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生物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北京生物五年中考三年模拟专题38 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

更新时间:2021-09-25 浏览次数:76 类型:二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2021·北京) 考古学家在三星堆遗址发现了古象牙,通过将象牙中残存的DNA与现有象群DNA进行比较,可以推测两者的亲缘关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通过一定技术手段可估测古象生存年代 B . 所发现的古象牙能为生物进化提供证据 C . 古象牙中残存的DNA携带了遗传信息 D . 两者的DNA差异越小,亲缘关系越远
  • 2. (2020·北京)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化石是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 B . 由水生到陆生是生物进化的趋势之一 C . 生物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 . 生物进化不受环境因素影响
  • 3. (2018·北京) 节肢动物鳃的进化如下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鰓进化出的结构是不同的 B . 鰓的进化有利于适应生存环境 C . 鰓的进化与遗传、变异无关 D . 鰓的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 4. (2017·海淀) 在某地的同一地层中,找到了几种生物的化石.对于这几种生物的推论最合理的是(   )

    A . 它们的亲缘关系相近 B . 它们的身体结构相似 C . 它们的食物种类相似 D . 它们的生存年代相近
  • 5. (2021·延庆模拟) 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之一是由水生到陆生。下列变化不能体现与该趋势相适应的是(   )
    A . 体外受精→体内受精 B . 无卵壳→有卵壳 C . 鳃呼吸→肺呼吸 D . 单细胞→多细胞
  • 6. (2021·通州模拟) 研究者调查发现,生活在特定区域内的某鸟类种群,嘴型细长的个体比例明显增加。根据自然选择理论解释此种现象,下列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 嘴型细长的鸟是为适应特定环境而定向变异产生的 B . 昆虫栖息场所对鸟类的嘴型起到了不定向的选择作用 C . 嘴型细长的鸟在种群中所占比例增加受昆虫栖息场所的影响 D . 嘴型厚短的鸟为了要吃到树洞里的昆虫而努力使嘴型变得细长
  • 7. (2020·北京模拟) 调查显示,受到持续偷猎的影响,成年非洲象象牙的平均长度明显减小,并有一些个体及它们的后代不再长出象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为了躲避捕杀,非洲象产生了变异 B . 不长象牙的变异属于不可遗传变异 C . 短象牙或没有象牙的非洲象为适者生存 D . 对于非洲象来说象牙没有使用价值所以退化
  • 8. (2020·门头沟模拟) 下面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唯一证据 B . 生物进化的发展规律之一是由低等到高等 C . 达尔文认为,生物会为争夺必需的生活资源进行生存斗争 D . 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生存下来
  • 9. (2020·顺义模拟) 如图表示加拉帕格斯群岛上某种地雀在1975~1978年间种群平均喙长的变化和该地区种子(该种地雀的主要食物)平均硬度的变化。研究表明,喙长的地雀能吃硬和不硬的种子,喙短的地雀仅能吃不硬的种子。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 地雀为了取食较硬的种子产生了喙长的变异 B . 1976年中期至1977年间,由于经常啄食硬度较大的种子导致地雀喙长度增加 C . 地雀的平均喙长在2~3年间增加是种子硬度对其进行选择的结果 D . 根据调查结果,可以预测1979年后地雀的平均缘长会迅速变短
  • 10. (2020·北京模拟) 蜂鸟下图约90%的食物来自花蜜,其薄而长的鸟喙很适合汲取花蜜;蜂鸟还有一套特殊的飞行结构,可在觅食时悬停于花前;另外,蜂鸟有特殊的分叉长舌可伸入花中,然后利用毛细作用将花蜜沿舌头吸出来,蜂鸟的这种适应现象是(   )

    A . 环境变化的结果 B . 与遗传和变异无关 C . 自然选择的结果 D . 过度繁殖的结果
  • 11. (2020·北京模拟) 由直接证据得出的进化观点是(   )
    A . 化石研究表明,生物进化的趋势是由水生→陆生 B . 比较鱼和哺乳动物的早期胚胎发现它们有共同的祖先 C . 人与黑猩猩的DNA的相似程度高达98.4%,说明亲缘关系很近 D . 鲸鱼骨盆中仍保留有退化的后肢,推测它是由四足动物进化而来的
  • 12. (2020·通州模拟) 三叶草主要用于多年生的放牧草地和绿化,三叶草喜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有人把原产丹麦和德国的三叶草移到瑞典南部栽培,这里气候比较寒冷,最初三叶草茎叶单位面积产量很低,但经过若干年后,产量显著提高。人们对这一事实做出以下几点解释,其中错误的是(   )

