

    15世纪中期,朝鲜王朝编撰《高丽史》的体例分“世家”“列传”“志”“年表”等

    朝鲜史学受到中国影响

    D

    拜占庭与俄罗斯皆信奉东正教

    拜占庭深受俄罗斯文化影响

    A . A B . B C . C D . D
  • 21. 《全球通史》中写道,“玛雅人的城市,如果它们可以这样称呼的话,是举行仪式的中心,而不是要塞、居住地或行政首都。这是因为玛雅人从事的是刀耕火种的农业,在两三年内便耗尽了土壤的肥力,因此,他们需要不断地迁移驻地”。据此可以判断(   )
    A . 玛雅人尚未建立起最初的国家 B . 古代美洲没有出现战争和军队 C . 玛雅人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 D . 古代美洲畜牧业占有较大比重
  • 22. 关于津巴布韦的巨石建筑群,19世纪欧洲殖民者主观地认为当地黑人根本不能修建这么宏伟的建筑。后来经过考古学家系统调查、发掘和综合研究,确认巨大的建筑群是该地黑人文化的典型代表。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   )

    ①立场和偏见影响历史解释     

    ②考古成果为历史研究提供了证据

    ③非洲具有辉煌的文明成就     

    ④欧洲殖民侵略导致非洲文明衰落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 23. 北方边疆和中原内地

    材料一:北方边疆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中原内地关系的三种模式

    模式一

    模式二

    模式三

    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原政权并立

    少数民族迁徙进入内地建立政权

    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兼有内地和边疆地区

    注1:图中虚线为中原内地与北方边疆的地理人文分界。

    注2:箭头中标注的“少数民族”不是泛指所有的少数民族,而是特指具体时期的具体民族,即“某某王朝时期的某某民族”。

    材料二:

    契丹、女真等民族建立的王朝,跟汉唐时期些游牧民族建立的部落联盟制国家有了非常大的不同。一方面,他们并不是像之前倏忽兴废那样的一种体制,而是相对来说比较成熟了,在政治、经济、军事各个方面都可以和中原王朝相提并论;另一方面,他们不像十六国北朝、五代沙陀三王朝那样长期居处汉地,最终完全放弃草原故土,也有别于匈奴、突厥、漠北回鹘等草原游牧汗国。辽、金、蒙古把大片汉地纳入统辖之下,同时又始终将位于内陆亚洲的“祖宗根本之地”视为各自领土结构的重要部分以及族属、文化认同的珍贵资源。

    ——摘编自邓小南《忧患与繁荣:北族政权的兴衰》

    1. (1) 阅读材料一、二,结合所学,就模式一和模式二,各举出历史上的两个实例说明。
    2. (2) 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评析模式三。
  • 24. 文明的对望与交流

    材料:

    古代中西亚地区,关于中国,流传着桃花石(taugast,有人认为是拓跋的音译)的传说。桃花石是一座著名的城市,距被称为突厥的人的地区约2400公里,桃花石的首领被称为“太上”,它在希腊文中的字面意思是“天子”。他们从事贸易方面具有极大的规模和便利,使他们掌握了大量的金银。桃花石以一条大江为界。从前,这条江将隔岸遥遥相望的两大政权分隔开了。其中一个政权尚黑衣,另一个尚红衣。到了相当于摩里士皇帝(拜占庭君主,582-602年在位)的统治时期,那些穿黑衣者越过了大江,向那些穿红衣者发动了战争,他们成为胜利者并建立了自己的霸业。在桃花石,随处可见产丝的蚕虫,色彩斑斓。桃花石人在驯养这类小动物上颇具技艺,并竟相为之。

    ——摘编自陈志强《拜占庭帝国通史》等

    1. (1) 结合所学,推测材料反映的古代中国的任意两则史实,你如何看待这则传说。
    2. (2) 依据图文材料并结合所学,提炼两个视角,简述阿拉伯帝国对世界文化交流和发展的贡献。分析阿拉伯帝国在世界文化史上发挥重要作用的原因。
  • 25. 西欧城市的衰落与复兴

    材料一:

