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生物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21年高考生物全国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3 种群和群落

更新时间:2021-11-10 浏览次数:206 类型:二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2021·湖北) 酷热干燥的某国家公园内生长有很多马齿苋属植物叶片嫩而多肉,深受大象喜爱。其枝条在大象进食时常被折断掉到地上,遭到踩踏的枝条会长成新的植株。白天马齿苋属植物会关闭气孔,在凉爽的夜晚吸收CO2并储存起来。针对上述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大象和马齿苋属植物之间存在共同进化 B . 大象和马齿苋属植物存在互利共生关系 C . 水分是马齿苋属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 D . 白天马齿苋属植物气孔关闭,仍能进行光合作用
  • 2. (2021·湖北) 20世纪末,野生熊猫分布在秦岭、岷山和小相岭等6大山系。全国已建立熊猫自然保护区40余个,野生熊猫栖息地面积大幅增长。在秦岭,栖息地已被分割成5个主要活动区域;在岷山,熊猫被分割成10多个小种群;小相岭山系熊猫栖息地最为破碎,各隔离种群熊猫数量极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熊猫的自然种群个体数量低与其繁育能力有关 B . 增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可提高环境容纳量 C . 隔离阻碍了各种群间的基因交流,熊猫小种群内会产生近亲繁殖 D . 在不同活动区域的熊猫种群间建立走廊,可以提高熊猫的种群数
  • 3. (2021·辽宁) 辽宁省盘锦市的蛤蜊岗是由河流入海冲积而成的具有潮间带特征的水下钱滩,也是我国北方地区滩涂贝类的重要产地之一,其中的底栖动物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重要作用。科研人员利用样方法对底栖动物的物种丰富度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底栖动物主要包括滤食性的双壳类、碎屑食性的多毛类和肉食性的虾蟹类等。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本次调查的采样地点应选择底栖动物集中分布的区域 B . 底栖动物中既有消费者,又有分解者 C . 蛤蜊岗所有的底栖动物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D . 蛤蜊岗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大于间接价值
  • 4. (2021·辽宁) 辽河流域是辽宁省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为恢复辽河某段“水体——河岸带”的生物群落,研究人员选择辽河流域常见的植物进行栽种。植物种类、分布及叶片或茎的横切面见下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注:右侧为对应植物叶片或茎的横切面示意图,空白处示气腔

    A . 丙与丁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 . 四种植物都有发达的气腔,利于根系的呼吸,体现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C . 不同位置上植物种类的选择,遵循了协调与平衡原理 D . 生态恢复工程使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更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 5. (2021·山东) 某种螺可以捕食多种藻类,但捕食喜好不同。L、M 两玻璃缸中均加入相等数量的甲、乙、丙三种藻,L 中不放螺,M 中放入 100 只螺。一段时间后,将 M 中的螺全部移入 L 中,并开始统计 L、M 中的藻类数量,结果如图所示。实验期间螺数量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螺捕食藻类的喜好为甲藻>乙藻>丙藻 B . 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乙藻>甲藻>丙藻 C . 图示 L 中使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的主要种间关系是竞争 D . 甲、乙、丙藻和螺构成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
  • 6. (2021·山东) 调查一公顷范围内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并标记 39 只鼠,第二次捕获 34 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 15 只。标记物不影响鼠的生存和活动并可用于探测鼠的状态,若探测到第一次标记的鼠在重捕前有 5 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但因该段时间内有鼠出生而种群总数量稳定,则该区域该种鼠的实际种群密度最接近于(    )(结果取整数)
    A . 66 只/公顷 B . 77 只/公顷 C . 83 只/公顷 D . 88 只/公顷
  • 7. (2021·浙江) 某森林中,高密度的某昆虫幼虫取食落叶松,影响松树的生长,最大松针长度减小,来年幼虫的食物质量变差,导致该昆虫密度下降,使松树得到恢复。反过来随着食物质量的提高,幼虫数量又有所增加。幼虫的密度(虚线)与落叶松的最大松针长度(实线)变化关系

