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2021年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更新时间:2021-10-10 浏览次数:113 类型:中考模拟
一、选择题
  •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 . 差(qīn)         粉(chá)          养(rǔ)         咄逼人(duō) B . 院(cháng)       飞(shù)          愧(niǎn)       锋芒毕(lòu) C . (jī)          庇(yìn)          熟(ān)         级而上(shè) D . 叨(1āo)         忿然(fèn)          首(qǐ)         阳奉阴(wéi)
  •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 侍候          余晖          渲染          以身作责 B . 纤维          诀择          妥帖          不屑置辩 C . 浮躁          震撼          老俩口        一泻千里 D . 平添          坎肩          蹿红          山清水秀
  • 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年初到岁尾,武警青海总队昆仑山守护中队的战士们常年坚守在青藏铁路昆仑山哨所上。 B . 截止2020年底,中国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全部脱贫。 C . 从被科尼法官讲述的一起案件深深触动,到把科尼的故事写成《复活》,托尔斯泰惨淡经营了整整12年。 D . 凭借近百名衣机具修理能手的妙手回春 , 一批受损的收割设备可以重新进行麦收作业了。
  • 4. 下列对语段中画线处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蒙语中,贺兰意为“奔腾的骏马”,而那延绵着的大约200千米左右的山脉 , 似乎注定以守护者的姿态出现。的确,倘若没有贺兰山的阻隔,北方的腾格里沙漠就会肆意侵袭宁夏。贺兰山,那怀古的幽情,自然而然的让人想到岳飞,想到他的《满江红》。

    贺兰山地势是兵家必争之地,若想通往中原,游牧民族定要从此经过。如此以来,这里便是铁骑翻腾,琴瑟嘶鸣,皓月高悬中的奇丽画卷。若用“美”来形容这山,势必美的让人心颤。

    A . “延绵着的大约200千米左右的山脉”一句中词语“大约”与“左右”语意赘余。 B . “倘若没有贺兰山的阻隔,北方的腾格里沙漠就会肆意侵袭宁夏。”这是一个条件复句。 C . “贺兰山地势是兵家必争之地”是病句,应把主语修改为“贺兰山”。 D . “铁骑翻腾,琴瑟嘶鸣,皓月高悬”这三个短语的结构类型相同。
  • 5. 下面有关作家、作品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 明代散曲家王磐的《嘲天子·咏喇叭》被称为“南曲之冠”,“嘲天子”是曲牌名。 B . 《大雁归来》选自美国生态学家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本文是一篇科学观察笔记。 C . 《蒲柳人家》的作者是刘绍棠。“蒲柳”原指水杨,这里是以蒲柳人家代指普通贫苦农家。 D . 俄国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塑造了无产阶级英雄保尔·柯察金的形象。
二、语言表达
  • 6. 仿照加点部分,补写句子,使之构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

    梁实秋说:“人在有闲的时候,才最像一个人。”闲暇时光,置身书海,听鲁迅忧世的《呐喊》,,我们感受世间百态,获得人生思考,在另一方天地里丰盈着生命体验。

三、情景默写
  • 7. 默写。

    假设苏轼、王维、杜甫、李白、范仲淹、孟子等都是微信好友。苏轼被贬黄州后,一日于沙湖道中遇雨,他颇为感慨,发了一个朋友圈。好友们纷纷应和,跟评回复。试就以下情境,猜猜他们每人所说的内容,用他们各自的诗文名句来填空。

    苏轼:下雨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1. (1) 王维:小苏啊,心情不错嘛!我这塞外,虽无雨,可这“”的风光也是相当奇特壮美啊!
    2. (2) 杜甫@王维@苏轼:唉,不错,我这浣花溪边,也下雨了,“”,却不似你那般诗情画意。
    3. (3) 李白@杜甫:“老弟,你太难了!屋漏还偏逢这连夜雨,可世路艰难,像我这样”,也是同样的不易!
    4. (4) 范仲淹:我理解老杜的愁苦,那不只是为他自己,更是因百姓生活的困苦啊!可我们有“”的远大抱负,定能坦然面对人生的磨难。
    5. (5) 孟子@范仲淹:说得有道理,正所谓“,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有志者是不惧磨难的。
四、课外阅读
  • 8.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与章子厚书(节选)

    黄州僻陋多雨,气象昏昏也。鱼稻薪炭颇贱,甚与穷者相宜。然轼平生未尝作活计,子厚所知之。俸入所得,随手尽。而子由有七女,债负山积,贱累皆在渠处,未知何日到此。寓僧舍,布衣蔬食 , 随僧一餐,差为简便,以此畏其到也。穷达得丧,粗了其理,但禄相绝,恐年载间,遂有饥寒之忧,不能不少念。然俗所谓水到渠成,至时亦必自有处置,安能预为之愁煎乎?

