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物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南通、盐城、淮安、宿迁等地部分学校2021-2022学...

更新时间:2021-11-11 浏览次数:119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
  • 1. 如图所示是特技跳伞运动员的空中造型图。当运动员保持该造型向下落时,其中一名运动员A俯视大地时,看到大地迎面而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若运动员A以对面的运动员为参考系,他是运动的 B . 若运动员A以旁边的运动员为参考下,地面是静止的 C . 当他俯视大地时,看到大地迎面而来,是以他自己为参考系的 D . 以大地为参考系,运动员是静止的
  • 2. 下列物理量是矢量,且对应的国际单位制单位的符号表示正确的是(   )
    A . 电流A B . 力N C . 速度km/h D . 电功J
  • 3. 在亚运会男子100米决赛中,苏炳添以9.92秒的成绩获得的金牌,在比赛过程中(   )
    A . 路程和位移均为100米 B . 平均速度等于平均速率 C . 平均速度的大小大于10m/s D . 苏炳添撞线的时刻为9.92秒
  • 4. (2020高一上·如皋月考) 关于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 物体的速度为0,加速度也一定为0 B . 物体的速度变化越大,加速度就越大 C . 物体的加速度增大,速度可能减小 D . 物体的加速度方向与速度的方向始终相同
  • 5. 如图所示,直线a和曲线b分别是在平行的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a和b的v-t图线,在t1时刻两车刚好在同一位置(并排行驶),在t2时刻曲线b的切线与直线a平行,则在t1到t3这段时间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在t2时刻,两车相距最远 B . 在t3时刻,两车相距最远 C . a车加速度均匀增大 D . b车加速度先增大后减小
  • 6. (2018高一下·滑县期末) 如图所示,物体自O点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途径A、B、C三点,其中A、B之间的距离 ,B、C之间的距离 。若物体通过 这两段位移的时间相等,则O、A之间的距离 等于(    )

    A . B . C . D .
  • 7. 科技馆中的一个展品如图所示,在较暗处有一个不断均匀滴水的水龙头,在一种特殊的间歇闪光灯的照射下,若调节间歇闪光间隔时间正好与水滴从A下落到B的时间相同,可以看到一种奇特的现象,水滴似乎不再下落,而是像固定在图中的A、B、C、D四个位置不动,对出现的这种现象,下列描述正确的是(g取10 m/s2)(   )

    A . 水滴在下落过程中通过相邻两点之间的时间满足tAB<tBC<tCD B . 闪光的间隔时间是 s C . 水滴在相邻两点间的平均速度满足 AB BC CD=1∶4∶9 D . 水滴在各点的速度之比满足vB∶vC∶vD=1∶3∶5
  • 8. (2020高一上·渝中期中) 如图所示,A、B两轻质弹簧原长分别为l1和l1 , 劲度系数分别为k1和k2 , 竖直地悬挂在天花板上,两弹簧之间连接有一质量为m1的物体,最下端挂着质量为m2的另一物体,整个装置处于静止状态。现用一个平板把下面的物体缓慢向上托起,直到两个弹簧的总长度等于两弹簧原长之和,则(   )

    A . 此时A,B两弹簧均处于原长状态 B . 此时A弹簧处于压缩状态,B弹簧处于拉伸状态 C . 此时A,B两弹簧弹力相等 D . 此过程m2上升的高度是
  • 9. 如图所示,倾角为 ,表面粗糙的斜劈B放置在粗糙水平地面上,物体A的质量为2m,物体C的质量为m,细线绕过滑轮 连接在竖直杆上D处,连接A物体的细线与斜面平行,滑轮 固定在斜劈上,不计质量的动滑轮 。跨在细线上,其下端悬挂C物体,动滑轮 两侧的绳子成 夹角,物体A、B始终静止,不计细线与滑轮间的摩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斜劈对A的摩擦力沿斜面向下 B . 逐渐增大C物体的质量,A物体受到的摩擦力逐渐变小 C . 将竖直杆向右移动少许,地面对斜劈的摩擦力变大 D . 将悬点D上移少许,细线的弹力变小
  • 10. 如图所示,质量为m长为L的均匀杆 一端靠在墙上,用细绳 拴杆于D点,图中 等于 ,此时杆处于平衡状态, 。那么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 在图中杆A端所受摩擦力的方向可能沿墙面向下 B . 在图中杆与墙壁间的最小动摩擦因数 C . 在图中杆A端所受摩擦力和墙壁对杆的支持力一定沿杆方向 D . 如果改变细线的位置而不改变夹角 ,杆A端所受的摩擦力不可能为零
  • 11. 如图所示,长木板P静止在水平地面上,木块Q静止放在木板P的上表面,它们的质量均为m。现对长木板P或木块Q施加一水平向右的拉力F,木板P和木块Q的运动情况未知。已知木块与木板间、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木板受到地面的摩擦力的大小一定是2μmg B . 木板受到地面的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为3μmg C . 时,木板P和木块Q一定发生相对运动 D . 如果拉力F作用在木块Q上,无论怎样改变F的大小,木板都不可能运动
二、实验题
  • 12. 某小组做“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
    1. (1) 除了选择小车、带滑轮的长木板、细绳、钩码、导线(按需要备选)外,还要选择下图中的哪些仪器。(填写字母代号)

