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科学 /浙教版 /七年级下册 /第3章 运动和力 /本章复习与测试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教版科学七下专题复习之力学(优生加练)

更新时间:2021-07-07 浏览次数:177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2021·温州模拟) 如图所示,A、B、C三个物体叠放在水平面上,同时有F=10N的两个水平力分别作用于A、B两物体上,A、B、C三个物体仍处于静止状态,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A物体对B物体的摩擦力为10N,向左 B . 地面对A物体的摩擦力为10N,向右 C . B物体对C物体的摩擦力为零 D . C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
  • 2. (2021七下·吴兴期中) 当弹簧不受拉力作用时,我们称其长度为原长L0 ,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力F和弹簧的形变量Δx(Δx=L-L0)成正比,即F=kΔx(k叫做弹簧的劲度系数)如图所示是某次实验测得弹簧所受的力F与弹簧长度L 的关系图象,请你根据图象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 弹簧的原长L0是10厘米 B . 弹簧的劲度系数是200牛/米 C . 当受到F=5牛时,弹簧缩短了2.5厘米 D . 当弹簧伸长了15厘米(弹性限度内)时,受到力F=30牛
  • 3. (2021·镇海模拟) 如图甲所示,水平桌面上放有一内壁光滑的竖直圆筒,筒底固定一根弹簧。将一小球放置在弹簧上,静止时位于 A 点(如图乙)。现将小球下压至 B 点,并用此处的装置锁定(如图丙)。解锁后,小球向上弹出筒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图乙中 A 点处弹簧的弹力等于小球的重力

    ②图乙中圆筒对桌面的压力小于图丙中的压力

    ③图丙中小球开始运动到脱离弹簧的过程中速度一直变大

    ④图丙中小球开始运动到脱离弹簧的过程中动能先变大后变小

    A . ①和③ B . ①和④ C . ②和③ D . ②和④
  • 4. (2020八上·浙江期末) 如图所示,叠放在一起的物体A和B,在大小为F的恒力作用下沿水平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A . 甲、乙两图中B物体受到A物体对它的摩擦力均为F B . 甲、乙两图中B物体受到水平面对它的摩擦力均为F C . 甲、乙两图中A物体受到B物体对它的摩擦力均为F D . 甲、乙两图中A物体受到B物体对它的摩擦力均为零
  • 5. (2020八上·杭州月考) 在事先已完成平衡调节的托盘天平的左右两盘各放大半杯水,天平仍平衡。然后在左盘的杯中放入一个空心铜球,在右盘的杯中放入一个空心铝球,结果铜球沉到杯底,铝球漂浮在水面上,并且两个杯中的水都没有溢出(水的质量不变)。若两球质量相等,则下列有(    )
    A . 天平仍平衡 B . 天平不平衡,左端下沉 C . 天平不平衡,右端下沉 D . 条件不足,无法判断天平是否仍平衡
  • 6. (2020七下·新昌期末) 如图,A、B两物块叠放在水平桌面上保持静止。图中分别给出了A、B的受力示意图,其中F1是B对A的压力,F2是地面对A的支持力,F3是A对B的支持力。下列判断合理的是(    )

