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道德与法治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荆门市京山市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道德与法...

更新时间:2021-12-16 浏览次数:92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4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30分)
  • 1. 如果把个人看成点,把人与人的关系看成线,那么,由各种关系连接成的线就织成一张大网,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这说明(    )
    A . 社会上的每个人是互不相干的个体 B . 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C . 个人与社会毫无关系 D . 社会是一张网,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条线
  • 2. 马尔代夫的海边有我国游客在捞珊瑚,埃及金字塔上曾留下我国游客“到此一游”的痕迹,北京十字路口“组团闯红灯”,江苏虎丘山游客走后垃圾泛……国人旅游中的陋习不胜枚举。对此,你想对这些人说(    )
    A . 在国内可以不拘小节,出国要注意文明礼貌 B . 在做不文明的事之前,要注意周围是否有记者 C . 文明礼貌不仅体现个人修养,而且关系国家的尊严和形象 D . 其他人也有不文明行为,不必太在意
  • 3. 以下几位网民的做法,你赞同的是(    )
    A . 小童同学作业来不及做了,于是上网搜索答案 B . 女儿参加网络评选,张先生利用朋友圈人多的“优势”,拉人点费刷票 C . 看到网上有人故意发起地域攻击,余先生回复对方,谩骂不休 D . 小芳同学将自己拍摄的校园美景、同学学习生活情景发到网上与他人共享
  • 4. 尊重,是一种美德;它体现在你待人接物时的彬彬有礼;尊重,是一种精神,它显现在你面对苦难时的积极乐观;尊重,是一种生活态度, 目光所及的万事万物都有值得我们尊重的地方。千万不要小觑了尊重的力量。尊重的“力量”表现在(    )

    ①受到他人尊重能够增强自尊、自信

    ②受到他人尊重能够获得满足感、成兢感等

    ③尊重使社会生活和谐融洽

    ④尊重能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A . ①②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②③④
  • 5. 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甲不小心踩了乙的脚。甲连忙说:“真对不起,踩到您的脚了。”乙说:“没关系,难免的。”反映这一情境的恰当选项是(    )
    A .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B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 . 一诺千金,言而有信 D . 文明礼仪,利人利已
  • 6. (2020·扬州) 宅家上“网课”期间,有学生沉迷网络游戏,有学生随意转发网络谣言。这提醒我们,参与网络生活应该(    )

    ①要自我约束,遵守法律法规        ②辨析网络信息,自觉抵制谣言

    ③以学习为重,坚决远离网络        ④不沉溺网络,学会“信息节食”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 7. (2020八上·玉州月考) 2020年2月4日,江西省于都县罗坳镇肖某驾驶摩托车经过罗坳疫情防控执勤点时,不听卡口工作人员劝告,驾驶摩托车强行冲撞疫情防控卡口,导致卡口的一张桌子被损毁,态度恶劣。肖某已被警方依法处以行政拘留。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公民在行使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自由和权利

    ②社会规则划定了自由的边界,肖某的行为违背了道德和法律规则

    ③自由不是随心所欲,它受道德、纪律、法律等社会规则的约束

    ④肖某的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应受到刑罚处罚

    A . ①②④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②③④
  • 8. 阅读漫画,为避免发生与漫画中人物类似的悲剧,我们应该(    )

    ①有亲社会的情感和行为

    ②帮助他人,不做“看客”

    ③有爱护公物的公德意识

    ④明辨是非,弘扬正气

    A . ②③④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
  • 9. (2020·南宁模拟) 2020年6月20日,山东省纪委监委机关等相关部门组成工作专班,对陈春秀、王丽丽被冒名顶替上学等问题进行了调查核实。目前,相关问题已经查清,并依规依纪依法对相关人员作出处理,共问责46人,这警示我们(    )