    【注释】①此信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所写。②贱累:谦称自己的妻子儿女。③见:同“现”。

    1. (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随手

      ②但禄相绝

    2. (2)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见寓僧舍,布衣蔬食

      ②安能预为之愁煎乎?

    3. (3) 选文中我们感受到的苏轼形象与《水调歌头》中的一样吗?结合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五、现代文阅读
  • 9.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种星星的人

    ①记忆有时候很有趣,曾以为某些事会牢牢记住,可是不久后就遗忘了。而有些当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随着时间的流逝反而越来越清晰。

    ②记得十几年前的一个夜晚,我从县城去数十里外的老家。末班车到了镇上后掉头返回县城,我还要徒步走十几里路才能到家。

    ③月色朦胧,机耕路一旁是山坡,山坡上种着许多玉米和芝麻;一旁是水汪汪的稻田,连绵的蛙声此起彼伏。四野清寂,正值玉米挂须、水稻开花的季节,空气里到处弥漫着扑鼻的清香,耳畔甚至能听见水稻吮吸水分、使劲灌浆的声音。夜幕旷野下,出现了一个简易的山棚。看见我手电筒摇晃的光柱,棚里传来两声熟悉的咳嗽。那是老五叔的声音,咳嗽是他在向我这个路人打招呼,询问我是谁。

    ④“五叔。”我知道这块田是老五叔家的,一边喊一边踩着滑腻的田埂走到棚里去看他。老五叔并没老,是个寡言的老实人,五十来岁,单手还能轻松举起板车,一餐要吃两葵花大碗的米饭。村里的青壮年都去城里打工了,但他不去,他说村里许多事情离不开男人。

    ⑤如今,农村退耕还林的树木成林,生态恢复了,野猪多了起来,所以晚上他要守在棚里防野猪。山棚用四根杉木做柱子,四周用篾片围起来,里面一张用竹片搭建的床被红藤紧紧地固定。山棚四周爬满了南瓜和冬瓜的藤蔓,藤蔓一边挂着瓜果,一边开着黄的白的花,有的甚至爬到枕头边来。山棚位置好,睡在里面可以听到山上的动静,稻田也一览无余。

    ⑥夜蛾纷飞,三言两语后,老五叔关了矿灯,点燃香烟,棚里顿时漆黑一片,只有他手里的烟头萤火虫似的忽明忽暗。老五叔话不多,其实他说什么,我也没在意,因为我已经心不在焉,心被稻田里闪烁的点点星光迷住了。

    ⑦满天繁星倒影在水田里,星星点点,间或有几只萤火虫,流星一样在星空徘徊,这样的场景使人想起梵·高的那幅《星空》,只是没有梵·高油画那锥心的忧郁,多了夏虫温柔的呢喃。一只青蛙缓慢地移动身体,它每迈动一步,就扯动水田一层浅浅的水纹,那个角落的星空就扭曲变形,明亮的弯月流水似的溢出,在水面荡漾。青蛙找到更舒适的位置后安静下来,水田恢复平静,水面又铺满了繁星,清溪落樱一般安静,宁静里又充斥无所不在的调皮喧闹密密麻麻的星星,就像是秋后的玉米和谷粒,让人喜悦舒心。

    ⑧我忽然十分羡慕老五叔,他种的是谷粒和玉米,收获的是月亮和星星。他把星星种在田里,把玉米粒和谷粒洒在夜空。月亮,它的个头有点大,像白胖胖的冬瓜和圆鼓鼓的南瓜,挂在天上,仿佛是躺在老五叔家的谷仓里。

    ⑨那美好的夜晚,虽然夜幕沉沉,过去了许多年,可是一想起,我心里就像挂着星星和月亮一般敞亮。

    (摘自《羊城晚报》有改动)

    1. (1) 朗读让我们与作品更亲近。请参照示例,为第③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设计朗读并作出解说。

      示例:

      原文:老五叔并没老,他是个寡言的老实人,五十来岁,单手还能轻松举起板车,一餐要吃两葵花大碗的米饭。

      设计与解说:朗读时,我会把重音落在“并没老”、“寡言”、“还能”、“举起”、“要”等词语上,语气坚定而满含惊叹,语调先和缓再上扬,以突出五叔的淳朴老实和身强力壮。

    2. (2) 第⑦段画横线语句中“宁静”和“调皮与喧闹”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
    3. (3) 班级召开“好书美文”推荐分享会,请你为这篇文章写一段150字左右的推荐语。
  • 10.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脑的海洋:脑脊液

    ①脑子越大越聪明?那大脑袋是进了“水”吗?

    ②能进脑子的水自然不是一般的水,这种“水”叫做脑脊液。恰如其名,这种看起来澄清透明的液体只存在于大脑和脊髓当中。事实上,你的整个大脑完全就浸泡在脑脊液之中。这些脑子里的水是怎么进去的?这就要说说脑子的结构了。

    ③我们的大脑表面堪称千沟万壑,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小空隙,而深入脑子的内部,你就会发现更多更大的空隙。其中,较大的空隙被称为“脑室”,那里生长着一簇一簇树丛似的的小静脉,它们因而被称为“脉络丛”。这些脉络丛,便是脑脊液的“水源”,脑脊液在这里源源不断地产生,而后顺着脑内外的空隙流到整个颅腔和脊椎内。而在大脑外围,又有一层遍布血管的软膜,膜上血管纵横交错如同蜘蛛网,解剖学上称为蛛网膜。其上的颗粒被称作蛛网膜颗粒,脑脊液正是经由蛛网膜颗粒又回归到静脉中的。

    ④脑脊液从脑室脉络丛中产生,流遍整个中枢神经系统,最终归于蛛网膜颗粒之中,犹如脑中永不停息的河流。我们的脑室脉络丛每天大约会产生500ml脑脊液,但由于这些脑脊液又不断被吸收,因此正常人脑中一般保持着100~160ml脑脊液。

    ⑤作为能在脑这种“中央机构”里来去的液体,脑脊液有什么特别之处?科学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结果却发现脑脊液的成分稀松平常,99%以上都是水,外加一些无甚特色的蛋白质、糖类和无机盐类等。这脑子里进的水居然差不多是人体内最接近纯水的液体了,要它何用?

    ⑥用处大了。

    ⑦如果你在洞火锅的时候观察过猪脑子,你会发现盘子里的脑子虽然结构基本没有受到破坏,但在形态上都像是瘪了气的轮胎一样软塌塌一坨——这是因为脑当中几乎没有任何刚性结构,会被自身的重量压扁。

    ⑧怎样才能不被压扁呢?这就需要脑脊液了,由于脑的密度和脑脊液几乎一模一样,因此脑脊液提供的浮力刚好就可以抵消脑子自身的大部分重力。某些很罕见的疾病,比如说脑脊液鼻漏,就有可能会导致脑脊液过少,继而导致大脑出现形变,影响大脑功能,严重时甚至会造成永久性脑损伤。

    ⑨此外,不断更新的、流动的脑脊液还日夜不停地洗刷着我们的神经中枢,带走神经细胞产生的代谢度物以及坏死的细胞碎片。如此看来,脑脊液循环才是名副其实的“洗脑”呀!顺带说一句,这种“冲洗”作用在人睡眠的时候最为活跃,所以说年轻人还是不要老熬夜。

    ⑩除此以外,脑脊液还在大脑的免疫、运动缓冲、维持稳态等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对于临床医学而言,脑脊液的成分还可以反映很多中枢神经的生理指标一一有时医生不用打开你的脑壳,只需要在你的足推上做个穿刺,抽取一些脑脊液就可以知道你大脑的一些状况了,这大大降低了检测的难度与病人的风险。

    (选自《大脑的奥秘》作者:唐骋有改动)

    1. (1) 通读全文,概括脑脊液的效用。
    2. (2) 第④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3. (3) 第⑤段画线句中“居然”、“差不多”能否去掉?为什么?
    4. (4) 联系文章内容和下面的(链接材料),谈谈不要老熬夜的原因。

      (链接材料)

      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在睡眠期间,脑脊液清除的废物包括有潜在毒性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可能会形成堆积物,从而影响神经元之间的信息流和记忆能力。

