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科学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教版科学八下专题复习之植物与土壤(优生加练)

更新时间:2021-07-07 浏览次数:110 类型:复习试卷
一、单选题
  • 1. (2019八下·滨江期末) 如图是水分进入根部的途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 树木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主要是根尖的伸长区 B . A,B,C 三处细胞液浓度由高到低为C>B>A C . 栓化的根毛细胞主要是为了让植物更好的固定在土壤中 D . 水分进入根毛细胞后,最终进入根的木质部的筛管
  • 2. 在盛有食盐水溶液的容器中,悬浮着某物体,现向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新鲜蔬菜叶柄,从理论上分析,过一段时间,该物体将      
    A . 下沉 B . 上浮 C . 仍悬浮 D . 无法确定
  • 3. 如图是果树的一段枝条,长有大小相同的两个果实,已对枝条的两个部位的树皮进行了环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果实B不能继续长大,原因是切断了运输有机物的筛管 B . 果实A能继续长大,因为运输有机物给A的通道未被切断 C . 枝条上1~4四处中,会出现明显肿胀的部位是2处 D . 枝条上部的叶片不会萎蔫,因为运输水的通道未被切断
  • 4. 家里养的花卉有时会出现下列现象:老叶和大部分叶片的边缘和叶尖枯黄,呈现褐色,整个叶片逐渐枯焦,而新叶却是绿油油的。这时应该给植物施加(   )
    A . 含钾的无机盐 B . 含锌的无机盐 C . 含磷的无机盐 D . 含氮的无机盐
  • 5. 科学家发现植物体内也会产生微弱的生物电,这些电流大多是生理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猜猜看,植物产生电流的原因可能与下列哪些活动有关(  )

    A . 吸收水分 B . 吸收无机盐 C . 吸收二氧化碳 D . 放出氧气
  • 6. 在生长健壮的枝条上,剥去一圈树皮,露出木质部,过一段时间,出现瘤状物的部位是(  )

    A . 伤口的上方 B . 伤口的下方 C . 伤口的上、下方 D . 木质部
  • 7.

    如图为木本植物茎的横切面结构示意图,下面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1是比较坚硬的韧皮部 B . 5是树皮,其内层的4是木质部 C . 3是髓,它呈浅绿色,结构比较疏松 D . 茎的某一部分受到创伤并露出2,则露出的部分不能增粗
  • 8.

    将两株生长状况基本相同的玉米幼苗,分别在土壤浸出液和蒸馏水中培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实验的变量是水分的多少 B . 实验应该在黑暗处进行 C . 土壤浸出液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无机盐 D . 实验说明植物生长一定需要氮、磷、钾
  • 9. 要使马铃薯和甘薯高产应当注意使用哪种无机盐(  )

    A . 含氮无机盐 B . 含磷无机盐 C . 含钾无机盐 D . 含硼无机盐
  • 10. 施肥不当常造成植株“烧苗”,是因为(  )

    A . 土壤溶液浓度高,根毛细胞液的浓度低 B . 土壤溶液浓度高,根毛细胞质的浓度低 C . 土壤溶液浓度低,根毛细胞液的浓度高 D . 土壤溶液浓度低,根毛细胞质的浓度高
  • 11. 下列有关农田施肥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无论什么植物,都应该多施含氮、含磷、含钾的肥料 B . 农家肥易造成土壤板结,所以农田施肥应以化肥为主 C . 一般地,多数农作物在旺盛生长期都需要较多的肥料 D . 给农作物施肥后不要浇水,否则会造成肥料大量流失
  • 12. 与传统施肥相比,给植物打针输液的施肥方法所具有的优势不包括(  )

    A . 见效迅速、高效低耗 B . 提高了水、肥的利用率 C . 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D . 能改良土壤,肥效持久
  • 13. 在光照下,将等细胞数量的衣藻和大肠杆菌分别接种到只含无机盐的培养液中培养,虚线和实线分别表示大肠杆菌和衣藻的生长曲线,结果是(  )

