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地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台州市六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期中联考...

更新时间:2021-10-20 浏览次数:98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选题
  • 1. (2019高一上·丽水月考)    2016年7月,研究者在距离地球40光年的宇宙中发现了拥有紧密大气层的行星。完成下面小题。
    1. (1) 发现的行星属于(   )
      A . 地月系 B . 太阳系 C . 银河系 D . 河外星系
    2. (2) “拥有紧密大气层”是因为行星(   )
      A . 与恒星距离适中 B . 适中的质量和体积 C . 具有适宜的温度 D . 具备生物所需的水
  • 2. 中国“天眼”是世界最大单口径的球面射电天文望远镜,位于贵州省平塘县大窝凼一片天然喀斯特洼地中。完成下面小题。
    1. (1) 选择此地建设的重要原因是(   )
      A . 太阳辐射较弱 B . 电磁波干扰小 C . 植被生长茂盛 D . 太阳活动频繁
    2. (2) 与喀斯特地貌形成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是(   )
      A . 气候植被 B . 植被土壤 C . 岩石水文 D . 土壤地形
  • 3.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证实,太阳在2017年9月6日晚连续爆发两次“闪焰”(太阳耀斑大爆炸),其爆炸等级打破12年来的观测纪录,并伴随着高能带电粒子流抛射。专家表示此次抛射的粒子流会抵达地球并造成较大影响。完成下列问题。
    1. (1) 若2017-2018年是太阳活动高峰年段,则上一个活动高峰年段约是(   )
      A . 2005-2006年 B . 2006-2007年 C . 2007-2008年 D . 2008-2009年
    2. (2) “闪焰”对地球带来的影响包括(   )
      A . 低纬地区出现极光现象 B . 许多地区短波通信中断 C . 山脉雪线明显上移 D . 全球多地出现降水高峰
  • 4. 截至2020年10月,美国加州山火已持续燃烧近一月,同月5日,加州不少地区的居民拍摄到“血月”冉冉升起的现象。完成问题。
    1. (1) 快速获取森林火灾点、火灾蔓延方向和实施救援,需要使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有(   )
      A . GIS、GNSS B . RS、GIS C . RS、GNSS D . GIS、RS、GNSS
    2. (2) 下列与“血月”现象出现相关的是(   )
      A . 地球大气的散射作用 B . 月球大气的削弱作用 C . 地球极光产生的影响 D . 太阳耀斑的强烈爆发
  • 5. 我国4月某地不同天气状况下温室内、外气温的变化图,完成下列问题。

    1. (1) 温室内、外的气温(   )
      A . 阴天时大致相同 B . 温差与天气状况无关 C . 晴天时相差不大 D . 变化的趋势基本一致
    2. (2) 温室内温度变化幅度最小的是(   )
      A . 阴天 B . 多云 C . 晴天 D . 无法确定
  • 6.   2020年4月30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最新发表一篇论文称:古生物学家在马达加斯加岛发现一具哺乳动物最完整骨架化石,将其命名为:“疯狂野兽”是一只体重估计为3.1千克的未成年个体,属于已知来自同时期的最大哺乳形类,这可能反映了物种孤立演化所产生的巨大化。

    1. (1) “疯狂野兽”可能来自的时代是(   )
      A . 寒武纪 B . 石炭—二叠纪 C . 新近纪 D . 泥盆纪
    2. (2) “疯狂野兽”出现孤立演化可能的原因是(   )
      A . 马达加斯加面积大,物种活动空间广 B . 气候条件适合特有物种生长 C . 人类活动干预少 D . 孤立大陆有利于特有物种进化
  • 7. (2019高一上·秦皇岛期中)     2019年7月10日出现了土星冲日现象。冲日是指某行星和太阳正好分处地球的两侧,三者几乎成一条直线(如图所示)。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1) 下列不会出现冲日现象的天体是(   )
      A . 水星 B . 火星 C . 木星 D . 海王星
    2. (2) 土星冲日现象体现了行星公转运动的(   )
      A . 方向相同 B . 轨道近圆 C . 轨道共面 D . 安全稳定
  • 8. 下图为某河漫滩剖面示意图。河漫滩是指河谷底部在洪水期才被淹没的部分,位于河床一侧或两侧,由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洪水的沉积作用形成。完成下列小题。

    容易形成河漫滩的河段是(   )

    A . 河流落差大的河段 B . 流量季节变化大、崎岖峡谷河段 C . 水位季节变化小河段 D . 流量季节变化大、地势平坦
  • 9. 人们把河道弯曲大的河流称为曲流(或蛇曲),一般形成于地形较为平坦的地区。下图为青藏高原上青海省境内的通天河,该河穿行于山脉之间,如游龙一般蜿蜒曲折仿佛嵌入岩石深处,被称为“嵌入式蛇曲”,展现另类的立体蛇曲之美。据此完成下题。

    1. (1) 曲流形成过程中,主要体现了(   )
      A . 流水下切侵蚀作用 B .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C . 流水沉积作用 D . 流水溶蚀作用
    2. (2) 据材料推测“嵌入式蛇曲”通天河的形成过程(   )