      研究人员补充说,这些发现还可以重新揭示诸如以下情况中的潜在机制:阿尔茨海默病中毒性蛋白斑块在记忆丧失和其他认知障碍中起关键作用。

      他们还解释说,人的衰老可能与大脑自我清洁较差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类大脑会产生较少的慢波,这可能会减少大脑中的血液流动,以及脑脊液的脉动。

  • 1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请保持梯子的整洁

    “在你往上爬的时候,一定要保持梯子的整洁,否则你下来时可能会滑倒。”这句出自美国管理学家蓝斯登的名言,被业界称为“蓝斯登原则”。

    蓝斯登首先点明了人是一种往上爬的高级动物。企业基层的管理者,人人希望自己升迁,即便是企业高管,谁能说他就不想继续往上爬呢。

    君子爬高,攀登有道。蓝斯登告诉人们:“一定要保持梯子的整洁。”它言简意赅地道出了爬高时梯子所应具备的条件:一是梯子要完整,每一级都不能有损缺,否则,爬在半空中,由于某一级的隐患,就可能栽下来;二是梯子的摆放要平整,急欲上爬,疏忽大意,梯子歪靠着,或虚立一脚,随时也有倾斜而倒的可能。社会,像一架无形的巨大梯子,每个人都处于梯子的某一级。在攀爬中,急速爬高的人,往往会踏在别人的肩膀上,不顾别人是否被踩痛、踩死。这就出现了蓝斯登所说的“洁”,梯子不仅要“整”,还要“洁”,你踏着别人的肩膀上去,损人利己是不洁的。

    蓝斯登最后说,“否则你下未时可能会滑倒”。任何一个人哪怕爬得再高,最后都是要“下来”的。史上就有不少滑倒的大人物,下来时变得不知所措,腿脚哆嗦,有的简直是翻着空心跟头栽下来的。纵观古今种种“滑倒”,皆因在爬高中未能“保持梯子的整洁”,也许暂时相安无事,下来时却在劫难逃,稍不留神就滑倒了,且爬得越高,摔得越惨。

    人才的梯队培养与建设,也会是一架完美的“梯子”。虽然自己已老态龙钟,乃至步履蹒跚,由于“人梯”的完整性,自然有人搀扶你下来,不用担心滑倒。

    有远见的人能够预见到自己会有下来的那么一天,总是善于及早培养梯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优秀的人才梯队会令他感到欣慰。即便有一天自己实在一点也干不动了,然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也会令他无怨无悔。那些到了要下来时才心慌的老板,哪怕积累了数以亿计的家产,也是“万顷良田一斗米,千间广厦半张床”,且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到时才知道苦其一生得到的基业后继无人,却为时已晚。

    人在漫长的攀爬历程中,怎样才能升得平稳,下得平安?遵循蓝斯登原则,保持“梯子的整洁”,并及时培养“人梯”,让自己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都后继有人,也许是最佳的选择。

    1. (1) 下列语句中,最能体现蓝斯登原则的是哪一项?请举例解析该项中的语句。

      A.运筹帷幄,方可决胜千里外。

      B.进退有度,才不至进退维谷。

      C.宠辱皆忘,方可以宠辱不惊。

      D.以其不争,故天下莫与之争。

    2. (2)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阐述“蓝斯登原则”的?
    3. (3) 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4. (4) 请结合生活现象简述“保持梯子整洁”的现实意义。
六、名著阅读
  • 12. 请按要求完成写作。

    下面是《红星照耀中国》的三个版本的封面,请选择其中一个版本的封面,结合原著内容,简要分析其设计意图。

    要求:字数不少于200字。

七、作文
  • 13.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光是会意字,“光”在甲骨文中,上面是一蓬火,下面是一个跪着的人。《说文解字》对光的解释是:“光,明也。从火在人上,光明意也。”

    这世上,最是万古不朽的,就是光。有光环绕与照耀,生的趣味,才源源不断。

    于山川万物,光是起源,是能量;

    于新冠疫情,光是与子同袍,是守望相助;

    于屈原,光是雷电,是他那把无形的剑;

    于海伦·凯勒,光是莎莉文老师,是清凉而奇妙的水。

    于你,光是什么呢?对于光,你有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你以“向光而行”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不少于600字;2)写出真情实感,不得抄袭套作;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