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科学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期初考试复习——八下第三章综合复习

更新时间:2021-08-24 浏览次数:76 类型:开学考试
一、单选题
  • 1. (2021八下·拱墅期末) 一定条件下,在一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化学反应,并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x的值为9 B . 该反应中氧气与水的质量变化之比为6:5 C . W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D . W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3:1
  • 2. (2021八下·下城期末) 测得一密闭容器内的物质反应一段时间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

    反应前的质量/g

    40

    4

    10

    15

    反应后的质量/g

    x

    4

    25

    20

    A . x的值为15 B . 乙在这个反应中可能是催化剂 C . 该反应中生成的丙、丁的质量比为5:4 D . 若充分反应,丙的质量应为30g
  • 3. (2020八下·柯桥期末) 5月27日上午,2020 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珠峰!在冲顶珠峰过程中,登山者要借助氧气瓶进行呼吸。根据人体气体交换示意图,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

    A .   甲图表示的过程为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 B . 乙图中气体交换后 D 处氧气浓度大于 C 处氧气浓度 C . 乙图中组织细胞内二氧化碳浓度最高 D . 吸气时,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
  • 4. (2020八下·台州月考) 某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据此,对该植物生理特性理解错误的是( )

    A . 净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约为25C B . 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比光合作用的高 C . 适合该植物生长的温度范围是0~50℃ D . 在0~25℃范围内,温度变化对光合速率的影响比对呼吸速率的大
  • 5. (2020八下·台州月考) 如图是某人在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与外界气压差的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 曲线AB段,膈肌处于舒张状态,肋间肌处于收缩状态 B . 曲线BC段,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均减小 C . C点代表呼气结束的瞬间,肺内气压等于外界大气压 D . B点代表吸气结束的瞬间,肺内气压等于外界大气压
  • 6. (2019八下·余杭期末) 如图是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实验后发现测定氧气的含量低于1/5,针对这一事实,下列做法和想法不可取的是(   )

    A . 查看实验装置是否漏气 B . 将红磷改成木炭后重新实验 C . 实验中红磷的量不足,没有将瓶内的氧气全部消耗尽 D . 实验中可能未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使进入瓶内的水的体积不足
  • 7. (2019八下·余杭月考) 现有A、B两种质量相等的固体,其中A为纯净的氯酸钾,B是氯酸钾和少量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将A、B分别放入试管中,并在两个酒精灯上同时加热制取氧气。当A、B均完全反应后,如下图所示,得到的氧气的质量m与时间t的关系图像中,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 8. (2019八下·杭州期中) 某密闭容器中有X、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根据表中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

    X

    O2

    CO2

    H2O

    反应前质量/g

    16

    70

    1

    0

    反应后质量/g

    0

    待测

    45

    36

    A . 该反应为置换反应 B . Ⅹ中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C . 表中“待测”值为5 D . 反应生成的CO2和H2O的质量比为45:36
  • 9. 在一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反应前,它们的质量如白色条形图所示,反应结束后,它们的质量如黑色条形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B . 丙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 . 甲、乙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一定为2∶3 D . 反应过程中甲和丁变化的质量比为2∶1
  • 10. 把盛有水的纸盒放在火上烧水,烧开了纸盒仍不会烧着这是因为( )

    A . 水能够灭火,所以纸盒不会烧着 B . 火焰的温度较低,低于纸的着火温度 C . 纸的着火温度较高,高于水的沸点 D . 水善于将热量迅速向外散发,所以纸盒不会烧着
  • 11. 在试管甲中放入15g氯酸钾,试管乙中放入15g氯酸钾和一定量MnO2 , 分别加热并充分反应。下图对该实验产生气体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合理的是( )

    A . B . C . D .
  • 12. (2016八下·浙江期中)

    如右图,某同学用燃烧红磷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实验后发现测得的氧气体积分数小于1/5,对此,你认为下列做法或想法不可取的是(    ) 

     

