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地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西省运城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地理期中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1-11-03 浏览次数:115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选题
  • 1. 图为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1) 图中河流流向为(   )
      A . 西北流向东南 B . 东北流向西南 C . 东南流向西北 D . 西南流向东北
    2. (2) 图中山峰的海拔可能是(   )
      A . 465m B . 455m C . 445m D . 435m
    3. (3) 图中陡崖的最大高差可能是(   )
      A . 20m B . 29m C . 39m D . 40m
  • 2.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在湖心岛开发的观河景观宾馆示意图,分别有①②③④四种户型,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1) 在夏至日当天入住的游客想全方位观看水上日出应选择的户型是(   )
      A . B . C . D .
    2. (2) 某游客6月份在此地体验了“立竿无影”的景观该游客如果想再次体验相同的情景大约需再过多长时间(   )
      A . 一个星期 B . 十天 C . 半个月 D . 一个月
  • 3. (2018高二上·牡丹江期中) 空气在山脉背风坡上空形成的波状运动称为背风波,当风速较大且与山脊垂直时,有利背风波形成,背风波形成时,常可出现波状云,波状云的出现往往表明大气层结构比较稳定。某日当风垂直于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时形成了背风波(下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 (1) 该日当地风向可能是(   )
      A . 东南 B . 西北 C . 西南 D . 东北
    2. (2) 图中形成波状云最多的是(   )
      A . B . C . D .
  • 4. (2020高三上·洛阳期中) 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海航道更路经”——《更路簿》记载,早在宋代,海南潭门镇的渔民就在南海捕鱼。到清末民初,数十艘木帆船(下图)每年12月前后出海,到南海诸岛礁附近捕捞海货,次年清明、谷雨期间满载而归。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1) 木帆船出海与返回航行过程中,主要是利用(   )
      A . 东南信风、东北信风 B . 东北季风、西南季风 C . 日本暖流、沿岸寒流 D . 南海内部季风洋流
    2. (2) 没有等到次年夏季,选择在清明、谷雨期间就满载而归,主要原因是(   )
      A . 夏季南海多台风,易发生海难 B . 夏季盛行风减弱,不利于返航 C . 夏季南海内部季风洋流减弱,返航难度大 D . 捕获的海货夏季容易腐烂,不能长久保存
  • 5. (2019高三下·眉山开学考) 下左图示意某地区某时刻的气压形势分布图,右图是左图中40°纬线穿越的河流的剖面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1) 左图中⑤地与②地相比(    )
      A . ⑤地的年降水量比②地小 B . ②⑤两地七月份都吹西北风 C . ⑤地的河流汛期比②地短 D . ⑤地的自转线速度比②地大
    2. (2) 在左图所示天气系统控制下,下列关于①②③④四地的天气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
      A . ①地受高压脊控制 B . ②地风速比①地大 C . ③地有暖锋移来,云层较厚 D . ④地吹偏南风,正值降水天气
    3. (3) 关于右图中河流剖面图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 岩石乙比岩石甲易受侵蚀 B . 岩浆侵入活动发生在岩石乙形成后 C . 河流出现于岩石丙形成之前 D . 岩石戊形成年代比岩石丁早
  • 6. (2019高一上·揭阳月考) 为了实现对农作物的保温和防晒,绍兴地区部分农民在白色塑料大棚上加一层可收放的黑色尼龙网,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 (1) 图中塑料薄膜和黑色尼龙网直接影响的辐射分别是(   )
      A . 地面辐射、太阳辐射 B . 太阳辐射、地面辐射 C . 太阳辐射、太阳辐射 D . 地面辐射、大气辐射
    2. (2) 若天气晴朗,农民盖上黑色尼龙网的时段多在(   )
      A . 春季晚上 B . 夏季午后 C . 秋季早晨 D . 冬季傍晚
  • 7. 奥里诺科河(如下图)是南美洲重要的河流,全年水位变化大,流域内大部分地区雨季在4-9月,10月至次年3月为旱季。甲河段一年有两次沙峰。汛期时河水倒灌进入乙支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1) 汛期时河水倒灌乙支流现象成因,正确的是(   )
      A . 汛期乙支流与干流比降增大 B . 下游水量大,流速快 C . 下游地势低平,水流不畅,干流顶托 D . 下游干流泥沙淤积严重
    2. (2) 甲河段两次沙峰的泥沙来源分别是(   )
      A . 干流洪水携带、南侧山地水土流失 B . 干流洪水携带、海水顶托 C . 南侧山地水土流失、海水顶托 D . 干流洪水携带、支流退水输送
    3. (3) 甲水文站测得奥里诺科河含沙量逐渐变小的时间段是(   )
      A . 1-3月 B . 5-7月 C . 7-9月 D . 9-11月
  • 8. 温盐环流是一个依靠海水的温度和含盐密度驱动的全球洋流循环系统。表层海水在水平压强梯度力作用下做水平运动。研究发现,全球气候变暖对温盐环流影响很大。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 (1) 图中①处表层海水下沉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①海水北上不断向大气释放热量使水温降低 ②洋流在向北流时因水汽蒸发而使盐度逐渐升高

