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2021届高三语文二模试卷

更新时间:2021-06-30 浏览次数:100 类型:高考模拟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最近,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几乎同时推出了以落户优惠主导的人才政策,其意图显然在于吸引各类优秀人才。毫不夸张地说,在这些城市之间正进行着一场空前的“抢人大战”。

    近年来,总有人觉得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实在是太大了,甚至主张控制城市的人口规模。但实际上,中国的一线城市不是偏大而是偏小了。

    就人口而言,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是东京,有3700万居民;首尔都市圈有2300万居民,而且还在增长过程中。中国的人口是日本的10倍,韩国的27倍。然而,中国最大的两个城市上海和北京,分别只有2400多万人和2100多万人。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创新中心来说,这样的规模实在太小了。未来应该以上北广深为中心发展连片的3个都市圈,形成京津都市圈、上海—杭州湾都市圈和广深珠都市圈。同时也应该让二线城市大幅度扩容,这样才能把集聚效应充分发挥出来。

    整体而言,中国城市人口占比越来越高已成为必然趋势。未来会有更多的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以及从小城市流向大城市。目前出现的“抢人大战”,会导致更多的优秀人才集中到一起,然后在创新创业等领域内形成良好的集聚效应。对此,我们完全可以报以乐观的态度。

    但另一方面,正当“抢人大战”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各地对于集聚效应和人口规模的意义却未必有充分认识。就在努力争取高端人才的同时,却还存在着用行政指令来限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的做法,给人以一种自相矛盾的感觉。而且,目前抢人的城市大都侧重于争夺顶端的人才,但城市不仅需要位于金字塔尖的人力资源,也需要大量的普通劳动者。金融和高科技行业离不开餐饮、保洁、安保、快递等服务业的支撑。

    要知道,中国目前的现实人口分布距离理想状态还有很大差距,一二线城市也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限制大城市发展的做法,非但不符合经济规律,还可能导致高房价、留守儿童等一系列问题。

    当然,城市的不断扩容,也不能只是从外部吸引人才,更需要在根本上提高生育率。中国现在的生育率只有1.3左右,这个数据意味着每代人减少40%的人口规模。长此以往,以后无论一二线城市都将面临无人可抢的困境,中国在人口规模和集聚效应方面的优势也会被不断减弱。

    (摘编自梁建章、黄文政《从“抢人大战”看中国城市发展格局》)

    材料二: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放眼世界,人才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竞争;纵观国内,人才竞争更是城市实力的竞争,谁拥有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2017年以来,国内人才竞争持续升温,由“新一线”城市率先发起,随后蔓延至全国几十个城市。这些城市先后颁布人才新政,为争夺人才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掀起了一场空前的“人才争夺战”。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以后,人才竞争愈加激烈,各地方政府拿出“真金白银”“珠宝软玉”表达对人才的满腔热情和强烈渴求。

    在这场席卷全国的“人才争夺战”中,是否该去“争夺”人才?“争夺”什么样的人才?“争夺”来的人才能留得住吗?该如何用和留?这都是值得各地政府深入思考和认真研究的问题。

    政策的激励与吸引带来的是短期效应,而引进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建立长效的人才工作机制,才能使“人才争夺战”的积极效应更好地发挥出来,城市才能获得长远发展优势。人才政策不能流于表面,做表面文章,先把人引进来再说,而应该科学、精准地规划一系列可持续的政策措施。人才工作也不应是政绩工程,在短时间内吸引大批人才不是最终目标,不应用人才引进的绝对数量来衡量“人才争夺战”的战果和成效,在关注人才引进数量的同时还应关注人才贡献率。应该看到学历落户并不等同于获得了相应的就业工作岗位,新增就业岗位数量是否与新落户人才数相匹配、能提供的就业岗位与新落户人才的专业特长是否对口等,还需要就业市场的进一步检验。

    一些地方政府在制定人才政策时,过于强调户籍政策和各类补贴,认为拿出户口、房子和待遇才能引进人才,片面地将人才与金钱、住房等物质利益挂钩,扭曲了人才政策的本质,偏离了人才引进的初衷。事实上,本土人才对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起主要推动作用,要摒弃“只有外来和尚才会念经”的观念。在精准引进外来人才的同时,要善于发现、发掘、培养和使用本土人才,整合优化已有的存量人才。要以平等的原则对待外来人才与本土人才,将本土人才的各项保障工作做好、做到位,注意不要过于拉大两者之间收入、住房等待遇的差距,造成不公平感而引起本土人才的流失,或因内部排挤导致外来人才留不住。只有内外兼顾,才能充分调动本土人才和引进人才的积极性,达到互补互持的双赢效果。