    2. (2)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或不必要的是___________
      A . 连接钩码和小车的细线应与长木板保持平行 B . 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 C . 选择计数点时,必须每五个点选取一个计数点 D . 选择计数点时,必须从纸带上第一个点开始
    3. (3) 某同学在接通电源即将释放小车之时,实验器材组装如下图所示。请你指出该装置中的错误或不妥之处:。(回答出两处即可)

    4. (4) 改正错误后,实验得到一条如图所示的纸带。每5个点取1个计数点,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如图所示(单位为cm)。则

      ①计数点5对应的速度大小为m/s;

      ②物块减速运动过程中加速度的大小为a=m/s2(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三、解答题
  • 13. 有一辆汽车沿笔直公路行驶,第1s内向东行驶5m的距离,第2s内和第3s内继续向前各通过20m的距离,第4s内又前进了15m的距离,第5s内反向通过30m的距离,求:
    1. (1) 5s内的位移大小及方向;
    2. (2) 最后2s内的平均速度大小和平均速率。
  • 14. 一辆自行车以v1=4m/s的速度沿水平公路匀速前进,一辆汽车在自行车前方与自行车同向行驶,速度大小v2=10m/s,而在当汽车与自行车相距s=5m的时候,汽车突然以大小为a=2m/s2的加速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1. (1) 求汽车6秒末的速度和位移?
    2. (2) 自行车和汽车何时距离最大,为多大?
    3. (3) 求自行车追上汽车时所用的时间?
  • 15. (2020高一上·广州期末) 如图所示,固定在水平地面上的斜面倾角为30°,物块A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轻绳一端通过两个滑轮与物块A相连,另一端固定于天花板上,不计轻绳与滑轮的摩擦及滑轮的质量。已知物块A的质量为m,连接物块A的轻绳与斜面平行,挂上物块B后,滑轮两边轻绳的夹角为90°,物块A、B都保持静止,重力加速度为g,假定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已知:sin30°= ,cos30°= ,sin45°= ,cos45°=

    1. (1) 若挂上物块B后,物块A恰好不受摩擦力作用,求轻绳的拉力F的大小;
    2. (2) 若物块B的质量为 m,求物块A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3. (3) 为保持物块A处于静止状态,求物块B的质量范围。
  • 16. 如图甲所示装置由置物架、运动箱、轻绳、轻质滑轮和配重等构成,该装置能够使运动箱呈现4种不同的运动状态——向下加速、减速和向上加速、减速。轻绳左端固定在置物架的顶端,绕过轻质滑轮,与装有不同质量沙子的塑料袋所构成的配重1和配重2连接,配重1和配重2之间通过一段轻绳连接。运动箱由透明箱体、重物、电子秤、固定的手机等组成,内部结构如图乙所示。手机拍摄电子秤的示数变化,同时可利用相关软件将拍摄到秤的示数同步投影到屏幕上。已知配重1和配重2的质量分别为m1和m2 , 不计轻绳与滑轮之间的摩擦力,重力加速度为g。

    1. (1) 运动箱及内部所有物体的总质量用m表示,则m大小应满足什么条件?
    2. (2) 若运动箱及内部所有物体的总质量为m,其中重物的质量为 ,将运动箱拉至置物架的底板上由静止释放,运动箱向上运动过程中手机拍摄的电子秤的示数先后为 ;求:
    3. (3) 在问题(2)中,运动箱向上运动的总时间为t,求运动箱从置物架的底板由静止释放后向上运动的最大距离。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