    A . B .    C . D .
  • 14. 一位农民种植的小麦产量总是比邻近地块的低,他怀疑是农田缺乏某种肥料,于是便进行了田间试验.他将农田分为等面积的四块,除施肥不同外,其他管理措施均相同,实验结果如下表,从表中可以看出,该农田最可能缺乏的是(  )

    地块

    施肥情况

    氮肥

    磷肥、钾肥

    磷肥、氮肥

    不施肥

    小麦产量(kg)

    56.62

    67.26

    57.80

    55.71

    A . 氮肥 B . 磷肥 C . 钾肥 D . 无法确定
  • 15. 在探究“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的实验中,各组同学获得的数据不同,为了得到接近反映真实情况的数据,应该(  )

    A . 以最大值作为测量结果 B . 以这几组数据的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 C . 以最小值作为测量结果 D . 各组重新做实验,直至测量的数据一致
  • 16. 关于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根能长长是因为根尖分生区的细胞不断分裂和伸长区的细胞不断伸长 B . 植物根的细胞液的浓度低于土壤水溶液浓度时,根从土壤中吸水 C . 根只有向地生长的特性 D . 根尖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根冠
  • 17. 植物的根尖能够不断向前伸长,最主要的部位是(  )

    A . 分生区 B . 伸长区 C . 根冠 D . 成熟区
  • 18.

    如图为叶片结构示意图,下列对相关结构和功能叙述不正确是(  )

    A . 1、5表皮是由一层细胞组成的,和动物中的上皮组织一样具有保护功能 B . 6气孔是植物蒸腾作用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 C . 3叶脉为输导组织,里面既含有导管运输有机物,也含有筛管运输水和无机盐 D . 2、4叶肉为营养组织,里面含有大量的叶绿体,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 19. 如图表示向日葵在24小时内的水分吸收和蒸腾作用速率(毫克/小时),据图推断下列正确的是( )
    A . 在暗处,蒸腾作用速率总是大于吸收速率 B . 在暗处,吸收速率总是大于蒸腾作用速率 C . 在光下,吸收速率总是大于蒸腾作用速率 D . 在光下,蒸腾作用速率总是大于吸收速率
  • 20.

    下图是2002年~2007年我国各类土地面积变化情况,此期间,我国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 . 退耕还林效果显著 B . 未利用土地增加 C . 粮食播种面积增加 D . 其它农业用地增加
二、填空题
  • 21. (2020八下·吴兴期末) 在校园生物模型制作活动中,小明利用废弃的羽毛球拍、绿豆、透明硬塑料板以及标签纸(绘制了保卫细胞)等制作了叶片结构模型,如图所示:

    1. (1) 该模型形象地展示了叶片的内部结构,其中透明硬塑料板模拟表皮,羽毛球拍中的网格细线模拟叶脉,绿豆模拟
    2. (2) 某同学指出该模型还有不足之处,如:标签纸上的①是气孔,它的作用是,所以应将①部分剪裁挖空。
  • 22. (2019八下·滨江期末) 小金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在甲、乙两个大小相同的烧杯中各加入等量的蓝墨水和红墨水,将芹菜的叶柄从基部沿中间切开,分别插入两个烧杯中,如下图所示。一段时间后他发现左侧的叶片显现出蓝色,右侧的叶片显现出红色。请分析回答:

    1. (1) 在Y 处将叶柄横切,观察到横切面上有许多的红点,这些红点出现的部位就是导管所在的位置,说明导管的作用是 ;
    2. (2) 芹菜的叶柄越靠近上部颜色就越(选填“深”或“浅”),若在X处将叶柄横切,横切面上看到的现象是 。

      A.左边蓝点多红点少,右边红点多蓝点少      B.周围的一圈是蓝点,中间是红点

      C.蓝点和红点混合,均匀分布                       D.左边是蓝点,右边是红点

    3. (3) 小金同学继续进行实验发现,叶柄韧皮部也被染色,这说明: 。
  • 23. 读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1) 甲图表示,其功能是。乙图表示筛管,其功能是
    2. (2) 在两幅图旁用箭头表示出水分和无机盐、有机物的运输方向。
    3. (3) 筛管的结构特点是(   )
      A . 上、下两端的细胞壁消失,形成筛孔 B . 上、下相连的细胞壁有很多小孔,形成了筛孔 C . 上、下相连的细胞没有界线 D . 上、下相连的细胞质完全融合
  • 24.

