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备考2022】2020-2021高考历史真题汇编:专题03...

更新时间:2021-08-12 浏览次数:399 类型:二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2021·全国乙卷) 宋代,官府强调“民生性命在农,国家根本在农,天下事莫重于农”,“毋舍本逐末”。苏辙说:“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郑至道说,士农工商“皆百姓之本业,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易之者也”。从中可以看出宋代(   )
    A . 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B . 重农抻商政策瓦解 C . 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 D . 四民社会地位相同
  • 2. (2021·广东) 1289年,元政府在广泛种植木棉的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等地设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使民众不堪重负。这(    )
    A . 加重了区域经济的不均衡 B . 妨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C . 推动私营棉纺织业的繁荣 D . 促使财政管理权限下移
  • 3. (2021·全国甲卷) 宋代盛行婚姻论财,遭到一些士大夫的批评。南宋理学家张弑认为,“婚姻结好,岂为财物?”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还有理学家强调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这反映了当时理学家(    )
    A . 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观念 B . 意图维护礼教纲常 C . 背离政府对民俗的引导 D . 促成婚姻习俗变革
  • 4. (2021·湖南) 宋孝宗时绍兴府赈灾,有人户状告“检放秋苗不尽不实”。朱熹受命调查后发现确实存在不实,但是当时田土大多已经种麦,没有稻根可据以核查受灾面积。这反映了(    )
    A . 绍兴府行政效率低下    B . 理学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    C . 宋代赈灾方式不合理    D . 绍兴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 5. (2021·浙江) 宋代曾规定:“市舶司监官及知州、通判等,今后不得收买蕃商杂货及违禁物色。如违,当重置之法。据此可知当时(   )
    A . 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B . 海外商业运输发展迅速 C . 朝廷决定市的设立废止 D . 政府规范管理海外贸易
  • 6. (2021·浙江) 学习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判断下列有关清代科技发展状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使用支撑式指北罗盘用于方向测定 B . 创造了早期自动爆炸的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 C . 避暑山庄、圆明园的营造展现出高超的建筑技术 D . 使用铜活字印制的最大的一部书是《古今图书集成》
  • 7. (2021·浙江) 我国古代一部著作有《农桑通诀》《百谷谱》《农器图谱》三部分,书末附有《活字印书法》,系统记录木活字印刷的新成就。后人盛赞此书:“文章尔雅,绘画亦皆工致。”此书作者是(    )
    A . 王祯 B . 沈括 C . 毕昇 D . 葛洪
  • 8. (2021·浙江) 汴京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占定两廊,皆诸寺师姑卖绣作、领抹、花朵、珠翠头面、生色销金花样幞头帽子、特髻冠子、条线之类”。材料反映了北宋(    )
    A . 已有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 B . 商业活动脱离了官吏监管 C . “草市”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 D . 商人地位远比一般平民优越
  • 9. (2021·浙江) 一位理学家提出“心即理也”的核心命题,主张“切己自反,改过迁善”,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将其剥落、扫除。该理学家(    )
    A . 被朱熹批评其理学过于“支离” B . 推动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 C . 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 D . 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
  • 10. (2020·新课标Ⅰ) 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代(   )
    A . 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B . 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 C . 区域经济发展均衡 D . 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
  • 11. (2020·浙江) 南宋有学者记述:“午至鄂渚,泊鹦鹉洲前南市堤下。南市在城外,沿江数万家,塞闬(街道里巷)甚盛,列肆如栉,酒垆楼栏尤壮丽,外郡未见其比。盖川广荆、襄、淮、浙贸迁之会,货物之至者,无不售,且不问多少,一日可尽,其盛壮如此”这反映了“南市”在当时(   )。