    A . 查看实验装置是否漏气 B . 将红磷改成木炭后重新实验 C . 实验中红磷的量不足,没有将瓶内的氧气全部消耗尽 D . 实验中可能未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使进入瓶内的水的体积不足
  • 13. (2016八下·浙江期中)

    在科学活动周中,某校兴趣小组同学在(培养中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题组老师的指导下,将课本“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装置(如甲图)改进为新的实验装置(如乙图),改进后的实验装置相对于原装置,以下评价不恰当的是(  )

    A . 反应容器体积小,药品消耗少 B . 装置简洁,减少了甲图装置中导管引起的误差 C . 白磷比红磷着火点高,使用更安全 D . 容器内径相等,易准确推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 14.  下列不能正确反映相关实验过程中量的变化关系的图象是(  )

    A . 氢氧化钠溶液加水稀释 B . 一定压强下,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 C . 一定温度下,向不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 D . 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氧气中,a使用催化剂,b未使用催化剂
  • 15.

     如图所示,若关闭Ⅱ阀打开Ⅰ阀,紫色小花(用石蕊溶液染成)变红;若关闭Ⅰ阀打开Ⅱ阀,紫色小花不变红,则甲瓶中所盛的试剂可能是(  )

    ①浓H2SO4 , ②浓NaOH溶液,③饱和NaCl溶液.

    A . 只有① B . 只有② C . ①② D . ①②③
  • 16. 俄国著名植物生理学家季米里亚捷夫说:它(绿色植物)是窃取天火的普罗米修斯(天神),它所获取的光和热,养育了地球上的其他生物,而且使巨大的涡轮机旋转,使诗人的笔生辉,你认为对这段话最准确的诠释是(  )

    A . 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 B . 绿色植物能进行呼吸作用 C . 绿色植物能进行吸收作用 D .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 17. 用温室大棚栽培反季节蔬菜时,农业科技人员指导农民通过改变一些环境条件,可提高蔬菜的产量.下列选项中,适合温室大棚改变的条件一般是( )

    A . 氧气含量 B . 二氧化碳含量 C . 氮气含量 D . 光照强度
  • 18. (2021八下·萧山月考)

    若将某植株一片叶的主脉切断(如图中甲),另一片叶两面都贴上不透明的锡箔纸(如图中乙),黑暗中放置24小时后光照4小时.取下两叶经脱色后用碘液处理,A,B,C三个部位一般不会呈现蓝黑色的是(  )


    A . 只有A,B B . 只有A,C C . 只有B,C D . A,B,C都是碘液颜色
  • 19.

     已知:2KClO32KCl+3O2↑,如图表示一定质量的KClO3和MnO2固体混合物受热过程中,某变量y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纵坐标表示的是(  )

    A . 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 B . 生成O2的质量 C . 固体中MnO2的质量 D . 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
  • 20.  在不同时刻,某反应中的甲、乙、丙、丁四种物质的质量如下表.已知甲的相对分子质量为丁的2倍.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甲的质量/g

    乙的质量/g

    丙的质量/g

    丁的质量/g

    反应前

    64

    10

    1

    16

    t时刻

    32

    a



    反应后

    0

    54

    b

    0

    A . 乙和丙为生成物 B . a等于32 C . b等于37 D . 该反应方程式中甲与丁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2
二、填空题
  • 21. (2020八下·吴兴期末) “咳嗽”是由于异物侵入呼吸道或呼吸道发生炎症,引起的保护性生理活动。咳嗽时会快速向外呼出气体,此时膈肌,肺内气压(“大于”、“小于”或“等于”)外界大气压。“喷嚏”指鼻黏膜受刺激,急剧吸气,然后很快地由鼻孔喷出并发出声音的现象,如图曲线中,符合打喷嚏时呼吸特点的曲线是

