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历史第三次模拟考试试...

更新时间:2021-08-11 浏览次数:141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 1. 公元前493年,晋国大夫赵鞅在与晋国大夫范氏、中行氏的战斗中,为了争取胜利,发布誓词:“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圈免。”这反映了当时(     )
    A . 分封制走向瓦解 B . 确立了军功爵制 C . 宗法制已经动摇 D . 世卿世禄制被废
  • 2. 汉武帝时,律令合计达359章,死刑法令409条1882事,死罪判例13 472件,汉律令规模至此达到顶峰,有“禁网浸密”之称。这说明汉武帝(     )
    A . 实行以法治国 B . 为解决边疆问题创造了条件 C . 加强君主专制 D . 调整了文景时代的治国策略
  • 3. 下图为出土于陕西西安何家村的银饼,上有錾文“怀集县(今广东怀集县)开十(开元十年)庸调银拾两,专当官令王文乐、典陈友、匠高童”。据此可知当时(    )

    A . 白银成为流通货币 B . 官营手工业管理严格 C . 租庸调制遭到破坏 D . 中央政府控制力强大
  • 4. 司马光描述王安石变法“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下列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与司马光一致的是(    )
    A . 百钱可得酒斗许,虽非社日长闻鼓。吴儿踏歌女起舞,但道快乐无所苦。 B . 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变革。 C . 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 D . 引用凶邪,排摈忠直,……卒之群奸肆虐,流毒四海。
  • 5. 元朝中期开科举时,当时的宰相向皇帝上奏:“学秀才的,经学、词赋是两等。……专立德行明经科。明经内“四书”“五经”,以程子、朱酶庵注解为主,是格物、致知、修己、治人之学。”元朝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    )
    A . 四书五经是儒家经书代表 B . 程朱理学有助巩固社会伦理道德秩序 C . 以词赋取人唐朝已经实践 D . 蒙古统治者不完全理解汉族文学创作
  • 6. 19世纪中期,上海周边的南浔、震泽等地丝商将买进的土丝按等级分发给农户或小作坊再次缫制成经丝,专供出口,出现了产销两旺的局面,时人称为“洋经丝”,其价格也远高于未经再加工的丝。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
    A .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的出超地位 B . 近代民族工业得到了初步发展 C . 传统手工业努力适应市场变化 D . 自然经济具有顽强的抵制作用
  • 7. 从1901年到1907年六年间,维新知识分子把政治小说作为详介域外文学文体的首选,先后有《未来战国志》、《游侠风云录》、《美国独立记演义》、《多少头颅》和《苏格兰独立记》等。据此推断,维新知识分子翻译政治小说旨在(    )
    A . 为推翻清政府提供理论依据 B . 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C . 从文学角度革除国民旧观念 D . 激发民族主义意识
  • 8. 1931年12月《红色中华》在江西瑞金创刊,1937年1月改名为《新中华报》。下表是《红色中华》小标题高频词统计表,据此可知,中国共产党(    )