    总之,如火如荼的“人才争夺战”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风向标,是地方政府在内外因的双重推动下谋求自我发展的必然选择。人才竞争,关键不在于出台多少政策,而在于政策的速度与温度。对于城市来说,引才政策起催化作用,城市经济起强化作用,生态环境起固化作用,三者有机结合,才能让人才自由有序流动,才能使人才为城市发展所用。

    (摘编自张晓明等《“人才争夺战”之冷思考》)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的城市人口规模还不太理想,因此要大力发展以上北广深为中心的三大都市圈,并让二线城市大幅扩容。 B . 各地对于集聚效应和人口规模的意义认识均不足,表现为有的地方只注重引进高端人才,忽视了普通的劳动者。 C . 各地“人才争夺战”的战果和成效如何评价,并不看人才引进的数量,而是要看引进人才的贡献率。 D . 人才引进要与培养本土人才统筹兼顾。如果将其与金钱、住房等物质利益挂钩,扭曲了政策的初衷。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仍在推进,更多优秀人才将因“抢人大战”而集中,推动创新创业领域内形成良好的集聚效应。 B . 限制大城市发展会加剧高房价、留守儿童等系列问题。城市需要不断扩容,在发展过程中解决这些问题。 C . 人才已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它不仅决定着城市竞争力,更关乎综合国力的竞争,这是材料二的论述背景。 D . 材料一列举了我国当前人口生育率的数据,既直观具体,提高了可信度,又有预见性地指出了人口危机对城市发展的制约。
    3. (3) 下列各项所述措施中,不符合材料二作者主张的一项是(   )
      A . 安康市某医院根据高层次人才特点和承担任务情况,探索实行协议工资制、年薪制、项目工资制等灵活多样的分配方案。 B . 深圳市某街道办辖区内高新企业较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迫切,录用了多名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知名高校的研究生。 C . 余杭区根据人才特长、专业背景安排岗位,制定“一人一策”培养方案:到职一年后,组织部门通过考察,再根据个人意愿作二次分配。 D . 浙江某高校在招聘公告中特别注明:讲师岗位“同等学历条件下,有海外著名高校留学经历者优先,薪酬上浮20%”。
    4. (4) 材料一的二、三两段是如何使用驳论这种论证方法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 (5) 同样是探讨“抢人大战”,材料一与材料二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十八岁出门远行(节选)

    余华

    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这年我十八岁,我在这条路上走了整整一天,可是我一点也不累。黄昏就要来了,但是我还没走进一家旅店。

    公路高低起伏,那高处总在诱惑我,诱惑我没命奔上去看旅店。这一次我看到了,看到的不是旅店而是汽车。汽车是朝我这个方向停着的,停在公路的低处。司机的脑袋我看不见,他的脑袋正塞在车头里。车箱里高高堆着箩筐,我想着箩筐里装的肯定是水果。

    我兴致勃勃地跑了过去,向司机打招呼:“老乡,你好。” 司机好像没有听到,仍在弄着什么。

    “老乡,抽烟。”

    这时他才使了使劲,将头从里面拔出来,并伸过来一只黑乎乎的手,夹住我递过去的烟。我赶紧给他点火。他将烟叼在嘴上吸了几口后,又把头塞了进去。

    于是我心安理得了,他只要接过我的烟,他就得让我坐他的车。不一会他修好了车,就盖上车盖跳了下来。我赶紧走上去说:“老乡,我想搭车。”不料他用黑乎乎的手推了我一把,粗暴地说:“滚开。”

    我气得无话可说,他却慢悠悠地打开车门钻了进去,然后发动机响了起来。我知道要是错过这次机会,将不再有机会。于是我跑到另一侧,也拉开车门钻了进去。我准备与他在驾驶室里大打一场。然而他却笑嘻嘻地十分友好地看起我来,这让我大惑不解。

    我舒服地坐在座椅上,看着窗外,和司机聊着天。现在我和他已经成为朋友了。我已经知道他是在个体贩运。这汽车是他自己的,箩筐里的苹果也是他的。

    现在我根本不在乎什么旅店,这汽车这司机这座椅让我心安而理得。

    可是这汽车抛锚了。于是他又爬到车头上去了,脑袋又塞了进去。过了一会他把脑袋拔了出来,把车盖盖上。

    “修好了?”我问。

    “完了,没法修了。”他说。

    我想完了,“那怎么办呢?”我问。“等着瞧吧。”他漫不经心地说。

    我仍在汽车里坐着,不知该怎么办。眼下我又想起什么旅店来了。

    司机这时在公路中央做起了广播操,他从第一节做到最后一节,做得很认真。我在里面也坐不住,于是,打开车门也跳了下去。我在想着旅店和旅店。

    这个时候我看到坡上有五个人骑着自行车下来,每辆自行车后座上都用一根扁担绑着两只很大的箩筐。那五个人骑到我跟前时跳下了车,我很高兴地迎了上去,问:“附近有旅店吗?”他们没有回答,而是问我:“车上装的是什么?”