    ①考试公平不容侵犯

    ②要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

    ③违规违纪违法的行为都要受到刑罚处罚

    ④要发自内心敬畏规则,将规则作为自己行动的准绳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10. 七年级学生王涵在网上连载自己的原创小说时,无意中发现有人抄袭了自己的作品并在某著名文学网站上以原创名义进行发表。对此,王涵可以采取的行动是(    )
    A . 叫上朋友一起对抄袭者进行人身攻击 B . 自认倒霉,忍气吞声 C . 寻求法律援助,依法维护合法权益 D . 与抄袭者直接争吵
  • 11. 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遵章守法也是社会和谐的保证,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下列人员中的行为尚未涉嫌犯罪的是(    )
    A . 周某与邻居发生纠纷,一时恼怒,将对方打成重伤 B . 八年级学生小王经常逃课上网,钱不够就拦路抢劫,被公安机关抓获 C . 王某是一家大型国有企业的出纳,他暗地里挪用公款炒股,累计近百万元 D . 在某重点文物旅游景点,小赵站在文物上拍照,并与管理员发生了小冲突
  • 12. “我家孩子正在参加x比赛,麻烦朋友们帮忙投个票”“这是我朋友家的孩子,拜托投一票”……随着微信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社交工具,在朋友圈给孩子拉票也成为了越来越多家长头疼却又无可奈何的“工作”。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①利用新兴网络平台开展评选活动,有助于展现候选人的风采,也创新了投票方式,是一种社会进步

    ②通过拼人脉、拼资源获胜,不能真正反映个人能力,这种竞争不公平

    ③网络投票表面上比较亲民,但不能反映真实民意

    ④这种“绑架”友情的投票现象惹人烦,生活中要学会拒绝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
  • 13. 民法典将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中的未成年,人的年龄标准从“十周岁”降到“八周岁”这一调整主要是考虑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教育水平的提高,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的成熟程度和认知能力都有所提高,这一调整有利于更好地尊重这一部分未成年人的自主意识,保护其合法权益。这表明(    )

    ①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

    ②改变规则才能促进社会发展

    ③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废除原先的规则

    ④调整规则是为了使之更加符合人民的利益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③④
  • 14. 当今时代是网络信息时代,微信、QQ等无处不在,它们正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让我们可以与远方的亲朋好友瞬间相连、互通信息。这充分说明(    )
    A . 网络可以实现我们一切交友的愿望 B . 网络交友将成为现代社会的交友主流 C . 网络世界充斥着不可预知的风险 D . 互联网打破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促进了人际交往
  • 15. 诉讼是维护合法权益最权威的手段。下列属于诉讼手段的是(    )
    A . 李某到人民法院状告郑某欠钱不还的侵权行为 B . 市民王某向环境监察部门反映某企业的排污行为 C . 张某向消费者协会投诉某商场的产品有质量问题 D . 某企业因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接受劳动部门调查
二、非选择题(共30分)
  • 16. 为了磨砺同学们的心态,锻炼他们坚强的意志,培养他们不怕吃苦、勇往直前、勇不放弃的精神。2021年9月,某初级中学开展“重走大洪山,缅怀革命先烈”研学旅行活动。全体学生走出课堂,前往研学目的地,在旅行中感受社会,收获新知,在研学中得到成长,发现更多生活中的精彩。
    1. (1) 该校为什么开展研学旅行活动?
    2. (2) 我们应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
  • 17. 一位母亲给13岁的儿子买了一部手机作为生日礼物,并以书信的方式与儿子“约法三章”。

    亲爱的儿子:

    生日快乐!我想你现在肯定为拥有一部自己的手机而兴奋。你已经是一个负责任的男孩了,所以妈妈认为你完全有能力用好这部手机。但是,接受这个礼物的同时你必须接受必要的约束。希望你能理解并自觉遵守,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约束。

    ①接听电话时要认真倾听、文明交谈。在图书馆、影剧院等公共场合将手机调至静音状态。

    ②不能用手机传播他人私密信息或侮辱别人的语言。

    ③不能沉迷手机。用手机上网时,不准浏览不健康信息,尽量下载一些经典的作品,拓展自己的视野。

    如果你不能做到以上约定的话,妈妈只能将这部手机收回!

    爱你的妈妈

    1. (1) 上述约定的①②③项内容,分别体现了教材中的什么观点?
    2. (2) 结合约定①,你认为生活中与朋友“有礼”交往应怎样做?
    3. (3) “亲子约定”也需要我们诚实、守信。我们应该怎样做一个诚信的人?
  • 18.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某中学八年级学生李刚 自从迷上网络游戏后,无心读书,经常迟到旷课,甚至整夜泡在网吧,多次受到家长和老师的批评教育,但仍不悔改。后来,小刚开始偷窃,还多次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向小学生索要零花钱。

    材料二   孙林上传110余万条公民个人信息至微信群内供他人下载,被公安机关查获后,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判处其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5000元。

    1. (1) 李刚的偷窃行为和孙林泄露他人信息的行为分别属于什么行为?
    2. (2) 孙林这类违法行为有什么特征?
    3. (3) 为了让你的同龄人远离违法犯罪,请你给予几点警示。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