    ①突破了政府在空间上的限制
    ②已成为独立的商业都会

    ③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④贸易通宵达旦,往来不绝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③④
  • 12. (2020·浙江) 论及有明一代的政府组织形式,有研究者认为“官府的正式组织与唐宋时期几无差别。处于最高级别的是军事机构、监察机构和行政机构。”从行政机构的角度看,与唐宋“几无差别”的是(   )。
    A . 丞相 B . 内阁 C . 六部 D . 刺史
  • 13. (2020·浙江) 有文献记载:“用薄铁叶剪裁,长二寸、阔五分,首尾锐如鱼形,置炭火中烧之,候通赤,以铁钤鱼首出火,以尾正对子位,蘸水盆中,没尾数分则止,以密器收之。用时置水椀(碗)于无风处,平放鱼在水面,令浮其首,常南向午也。这种人工磁化方法见载于(   )。
    A . 《武经总要》 B . 《梦溪笔谈》 C . 《萍洲可谈》 D . 《梦粱录》
  • 14. (2020·新高考I) 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
    A . 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 . 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 C . 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D . 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
  • 15. (2020·江苏) 孟子讲“觉”,佛教讲“悟”,程颢、程颐兄弟则将二者圆通。北宋僧人契嵩认为儒和佛“心则一”,佛教“亦有意于天下国家矣,何尝不存其君臣父子”。这反映出北宋(   )
    A . 儒学统治地位动摇 B . 儒学与佛教的融合 C . 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D . 阳明心学影响深远
二、材料分析题
  • 16. (2021·广东)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徐渭(1521—1593),字文长,浙江绍兴人,曾师从王阳明门徒季本,研习王阳明的学说。徐渭一生科场不顺,贫困潦倒,但诗文书画皆精。他的画广泛吸收宋、元以来诸家技法,但不受其束缚,处处表现出强烈的情感宣泄与个性追求,在晚明画坛独树一帜。他开创的大写意手法,对后世写意画影响很大。徐渭还是公认的南杂剧代表作家,创作的《四声猿》等代表了明代杂剧的最高水平。当时,北曲、南戏并存。他认为北曲多为“马上之音”“杀伐之声”;对南戏则赞誉颇多,认为尽管多为市井之声,却“句句都是本色语”。对于南戏中的昆山腔,他认为“听之最足荡人”。他的称扬有助于昆山腔在大江南北的传播。在明代后期兴起的市民文学艺术中,徐渭以强调“本色”和追求“自然”的鲜明特点而留名史册。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 (1) 简述徐渭在文学艺术上能够取得成就的社会条件。
    2. (2) 概述徐渭在文学艺术史上的贡献。
  • 17. (2021·广东) 作为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实事求是”,植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时,广开献书之路。河间献王好儒学,从民间收集经过秦火保留下来的《尚书》《礼记》等古文先秦旧书,经考辨将正本献给朝廷。《汉书》评价献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唐代颜师古作注解释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淮南王亦好书,但“所招致率多浮辩”,故颜师古说他“言无实用耳”。

    ——摘编自《汉书》等

    材料二:

    清代学者阮元批评宋明理学家“自遁于虚而争是非于不可究诘之境”,而清儒“束身修行,好古敏求,不立门户,不涉二氏(即佛、道),似有合于‘实事求是’之教”。阮元进一步评论道,“实者,实事也。圣贤讲学,不在空言,实而已矣”。近人梁启超也认为清儒“以实事求是为学鹄,颇饶有科学的精神”。梁启超笔下的科学精神,是指“善怀疑,善寻间,不肯妄徇古人之成说与一己之臆见,而必力求真是真非之所存”等。

    ——摘编自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等

    1. (1)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广开献书之路”的背景,并简析河间献王被评价为“实事求是”的原因。
    2. (2) 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阮元批评宋明理学家的原因,并指出梁启超所述“实事求是”的新内涵。
  • 18. (2020·新课标Ⅱ)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熙宁二年(1069年),宋廷开始精简军队,压缩编制,到元丰八年(1085年)禁、厢军总数减为80万左右,比原先减少30多万。熙宁七年,开始实行“将兵法”,把当地各部分禁军以及有战斗力的厢兵、蕃兵、乡兵等,混合编组为“将”,下设“指挥”。每“将”自2000多人至1万多人不等,通常为5000人左右,设正、副将为长官,选择有作战经验和才能的人担任。诸将长官统领并训练本将士兵,以达到将知兵、兵知将的目的。将兵多数戍守本路,在本路辖区内更戍,但也有一部分将兵到指定的别路更戍。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实行将兵法的历史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王安石将兵法改革。
  • 19. (2020·新高考I) 图1、图2、图3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东汉永和五年、唐天宝元年、明洪武二十六年)的人口密度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据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

    分别提取图1、图2、图3的人口分布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

  • 20. (2020·天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为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安史之乱后,藩镇“相望于内地”,“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喜则连衡(横)而叛上,怒则以力相并”。

    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

    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 (1)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
    2. (2)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从唐朝至元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规律和发展趋势。
三、论述题
  • 21. (2021·广东) 关于历史课程标准的研制,新中国成立前也进行过一些探索。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第一  目标

    (壹)研求中国民族之演进;特别说明其历史上之光荣,及近代所受列强侵略之经过与其原因,以激发学生民族复兴之思想,且培养其自信自觉发扬光大之精神。

    (贰)叙述中国文化演进之概况;特别说明其对于世界文化之贡献,使学生明了吾先民伟大之事迹,以养成其高尚之志趣,与自强不息之精神。

    (叁)叙述各国历史之概况,说明其文化之特点,以培养学生世界的常识,并特别注意国际现势之由来,与吾国所处之地位,以唤醒学生在本国民族运动上责任的自觉。

    (肆)叙述中外各时代文化之变迁;应特别说明现代政治制度,及经济状况之由来,以确立学生对于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之信念。

    ——《初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1932年颁行)

    评析上述材料所示历史课程的目标。(说明:运用具体史实,对材料所示历史课程目标的一点或整体展开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不能重复材料)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