    我说:“是苹果。”

    他们五人推着自行车走到汽车旁,有两个人爬到了汽车上,接着就翻下来十筐苹果,下面三个人把筐盖掀开往他们自己的筐里倒。我一时间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那情景让我目瞪口呆。我明白过来就冲了上去,责问:“你们要干什么?”

    他们谁也没理睬我,继续倒苹果。我上去抓住其中一个人的手喊道:“有人抢苹果啦!”这时有一只拳头朝我鼻子上狠狠地揍来了,我被打出几米远。爬起来用手一摸,鼻子软塌塌地不是贴着而是挂在脸上了,鲜血像是伤心的眼泪一样流。

    司机此刻正在慢慢地散步,我朝他喊:“你的苹果被抢走了!”可他根本没注意我在喊什么,仍在慢慢地散步。

    这时候,坡上又有很多人骑着自行车下来了,每辆车后都有两只大筐,骑车的人里面有一些孩子。他们蜂拥而来,又立刻将汽车包围。他们都发疯般往自己筐中装苹果。才一瞬间工夫,车上的苹果全到了地下。那时有几辆手扶拖拉机从坡上隆隆而下,跳下一帮大汉开始往拖拉机上装苹果,那些空了的箩筐一只一只被扔了出去,所有人都像蛤蟆似地蹲着捡苹果。

    我大声骂着:“强盗!”扑了上去。于是有无数拳脚前来迎接,我全身每个地方几乎同时挨了揍。我想叫唤一声,可嘴巴一张却没有声音。我开始用眼睛去寻找那司机,这家伙此刻正站在远处朝我哈哈大笑。

    那个时候我连愤怒的力气都没有了。我只能用眼睛看着这些使我愤怒极顶的一切。我最愤怒的是那个司机。

    坡上又下来了一些手扶拖拉机和自行车,他们也投入到这场浩劫中去。我看着他们将车窗玻璃卸了下来,将轮胎卸了下来,又将木板橇了下来。轮胎被卸去后的汽车显得特别垂头丧气,它趴在地上。我看着地上越来越干净,人也越来越少。

    现在只有一辆手扶拖拉机还停在趴着的汽车旁。有几个人在汽车旁看还有什么东西可以拿走。看了一阵后才一个一个爬到拖拉机上,于是拖拉机开动了。

    这时我看到那个司机也跳到拖拉机上去了,他在车斗里坐下来后还在朝我哈哈大笑。我看到他手里抱着的是我那个红色的背包。他把我的背包抢走了。背包里有我的衣服和我的钱,还有食品和书。可他把我的背包抢走了。

    我看着拖拉机爬上了坡,然后就消失了,我这时又饥又冷,可我现在什么都没有了。

    天色完全黑了,四周什么都没有,只有遍体鳞伤的汽车和遍体鳞伤的我。我打开车门钻了进去,座椅没被他们撬去,这让我心里稍稍有了安慰。我就在驾驶室里躺了下来。我闻到了一股漏出来的汽油味,那气味像是我身内流出的血液的气味。外面风越来越大,但我躺在座椅上开始感到暖和一点了。我感到这汽车虽然遍体鳞伤,可它心窝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我知道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

    我躺在汽车的心窝里,想起了那么一个晴朗温和的中午,那时的阳光非常美丽。我记得自己在外面高高兴兴地玩了半天,然后我回家了,在窗外看到父亲正在屋内整理一个红色的背包,我扑在窗口问:“爸爸,你要出门?”

    父亲转过身来温和地说:“不,是让你出门。”

    “让我出门?”