    A . F2小于GA+F1 B . F1与F2是一对平衡力 C . F1与F3是一对平衡力 D . F3等于GB
  • 7. 小汽车匀速行驶在高速公路上,坐在副驾驶位置的小红观察到小汽车速度表的指针始终在110km/h位置处,在超越相邻车道上同向匀速行驶的另一辆大客车的过程中,小红发现自己经过该车的时间约为5s,则下列四个选项中最接近大客车速度的是( )
    A . 36km/h B . 80km/h C . 105km/h D . 144km/h
  • 8. 2016年年底以来,国内共享单车突然火爆起来。作为共享经济的一种,它环保便利,深受大众喜爱。为体验这一新鲜事物,小张、小王、小李从同一地点A沿同一道路同时出发,最终都到达地点B,小张驾驶电瓶车以30km/h的速度匀速前进,小王以5m/s的速度跑步匀速前进,小李以每分钟通过0.6km的速度骑共享单车匀速前进,则( )
    A .   小张先到达B地 B . 小王先到达B地 C . 小李先到达B地 D . 三人同时到达B地
  • 9. (2020·江干模拟) A、B两同学用如图所示的方式推墙。A向前推B、B向前推墙,且保持不动。每人用力的大小都为F,方向水平向右。已知地面粗糙,则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B推墙的力与A推B的力是一对平衡力 B . B给A的作用力与地面给A 的摩擦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C . B同学受到地面给的水平向左的摩擦力大小为F D . B同学不受摩擦力
  • 10. (2020·乐清模拟) 如图所示,为研究力的相互作用规律,将电磁铁放在压力传感器上,铁芯足够长。当电磁铁中电流为I时,绝缘磁环停在如图位置,压力传感器示数为F1。当电磁铁中电流增大为1.5I时,绝缘磁环向上运动,t1时刻绝缘磁环上升到最高点,不考虑摩擦及空气阻力,则上升过程中压力传感器的示数与时t的关系图是( )

    A . B . C . D .
  • 11. (2020八下·杭州期中) 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下挂着铁块P,其正下方的水平地面上放着一块条形磁铁Q,P和Q均处于静止状态。已知P和Q的重力分别为G和3G,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G,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P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大小为2G B . P对Q的吸引力和地面对Q的支持力大小分别为G和2G C . P对Q的吸引力和Q对P的吸引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大小均为G D . 弹簧测力计对P的拉力和Q对P的吸引力大小分别为G和2G
  • 12. (2019·杭州) 流速为5千米/时的河流中有一只自由漂浮的木桶,甲乙两船同时从木桶位置出发,以如图所示速度计上显示的速度分别逆流、顺流面行,1小时后两船离木桶的距离( )


    A . 甲船25千米,乙船35千米 B . 甲船30千米,乙船30千米 C . 甲船35千米,乙船30千米 D . 无法确定
  • 13. 甲、乙两车,从同一起点出发,沿平直公路行驶到相同终点。甲车在前二分之一时间里以速度v1做匀速直线运动,后二分之一时间里以速度v2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车在前二分之一路程中以速度v1做匀速直线运动,后二分之一路程中以速度v2做匀速直线运动,v1≠v2 , 则(   )
    A . 乙车先到达 B . 甲车先到达 C . 甲、乙同时到达 D . 不能确定
  • 14. 一人驾一小船逆流航行,河水流速为5米/秒,船在静水中速度为10米/秒,在途中掉下一箱可漂浮物品,5分钟后发现,于是掉头回追,回追上这只木箱还需的时间是(   )
    A . 大于5分钟 B . 少于5分钟 C . 可能永远也追不上 D . 等于5分钟
  • 15. (2019九下·浙江保送考试) 利用超声波遇到物体发生反射,可测定物体运动的有关参量,如图甲所示仪器A和B通过电缆线连接,B为超声波发射与接收一体化装置,而仪器A为B提供超声波信号源而且能将B接收到的超声波信号进行处理并在屏幕上显示出波形。现固定装置B,并让它对准匀速行驶的小车C,使其每隔固定时间T0发射一短促的超声波脉冲(如图乙中幅度大的波形),而B接收到由小车C反射回的超声波由A处理后显示成图乙中幅度较小的波形,反射滞后的时间在乙图已标出,其中,T和△T为已知量,超声波在空气中的速度为v0也已知。由所给信息可知(   )


    A . 小车右运动速度 B . 小车往左运动速度 C . 小车往右运动速度 D . 小车往左运动速度
  • 16. 如图所示,两个完全相同的条形磁铁A和B,质量均为m,将它们竖直放在水平地面上,用弹簧测力计通过一根细线竖直向上拉磁铁A(条形磁铁不吸引弹簧测力计、地面)。若弹簧测力计读数为mg,则B对A的支持力F1以及水平地面对B的支持力F2分别为(   )
    A . F1=0,F2=mg B . F1>0,F2=mg C . F1>0,F2<mg D . F1=mg,F2=0
  • 17. 在粗糙水平面面上与墙平行放着一个截面为半圆的柱状物体A,A与竖直墙之间放一光滑圆球B,整个装置处于静止状态.现对B加一竖直向下的力F,F的作用线通过球心,设墙对B的作用力F1 , B对A的作用力F2 , 地面对A的作用力为F3。若F缓慢增大而整个装置仍保持静止,截面如图所示,在此过程中(   )