    A . 不耐寒的个体被自然淘汰 B . 耐寒的个体得以生存繁衍 C . 这是自然选择的过程 D . 三叶草在生活过程中逐渐适应了新环境
  • 13. (2020·大兴模拟) 根据生物进化的历程,下列生物所属类群最早在地球上出现的是(   )
    A . 地钱 B . 海带 C . 铁线蕨 D . 侧柏
  • 14. (2020·北京模拟) 《马铃薯传奇》中写到:很早之前野生马铃薯自由生长,后来人类在挖食块茎时,土地被疏松,马铃薯长得更大。其次,村落周围人类的粪便和食物残渣也进一步促进了野生马铃薯的生长,提高了产量和质量。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人类的需求和活动对马铃薯的进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B . 人类的粪便和食物残渣主要为马铃薯的生长提供了无机盐 C . 由文章推测,进化至今的马铃薯比野生马铃薯体积大,品质更好 D . 现代马铃薯是野生马铃薯为了人类食用而产生的有利变异
  • 15. (2020·房山模拟) 表为某科学家研究某地区污染前后桦尺蛾体色与环境关系的实验结果。桦尺蛾体色数量的变化是(   )

    观察时间

    项目

    浅色桦尺蛾数

    深色桦尺蛾数

    环境污染前

    释放数

    200

    200

    回收数

    126

    28

    环境污染后

    释放数

    200

    200

    回收数

    32

    112

    A . 自然选择的结果 B . 人工选择的结果 C . 环境污染把桦尺蛾熏黑了 D . 为适应环境产生了定向变异
  • 16. (2019九下·海淀模拟) 马铃薯甲虫以马铃薯为食。以下是它们两者的进化过程图(箭头表示进化方向),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在进化过程中相互影响 B . 甲虫为了取食马铃薯产生耐受毒素的变异 C . 无毒素马铃薯和不耐受毒素的甲虫被淘汰 D . 马铃薯使甲虫卵块脱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二、实验探究题
  • 17. (2021·海淀模拟) 纹翅蝇因翅上有条纹而得名,它的主要天敌是跳蛛。跳蛛足上也有相似的条纹,而且跳蛛可以挥舞带条纹的足驱赶入侵自己领域的同种跳蛛。奇特的是,当纹翅蝇高频振动带条纹的翅时,也能吓退跳蛛。
    1. (1) 为研究纹翅蝇吓退跳蛛与翅的高频振动及翅上条纹是否有关,研究者选择纹翅蝇、家蝇及跳蛛进行实验。家蝇的翅既无条纹又不能高频振动,且大小、形态与纹翅蝇相似。实验处理及结果如下图。

      ①实验前对跳蛛进行处理,以提高跳蛛的捕食积极性。

      ②B组与组比较发现,将纹翅蝇原来的翅切下再重接(自翅重接)以后,仍具有吓退跳蛛的能力,这可排除重接对翅振动带来的影响。

      ③B组与C组比较,可说明翅只有高频振动不能吓退跳蛛。

      ④为研究仅翅带条纹是否能吓退跳蛛,实验中D组“?”的处理应为

      ⑤综合以上实验结果,可以说明

    2. (2) 研究者认为,纹翅蝇吓退跳蛛的过程是一种拟态。在跳蛛多的环境中,纹翅蝇具有上述特征的变异类型属于(选填“有利”或“不利)变异。这种类型的纹翅蝇在生存斗争中,更容易吓退跳蛛生存下来,并将这种变异遗传给子代。经过许多代以后,纹翅蝇多具有上述特征。可见,纹翅蝇的拟态是的结果。
  • 18. (2018·大兴模拟) 水蚤是一种水生小动物。某兴趣小组的同学用等量的水蚤分别做了如下图所示的A、B 两组实验:水温是实验的唯一变量,其他均相同;水蚤在不同的水温中均放置12小时。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如图所示。请回答:

    1. (1) 有些水蚤能在20℃环境中生活,还有些水蚤能在28℃环境中生存,这表明水蚤个体之间存在着,从而体现了生物的变异一般是的(定向/不定向)。
    2. (2) 温度的改变对水蚤起了作用,而这种作用是的(定向/不定向)。
    3. (3) 实验结果表明,多数水蚤生活的最适温度约为℃。20℃环境中生活的水蚤移到28℃环境中,将导致水蚤死亡,同理,28℃环境中生活的水蚤移到20℃环境中也将引起死亡。这说明,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如果生物缺少,就要被环境所淘汰。
三、综合题
  • 19. (2017·海淀)

    稻飞虱是水稻生产上的重要害虫.某地自1991年开始,使用杀虫剂吡虫啉防治稻飞虱,效果非常好.随着吡虫啉的大量使用,2002年监测到该地区稻飞虱对吡虫啉具有低水平抗性,2005年达到极高水平抗性.如图①~④表示在一段时间内抗药性不同的稻飞虱的数量变化.