     如图甲表示生长中的桃树,图乙为桃的叶肉细胞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 (1) 桃树的栽培中需要施肥,这是因为桃树的生长生活需要 

    2. (2) 甲图中A(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B(释放水蒸气)、C(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表示桃树叶片发生的三种生理过程,[C] 过程中只在光照的条件下才发生.这一过程发生在乙图[4] 中.

    3. (3) A、B、C三种生理过程中涉及到的二氧化碳、水蒸气、氧气都是通过叶片上的 进出植物体的.

    4. (4) 夏天的正午,植物叶片常常发生枯萎,这是由于乙图中[2] 里的水分过度丢失造成的.

    5. (5)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决定这一现象的物质主要由于乙图中的[3] .

    6. (6) 桃树是绿色开花植物,桃树开放后雄蕊产生的 到达雌蕊柱头的过程叫传份,传份受精后,雌蕊的 发育成我们食用的桃.

    7. (7) 为了保持水蜜桃的优良品质,桃农在繁殖桃苗时通常不用种子,而是用 的方法进行繁殖.

    8. (8) 桃的果肉有红色和黄色,这里的红色和黄色在遗传学上属于一对 性状.

    9. (9) 从桃树的生理活动看出,植物生命活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对维持生物圈中 平衡起重要作用.

  • 25.

     如图为叶片横切面的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 (1) 结构[②]是 ,其特点是细胞排列紧密.

    2. (2) 叶片呈现绿色,是因为图中标号[ ](填序号)所示结构的细胞内含有叶绿体.

    3. (3) 结构[①] 中有导管,能将水运送至叶肉细胞进行 作用,制造有机物.

    4. (4) [⑤]是指 ,它的张开和闭合是由 细胞控制的

    5. (5) 植物根吸收、运输到叶片的水分绝大部分以 的形式从结构[ ](填序号)中散失,这种生理过程叫 作用.

    6. (6) 构成叶片的所有活细胞中都具有的能量转换器是 (填一种细胞器名称).

  • 26.

    把两株同一品种、同样大小的健壮幼苗分别培养在甲(内装土壤浸出液)、乙(内装与甲瓶等量的蒸馏水)两个瓶内,过些日子,看到甲瓶内的幼苗长得 颜色

    乙瓶里的幼苗变得 颜色 ,这个实验表明植物生长需要

  • 27.

    根据探究图“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的实验回答下列就问题:

    1. (1) 实验中所选择的根应是带有的幼根.

    2. (2) 选一条幼根放在上,用钢笔自幼根尖端向上划四条线,这四条线的距离应

    3. (3) 当几位同学获得的数据不同时,为了的到接近反映真实情况的数 据对这些数据应当怎样处理 ?

    4. (4) 如果这项探究活动只有你一个人做,只用一株幼苗够不够?为什么?

    5. (5) 如图所示的根的四个部分中,生长最快的部分是 (用符号表示).

三、解答题
  • 28. 环境污染对植物的生长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植物在被污染的环境中生活时,也有继续保持正常生理活动的特性,这种特性称为抗性。研究植物的抗性对筛选具有净化环境作用的植物种类和保护环境有积极的意义。一项研究表明,植物对SO2的抗性与叶片上气孔的大小和多少有关。所得数据如下表:

    被测植物

    平均受害面积/%

    气孔

    气孔密度/(个/厘米2)

