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化学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21年中考化学试卷

更新时间:2021-07-23 浏览次数:179 类型:中考真卷
一、单选题
  • 1. 下列铁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 . 银白色 B . 导热性 C . 延展性 D . 易锈蚀
  • 2. 下列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   )
    A . B . C . 氢气 D . 氯化钠
  • 3. 2020年华为公司推出全球首款采用塑料制作柔性屏幕的5G折叠手机,塑料属于(   )
    A . 天然材料 B . 金属材料 C . 合成材料 D . 复合材料
  • 4. (2018·田阳模拟) 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的是(     )
    A . 食盐    B . 面粉    C . 泥土    D . 花生油
  • 5. 下列有关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
    A . 滴加液体 B . 倾倒液体 C . 取固体药品 D . 量取液体
  • 6. 下列有关空气成分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 氮气常用作保护气 B . 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21% C . 洁净的空气是纯净物 D . 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 7. 下列物质的俗称与化学式,不对应的是(   )
    A . 水银——Hg B . 酒精——C2H5OH C . 生石灰——CaO D . 熟石灰——CaCO3
  • 8. 下列有关化学用语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Ne:表示氖气 B . C60:表示60个碳原子 C . 2N:表示2个氮分子 D . Fe3+:表示3个铁离子
  • 9. 中学生应有一定的安全常识。下列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错误的是(   )
    A . 遇到室内起火,迅速打开门窗通风 B . 图书馆内图书起火,可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C . 发现火势较大或有蔓延趋势的火灾,立即拨打119火警电话 D . 遭遇火灾险情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等方式跑离着火区域
  • 10. 钛和钛合金是制造飞机的重要材料,钛酸亚铁(FeTiO3)中钛元素的化合价为(   )
    A . +2 B . +3 C . +4 D . +5
  • 11. 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焦炭能用于冶金工业,是因为其具有氧化性 B . 在一定条件下,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可以相互转化 C . 碳具有可燃性,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只生成二氧化碳 D . 高温条件下,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发生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 12. 连花清瘟胶囊具有清瘟解毒,宣肺泄热的功效。其成分中含有一种名为绿原酸的物质,下列有关绿原酸(C16H18O9)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绿原酸是由三种元素组成 B . 绿原酸的相对分子质量是354g C . 绿原酸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D . 绿原酸由16个碳原子、18个氢原子和9个氧原子构成
  • 13.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pH<5.6的降雨称为酸雨 B . 工业上,常用过滤法、沉淀法和中和法等方法处理污水 C . 钾肥可以促进农作物生长,增强农作物的抗寒、抗旱能力 D . 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可以部分解决化石能源面临耗尽的问题
  • 14. 下列化学方程式与客观事实相符,且书写完全正确的是(   )
    A . 用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 B .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C . 用稀硫酸除铁锈: D . 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
  • 15. 下列有关硫酸的认识或做法,正确的是(   )
    A . 组成:硫酸溶液中H+ 的数目相同 B . 性质:能与CO2、SO2等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C . 用途:用于生产化肥、农药、火药、染料等 D . 生产:含硫酸的工业废水,用CaCl2处理后直接排放
  • 16. (2020·甘肃) 有X、Y、Z三种金属,如果把X和Y分别放入稀硫酸中,X溶解并产生气泡,Y不反应;如果把Y和Z分别放入硝酸银溶液中,在Y表面有银白色物质析出,而Z没有变化.根据以上实验事实,判断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

    A . X、Y、Z B . Z、Y、X  C . Y、X、Z D . X、Z、Y
  • 17. 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的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一组是(   )
    A . 无色溶液中:K+、Na+ B . 酸性溶液中:Mg2+、Na+ 、Cl- C . pH=11溶液中Zn2+、Ba2+ 、Cl- D . 含有大量Ba2+的溶液中:K+
  • 18. 一瓶含有Na+、Cl-、OH- 的溶液,现仅用一份样品溶液,选用下列提供的试剂与操作,逐一检验出其中的三种阴离子,正确的顺序是(   )

    ①过滤    ②滴加足量AgNO3溶液    ③滴加足量Ba(NO32溶液    ④滴加足量Mg(NO32溶液

    A . ②①③①④ B . ②①④①③ C . ③①④①② D . ④①③①②
  • 19.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一定是催化剂 B . 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C . Na+、Cl-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则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都是离子 D . 一定温度下,将某物质的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时,溶液中溶质质量可能增加
  • 20. 现有一瓶含杂质的碳酸钠固体(可能含有碳酸钙、硝酸钡、硫酸钠、氢氧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判断该固体的组成成分,进行以下实验:取少量该固体于烧杯中,向烧杯中加入足量水并不断搅拌,固体部分溶解;然后再往上述烧杯中逐滴加入稀硝酸至过量,不断搅拌,烧杯中的固体质量随加入稀硝酸质量的变化情况如右下图所示,正确的是:(   )