    (注: 表示抗药性强的个体, 表示抗药性弱的个体)

    1. (1) 随着吡虫啉的使用,对稻飞虱群体中抗药性个体数量变化的排序最合理的是       

      A . ③→喷洒杀虫剂①→一段时间后②→喷洒杀虫剂④ B . ②→喷洒杀虫剂④→一段时间后③→喷洒杀虫剂① C . ③→喷洒杀虫剂④→一段时间后②→喷洒杀虫剂① D . ②→喷洒杀虫剂①→一段时间后③→喷洒杀虫剂④
    2. (2) 短短十多年的时间,稻飞虱群体的抗药性水平从低向高进化,主要原因是:

      ①稻飞虱具有很强的能力,能产生大量后代.

      ②未使用吡虫啉之前,这些后代中就有抗药性强的个体,也有抗药性弱的个体,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被称为

      ③当喷洒吡虫啉时,抗药性弱的稻飞虱逐渐被淘汰,抗药性强的个体就容易生存下来,并且繁殖后代,抗药性强的个体将基因传递给了后代,这种现象称为.经过许多代后,群体的抗药性水平越来越高.

    3. (3) 由此可见,吡虫啉在稻飞虱的进化中起了作用,最终使稻飞虱表现出对该环境具有一定的

  • 20. (2020·西城模拟) 蛇类所捕食的动物种类很多,它们分布广泛。红纹滞卵蛇是我国湿地环境中常见的蛇类,野生环境中体表具有“纵纹”和“斑块”两种花纹。“纵纹”类似于荷叶叶柄的 纹路,而“斑块”则容易藏在芦苇、香蒲等植物叶丛的投影中。

    1. (1) 蛇是爬行动物,是湿地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
    2. (2) 蛇类唾液中缺乏人唾液中含有的酶,却含有蛋白酶。有人在试管中加入 2mL 蛇的唾 液和 5mL 淀粉溶液,一定温度下处理 10 分钟,加入碘液后试管中溶液(变/不变)蓝色,蛇的消化酶种类适应于它们肉食性取食类型。蛇的消化系统组成与人类似,食物也主要在中被消化吸收。
    3. (3) 在以荷花为主要植物的湿地环境中,分布的红纹滞卵蛇可能以花纹类型为主, 因为另一花纹类型的幼蛇在成长过程中容易被捕食而遭到淘汰。这说明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起了选择作用,决定进化的方向。
  • 21. (2020·海淀模拟) 阅读科普文章,回答问题。

    一种叫做银木果灯草的植物,它结出的种子很有特色﹣﹣一个黑不溜秋的圆球,还散发出一种辛臭刺鼻的气味。这样奇怪的种子是如何传播的呢?

    银木果灯草属于帚灯草科,该科大部分植物通过蚂蚁传播种子。这些植物种子往往小而光滑,表面附有油质体,能吸引蚂蚁取食,狭长的外形有利于蚂蚁钳运。然而银木果灯草的种子太大,也不含油质体,显然不适合蚂蚁传播。

    为了寻找答案,研究人员在地上留下多颗种子,发现很多小型啮齿类动物如纹鼠来骚扰这些种子,但是并没有把它们吃掉。纹鼠会是种子的传播者吗?研究人员在观测点同时放置当地一种木百合种子(胚乳含蛋白质45%)和银木果灯草种子(胚乳更重,含蛋白质58%),却发现纹鼠只取食木百合的种子,而对银木果灯草种子完全无视。第二次实验,研究人员放了5个完整的银木果灯草种子和5个去掉种皮的银木果灯草种子,结果纹鼠把5个去皮种子全部吃掉了,5个完整的种子则没有被吃。看来,完整的银木果灯草种子有阻止纹鼠取食的作用。而且,这些纹鼠没有分散储藏种子的习惯,一般都是当场吃完,恐怕也不适合成为种子传播者。

    研究人员发现蜣螂(俗称屎壳郎)会滚种子,在66颗被滚走的种子中,有53个被掩埋。这些种子外皮没有破损,也未被产上卵,说明蜣螂在准备用餐或产卵前已发现这是个骗局。为什么蜣螂会被骗?研究发现,银木果灯草种子散发出的气味和当地一种羚羊的粪便气味很像,且种子的形状、颜色和大小都和羚羊粪便相似。