    每个气孔面积/微米2

    甲植物

    13.5

    370

    2.72

    乙植物

    33.5

    250

    4.16

    丙植物

    57.5

    180

    5.56

    1. (1) 该研究表明,植物对SO2的抗性与气孔密度的关系是,与每个气孔面积的关系是
    2. (2) 在SO2污染严重的地区,最好选择表中植物为主要绿化树种。大气中SO2的主要危害是产生现象,即pH小于的酸性降水。除SO2外,常见的大气污染物还有 (写出一种)。
    3. (3) 对SO2污染物的处理,可用NaOH溶液吸收(化学方程式为2NaOH+SO2===Na2SO3+H2O)。2005年,我国排放SO2总量约达2549万吨。若全部用NaOH处理,则需NaOH固体多少吨?
  • 29. (2015·温州)

    无风的夜晚,在竹子的竹壁上钻孔有水流出,而晴朗的白天在竹壁上钻孔却没有水流出,无论晴朗的白天还是无风的夜晚,将竹子斜剖开(如图),发现竹子内的空心部分都没有水。竹壁中有丰富的导管,竹子的根系非常发达且有很强的吸水能力。

    为什么无风的夜晚在竹壁上钻孔会有水流出,而晴朗的白天不会出现这种现象?请根据以上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作出解释。

  • 30. 我们种植的农作物,如果一次施肥过多,容易造成“烧苗”,这是为什么?

四、实验探究题
  • 31. (2020八下·吴兴期末) 为研究植物的蒸腾作用,小明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①取长势及叶片数量相同的3条同种植物相同部位的枝条,分别编号A、B、C。

    ②A枝条不作处理,将B枝条每片叶子的下表皮涂上凡士林,将C枝条每片叶子的上、下表皮都涂上凡士林(凡士林能封闭气孔)。

    ③将3条枝条分别置于装有等量清水的3个锥形瓶中,并分别加入等量的油形成油层。

    ④将3个锥形瓶分别放置于三个大小相同的钟罩内,钟罩内壁贴足量、等质量的硅胶干燥胶片,用以完全吸收钟罩内空气中的水蒸气。

    ⑤将三个装置置于阳光下相同时间后,分别称量锥形瓶中水的质量和硅胶干燥胶片的质量

    1. (1) 小明研究的问题是植物蒸腾作用速率与的关系。
    2. (2) 该实验运用了科学中常用的方法—转换法,将蒸腾作用的快慢转换为
    3. (3) 植物的蒸腾作用产生的水占了总吸水量的99%,现在想要研究这个问题,我们除了要测出相同时间内锥形瓶中硅胶片增加的质量,还应该测出的质量。
  • 32. (2020八下·长兴月考) 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矿质元素,其中必需元素就多达14种,需要量比较大的有氮、磷、钾、钙、镁、硫、铁等。为了探究植物根系是否等比例吸收矿质元素和水分,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选用两株各方面均相同的水稻,通过改变光照来调节蒸腾作用,然后测定水稻根系所处溶液中矿质元素含量的变化。

    【提出假设】植物根系等比例吸收矿质元素和水分。

    【实验设计】根据上述研究目的,设计相应的实验方案及记录表如下:

    实验条件

    检测项目

    水分蒸腾量

    矿质元素含量变化

    N元素  X  Y……

    较强的光照

    m1

    n1

    较弱的光照

    m2

    n2

    为了确保上述假设的普遍适用性,表中的X、Y等应为

    【数据处理】要初步证实假设成立与否,实验后对表中的数据应按下列方式处理。

    A.比较m1:m2和n1:n2两个比值

    B.比较m1+n1和m2+n2的大小

    C.比较m1-m2和n1-n2的大小

    【实验结论】植物根系不是以等比例的方式吸收矿质元素和水分。

    【实验反思】

    ①本实验采用改变光照来调节水分蒸腾量,但在实验设计中,我们也可以在相同的光照条件下,通过改变水稻植株上的来进行实验;

    ②兴趣小组通过探究后否定了他们在开始时提出的假设。对于他们的这次探究活动你认为是否有价值?