  • 22. (2021八下·仙居期末) 下图是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装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1) 请写出图中带有标号仪器的名称:①
    2. (2) 实验中制取的氧气可以用上图中的(填字母)装置来收集。
    3. (3) 用制得的氧气完成D装置所示实验,该实验的现象是
  • 23. (2021八下·仙居期末) 神秘的三星堆遗址挖掘出了许多青铜面具,这些面具表面都有一层绿色的铜锈,其主要成分为碱式碳酸铜[Cu2(OH)2CO3]。碱式碳酸铜是铜与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等物质反应生成的,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u+O2+X+CO2=Cu2(OH)2CO3
    1. (1) 请写出X的化学式为 。
    2. (2) 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 24. (2021八下·长兴期末) 实验室里现有氯酸钾、二氧化锰、过氧化氢溶液,以及下列仪器:

    1. (1) 利用上述仪器和药品制取并收集O2 , 不需要选择的仪器是(填序号),写出你选择药品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2. (2) 如果要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除利用上述包含④在内的部分仪器外,还需要添加的仪器是(填名称)。
  • 25. (2021八下·新昌期末) 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仪器a的名称是
    2. (2) 选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应选用(选填*A"或“B")作为气体发生装置。
    3. (3) 选用D装置作为氧气收集装置,氧气从(选填“a"或“b")管进入。
  • 26. (2021八下·新昌期末) 一定条件下,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密闭容器中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该反应中物质是可能是催化剂。
    2. (2) 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3. (3) 该反应中甲、丙的质量比为
三、实验探究题
  • 27. (2021八下·仙居期末) 小嘉用H2O2溶液制取氧气时,在烧瓶中加入50毫升水及0.5克MnO2 , 再往分液漏斗中加入30毫升15%的H2O2溶液。为什么要加入50毫升水呢?查阅资料发现:在不加入水时,若注入H2O2溶液速度过快,反应会过于剧烈而引发事故。

    [提出问题]水是如何减缓该反应速度的呢?

    [建立假设]水可以降低H2O2溶液浓度,从而减缓反应速度

    [实验方案]他利用如图装置,在相同条件下,分别用30毫升的1%、3%和7%的H2O2溶液进行实验,观察并比较。

    [实验结论]加水降低了H2O2溶液的浓度,使反应速度变慢。

    [交流反思]

    1. (1) 为了更好地比较反应的快慢,在三次实验中滴加等量H2O2溶液时,需控制相同。
    2. (2) 判断产生氧气的速度时,可以通过观察产生气泡的快慢,还可以比较
    3. (3) 为了探究H2O2溶液分解快慢还与哪些因素有关,他又利用如图装置,用3%的H2O2溶液分别在0℃、20℃和60℃的条件下进行实验。进行该实验所基于的假设是
  • 28. (2021八下·长兴期末) 小安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在一根用细铜丝吊着的长玻璃棒两端,分别绕上粗铜丝,并使玻璃保持水平。然后,用酒精灯给a端铜丝加热数分钟。

    1. (1) 停止加热后冷却,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铜丝表面变黑色,
    2. (2) 小安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在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总质量与反

      应物的总质量不相等,请你从原子的角度分析,他的结论是否正确:

    3. (3) 启示:若利用的反应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必须在密闭的容器内进行。
  • 29. (2021八下·新昌期末) 利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验证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定律。如图,小科将适量高锰酸钾装入试管,塞入一团棉花并测出试管、棉花与药品的总质量为m1。加热使之充分反应后,测得量筒中气体体积为V,再次测得反应装置与物质总质量为m2 , 已知常温常压下氧气密度为ρ。据此请回答:

    1. (1) 实验时,当导管口     收集气体(选填字母)
      A . 连续均匀冒气泡时 B . 有气泡产生时
    2. (2) 写出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3. (3)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发现:m1-m2≠ρV,与质量守恒定律不符。

      ①甲同学认为造成这一实验结果的原因可能是试管中高锰酸钾没有完全分解。他的猜想合理吗?(选填“合理”或“不合理”) .