    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该昆虫幼虫的种群数量呈周期性波动 B . 食物是该昆虫幼虫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 C . 该昆虫幼虫与落叶松处于同一捕食食物链中的不同环节 D . 该昆虫幼虫环境容纳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落叶松的种群数量
  • 8. (2021·湖南) 以下生物学实验的部分操作过程,正确的是(   )

    实验名称

    实验操作

    A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

    在待测液中先加NaOH溶液,再加CuSO4溶液

    B

    观察细胞中DNA和RNA的分布

    先加甲基绿染色,再加吡罗红染色

    C

    观察细胞中的线粒体

    先用盐酸水解,再用健那绿染色

    D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

    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在盖玻片边缘滴加培养液

    A . A B . B C . C D . D
  • 9. (2021·湖南) 某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和食草动物两个种群数量的动态模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食草动物进入早期,其种群数量增长大致呈“J”型曲线 B . 图中点a的纵坐标值代表食草动物的环境容纳量 C . 该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与植物和食草动物之间的负反馈调节有关 D . 过度放牧会降低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 10. (2021·河北) 关于生物学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NaOH与CuSO4配合使用在还原糖和蛋白质检测实验中作用不同 B . 染色质中的DNA比裸露的DNA更容易被甲基绿着色 C . 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色素时,以多种有机溶剂的混合物作为层析液 D . 利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推测土壤动物的丰富度
  • 11. (2021·河北) 烟粉虱危害会造成番茄减产。研究者对番茄单作、番茄玫瑰邻作(番茄田与玫瑰田间隔1m)模式下番茄田中不同发育阶段的烟粉虱及其天敌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种植模式

    番茄植株不同部位成虫数量(头叶)

    若虫

    (头叶)

    天敌昆虫

    多样性指数

    上部叶

    中部叶

    下部叶

    番茄单作

    22.7

    3.2

    0.8

    16.5

    1.2

    番茄玫瑰邻作

    1.4

    0.2

    0.1

    1.8

    2.2

    A . 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种群的年龄结构改变 B . 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种群中成虫的空间分布类型改变 C . 由单作转为邻作,群落的水平结构改变 D . 玫瑰吸引天敌防治害虫,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的功能
  • 12. (2021·广东) 如图示某S形增长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数量的关系。当种群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时,其对应的种群数量是(   )