    在奴隶制大农庄的繁荣时期,使用大批奴隶经营的农业曾有较高的商品率,大农庄生产的产品在城市市场上销售,促成了城市的繁荣。3世纪时,由于奴隶劳动缺乏和价格的昂贵,以奴隶劳动为基础的大地产经济走向衰落。大奴隶主开始把农庄分成小块,租给佃农或隶农,农庄主征收实物地租,就地消费,减少了农产品对城市市场的供应。城市中原有的手工业,也因奴隶劳动生产率低下而衰落下来。罗马帝国崩溃后,代表古典文明的城市普遍衰落,城市大大萎缩,大部分地区变成了牧场或农场,有些城市甚至退化至村庄规模。

    ——摘编自于贵信《古代罗马史》等

    材料二:

    公元10世纪左右,中世纪的大垦荒以及轮作制的发展大大提高农业产量,有了更多可供在市场交换的农产品。11世纪西欧人掀起十字军东征运动,打通了与东方和非洲的贸易通道。在12-13世纪,蒙古人建立了一个横跨亚欧大陆的大帝国,一条连接意大利到中国的贸易通道建立起来了。西欧工商业和城市得到发展,国王、教会、教堂、修道院等也支持兴建了很多城市,他们为居民提供保护,以收取租金和工商业税。到13、14世纪之交时,西欧城镇总数大约达到1万个左右。

    ——摘编自王挺之《欧洲文艺复兴史:城市与社会生活卷》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评析西欧城市的衰落和复兴。

  • 26. 日本绘画

    奈良时代(710-794年)的日本绘画的主题都基于中国汉诗和风俗,模仿中国绘画技法,因此被称为“唐绘”。唐朝末年,以日本停止遣唐使为分界线,日本本土绘画样式逐渐形成。

    “大和绘”是相对于“唐绘”而言的绘画,采用日本画题,多反映贵族生活,运用日本的绘画技巧创作。绘卷是其重要种类,类似现今的连环画,将日本著名的文学作品转化为视觉艺术,供皇室和贵族赏玩,如《源氏物语绘卷》等。

    1192年,镰仓幕府建立,这一时期绘画开始注重“英雄”传记里的插图,《平治物语绘卷》描绘了武士在战场上厮杀的场面。

    1615年,德川幕府的统治确立。在此后的两百多年中,日本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市文化日渐繁荣并逐渐取代贵族与武家成为新生文化的创造者,艺术家通过各阶层形象描绘与人民息息相关的生活。18世纪艺术家葛饰北斋借鉴了西方透视学和明暗技法,使画面的空间感加强,突破了传统浮世绘平面装饰效果,《神奈川冲浪里》是其代表作。

    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结合所学,阐释8世纪以来日本绘画发展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要求:信息提取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27. 中国近代的土地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的思想界已认识到了农村不发展,国家发展的问题就一个也解决不了的事实。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低下,工业品就不可能有广大的市场。农民的愚昧、知识的低下,又使劳动力的素质无法适应新式工业的要求。在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下,农村生产力得不到发展,农村资源得不到开发,也就无法为工业化提供其所需要的原料和商品粮食。苛重的地租、高利煲榨干了农民的血汗,又使农村不能为工业化提供资本积累。

    ——摘编自刘方健 史继刚《中国经济发展史简明教程》

    材料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各历史阶段的土地政策(主张)简表

    国民革命时期

    1924年,孙中山指出:俄国“推翻一般大地主,把全国的田地,都分到一般农民,让耕者有其田。耕者有了田,只对于国家纳税,另外便没有地主来收租钱”。他认为中国革命在这一点上应当效法俄国,不然革命就是不彻底的。

    土地革命时期

    “没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田中收获除给政府交土地税外,均归农民所有。

    全面抗战时期

    抗日根据地内停止没收地主土地,实行减租减息政策,以减轻农民所受的封建剥削,提高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实行交租交息,以利于联合地主抗日。减租的办法是“二五减租”(即把原租额减少25%);正租以外的杂租、劳役一律取消。

    解放战争时期

    1947年秋,中共中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

    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以彻底平分土地为原则,提出没收地主土地、连同乡村中其他一切土地,不分男女老幼,按人口统一平均分配,同时分配地主的牲畜、农具、房屋、粮食及其他财产。

    1. (1) 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近代中国农村不发达、农民贫困的原因和影响。
    2. (2) 阅读材料二,任选两个时期的土地政策(主张),结合时代背景,阐释其异同。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