    “是的,你已经十八了,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

    后来我就背起了那个漂亮的红背包,父亲在我脑后拍了一下,就像在马屁股上拍了一下。于是我欢快地冲出了家门,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

    一九八六年十一月十六日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十八岁的“我”初次出门远行,面对陌生的环境,涉世不深的“我”容易被眼前新鲜的事物所吸引,出门对“我”而言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B . 汽车抛锚,哄抢苹果的人打伤了阻拦的“我”,苹果的真正主人——司机漠不关心,还拿走我的行李离去,“我”孤零零地站在汽车前,遍体鳞伤。 C . 在遭遇世界给“我”的残酷的成人礼之后,“我”坐回汽车,孤独而又痛苦,十分想念家中的温暖,这是一场失去所有的、失败的旅程。 D . 小说通过“我”的经历和思考,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距离以及成长的艰辛,生动地揭示了世界的荒诞无常和青年人在这种荒谬人生面前的迷惘。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头写“我”出门远行后,走在一条起伏不止的马路上。这条路象征着一条荒芜迷茫的人生路,“我”在路上孤独行走,无人能询问、依靠,象征了青年初踏入社会时的无助。 B . 小说以出门远行的所见所感为线索,用了倒叙的手法,把故事的起因放在了结尾,除了与前文对照外,也给了小说一抹亮色——少年新的成长之路,现在才刚刚开始。 C . 小说中青春初旅的兴奋欢快与荒诞人生的阴暗丑陋构成鲜明的反差和剧烈的碰撞,使小说具有很强的审美张力。 D . 小说没有过于华丽的词藻,不带有过于强烈的感情色彩,但就是这种简单的方式,这种趋近虚无的状态,使得他的文字有了无限的可能。
    3. (3) 出门远行的过程中,出现了哪些不合情理的事?这种荒诞性的描写,有何作用?
    4. (4) “我”找到一直在找寻的“旅店”了吗?“旅店”在小说中有什么象征意义?
三、文言文阅读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习一弊

    (清)孙嘉淦

    事当极盛之际,必有阴伏之机。其机藏于至微,人不能觉。而及其既著,遂积重而不可退。此其间有三习焉,不可不慎戒也。

    主德清则臣心服而颂,仁政多则民身受而感。出一言而盈廷称圣,发一令而四海讴歌。在臣民原非献谀,然而人君之耳,则熟于此矣。耳与誉化,匪誉则逆,故始而匡拂者拒,继而木讷者厌,久而颂扬之不工者亦绌矣。是谓耳习于所闻,则喜谀而恶直。

    上愈智则下愈愚,上愈能则下愈畏。趋跄谄胁,顾盼而皆然。免冠叩首 , 应声而即是。在臣工以为尽礼,然而人君之目,则熟于此矣。目与媚化,匪媚则触。故始而倨野者斥,继而严惮者疏,久而便辟之不巧者亦忤矣。是谓目习于所见,则喜柔而恶刚。

    敬求天下之士,见之多而以为无奇也,则高己而卑人。慎办天下之务,阅之久而以为无难也,则雄才而易事。质之人而不闻其所短,返之己而不见其所过。于是乎意之所欲,信以为不逾,令之所发,概期于必行矣。是谓心习于所是,则喜从而恶违。

    三习既成,乃生一弊。何谓一弊?喜小人而厌君子是也。

    今夫进君子而退小人,岂独三代以上知之哉?虽叔季之主,临政愿治,孰不思用君子。且自智之君,各贤其臣,孰不以为吾所用者必君子,而决非小人?乃卒于小人进而君子退者,无他,用才而不用德故也。

    德者君子之所独,才则小人与君子共之,而且胜焉。语言奏对,君子讷而小人佞谀,则与耳习投矣。奔走周旋,君子拙而小人便辟,则与目习投矣。即保事考劳,君子孤行其意,而耻于言功,小人巧于迎合,而工于显勤,则与心习又投矣。小人挟其所长以善投,人君溺于所习而不觉,夫至于小人合而君子离,其患岂可胜言哉!