    A . F1保持不变,F3缓慢增大 B . F1缓慢增大,F3保持不变 C . F2缓慢增大,F3缓慢增大 D . F2缓慢增大,F3保持不变
  • 18. (2019七下·衢州月考) 如图(a)所示,停在公路旁的公安巡逻车利用超声波可以监测车速:巡逻车上的测速仪发出并接收超声波脉冲信号,根据发出和接收到的信号间的时间差就能测出车速。在图(b)中,P1、P2 是测速仪先后发出的超声波信号,n1、n2 分别是测速仪检测到的 P1、P2 经反射后的信号。设测速仪匀速扫描,P1 与 P2 之间的时间间隔为 0.9 秒,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 340 米/秒。则被测车的车速为( )

    A . 20 米/秒 B . 25 米/秒 C . 30 米/秒 D . 40 米/秒
  • 19. 如图所示,劲度系数为k1的轻质弹簧A一端固定在地面上并竖直放置,质量为m的物块压在弹簧A上,用一细绳跨过定滑轮,一端与m相连,另一端与劲度系数为k2的轻质弹簧B相连。现用手握住弹簧B的右端使其位于c点时,弹簧B恰好呈水平且没有形变,将弹簧B的右端水平拉到d点时,弹簧A恰好没有形变。已知:k2<k1 , 则c、d之间的距离为( )

    A . B . C . D .
  • 20. 如图所示,两根直木棍AB和CD相互平行,斜靠在竖直墙壁上固定不动,一根水泥圆筒从木棍的上部匀速滑下。若保持两木棍倾角不变,将两棍间的距离减小后固定不动,仍将水泥圆筒放在两木棍上部,则水泥圆筒在两木棍上将(   )

    A . 仍匀速滑下 B . 匀加速滑下 C . 可能静止 D . 一定静止
二、填空题
  • 21. (2020九上·萧山期中) 如图所示,连着弹簧的小球套在水平杆上,弹簧自由伸长时,小球位于O点。小幅度向左或向右改变小球的位置,小球仍能静止。现在大幅度改变小球位置,把小球移至A点后使其静止,然后释放。(不计空气阻力) 

    1. (1) 此水平连杆装置是(选填“粗糙的”或“光滑的”)。
    2. (2) 小球向右运动过程中速度最大点出现在(选填“O点”“O点左侧”“O点右侧”或“都有可能”)。  
    3. (3) 小球最终静止的位置是(选填“O点”“O点左侧”“O点右侧”或“都有可能”)。
  • 22. (2020八上·江北期中) 心电图仪如下图 1 所示,通过一系列的传感手段,可将与人心跳对应的生物电流情况记录在匀速运动的坐标纸上。医生通过心电图,可以了解到被检查者心跳的情况,例如,测量相邻两波峰的时间间隔,便可以计算出 1min 内心脏跳动的次数(即心率)。已知同一台心电图仪正常工作时测得待检者甲、乙的心电图分别如图 2 甲、乙所示。若医生测量时记下被检者甲的心率为 60 次/min。则:

    1. (1) 根据甲的心率为 60 次/min 可知,甲每两次心跳时间间隔为s。
    2. (2) 这台心电图仪输出坐标纸的走纸速度大小为多少mm/s。
    3. (3) 乙的心率为次/min。
  • 23. 如图,一根不可伸缩的轻绳跨过定滑轮,一端挂一吊椅,另一端被坐在吊椅上的人拉住。设人的质量为60kg,吊椅的质量为10kg,不计定滑轮与绳子间的摩擦。当人与吊椅一起匀速上升时,人竖直向下拉绳的力等于N,人对吊椅的压力等于N。(g取10N/kg)