    A . a B . b C . c D . d
  • 13. (2021·全国甲) 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下列关于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 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扰可以改变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 B . 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分别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C . 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都要经历苔藓阶段、草本阶段 D . 在演替过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
  • 14. (2021·浙江) 大约在1800年,绵羊被引入到塔斯马尼亚岛,绵羊种群呈“S”形曲线增长,直到1860年才稳定在170万头左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绵羊种群数量的变化与环境条件有关,而与出生率、死亡率变动无关 B . 绵羊种群在达到环境容纳量之前,每单位时间内种群增长的倍数不变 C . 若绵羊种群密度增大,相应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力和传播速度减小 D . 若草的生物量不变而种类发生改变,绵羊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可能发生变化
  • 15. (2021·浙江) 近年来,我省积极践行“两山”理念,建设生态文明,在一些地区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退耕区域会发生变化。退耕之初发展到顶极群落期间的变化趋势是(  )
    A . 生态系统稳定性越来越强 B . 群落的净生产量越来越大 C . 草本层对垂直结构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D . 群落中植物个体总数越来越多
  • 16. (2021·浙江) 下图为一个昆虫种群在某时期的年龄结构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从图中的信息可以得出该种群的存活曲线为凹型 B . 用性引诱剂来诱杀种群内的个体,对生殖后期的个体最有效 C . 环境条件不变,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可由目前的稳定型转变为增长型 D . 与其它年龄组相比,生殖前期个体获得的杀虫剂抗性遗传给后代的概率最大
二、双选题
  • 17. (2021·辽宁) 灰鹤是大型迁徙鸟类,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研究者对某自然保护区内越冬灰鹤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灰鹤种群通常在同一地点集群夜宿,经调查,该灰鹤种群数量为245只,初次随亲鸟从繁殖地迁徙到越冬地的幼鹤为26只。通过粪便分析,发现越冬灰鹤以保护区内农田收割后遗留的玉米为最主要的食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统计保护区内灰鹤种群数量可以采用逐个计数法 B . 可由上述调查数据计算出灰鹤种群当年的出生率 C . 为保护灰鹤,保护区内应当禁止人类的生产活动 D . 越冬灰鹤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其同化量的一部分
  • 18. (2021·山东) 种群增长率是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若某种水蚤种群密度与种群增长率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 水蚤的出生率随种群密度增加而降低 B . 水蚤种群密度为 1 个/cm3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 C . 单位时间内水蚤种群的增加量随种群密度的增加而降低 D . 若在水蚤种群密度为 32 个/cm3时进行培养,其种群的增长率会为负值
  • 19. (2021·河北) 我国麋鹿经历了本土野外灭绝、圈养种群复壮、放归野外等历程,成功建立野生种群。2020年,我国麋鹿分布点已从最初的2处发展至81处,数量超过8000只,基本覆盖糜鹿野外灭绝前的栖息地,展现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智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可采用逐个计数法统计糜鹿种群密度 B . 增加我国麋鹿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有利于种群的进一步发展 C . 麋鹿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时,种内斗争最小 D . 对麋鹿种群进行圈养复壮、放归野外的过程属于就地保护
三、实验探究题
  • 20. (2021·辽宁) 生物入侵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入侵种一般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繁殖能力和扩散能力,而且在入侵地缺乏天敌,因而生长迅速,导致本地物种衰退甚至消失。回答下列问题:
    1. (1) 入侵种爆发时,种群增长曲线往往呈“J”型从环境因素考虑,其原因有(至少答出两点)。入侵种的爆发通常会使入侵地的物种多样性,群落发生演替。
    2. (2) 三裂叶豚草是辽宁省危害较大的外来入侵植物之一,某锈菌对三裂叶脉草表现为专一性寄生,可使叶片出现锈斑,对其生长有抑制作用为了验证该锈菌对三裂叶豚草的专一性寄生,科研人员进行了侵染实验。

      方法:在三裂叶草和多种植物的离体叶片上分别喷一定浓度的锈菌菌液,将叶片静置于适宜条件下,观察和记录发病情况。

      实验结果是:

    3. (3) 为了有效控制三裂叶豚草,科研人员开展了生物控制试验,样地中三裂叶豚草初始播种量一致,部分试验结果见下表。

      组别

      三裂叶豚草生物量(kg·m-2

      第1年

      第2年

      第3年

      A:三裂叶豚草

      8.07

      12.24

      12.24

      B:三裂叶豚草+锈菌

      7.65

      6.43

      4.77

      C:三裂叶豚草+广聚萤叶甲

      8.10

      12.43

      12.78

      D:三裂叶豚草+野艾蒿

      4.89

      4.02

      3.12

      注:野艾蒿一植物,锈菌一真菌,广聚萤叶甲一昆虫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除锈菌外,可用于控制三裂叶豚草的生物是,判断依据是

    4. (4) 根据研究结果分析,在尚未被三裂叶豚草入侵但入侵风险较高的区域,可以采取的预防措施是;在已经被三裂叶豚草入侵的区域,为取得更好的治理效果可以采取的治理措施是
  • 21. (2021·天津) 为研究降水量影响草原小型啮齿动物种群密度的机制,科研人员以田鼠幼鼠为材料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其中,野外实验在内蒙古半干旱草原开展,将相同体重的幼鼠放入不同样地中,5个月后测定相关指标,部分结果见下图。