    A . B→C段对应溶液pH逐渐变大 B . B点对应溶液中可能含有的溶质是硝酸钙、硫酸钠 C . C点对应溶液中一定含有的阳离子是H+、Na+、Ba2+ D . 原固体中可能含有碳酸钠、碳酸钙、氢氧化钠
二、填空题
  • 21. 持续防疫,化学助力。
    1. (1) 起床后,强身健体。晨跑时远远就能闻到花香,说明分子
    2. (2) 上学时,佩戴口罩。制作口罩用的无纺布面料主要是聚丙烯(C3H6n),聚丙烯中碳、氢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填最简整数比)。
    3. (3) 午餐时,合理膳食。若午餐食谱是:米饭、炒鸡肉、骨头汤。该食谱中富含糖类的食物是。从营养均衡上看还应补充的食物是
    4. (4) 放学后,消毒杀菌。用于教室消毒的过氧乙酸化学性质不稳定,其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则X的化学式为
  • 22.          
    1. (1) 据报道,今年第一季度,南宁市成为全国省会城市的“水质冠军”。以下措施,你认为有利于爱护水资源的是______(填写字母编号)。
      A . 全民提高节约用水意识 B . 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C . 抑制水中所有动植物的生长 D . 对污染的水体作处理使之符合排放标准
    2. (2) 生活中为了降低水的硬度并杀菌、消毒,常用的方法是
    3. (3) 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下图所示,请根据图中信息完成下列问题:

      ①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的物质是

      ②t3℃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

      ③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将A的溶液由t2℃降温到t1℃,一定有晶体析出

      B.在t3℃时,将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所得溶液中溶剂质量最多的是A溶液

      C.t1℃时将A,B,C三种物质各5g分别加入20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质量的大小关系为C=B>A

      D.将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由t2℃升温到t3℃,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大的物质是B

  • 23. 下图是元素周期表部分元素的信息,根据所给信息按要求填空。

    1. (1) 磷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它属于(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2. (2) 写出8号元素的离子符号
    3. (3) 写出由五个原子构成且含有10个质子的分子的物质是(写名称)。
    4. (4) 由原子序数为8、11、16三种元素组成的盐是(写化学式)。
  • 24. 在宏观一微观一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独特的研究方法。

    1. (1) 图1和图2分别代表碳的两种单质,图2代表的物质是(写物质名称),它们的性质存在着明显差异,原因是构成它们的原子不同。
    2. (2) 从微观角度分析,图3中过程①表示的过程,写出图3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5. “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应对全球气候问题作出的庄严承诺。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控制CO2的排放,目的是为减缓效应。加压水洗法可捕集CO2 , 是因为压强增大时CO2在水中的溶解度
    2. (2) 写出日常生活中你能做到的一种“低碳”行为:
    3. (3) 利用天然气代替含硫煤做家庭燃料的优点是可以减少的排放。做饭时,若燃气灶的火焰呈现黄色或橙色,则需将灶具进风口(填“调大”或“调小”)即可恢复正常的淡蓝色火焰。
三、综合题
  • 26. 已知A~G为初中化学常见的七种物质。其中A~E属于五种不同类别的物质,B中只含两种元素,D是一种最常用的溶剂。各种物质间的反应和转化关系如右下图所示(“—”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反应,“→”表示一种物质可以转化为另一种物质,反应条件、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已略去)。请分析后回答:

    1. (1) 物质D的名称是
    2. (2) D→A的基本反应类型为反应。
    3. (3) B-F发生反应的实验现象是
    4. (4) 物质C所属物质类别是
    5. (5) 写出G→B的化学方程式
  • 27. 某工厂生产高锰酸钾的流程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混合加热室”发生的主要是(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2. (2) “电解室”反应中,反应前后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元素有(写元素符号)。
    3. (3) 生产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写化学式)。
    4. (4) 写出氧化室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 (5) 取47.4g高锰酸钾,加热一段时间后停止,共收集到3.2g氧气。计算剩余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是(计算结果保留到0.1%)。
  • 28. 下图是实验室常用气体制备装置,据图回答问题:

    1. (1) 图中标号①仪器名称是。用A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选择C装置收集氧气是因为。集满氧气的集气瓶应(填“正”或“倒”)放在桌面上
    2. (2) 用装置F和装置(填序号)收集并测量O2体积,实验时气体应从装满水的装置F中的导管(填“a”或“b”)端通入。
    3. (3) 实验室常用加热氯化铵和熟石灰固体混合物制取极易溶于水的氨气(NH3)。若要制取并收集于燥的氨气,正确的装置连接顺序是(填字母代号)。
  • 29. 在学习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后,同学们利用已学知识,对稀盐酸与下表中的四种化合物的溶液之间能否发生反应作出判断,并进行实验验证:

    物质

    氢氧化钠溶液

    硫酸钠溶液

    碳酸钾溶液

    硝酸银溶液

    实验现象

    无明显现象

    无明显现象

    产生气泡

    产生白色沉淀

    能否反应

    能反应

    不能反应

    能反应

    能反应

    (提出问题)对于上述无明显现象的反应,如何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设计实验)为了验证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能发生化学反应,小刚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盛有稀盐酸试管中,振荡

    溶液呈无色

    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能发生化学反应

    ②向步骤①所得无色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

    溶液呈无色

    1. (1) (分析讨论)小刚设计的实验方案(填“可行”或“不可行”),说明理由:
    2. (2) (总结提升)通过以上实验分析,对于无明显现象的反应,验证思路可以是:

      (Ⅰ)验证生成物是否存在。

      (Ⅱ)验证是否消失。

    3. (3) (拓展迁移)

      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该反应的实质是。写出另一个符合上述反应实质的化学方程式

    4. (4) 将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混合,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成分可能有种情况,具体的溶质组合情况分别是(填化学式)。
四、计算题
  • 30. 现有一瓶部分变质为碳酸钠的氢氧化钠固体。某同学想了解其变质情况,称取10.00g上述固体样品于烧杯中,加入足量水使之完全溶解,再向烧杯中缓缓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钡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得到3.94g沉淀。求:
    1. (1) 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
    2. (2) 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氢氧化钠的质量。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