      ②请你再提出一条造成实验数据与质量守恒定律不符的原因 。

  • 30. (2021八下·滨江期末) 如图,甲表示绿色植物叶片横切面结构示意,乙表示植物体在夏季晴朗的一天中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两种生理活动的情况,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 (1) 用文字表达式表示图乙中由曲线I代表的生理活动:
    2. (2) 在13时左右,曲线I代表的生理活动强度反而有所减弱,最可能与图甲中的(用图中的数字表示)结构有关。
    3. (3) 在5~6时时段,判断植物体内有机物有无积累增加情况,并说明理由:
    4. (4) 利用所学知识,请你为“如何提高大棚中农作物的产量”提一个合理化建议:
  • 31. (2021八下·吴兴期末) 我校科学兴趣小组测定某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其方法是:将样品与盐酸反应, 测定反应后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再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求出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测定二氧化碳的质量,他们设计了以下三种方案,请帮助他们完成设计方案:

    方案一:称量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的(选填“增大”或“减小”)量。

    方案二:称量吸收二氧化碳前后盛有氢氧化钠溶液容器质量的(选填“增大”或“减小”)量。

    方案三:选用图中(填“甲”或“乙”)装置可测量产生的二氧化碳的,再根据此时二氧化碳的,可计算二氧化碳的质量。图中水面上油层所起到的作用是

  • 32. (2021八下·吴兴期末) 某同学为了探究二氧化锰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利用下图所示装置(夹持装置略去)进行实验,其中实验1、实验2加入二氧化锰,实验3不加,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2%的H2O2溶液体积/毫升

    20

    20

    20

    温度/摄氏度

    20

    80

    20

    相同时间集气瓶内气体体积

    较多

    最多

    最少

    1. (1) 三组实验中,分解速率最快的是,你的判断依据是
    2. (2) 实验2中测定的反应速率往往相比真实值会偏大,其原因是
四、解答题
  • 33. (2021八下·柯桥期末) 小科为测定某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准确称取16g石灰石样品,研碎后放入烧杯中,向其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杂质不与盐酸反应,也不溶于水),实验测得的数据如下图所示

    1. (1) 将石灰石样品研碎的目的是
    2. (2) 求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3. (3) 随着盐酸的加入,在图乙中画出溶液中钙元素的质量变化示意图。
  • 34. (2021八下·长兴期末) 为了测定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某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取40g石灰石,平均分为四份,分四次加入到装有100g稀盐酸的烧杯中(整个过程不考虑盐酸的挥发和气体的溶解),称取质量。实验数据见下表(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盐酸反应)。

    实验次序

    石灰石质量/g

    10

    10

    10

    10

    反应后烧杯内剩余物质总质量/g

    106.7

    113.4

    m

    129

    请计算:

    1. (1) 表格中m的数值为
    2. (2) 该石灰石中CaCO3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3. (3) 实验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 35. (2021八下·杭州月考) 将27.6克氯酸钾(KClO3)与2克二氧化锰(MnO2)加热制取一定量的氧气后,使反应停止,测得剩余固体中含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为10%.计算: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0-16;C1-35.5;Mn-55;K-39)

    1. (1) 反应停止时剩余固体的质量。
    2. (2) 有多少克氯酸钾没有分解。
  • 36. (2021八下·杭州月考) 在制取CO2的实验中,小科发现质量相同而粗细不同的大理石与盐酸反应,CO2的产生速度细的比粗的快得多。经思考后,小科设计了如下实验(每次实验均用1g大理石,20mL盐酸)

    实验序号

    温度(℃)

    大理石颗粒

    盐酸质量分数(%)

    实验目的

    1

    20

    5

    探究大理石和盐酸的反应速度与石灰石颗粒大小的关系

    2

    20

    5

    1. (1) 为了比较反应速度,设计如图一所示装置,其中量筒的作用是:

    2. (2) 两次实验中产生CO2体积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二所示,请结合所学的知识对两次实验的曲线作出合理的解释。
    3. (3) 已知20℃该气压下CO2气体密度约1.98 g/L,求大理石中CaCO3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 37. (2020八下·萧山期末) 一定质量的氯酸钾(KClO3)中加入3.75克二氧化锰(MnO2),充分混合加热,如图为加热过程中氧气质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根据图像分析并计算。

    1. (1) 反应前后混合物的总质量减少克。
    2. (2) 原混合物中氯酸钾占整个混合物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