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地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湘鄂冀三省七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10月联考...

更新时间:2021-09-03 浏览次数:86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
  • 1. (2020高一上·丽水月考)     2016年,探测范围可到达目前人类可知的宇宙边缘的“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在贵州平塘的喀斯特洼坑大窝凼中落成启用,现在还具备联合组网观测搜索宇宙无线电信号的能力,可开展对地外文明的探索。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 (1) 该望远镜可探测到的最高级别天体系统为(   )
      A . 太阳系 B . 银河系 C . 河外星系 D . 总星系
    2. (2) 对“中国天眼”搜索宇宙干扰度最大的是(   )
      A . 天气变化 B . 太阳辐射 C . 流星现象 D . 太阳活动
    3. (3) 科学家们开展对地外文明的探索,主要的依据是(   )

      ①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②距恒星较近,表面温度较高

      ③有液态水④有固体表面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②③ D . ①④
  • 2. (2021高一下·如皋开学考)     2020年4月美国宇航局(NASA)表示在开普勒历史数据中发现了一颗隐藏的类地行星(Kepler-1649c),它距离地球约300光年,接受的光照约为地球的75%,有望供生命繁衍生息。完成下列小题。
    1. (1) 行星(Kepler-1649c)位于(   )
      A . 地月系 B . 太阳系 C . 银河系 D . 河外星系
    2. (2) 依据材料信息推测,行星(Kepler-1649c)(   )
      A . 运行的轨道环境不安全 B . 可能存在固态和液态水 C . 公转轨道半径一定大于日地距离 D . 具有适合生物呼吸和生存的氧气
  • 3. 凌日和冲日是两种天文现象。太阳系中的行星在绕日运行过程中有时会处在太阳与地球之间,这时,地球上的观测者可看到一小黑圆点在日面缓慢移动,这就是凌日现象。所谓的冲日,通常是指在地球上观察的行星和太阳的位置相差180度,即该行星和太阳分别在地球的两侧,行星、地球、太阳排成一条直线。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某行星冲日图              某行星凌日图

    1. (1) 太阳系中地球两侧相邻的行星是(   )
      A . 木星与土星 B . 金星与火星 C . 金星与木星 D . 火星与土星
    2. (2) 下列关于凌日和冲日说法正确的是(   )
      A . 位于地球公转轨道外侧的行星,可发生凌日现象 B . 位于地球公转轨道内侧的行星,可发生冲日现象 C . 在地球上既可看到火星凌日,也可看到火星冲日 D . 位于地球公转轨道内侧的行星,可发生凌日现象
  • 4. (2020高一上·太原月考) “生命宜居带”是指恒星周围适合生命存在的最佳区域。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1) 在图中所示的“生命宜居带”中,可能出现生命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 温度条件 B . 恒星质量 C . 行星体积 D . 大气成分
    2. (2) 如果太阳质量是现在的两倍,则出现生命的行星应该是(  )
      A . 金星 B . 地球 C . 木星 D . 天王星
  • 5. (2020高一上·成都月考) 下图为上海和昆明两地多年平均太阳辐射量统计图。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_x0020_100007

    1. (1) 两地最大太阳辐射量的月份有差异,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 纬度 B . 气象 C . 地形 D . 海陆位置
    2. (2) 昆明太阳辐射量年内变化幅度小于上海,主要因为(   )
      A . 纬度低,昼长变化小 B . 植被多,地面反射弱 C . 气温高,大气对流强 D . 云量多,吸收作用强
  • 6. (2020高一上·罗源月考) 据新疆天文台太阳活动情况预报中心预报,2019年10月以来,太阳活动很低,日面上无可视黑子,该期间无C级及以上耀斑发生,地磁场平静。左为太阳日面图和右图为光伏发电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1) 材料中的“日面”指的是(   )
      A . 太阳内部圈层 B . 色球层 C . 日冕层 D . 光球层
    2. (2) 新疆天文台所在区域适宜发展光伏发电站.其原因是(   )
      A . 新疆地处低纬.太阳高度角大 B . 新疆地处内陆,多晴朗天气 C . 新疆海拔很高,空气稀薄 D . 新疆多盆地.热量不易散失
  • 7. (2020高一上·济南期末) 科学家预测在2019年至2020年太阳表面将再度出现“无黑子”现象,又称为“白太阳”,预示着太阳活动将进入“极小期”。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 (1) “白太阳”现象持续期间(   )

      ①全球降水均增多,洪涝灾害更加频繁    ②极地附近出现“极光”的范围将扩大

      ③地球磁场受到的干扰减弱,磁暴减少    ④太阳活动对无线电短波通讯干扰减弱

      A . ①② B . ②④ C . ①③ D . ③④
    2. (2) 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量,下列能量不是来自太阳辐射的是
      A . 岩石圈板块运动 B . 夏季我国盛行东南风 C . 动植物蓬勃生长 D . 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
  • 8. 目前,人类在地球表层的最深钻井不足13千米,而地球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人类以达部分只占地球平均半径1/516,因此缺乏地球内部状况的直接证据。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1. (1) 目前人类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主要依靠(   )
      A . 地质钻探 B . 研究地震波 C . 地层和化石 D . 卫星遥感技术
    2. (2) 北京时间2020年5月26日00时54分在北京市门头沟区发生3.6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8千米。本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 . 地壳 B . 地幔 C . 地核 D . 地心
  • 9. 读下图,完成下列小题。