      ①冰川侵蚀②地壳隆起③侧蚀④断裂下陷⑤下切侵蚀

      A . ②④⑤ B . ③②⑤ C . ③④⑤ D . ②③
  • 10.   2020年10月6日,斐济群岛附近海域(18°S178.45°W)发生6.1级地震,震源深度约620千米。据此完成下题。
    1. (1) 下列关于地震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B . 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C . 从观测点到震源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 D . 地震波是地震向外传播能量的方式
    2. (2) 地震发生时,位于斐济群岛附近海域轮船上的小明的感觉是(   )
      A . 左右摇晃 B . 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C . 上下颠簸 D . 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 11. 牛轭湖是弯曲河流发生自然裁弯后的遗留河道,原河道的进、出口发生泥沙淤积,经历若干年后变成封闭的浅水湖泊。辽河下游平原区水系密布,河流众多,水流较缓,河曲发育,河道变迁频繁,平原上遗留很多废河道和牛轭湖。下图示意不同年代下辽河下游的河道演变过程。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 (1) 右图中甲乙丙丁表示1984、1988、1992、2002年辽河下游河道,其对应正确的是(   )
      A . 甲——1984年 B . 乙——1988年 C . 丙——1992年 D . 丁——2002年
    2. (2) 牛轭湖形成后,新的河道(   )
      A . 流程延长 B . 流速增大 C . 流量减小 D . 河床变浅
  • 12. (2019高一上·揭阳月考) 为了实现对农作物的保温和防晒,绍兴地区部分农民在白色塑料大棚上加一层可收放的黑色尼龙网,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 (1) 图中塑料薄膜和黑色尼龙网直接影响的辐射分别是(   )
      A . 地面辐射、太阳辐射 B . 太阳辐射、地面辐射 C . 太阳辐射、太阳辐射 D . 地面辐射、大气辐射
    2. (2) 若天气晴朗,农民盖上黑色尼龙网的时段多在(   )
      A . 春季晚上 B . 夏季午后 C . 秋季早晨 D . 冬季傍晚
  • 13. (2018高三上·湖州期末) 下图为四世纪以来上海海岸线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 (1) 造成四世纪以来上海海岸线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海浪侵蚀 B . 流水沉积 C . 地壳抬升 D . 填海造陆
    2. (2) 近年来,该地海岸线变动的速度减慢,其原因主要是(  )

      ①长江中上游地区滥砍滥伐 ②三峡等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

      ③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 ④人类对滩涂大规模开发利用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③ D . ②④
二、综合题
  • 14. 读“地理模式图”,回答问题。

    1. (1) 若模式图表示太阳系,曲线①②③④为行星轨道,阴影部分为小行星带,那么适合生命存在的宜居范围在轨道附近(填数码),因为此处轨道附近的行星与太阳适中,所以条件适宜。
    2. (2) 若模式图表示太阳的圈层结构,阴影部分能观测到高速旋转的气体涡旋,那么曲线①②之间为层,该层出现的太阳活动有
    3. (3) 若模式图表示地球的内部圈层,阴影部分为地幔,曲线③代表的界面是,横波自外向内透过该界面时,速度发生的变化是
    4. (4) 若模式图表示地层结构,阴影部分代表的地层中发现三叶虫化石,该地层的地质年代最有可能是代,在该地质年代末期发生了地球历史上最大的灭绝事件,事件中灭绝的物种有
  • 15. 读图,回答问题。

    1. (1) A图表示的是在作用下形成的地貌。
    2. (2) B图是(地貌名称),往往形成于地区。
    3. (3) C图所示①②③④是地貌(地貌名称)演化过程,图中钟乳石是在作用下形成的,石林的形成原因为作用。
    4. (4) 简要分析说明C图所示地貌对当地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
  • 16. 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材料二我国有多个省级行政中心位于北纬30°附近。(如下图所示)。

    1. (1) 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热量来源是(填字母);全球变暖与(填字母)过程增强有关。
    2. (2) 拉萨和成都纬度相近,拉萨的年太阳辐射总量_▲_(“高于”或“低于”)成都。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分析两城市年太阳总辐射量差异大的原因。
    3. (3) 拉萨与我国东部同纬度地区夏季气温差异很大,从地势的角度结合图甲分析拉萨夏季气温偏低的原因。
  •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实验名称:流水侵蚀与堆积地貌形成

    实验器材:木板和木条制成的可升降木槽(如图),颗粒大小不同的砾石、砂石粉砂,粘土,矿泉水5瓶,直尺、量角器各一把等。

    实验操作:

    ①在木槽斜面A中,铺上厚度约10厘米的砂、砾、粘土混合物层。

    ②将A面的倾斜角度调整为30°,取一瓶水,自斜面A顶端缓缓倒水,使水流呈线状,观察A、B面上砂层的变化,并加以记录。

    ③重复上述①②步,将水增加为两瓶,对比观察A、B面上砂层的变化差异,并加以记录。

    ④将A面的倾斜角度调整为40°,重复上述①②步(两瓶水),观察A、B面上砂层的变化情况,并加以记录。

    实验记录:

    第一次(α=30°)1瓶水

    第二次(α=30°)2瓶水

    第三次(α=40°)2瓶水

    A面

    冲沟深度

    冲沟顶部

    宽度

    冲沟深度

    冲沟顶部

    宽度

    冲沟深度

    冲沟顶部

    宽度

    3cm

    4cm

    5cm

    5cm

    6cm

    7cm

    B面

    堆积物

    多少

    颗粒物

    分布

    堆积物

    多少

    颗粒物

    分布

    堆积物

    多少

    颗粒物

    分布

    ——

    较多

    ——

    较多

    ——

    实验思考:

    1. (1) 据实验推测流水侵蚀作用与径流量、坡度的关系。
    2. (2) 实验小组在实验记录单上忘记了填写B面上颗粒物质分布特征。请从颗粒物的堆积形状及颗粒物大小排列,推测实验中B面上沉积颗粒物质的水平分布特征。
    3. (3) 右上图为地质学家在野外拍摄的地理景观图,说明其形成过程。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