    1. (1) 由图1可知,组田鼠体重增幅更大。田鼠体重增加有利于个体存活、育龄个体增多,影响田鼠种群的,从而直接导致种群密度增加。
    2. (2) 由图2可知,增加降水有利于生长,其在田鼠食谱中所占比例增加,田鼠食谱发生变化。
    3. (3) 随后在室内模拟野外半干旱和增加降水组的食谱,分别对两组田鼠幼鼠进行饲喂,一段时间后,比较两组田鼠体重增幅。该实验目的为.
    4. (4) 进一步研究发现,增加降水引起田鼠食谱变化后,田鼠肠道微生物组成也发生变化,其中能利用草中的纤维素等物质合成并分泌短链脂肪酸(田鼠的能量来源之一)的微生物比例显著增加。田鼠与这类微生物的种间关系为。请在图中用箭头标示肠道微生物三类生物之间的能量流动方向。

  • 22. (2021·全国乙卷) 在自然界中,竞争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 (1) 竞争排斥原理是指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为了验证竞争排斥原理,某同学选用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为材料进行实验,选择动物所遵循的原则是。该实验中需要将两种草履虫放在资源(填“有限的“或“无限的“)环境中混合培养。当实验出现的结果时即可证实竞争排斥原理。
    2. (2) 研究发现,以同一棵树上的种子为食物的两种雀科鸟原来存在竞争关系,经进化后通过分别取食大小不同的种子而能长期共存。若仅从取食的角度分析,两种鸟除了因取食的种子大小不同而共存,还可因取食的(答出1点即可)不同而共存。
    3. (3) 根据上述实验和研究,关于生物种间竞争的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
四、综合题
  • 23. (2021·湖北) 北方农牧交错带是我国面积最大和空间尺度最长的一种交错带。近几十年来,该区域沙漠化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成为我国生态问题最为严重的生系统类型之一。因此,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已成为促进区域退化土地恢复和植被重建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土地生产力的重要生态措施之一研究人员以耕作的农田为对照,以退耕后人工种植的柠条(灌木)林地、人工杨树林地和弃耕后自然恢复草地为研究样地,调查了退耕还林与还草不同类型样地的地面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特征,调查结果如表所示。

    样地类型

    总个体数量(只)

    优势类群(科)

    常见类群数量(科)

    总类群数量(科)

    农田

    45

    蜉金龟科、蚁科、步甲科和蠼螋科共4科

    6

    10

    柠条林地

    38

    蚁科

    9

    10

    杨树林地

    51

    蚁科

    6

    7

    自然恢复草地

    47

    平腹蛛科、鳃金龟科、蝼蛄科和拟步甲科共4科

    11

    15

    回答下列问题:

    1. (1) 上述样地中,节肢动物的物种丰富度最高的是,产生的原因是
    2. (2) 农田优势类群为4科,多于退耕还林样地,从非生物因素的角度分析,原因可能与农田中较高有关(答出2点即可)。
    3. (3) 该研究结果表明,退耕还草措施对地面节肢动物多样性的恢复效应比退耕还林措施(填“好”或“差”)。
    4. (4) 杨树及甲、乙两种草本药用植物的光合速率与光照强度关系曲线如图所示。和甲相比,乙更适合在杨树林下种植,其原因是
  • 24. (2021·浙江) 某森林因火灾被大片烧毁。下图是火烧后该地的植物群落在恢复过程中,各类不同植物类型生物量的变化状况。

    回答下列问题:

    1. (1) 图中的生物量是指净生产量在调查时刻前的
    2. (2) 该植物群落的恢复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群落的演替过程,这种演替类型属于。恢复到一定阶段时,图示的不同植物类型同时交织在一起,这体现了群落的结构。
    3. (3) 当群落演替到时,群落的总生物量将保持相对稳定,其原因是。在此之

      前的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植物类型中的生物量会持续上升,而的生物量呈下降趋势。