    红军

    群众

    胜利

    敌人

    发展

    革命战争

    围剿

    春耕

    经济建设

    13316次

    10886次

    4039次

    3843次

    2779次

    1586次

    1263次

    948次

    677次

    A . 重视发动群众进行武装斗争 B . 通过舆论宣传唤醒抗日意识 C . 实事求是探索工农武装割据 D . 努力发展生产巩固红色政权
  • 9. 1950年,木偶戏艺人袁克勤当选陕西省文代会代表,次年又被选为长安县人大代表。他经营的剧社革新舞台布景,推出符合新时代的剧目,营业额稳步上升。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 人民政府接管了私营工商业 B . 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开展 C . “双百”方针推动艺术繁荣 D . 文艺工作服务人民大众
  • 10. 1978年,安徽遭遇特大旱灾,安徽省委决定把集体无法耕种的土地借给个人,谁种谁收。当时各地生产队普遍实行“包产到组”,而凤阳县小岗村的干部与大部分户主商量后,决定“包产到户”,甚至“包干到户”。材料体现了(    )
    A . 基层民众的创造性 B . 资源配置的市场化 C . 政府决策的预见性 D . 生产经营的规模化
  • 11. 据《雅典政制》记载,官员在任职资格审查中需要回答的问题包括:直系亲属的姓名以及其中男性亲属所在的村社名称;家族崇拜的神祇及其圣所的所在地;家族墓葬的方位;是否善待双亲;是否纳税;是否服兵役。这说明,雅典官员任职资格审查的核心是(    )
    A . 是否具备公民权 B . 是否具备管理城邦的能力 C . 是否熟悉城邦情况 D . 是否得到多数民众的信任
  • 12. 18世纪上半期,英国两次企图复辟斯图亚特王朝的行动都因缺少支持而失败,托利党也逐渐改变了拥护专制君主制的立场。这些情况说明当时的英国(    )
    A . 君主制已不适应国情 B . 光荣革命导致政局动荡 C . 内阁尚未掌握实权 D . 资产阶级的统治逐渐巩固
  • 13. 美国历史上有一种“处女地假说”,它认为在白人到来之前,北美是一片尚未被人类定居的纯粹的荒野。这一假说(    )
    A . 揭示了北美的客观现实处女地假说 B . 肯定了印第安人对环境的保护 C . 为殖民掠夺提供了理论基础 D . 导致欧洲殖民者在北美的争夺
  • 14. 1881年,德国皇帝威廉一世下诏实施社会保险制度,他说:“就疗救社会败象而言,采取镇压社会民主暴动的方式并不足以成事,国家应同时关注并增进劳工福祉。”这说明,德国统治者认识到(    )
    A . 社会民主运动已成时代潮流 B . 德国的社会矛盾不可调和 C . 社会保障制度利于巩固统治 D . 要顺应德国社会主义运动
  • 15. 1910年,全俄城市中有电力照明的房屋仅为5%。1927-1929年,在工人家庭的住宅中,使用电力照明的家庭从 64.8%增加到71.9%。这反映出苏联(    )
    A . 优先发展重工业 B . 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C . 经济结构均衡发展 D . 新经济政策侧重于改善民生
  • 16. 二战后,有英国历史学家指出: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几乎毫无例外地无视被剥削阶级在历史进程中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作用。为此,他呼吁将英国人民真正的历史——人民反抗和人民作为创造者的历史——还给他们。据此判断,这位历史学家的研究(    )
    A . 可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B . 具有鲜明唯心主义色彩 C . 认为英国没有真正的历史 D . 为英国的冷战政策服务
二、非选择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分12分
  •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吕宋国(菲律宾)出一草淡把姑(即烟草) ,一名“醺”,以火烧一头 ,以一头向口,烟气从管中入喉 ,能令人醉。且可避瘴气。有人携漳州种之 ,今反多于吕宋,载入其国售之。

    ——(明万历年间)姚旅《露书》

    烟叶, 出自交趾(越南),今所在有之, 茎高三四尺, 叶多细毛, 采叶晒干如金丝色, 性最酷烈, 取一二厘薰竹管内以口吸之, 口鼻出烟……夷人以御风湿, 徒取一时爽快, 然久服面目惧黄, 肺枯声干, 未有不殒身者。

    ——(明崇祯九年)《(广东)恩平县志》

    余少时不识烟草为何物?十年之内,老壮童稚、妇人女子,无不吃烟。大街小巷尽摆烟桌,此草妖也。

    ——(明末清初)张岱

    戊寅 (1638年) 八月甲午 ,我国人潜以南灵草(烟草)入送沈阳,为清将所觉,大

    肆洁责。

    ——(朝鲜)《李朝仁祖实录》

    村前几稜膏腴田,往时种稻今种烟,种烟市利可三倍,种稻或负催租钱。

    ——(清)赵古农

    今闽地于五六月间, 新烟初出, 远商翕集,……悉至江浙为市, 以收成之丰歉定价值之贵贱。

    ——(清)陈琮《烟草谱》

    种烟之地俱在山岭高阜, 一经垦辟, 土性浮松, 每遇大雨时冲刷下注, 河道日渐壅塞, 久则恐成水患, 然大利所在, 趋之若鹜, 是惟有土者, 严禁新垦, 庶可塞其流而断其本耳。

    ——(清道光四年)《(广东)南雄州志》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烟草在中国传播的概况。

  •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前,所有的生橡胶都是从亚马孙河流域野生的三叶橡胶树上采集的。随着汽车的普及,形成一股比“淘金热”还要热的“淘橡胶热”风潮。巴西为独占橡胶贸易,严禁偷渡三叶橡胶树的种子出境。

    1876年,英国探险家亨利·威克姆接受了英国政府的委托,成功将三叶橡胶树的种子偷运到英国。第二年,三叶橡胶树苗被运往斯里兰卡和新加坡,拉开了东南亚橡胶种植的序幕。

    19世纪末,新加坡皇家植物园园长里德利在马来半岛推广橡胶种植,并发明了连续割胶法,大大提高了橡胶的产量。

    1911年,国际舆论以大量原住民在巴西割胶过程中死亡为由,谴责橡胶制造商。这使巴西橡胶出口急剧下跌,迅速被英国控制的马来半岛超越。

    1932年,马来半岛的橡胶产量占全球总量的98%。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占领马来半岛为止,英国一直独占着马来半岛的天然橡胶。