    1. (1) 图中地理事物,属于水圈的有(   )
      A . 草原和森林 B . 冰雪与湖水 C . 森林与湖泊 D . 冰雪与森林
    2. (2) 图中“湖泊”涉及到的圈层主要有(   )

      ①生物圈         ②水圈          ③岩石圈       ④大气圈

      A . ①③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②④
  • 10. 下图为地球上大气CO2浓度变化曲线示意图(设工业革命初期浓度倍数为1)。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1) 地质时期,地球CO2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
      A . 海陆变迁 B . 频繁的火山爆发 C . 生物的呼吸作用 D . 植物的出现和发展
    2. (2) 下列叙述中,反映古生代自然环境重要特征的是(   )
      A . 蕨类植物全部衰退 B . 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 C . 人类发展的重要时期 D . 以恐龙为代表的爬行动物盛行
  • 11. (2020高一上·宿州月考) 读某地剖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 (1) 图中地层中动物化石经历的演化过程是( )
      A . 海生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 B . 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 C . 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D . 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
    2. (2) 石炭—二叠纪是地质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期,由此可推知当时的环境特点为( )
      A . 干燥,冷热多变 B . 全球气候分带明显 C . 湿润,森林茂密 D . 寒冷,冰雪广布
  • 12. 地球有悠久的过去,还有漫长的未来。生物的出现和进化只是其中的一小段,而人类的历史更是短暂的一瞬。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1) 下列关于生物发展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古生代寒武纪出现了鱼类 B . 中生代侏罗纪恐龙繁盛 C . 新生代第四纪出现了哺乳动物 D . 古生代早期出现了森林生态系统
    2. (2) 人类的出现是生物演化史上的重大飞跃。人类的出现在(   )
      A . 古近纪 B . 新近纪 C . 第三纪 D . 第四纪
二、综合题
  • 1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太阳城”德州,太阳能的开发利用无处不在,低碳经济悄然融入百姓生活,如图示意德州的全国首条接受阳光照射8小时就可以使用7天的长达10km的太阳能路灯街道。

    材料二 如图为我国年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

    1. (1) 根据材料二描述我国太阳总辐射量分布的总体特征。
    2. (2) 纬度大致相当的重庆、拉萨两地的年太阳总辐射量有什么差异?分析其原因。
    3. (3) 太阳能在生活中的应用,除了材料中提到的太阳能路灯之外,还有哪些?
  • 14. 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18年09月28日印度尼西亚中苏拉威西省发生7.4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二:一般认为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及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但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所说的“黄金12秒”,在这12秒中人们可以决定是躲是逃。

    1. (1) 本次中苏拉威西省地震的震源所在地的圈层是(①/②/③)。
    2. (2) 地震发生时,正在附近海域潜泳的游客感觉是(    )
      A . 左右摇晃 B . 上下颠簸 C . 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D . 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3. (3) 根据所学知识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 在地震发生时的“黄金12秒”内,列举2个有效的避灾方法。
  • 15.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2018年1月15日,英国《自然通讯》杂志在线发表了沈阳师范大学胡东宇教授、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研究员的研究团队的一项科研成果。他们发现了一个和鸟类亲缘关系很近的恐龙新属种——巨嵴彩虹龙。下图为巨嵴彩虹龙复原图。

    1. (1) 恐龙生活在代,这一时期被称为“时代”。
    2. (2) 在白垩纪,发生了物种大灭绝事件,恐龙也从地球上消失,成为的标志。
    3. (3) 恐龙是地球历史上体型最大的动物,在6600万年前,恐龙突然灭绝。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科学家提出了很多猜想,代表性的有“陨星撞击说”、“火山爆发说”、“气候变化说”等。请从以上几个猜想中任选一个分析恐龙灭绝的原因。
  • 16. 课题名称:生命存在的条件

    课题资料:

    材料一:与其他行星相比较,地球的条件是非常优越的。首先,地球表面平均温度约为15℃,适于万物生长,而且能够使水在大范围内保持液态,形成水圈。而水星和金星离太阳太近,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分别为地球的6.7倍和1.9倍,表面温度达350℃和480℃;木星、土星距太阳又太远,所获太阳辐射的能量仅为地球的4%和1%,表面温度是﹣150℃和﹣180℃;更远的两颗行星的表面温度都在﹣200℃以下,条件十分恶劣。

    材料二:在太阳系中,火星环境与地球环境最相似,因此人类首先选择火星作为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行星。火星昼夜温差极大,其日间温度能达到20摄氏度,而其夜间温度低至零下80摄氏度,昼夜温差可达100摄氏度左右。另外,火星大气层稀薄,大量辐射弥散在星球上空。同时,星球氧气含量极低,还不及1%。材料三:木卫二(Europa)是距离木星第二近的卫星。它比月球体积还要小一些,还不到地球体积的2%。木卫二的组成与类地行星相似,含水量巨大。木卫二的表面温度很低,在赤道地区平均为﹣163℃,两极更低,只有﹣223℃,所以表面形成永久冻结的冰层.由于其存在内部能量源,冰下深处或拥有液态水,有资料表明木卫二有内部分层结构,并可能有一个小型金属内核。1994年,哈勃空间望远镜的光谱仪观测到,木卫二的表面包裹着一层极其稀薄的大气,含有氧气。课题思考:

    1. (1) 材料一反映出地球在太阳系中独特的优越条件是。除此以外,地球存在生命物质的另外两个“金锁链”条件是
    2. (2) 读材料二:根据资料和所学知识简析火星上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原因。
    3. (3) 读材料三:木卫二上是否存在生命是科学界长期争论的话题,请根据材料及自己的认知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