    银木果灯草把种子伪装成便便让蜣螂滚走,还有一个巨大获益:在它生长的灌丛区经常会发生火灾,被蜣螂细心埋藏起来的种子能有效抵御火灾,并在灾后萌发新苗。

    1. (1) 银木果灯草种子中的,是新植物体的幼体。蜣螂帮助银木果灯草传播种子,扩大了其分布范围。银木果灯草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2. (2) 研究者搜集证据,寻找银木果灯草种子的传播者。

      ①发现蚂蚁不适合传播银木果灯草种子。

      ②发现银木果灯草种子的具有阻止纹鼠取食的作用,排除纹鼠是传播者的可能性。

      ③找到了银木果灯草种子能吸引蜣螂传播的适应性特征是

    3. (3) 银木果灯草种子独特的传播方式,是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

      ①当地的纹鼠具有的特点,因此即使存在能被纹鼠取食的种子,也不利于种子传播,最终会被淘汰。

      ②蜣螂传播的银木果灯草种子被埋藏到土壤中,从土壤中获得水分、适宜的温度等条件,并能躲过对种子的影响,因而得以更好地生存下来。

  • 22. (2020·房山模拟) 滇池是云南省滇中地区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滇池中有藻类、水草、浮游动物、螺蛳、鱼、红嘴鸥等生物,图  为滇池中食物网简图,表  为滇池受到某种重金属物质污染后,重金属物质在部分生物体内的分布数值。回答下列问题:

     

    生物类型

    重金属物质的含量(单位m g /g)

    藻类、水草

    0.04

    浮游动物、螺蛳

    1.24

    食肉的鱼类

    3.42

    红嘴鸥

    75.5

    1. (1) 螺蛳体外有坚固的螺壳,属于无脊椎动物中的动物,它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
    2. (2) 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以关系建立起来的营养结构。在上述食物网中请写出一条含有螺蛳的食物链,其中螺蛳和浮游动物之间属于竞争关系。
    3. (3) 从表 1 的数据分析可知,重金属物质在各级生物体内的浓度变化呈现特点。
    4. (4) 螺蛳的最适生长水温在 20~25℃左右,水温达 15℃以下和 30℃以上时即停止摄食活动,说明螺蛳的摄食与生长受水温的影响,同时也是螺蛳对水温变化的一种。从进化而言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 23. (2019·朝阳模拟) 阅读下面资料,并回答问题

    在加拉帕戈斯群岛守候着13种雀鸟,它们有的生活在树上,有的生活在仙人掌丛,有点生活在地上。食物类型有种子,花蜜,虫子等。尽管存在着许多差异,这些地雀却有共同的祖先--来自南美洲大陆的一种雀鸟。南美雀鸟来到加拉帕戈斯群岛之后到底发生了什么,使得它形成如此丰富多样的后代。这一现象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好奇。

    1972年,生态学家格兰特夫妇群岛中的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岛上。本岛的物种几乎不出去,外岛上的物种也很少进来。此时,雨季刚刚过去,植物繁茂,地雀们自由地取食。岛上有三种体型、毛色均相似的地雀。考察队员们测量发现它们喙的长度,宽度与深度有明显差异。根据它们喙的特点分别命名为大地雀、中地雀和小地雀。除了收集鸟喙的数据外,他们还测量作为食物的种子的大小以及嗑开种子所用的力度。最小、最容易嗑开的是马齿苋种子,最难嗑开的是硬壳上有刺的蒺藜种子。

    1977年初岛上降水减少,植物陆续死亡,雀鸟的食物仅剩蒺藜种子。调查显示,大旱前,中地雀的平均长度为10.68毫米,深度为9,42毫米;大旱后幸存下来的中地雀喙平均长度为11.07毫米,深度为9,96毫米。这0.5毫米的差异,肉眼难辨,却足以帮助幸存的地雀嗑开蒺藜种子。

    干旱持续了三年,1980年初,大雨降临,植物竞相生长,许多地雀开始筑巢,幸存雌鸟选择体型较大且喙较大的雄鸟繁育后代,因此后代个体比先辈们的喙长增加许多。

    地雀数量(只)

    地雀种类

    1977年

    1980年

    大地雀

    300

    225

    中地雀

    600

    150

    600

    30

    小地雀

    12

    1

    1. (1) 不同中地雀喙的体积有明显不同,取食能力不同,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2. (2) 比较1977年-1980年间的地雀数量变化,发现三种地雀数量明显减少,而且中地雀雄性与雌性个体的性别比(“增大”或“减少”)。幸存者具有的结构特征是
    3. (3) 1985年开始,降雨量增大。中地雀鸟喙的平均值逐渐
    4. (4) 在近三十年的研究中,中地雀喙的形态发生一系列变化与有关。若要揭示这一现象的发生机制,需要从遗传物质的研究着手进行。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