  • 33. (2019八下·南浔期末) 华北某地区经常出现苹果小叶病,有人认为是土壤中缺锌引起的,有人认为是土壤中缺镁引起的,科研人员为弄清到底是缺哪种元素诱发苹果小叶病,进行如下实验。

    ①将洗净根部的苹果幼苗分成三组。②配制适量的完全培养液放入培养缸A,在培养缸BC中分别加入相应的培养液③将三组苹果幼苗分别栽培在上述培养缸中。④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记录分析苹果幼苗的生长发育情况。

    1. (1) 实验中对苹果幼苗的选择上的要求是:
    2. (2) 步骤②中培养缸B、C的培养液应如何配置:
    3. (3) 将苹果幼苗根部洗净的目的:
    4. (4) 若出现实验现象,则说明苹果小叶病既与缺镁有关,又与缺锌有关。
  • 34. 蒸腾作用是指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以气体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根吸收的水约有99%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矿物质元素,其中必需元素就多达14种,需要量比较大的有氮、磷、钾、钙、镁、硫、铁等。为了探究植物根系是否等比例吸收矿物质元素和水分,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选用两株各方面均相同的水稻,通过改变光照来调节蒸腾作用,然后测定水稻根系所处溶液中矿物质元素含量的变化。

    【提出假设】 植物根系等比例吸收矿物质元素和水分。

    1. (1) 【实验设计】 根据上述研究目的,设计相应的实验方案及记录表如下:

      实验条件

      检测项目

      水分蒸腾量

      矿质元素含量变化

      N元素 X Y ……

      较强的光照

      m1

      n1

      较弱的光照

      m2

      n2

      为了确保上述假设的普遍适用性,表中的X、Y等应为

    2. (2) 【数据处理】 要初步证实假设成立与否,实验后对表中的数据应按下列      方式处理。
      A . 比较m1m2n1n2两个比值 B . 比较m1n1m2n2的大小 C . 比较m1m2n1n2的大小
    3. (3) 【实验结论】 植物根系不是以等比例的方式吸收矿物质元素和水分的。

      【实验反思】

      兴趣小组通过探究后否定了他们在开始时提出的假设。关于他们的这次探究活动,你认为是否有价值? (填“有”或“没有”)。

  • 35. 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三个装置探究土壤保水性。a中砂粒体积是b中的一半,c中黏粒体积和b中砂粒体积相同。在三个装置中分别倒入半杯水,在相同的时间内渗出的水量如图所示(三个锥形瓶完全一样)。请回答:

    1. (1) 若图中所示的渗水量有一个是错误的,那么最有可能错误的是        (填字母)。
      A . a装置 B . b装置 C . c装置 D . 三个装置都没有错
    2. (2) 根据的实验现象,可以验证砂粒的透水性比黏粒强。 
  • 36. 小明是一个八年级的学生,他常常看到妈妈将做饭后留下的蛋壳倒扣在花盆中,妈妈认为蛋壳中含有促进植物生长的营养物质。蛋壳真能促进植物生长吗?小明是一个爱钻研的学生,为了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他设计了如下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Ⅰ.首先选取了发育情况相同的3株健壮吊兰幼苗,分别栽入体积相同、质量相等的甲、乙、丙三个花盆中(甲和乙中装洗净的细沙、丙中装普通的土壤)。

    Ⅱ.甲盆中不放蛋壳、乙、丙盆中放等量的蛋壳,其他实验条件都相同。

    Ⅲ.一段时间后,吊兰生长状况发生了变化。小明将变化情况记录在下表中:

    植株

    实验前质量/克

    实验后质量/克

    生长情况

    41

    51

    植株弱小、叶色变黄

    41

    70

    植物较健壮、叶色较绿

    41

    99

    植株健壮、叶色浓绿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 (1) 小明提出的问题是
    2. (2) 比较两盆植株的变化情况,可以得出结论:蛋壳能促进植物的生长。如果小明实验前选取的吊兰幼苗发育情况不相同,能否得出上述结论?
    3. (3) 实验后,小明对丙盆吊兰呵护有加。由于浇水过勤,吊兰烂根死亡。这主要是因为土壤中水分太多,导致        (填字母)。
      A . 根吸收了过多水分,造成细胞破裂 B . 根部细菌大量繁殖,损伤了植物的根 C . 土壤中营养成分过少,造成根细胞死亡 D . 土壤中氧气过少,根无法进行正常呼吸 
  • 37. 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土壤中含有机物”时,采用了下列三种方法得到干燥的土壤:①长期日晒;②在高温火焰上长时间烧烤;③恒温箱内烘干。他们在实验过程中总结出以下规律:土壤在加热过程中,一些小分子的有机物在加热时会直接燃烧生成CO2和H2O,而大分子的有机物在加热时先炭化分解成碳,碳再燃烧生成CO2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若土壤中有一种大分子有机物(C6H12)n和一种小分子有机物C4H10。请完成下列各小题。

      ①写出在加热过程中小分子有机物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②大分子有机物(C6H12)n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该大分子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2. (2) 同学们在取用题目中的三种干燥土壤样品放在细铁丝网上加热,发现使用其中一种土壤样品实验时,加热过程既无燃烧现象,又发现在加热前后质量保持不变,这种土壤样品可能采用题中三种方法中的 (填序号)。
  • 38. 某同学在探究植物枝条失水的速度与哪些环境因素有关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在风速等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实验,其结果如下表:

    实验序号

    环境条件

    失水速度/(克/时)

    1

    25 ℃、光照、潮湿

    14

    2

    25 ℃、光照、干燥

    32

    3

    25 ℃、黑暗、干燥

    8

    1. (1) 水的表面加一层油,目的是
    2. (2) 该实验装置中,锥形瓶上没有刻度,如何较为准确地测量枝条每小时的失水质量?
    3. (3) 比较1和2两组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4. (4) 比较2和3两组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5. (5) 如果要研究温度对枝条失水速度的影响,还需要设置第4组实验,那么该实验应如何控制实验变量?
  • 39.

    几乎快空心的柳树,树叶依旧繁茂,为了揭开树木不怕空心的原因?

    第一步:查资料:植物体内有两种运输线,植物生活所需要的全部物质就靠这两种运输线来输送,一种是木质部里的运输线,另一种是韧皮部里面的运输线.它们分别运输水分和有机物等。

    第二步:欲证明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哪种运输线运输,设计了如下实验:

    剪取生命活动旺盛的一根柳树(或月季)枝条,将柳树枝条基部纵剖,如图,下部处理成只有木质部(左)或只有韧皮部(右),分别插入两只烧杯的溶液中,烧杯中盛有红色土壤浸出液(红色物质对柳枝无害).

    1. (1) 位于左烧杯内的枝条上的叶片红色明显,生活正常.位于右烧杯内的枝条上的叶片(A点以下)红色不明显,且出现萎蔫现象,说明

    2. (2) 假如柳树主茎基部的树皮被剥去,柳树就会死亡,原因是柳树的得不到有机物,无法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树木不怕空心是因为靠近树皮的木质部仍具有输导作用.

    3. (3) 一般扦插不易成活的植物可用压条的方法繁殖,压条是把枝条中部的树皮剥去下部半圈,埋进土壤并固定,让枝条的顶部露出地面.这样做使有机物的运输通道筛管被部分切断,割皮处积累大量养料,促进细胞的和生长加快,使埋入土壤中的枝条长出不定根。

  • 40. 根据“探究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 (1) 在本探究过程中,提出的问题是

    2. (2) 根据提出的问题和你学过的知识,作出假设

    3. (3) 根据下表中记录的测量数据,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时  间 根冠 分生区 伸长区 成熟区
      第一天 2mm 2mm 2mm 2mm
      第二天 2.1mm 2.3mm 2.8mm 2.1mm
      第三天 2.3mm 2.7mm 3.6mm 2.2mm

      结论是: 。

五、综合说理题
  • 41. (2019·浙江模拟) 树怕剥皮,不怕空心,这是为什么?而生产生活中,为了提高果树的坐果率,增加产量,人们对果树进行环剥,如图甲所示。若对图乙中的果树实施环剥技术,应选择哪一处进行环剥?并说明理由。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