  • 24. 北京时间2016年8月9日上午,里约奥运会女子100m仰泳决赛中,傅园慧以58.76s的好成绩获得铜牌。游泳池长50m,假设傅园慧前后半程都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分别为v1和v2 , 且v1=v2。若掉头时间不计,则(v1+v2)/2=m/s(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
  • 25. 某校同学在水平直道上进行1000m跑步比赛。甲、乙两位同学同时出发,甲同学在整个比赛过程中做匀速运动。乙同学出发后,经过100s通过的路程为400m,此时他发现比甲同学落后100m;接着乙同学以6m/s的速度追赶,经过50s没有赶上;然后乙同学发起冲刺,最后比甲同学提前10s到达终点。则甲同学比赛中的速度为m/s。乙同学出发后,前100s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m/s;乙同学最后冲刺的平均速度为m/s。

  • 26. (2019九上·婺城期中) 用小球和弹簧等器材进行了如下实验与探究(不考虑空气阻力),让小球从某高度处由静止开始下落到竖直放置的轻弹簧上(如图甲),在刚接触轻弹簧的瞬间(如图乙),小球速度为5米/秒。从小球接触弹簧到将弹簧压缩至最短(如图丙)的整个过程中,得到小球的速度v和弹簧缩短的长度△x之间的关系如图丁所示,其中A为曲线的最高点,已知该轻弹簧每受到0.1牛的压力就缩短1厘米,并且轻弹簧在全过程中始终发生弹性形变。

     

    1. (1) 从小球接触弹簧到将弹簧压缩至最短的过程中,小球速度的变化情况是
    2. (2) 实验中所用小球的质量为千克。
  • 27. P、Q是同一直线上相距10米的两点,甲、乙两物体沿直线分别从P、Q点同时出发,已知甲的速度为1米/秒,则甲的s﹣t图线为图中的图线(选填“A”或“B”),10秒钟甲通过的路程为米;若8秒时甲乙相遇,则乙的s﹣t图线在图中的(选填“Ⅰ”、“Ⅱ”或“Ⅲ”)区域。

  • 28. 如图所示,两棒A、B相交成60°,棒A沿垂直自身方向匀速运动,速度为v1 , 棒B沿两棒所成钝角的角平分线方向匀速运动,速度为v2 . 两棒均平动不旋转。它们的交点位置在移动,则交点位置移动的速度v=(用v1 , v2表示)

  • 29. 假设雨点下落过程中受到空气的阻力与雨点(可看成球形)的横截面积S成正比,与下落速度v的平方成正比,即f=kSv2 , 其中k为比例常数。又已知球的体积公式:V=4/3πr3(r为半径),每个雨点的密度相同,落地前最终都做匀速运动。
    1. (1) 雨滴落地前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其重力与受到阻力之间的关系
    2. (2) 下图中能正确反应雨滴下落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图像是         
      A . B . C .    D .
    3. (3) 设两个雨滴的半径之比为1:2,则这两个雨点的落地速度之比为
  • 30. (2019七下·嘉兴月考) 如图所示,两块相同的挡板中夹着二块重分别为 G、2G 的同一种材料的砖块,在小晨同学用水平方向两个力 F1、F2 作用下整个装置处于静止状态,请分析 F1F2(选填“大于”或“小于”“等于”),左边砖块对右边砖块的摩擦力大小是,方向是

三、解答题
  • 31. (2021七下·柯桥期中) “五.一”假期间,爸爸带小科自驾小轿车外出旅游,回家后爸爸要求小科完成以下的科学问题,现在请你也来做一做:已知:爸爸体重55千克、小科体重45千克,轿车自重1900千克 (g=10牛/千克)。 
    1. (1) 他们早上6点钟出发,到达景点的时间是7点30分,汽车路程表出发前为100km,达到景点时为220km,此次出游的平均速度为多少千米/小时?
    2. (2) 如果他们乘坐的汽车在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时受到的阻力是总重力的0.2倍,则该阻力为多少牛?
    3. (3) 如图甲所示是在高速公路上用超声波测速仪测量车速的示意图,测速仪发出并接收超声波脉冲信号。根据发出和接收到的信号间的时间差可测出车离测速仪的距离和车速。图乙中P1、P2是测速仪发出的超声波信号,n1、n2分别是P1、P2  , 由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设测速仪匀速扫描,P1、P2之间的时间间隔△t=1.0秒,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v=340米/秒。则:此时汽车的速度为米/秒(结果保留1位小数)。 