      ③纬度位于60°附近,受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降水多 ④海水结冰使盐度升高 ⑤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④⑤
    2. (2) 若图示海区温盐环流减弱,则会导致(   )
      A . 北美东部地区气温降低 B . 欧洲西部地区夏季降水增加 C . 北海渔场渔业资源更加丰富 D . 欧洲西部地区冬季降水增加
  • 9. 沙波是河床中泥沙颗粒在流水作用下移动而形成的波状微地貌,波高大于50厘米的沙波称为大型沙波。在浅水区,水流速度会受到沙波坡体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在大型沙波处缓坡水流速度反而明显低于陡坡。下图示意某浅水区相邻两个沙波坡体的水下剖面形态,线段H代表波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1) 大型沙波(   )
      A . 位置相对稳定 B . 移动方向与水流流向相同 C . 移动方向与水流流向相反 D . 移动方向与水流流向垂直
    2. (2) 小型沙波处的泥沙颗粒(   )
      A . a地被侵蚀,并在c地堆积 B . a地被侵蚀,并在b地堆积 C . b地被侵蚀,并在a地堆积 D . b地被侵蚀,并在d地堆积
    3. (3) 能正确表示大型沙波泥沙堆积的层理结构的是(   )
      A . B . C . D .
  • 10. 贡嘎山(29°35′N,101°52′E)位于四川省西部,为大雪山的主峰,被誉为“蜀山之王”。康定木兰是我国川西山区特有的一种原始落叶灌木,每年3~4月先开花后长叶,7~9月结果。下图示意贡嘎山垂直自然带谱(单位:m)。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 (1) 贡嘎山东坡自然带的基带为(   )
      A . 稀树灌丛带 B . 常绿阔叶林带 C . 针叶林带 D . 热带雨林带
    2. (2) 贡嘎山东西两坡自然带谱差异较大的主导因素是(   )
      A . 海拔高度 B . 坡度 C . 纬度 D . 相对高度
    3. (3) 近距离观赏康定木兰的最佳区域是(   )
      A . 针阔叶混交林带 B . 针叶林带 C . 常绿阔叶林带 D . 灌丛草甸带
二、综合题
  • 11. 黑海地处亚欧两大洲的交界地带。历史文化名城伊斯坦布尔,是土耳其最大的城市和海港、重要的金融和工商业中心。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问题。

    材料一:黑海及周边区域示意图。

    材料二∶黑海是一个辽阔幽深的内海,海水平均盐度明显比大洋低,表层海水盐度较深层低且在100~150米深处存在密度跃层,形成"双层海"。

    1. (1) 简述伊斯坦布尔的气候类型及成因。
    2. (2) 冬季,黑海西北部海区常常波涛汹涌,景象壮观。简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3. (3) 黑海平均盐度明显比大洋低且表层海水盐度较深层低。试分析其原因。
  • 12. 结合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1. (1) 分析Y市一月盛行风对当地气候的影响。
    2. (2) M河三角洲地区易发生洪涝。请据图简述两条直接原因。
    3. (3) 简述S市地貌的形成过程。
  • 13.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高山苔原植被变化显著。30年前,长白山西坡高山苔原,海拔在2000-2500m之间,植被以多年生小灌木和苔藓地衣为主,小灌木植株矮小,匍匐贴地,强烈分枝,交织成网,形成密集而松软的垫状植物,能够适应高山苔原地带特殊的气候环境。近年来,科考队员参照1979年在长白山西坡苔原带对灌木苔原进行植物样方调查的位置,布设长2250m,宽100m的调查样地。在样地内,沿着海拔升高的方向,每隔50m,横向设置100m的样条,进行了系统样方调查。下图为灌木和草本优势种聚集程度随海拔的变化图。

    1. (1) 阐述长白山高山苔原带中小灌木特征对地区气候环境的适应性。
    2. (2) 据科考队考察发现,入侵高山苔原带的草本植物,在空间分布上是离散的,呈斑块状。结合图示,确定高山苔原带中草本聚集现象较为显著的海拔区域,以及草本植物入侵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
    3. (3) 试推测近年来草本植物入侵、灌木退化的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