    1933年,德国制成的合成橡胶,具有汽车轮胎所使用的橡胶的所有特性。

    二战期间,美国在短时间内成功研发合成橡胶,1945年,产量达到82万吨。

    1955年,合成橡胶的生产转移至民间,美国合成橡胶以及相关制造技术开始出口至世界各国。

    2009年,天然橡胶产量为960万吨,而合成橡胶的产量为1200万吨。

    ——据酒井伸雄《改变近代文明的六种植物》整理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影响橡胶产业发展的因素。
    2. (2) 新中国成立之初,在海南、云南等地大力发展橡胶种植园。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发展橡胶种植业的意义。
  •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我们自己创造着我们的历史,但是第一,我们是在十分确定的前提和条件下创造的。其中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但是政治等等的前提和条件,甚至那萦回于人们头脑中的传统,也起着一定的作用,虽然不是决定性的作用。

    ——恩格斯《致约·布洛赫》

    请选取近现代史中的一个史实,并运用材料中的观点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 20.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随着1912年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国社会处在一个政治经济大变革时期。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一向赞同男女平等,重视女子教育。以蔡元培为总长的教育部引入新的教育理念,构建新的教育体制,将女子教育基本上纳入了正常发展的轨道。1912年民国教育部颁布了《壬子学制》。之后又颁布了各种学校令,并“与前项系统各有出入,综合起来又成了一个系统,谓之壬子癸丑学制”。规定“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女子高小以上,可设女子中学、女子师范学校及女子高等师范学校”。

    在复古思潮的干扰下,女子教育的正常发展步履维艰。随着时间推移《壬子癸丑学制》弊端不断暴露,1922年,政府不得不顺应时代发展,颁布《壬戌学制》。它在受教育权方面规定女子获得了同男子平等的教育权利,从小学到大学,全部实行男女同学,而且课程上也不再有男女之分。同时,它还使得女子教育权利完全被制度化和法律化,从而使女子教育的发展有了法律上的保证。

    ——邢微《浅析民国前期女子教育发展动因》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初期政府进行女子教育改革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期政府进行女子教育改革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
  • 21.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冷战时期,美国社会科学家与政府就有关苏联问题的情报搜集、数据分析及政策制定等事务一贯有着合作的传统。20世纪70年代,苏联的移民政策放松,整个70年代,有超过20万苏联人移民到西方,这为美国学者通过对苏联移民的调查来研究苏联问题创造了条件。但是受联邦预算因越南战争的庞大开支而紧张的影响,这些研究陷入了近乎停滞的困境;另外,70年代以“缓和”为基调的国际形势,也使对苏联问题的研究逐渐失去了其作为冷战思想武器的实用性。直到1979年底,由美国政府资助,为期8年的“苏联访谈项目”正式拉开序幕,该项目由美国社会科学家通过对原苏联公民的访谈调查进行跨学科协同研究,目的是搜集相关最新情报信息以了解苏联社会的真实动态,为政府更有针对性地制定对苏政策提供支持。1981年,新上台的里根政府认识到该项目的重要战略价值,于是对其给予了更大力度的支持。“苏联访谈项目”使美国发现了当时在苏联国内普遍存在的种种问题和矛盾,推动了学术与政治围绕国家利益的结合。

    ——据王子晖《冷战后期美国对苏联社会状况的调查》整理

    1. (1)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苏联访谈项目”实施的背景。
    2. (2)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美国现代社会科学研究的定位。
  • 22.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瓦氏夫人(1498-1557),广西壮族抗倭英雄。明嘉靖32年,倭寇入侵,朝廷征调狼兵(广西士兵)奔赴江浙抗倭,瓦氏夫人主动请缨。出征前,她对着家乡父老立誓:“是行也,誓不与贼俱生!”瓦氏夫人采用祖传兵法练兵,讲究“七人为伍,每伍自相为命,四人专主击刺,三人专主割首,所获首功,七人共分之。”她还给部队规定了“四不许”和“五斩”,狼兵军纪严明,受到江浙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在战斗中,瓦氏夫人使用双刀杀敌,锐不可当,狼兵连连告捷,屡建奇功。瓦氏英勇善战,大败倭寇的事迹广被传扬,其中以明朝江苏人吴殳为赞颂她的英勇作战和武艺高超写下的《双刀歌》最为有名。同时“花瓦家,能杀倭”的民谣在江浙沿海广为传颂,当地还留有“平倭墩”、大捷山等遗迹。

    ——据《抗倭壮族女英雄瓦氏夫人》等整理

    1. (1) 根据材料,概括瓦氏夫人抗倭取胜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分析瓦氏夫人事迹流传后世的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