  • 32. (2020七下·丽水期中) 高速公路上常用超声波测速仪来测量汽车速度。某次检测时,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接收到超声波返回信号,用时0.4s,如图所示.第二次发出到接收到返回信号用时0.3s,两次发出信号时间间隔是1s。(假设超声波的速度为340m/s,且保持不变)求

    1. (1) 被测汽车第一次接收到超声波时,汽车到超声波测速仪的距离S1是多少?
    2. (2) 被测汽车两次接收到超声波的距离差S3是多少?
    3. (3) 被测汽车的速度是多大?(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 33. (2019九上·萧山月考) 如图所示,一气球与所挂物体的总质量为 5m,气球所受浮力始终保持 40N 不变,气球受到的空气阻力与速度成正比,即 f=kv(k 为常数),此时气球以 2m/s 竖直向下做匀速直线运动;若减少所挂物体,使气球与剩余物体的总质量变为 3m, 经过一段时间后,气球恰好以 2m/s 竖直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所受浮力和空气阻力忽略不计,g=10N/kg)

    1. (1) 画出气球与所挂物体以 2m/s 竖直向下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的受力示意图。
    2. (2) 计算出 m 的大小。
    3. (3) 若去掉所挂的所有物体,气球的质量为 m,则气球能达到的最大速度是多少?
  • 34. (2019七下·椒江期末) 匀速直线运动是指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相等路程的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是指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增加相同速度的直线运动,如从静止开始,1秒末的速度是2米/秒,则2秒末的速度是4米/秒,3秒末的速度是6米/秒。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内移动的距离s=vt.在它的v-t图象中(如图1),阴影矩形的边长正好是v和t,可见,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移动的距离对应着v-t图象中阴影的面积。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移动的距离也有类似的关系。现有一辆汽车在教练场上由静止开始沿平直道路做匀加速运动,在10秒末速度达到10米/秒,然后以此速度做50秒的匀速直线运动,最后减速慢慢停下。

    1. (1) 从汽车由静止开始运动计时,在如图2中作出汽车在1分钟内的v-t图象。
    2. (2) 求这1分钟内汽车行驶的距离。
    3. (3) 汽车行驶过程中,在水平方向上受到使汽车前进的牵引力F1和阻碍汽车运动的阻力F2 , 由前10秒内F1F2 , 后50秒内F1F2。(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 35. (2019七下·义乌月考) 假定有前后两次声音传到人的耳朵里,如果这两次声音到达人耳的先后时间间隔大于(或等于)0.1s,人耳就能够把这两次声音分辨开.也就是说,如果两次声音传到人耳的时间间隔不足0.1s,人耳就只能听到一次声音。

    某农村中学8年级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为了体验声音在不同介质是传播速度不同的物理现象,他们请一位同学在输送水的直铁管道(充满水)上敲击一下,使铁管发出清脆的声音,其余同学沿铁管分别在不同位置耳朵贴近铁管听声.实验结束以后,A同学说自己只听到一次响声;B同学说自己听到两次响声;C同学说自己听到三次响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v=340m/s,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v=1700m/s,在钢铁中的传播速度是v=5100m/s。请你通过计算说明:在铁管上某处敲响一次,A、B、C三位同学的位置到敲击点的距离各在什么范围内?(请写出计算过程和对结论的分析过程)

四、实验探究题
  • 36. (2020·湖州) 力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运动速度的改变和运动方向的改变。某科学兴趣小组为探究物体运动速度改变的快慢(单位时间内运动速度的改变量)与物体受力大小的关系,在创新实验室做了如下的实验:

        如图甲所示,水平桌面上固定了一个导轨。导轨上的小车用细绳跨过定滑轮(摩擦不计)与重物相连,小车上固定一个宽为d=1厘米的挡光片。在导轨上A、B两个位置各固定一个光电门。光电门如图乙所示。光电门内有一束光从N射向M,M处装有光传感器。当有物体经过NM之间把光挡住时,传感器能记录光被挡住的时间t,这样就可求得挡光片经过光电门时的速度vA和vB。两个光电门配合使用还能测出挡光片从A运动到B的时间tAB

    实验步骤:

    ①保持重物P质量不变,让小车从OA间任意点释放,分别测出挡光片经过A、B两位置的挡光时间tA和tB , 以及挡光片从A运动到B的时间tAB , 计算出单位时间运动速度的改变量(用a1表示),即a1= 。重复实验。a1近似相等。

    ②增大重物质量且保持不变,让小车从OA间任意点释放,按照①的操作,计算出单位时间运动速度的改变量(用a2表示)。重复实验。a2近似相等,且a2>a1

    1. (1) 在实验①时,某次挡光片经过A位置的挡光时间tA为0.025秒,则挡光片穿过光束的速度vA
    2. (2) 该实验中为什么用重物P来提供拉力?
    3. (3) 由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
    4. (4) 上述结论可以解释汽车在行驶过程中      的现象。
      A . 制动力(阻力)越大,汽车越容易停下来 B . 质量越大,汽车越难停下来 C . 速度越大,汽车越难停下来
  • 37. (2019七上·衢州期中)   1583年的某个星期天,伽利略在参加比萨教堂活动时,注意到教堂里的一盏悬灯在风的吹动下不停地摆动。他被悬灯摆动的节奏所吸引,决定对悬灯进行仔细观察研究。后来,他发现了单摆的运动规律。小科在该故事的启发下,决定对单摆运动进行研究。他在一条长线的一端系了一个小球做成如图所示的单摆,观察单摆摆动的过程。他发现小球每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似乎相同,于是他开始研究在摆动角度α不变的情况下,单摆来回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t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作出以下几个猜想:

    ⑴单摆来回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t)可能与小球的质量(m)有关

    ⑵单摆来回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t)可能与线的长度(L)有关

    A、为了验证猜想,除线,秒表和几个质量已知的小球外,小科还需要器材:

    B、小科在不同条件下测出小球来回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t)后,得到表中的一些数据:

    序号

    小球质量m/g

    线的长度L/cm

    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t/s

    1

    30

    120

    2.2

    2

    40

    120

    2.2

    3

    50

    120

    2.2

    4

    50

    90

    1.9

    5

    50

    60

    1.5

    ①为了研究时间(t)和质量(m)的关系,可对序号为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论:

    ②通过对序号3,4,5的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单摆来回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t与线的长度L有关。

    ③实验中发现,小球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很难测准,请你为小科设计一个好的测量方法:

    ④小科发现单摆来回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还可能与其他因素有关,为此他作出以下猜想

  • 38. 小明同学在“研究空气阻力和速度的关系”时,进行了如下的实验:将1个小纸杯、4个、9个压紧叠放在一起的相同小纸杯,由不同高度分别自由落下,当落进竖直墙壁的区域内(砖的厚度相同),用频闪摄影的方式确定小纸杯的位置(认为叠放一起纸杯的体积跟一个纸杯的体积相同),如图所示。

    1. (1) 从图中可以推断杯子在落到竖直墙壁的区域内做运动;
    2. (2) 从图中可以看出,杯子在落到竖直墙壁的区域内时,受到的空气阻力最大的一组是(填序号);
    3. (3) 由这三个图可知,物体下落时所受空气阻力与运动速度的关系是
  • 39. 如图甲所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受到方向不变的水平推力F的作用,F的大小与时间t的关系和物体运动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乙和丙所示。由图像可知:

    1. (1) 当t=1s时,物体处于(填“加速”、“匀速”或“减速”)状态。
    2. (2) 当t=3s时,物体受到的阻力为N,阻力的方向
    3. (3) 当t=5s时,物体受到的推力和阻力是否为平衡力
五、综合说理题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