  • 25. (2021·湖南) 某林场有一片约2公顷的马尾松与石栎混交次生林,群落内马尾松、石栎两个种群的空间分布均为随机分布。为了解群落演替过程中马尾松和石栎种群密度的变化特征,某研究小组在该混交次生林中选取5个固定样方进行观测,每个样方的面积为0.04公顷,某一时期的观测结果如表所示。

    树高X(m)

    马尾松(株)

    石栎(株)

    样方1

    样方2

    样方3

    样方4

    样方5

    样方1

    样方2

    样方3

    样方4

    样方5

    x≤5

    8

    9

    7

    5

    8

    46

    48

    50

    47

    45

    5<X≤10

    25

    27

    30

    28

    30

    30

    25

    28

    26

    27

    10<X≤15

    34

    29

    30

    36

    35

    2

    3

    5

    4

    3

    x>15

    13

    16

    14

    15

    12

    3

    2

    1

    2

    2

    合计

    80

    81

    81

    84

    85

    81

    78

    84

    79

    77

    注:同一树种的树高与年龄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性;两树种在幼年期时的高度基本一致。

    回答下列问题:

    1. (1) 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取样的关键是 ;根据表中调查数据计算,马尾松种群密度为
    2. (2) 该群落中,马尾松和石栎之间的种间关系是。马尾松是喜光的阳生树种,石栎是耐阴树种。根据表中数据和树种的特性预测该次生林数十年后优势树种是,理由是
  • 26. (2021·河北) 为探究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者将20个人工淡水池塘均分成两组,对照组保持环境温度,实验组始终比对照组高4℃(利用温控装置),并从附近淡水栖息地搜集水生生物投入池塘。连续多年观测发现,池塘逐渐形成主要由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组成的群落。第15年时,池塘中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生物量(单位体积水体中生物体的质量)的检测结果如图。

    回答下列问题:

    1. (1) 池塘生物群落区别于湖泊生物群落的重要特征为,池塘生物群落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中发生了演替。
    2. (2) 某种水生生物被投入池塘后,其种群数量将呈型增长,若该生物种群密度在较长时期保持相对稳定,表明其种群数量已达到了
    3. (3) 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升温导致该生态系统总生物量降低的原因可能是
    4. (4) 碳在池塘生物群落中主要以的形式传递,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的主要原因是
  • 27. (2021·全国甲) 捕食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是沿食物链流动的。回答下列问题:
    1. (1) 在自然界中,捕食者一般不会将所有的猎物都吃掉,这一现象对捕食者的意义是(答出1点即可)。
    2. (2) 青草→羊→狼是一条食物链。根据林德曼对能量流动研究的成果分析,这条食物链上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3. (3) 森林、草原、湖泊、海洋等生态系统是常见的生态系统,林德曼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特点的研究成果是以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得出的。
  • 28. (2021·浙江) 原产于北美的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具有生长迅速、竞争力强的特性,近年来在我国某地大肆扩散,对生物多样性和农业生产造成了危害。回答下列问题:
    1. (1) 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了某草本群落,会经历定居→扩张→占据优势等阶段,当它取得绝对的优势地位时,种群的分布型更接近。为了清除加拿大一枝黄花,通常采用人工收割并使之自然腐烂的方法,收割的适宜时机应在(填“开花前”或“开花后”)。

      上述处理方法改变了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组成格局,同时加快了加拿大一枝黄花积聚的能量以化学能的形式流向

    2. (2) 加拿大一枝黄花与昆虫、鸟类和鼠类等共同组成群落,它们之间建立起以关系为纽带的食物网。某种鸟可以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处于不同的环节,其原因是。若昆虫与鸟类单位体重的同化量相等,昆虫比鸟类体重的净增长量要高,其原因是鸟类同化的能量中用于维持的部分较多。
    3. (3) 加拿大一枝黄花虽存在危害,但可以运用生态工程中的技术,在造纸、沼气发酵、肥田等方面加以利用。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