    今欲预除三习,永杜一弊,不在乎外,惟在乎心。治乱之机转于君子小人之进退进退之机握于人君一心之敬肆能知非则心不期敬而自敬不见过则心不期肆而自肆。敬者君子之招,而治之本。肆者小人之谋,而乱之阶也。然则沿流溯源,约言蔽义,惟望常存不敢自是之心,而天德王道, 举不外于此矣。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治乱之机/转于君子小人之进退/进退之机/握于人君一心之敬肆/能知非/则心不期敬而自敬/不见过/则心不期肆而自肆/ B . 治乱之机/转于君子小人之进退/进退之机/握于人君/一心之敬肆能知非/则心不期敬/而自敬不见过/则心不期肆而自肆/ C . 治乱之机/转于君子/小人之进退/进退之机/握于人君/一心之敬/肆能知非/则心不期敬/而自敬不见过/则心不期肆而自肆/ D . 治乱之机/转于君子/小人之进退/进退之机/握于人君一心之/敬肆能知非/则心不期敬而自敬/不见过/则心不期肆而自肆/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疏,有分条陈述之意,文中指臣子呈给皇帝的奏章。古代的奏章还可以称为奏折、折子、奏帖或折奏等。 B . 四海,古代认为中国四周环海,因而称四方为“四海”,泛指天下各处,与“宇内”“六合”意思接近。 C . 叩首,也叫“叩头”。古代的叩拜之礼很有讲究。空首多为国君回礼臣下之拜,顿首常用于地位相等者互相之拜。 D . 叔季,在文中的意思是弟辈。古人常用伯、仲、叔、季表示兄弟排行,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第四。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三习一弊疏》鞭辟入里,层层深入。先剖析“三习”——喜谀恶直、喜柔恶刚、喜从恶违的形成及其后果,后指出解决办法。 B . 孙嘉淦敢言直谏。敢于指出目前朝廷治理存在的陋习和弊病,直言皇帝积习成弊“喜小人而厌君子”的现实问题,言辞犀利。 C . 《三习一弊疏》从理性、人性的角度,几乎可以说把小人、君子和当权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做了一个很好的总结,值得借鉴。 D . 孙嘉淦善于思考。洞悉“三习”是日积月累形成的,从君王个人修养的角度讨论用人之道,曾国藩盛赞其有“绝大智慧”。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于是乎意之所欲,信以为不逾,令之所发,概期于必行矣。

      ②且自智之君,各贤其臣,孰不以为吾所用者必君子,而决非小人?

    5. (5) 推究“三习”的内涵,你认为“三习”中最核心的是什么?并简要说明理由。要想革除此“习”,文中给出了怎样的建议。
四、古代诗歌阅读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高阳台·和周草窗寄越中诸友韵

    王沂孙

    残雪庭阴,轻寒帘影,霏霏玉管春葭。小贴金泥,不知春在谁家。相思一夜窗前梦,奈个人、水隔天遮。但凄然,满树幽香,满地横斜。

    江南自是离愁苦,况游骢古道,归雁平沙。怎得银笺,殷勤说与年华。如今处处生芳草,纵凭高、不见天涯。更消他,几度春风,几度飞花。

    【注释】周草窗,即周密,是词人的好友,他们经常结伴游越地山水。宋亡后周密湖州故家毁于兵火,终身寄寓杭州。古代根据季节气候的变化,用合于十二律的箫管十二,分别置芦苇(葭)灰于孔中,封闭室内,用罗縠蒙上,哪一节气到了,哪一律管葭灰就飞出。小贴金泥:古时习俗,在立春日贴泥金纸的帖子,上书“宜春”或诗句。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庭院背阴处尚存残雪,风也不时吹动门帘,玉管中的葭灰飘然飞出。虽已立春,但处处充满残冬的寒意。 B . “满树”二句化用“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暗喻“个人”即诗人生活虽凄凉但性情高洁。 C . “江南自是离愁苦”三句表明诗人与友人同是羁旅天涯,尚不如飞雁可归平沙,隐隐带有亡国之恨。 D . “几度春风,几度飞花”采用“反复”这一手法抒写诗人深婉而沉郁的思想情感,韵律感强,值得玩味。
    2. (2) 陈廷焯评价王沂孙的词“感时伤事,缠绵温厚”,结合本诗,请分析作者表达了哪些丰富的情感。
五、情景默写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欧阳修《醉翁亭记》中“”两句,描写了滁州老老少少的行人纷纷出游的热闹场面。
    2. (2) 荀子《劝学》中“”两句以雕刻为喻,说明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最终有所成就。
    3. (3) 在许多古典诗文中,猿通常以叫声哀婉的形象出现。如“”。
六、选择 简答
  • 6.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歌德有一句名言:“生活之树常青,而理论往往是灰色的。”这道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美学要回归大众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不能单纯追求脱离现实生活的高头讲章和抽象体系。只有这样,美学才能接地气,获得源源不断的滋养,具有强大生命力。当代中国的美学理论与人们日新月异的艺术和审美实践还有距离,与现实生活的贴近度仍不够,还有一些需要改进之处。当代西方美学已出现了“生活转向”,即突破单纯聚焦于艺术的局限,转向自然与生活的关注,由此展开了“环境美学”“生活美学”的新潮。虽然西方的情况与我们并不完全一样,但美学走进生活确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而美育是其中重要一环。

    没有美的教育,就不可能有完整的教育。一朵云在大人眼中是一团水汽,在孩子眼中是大象、城堡乃至一整个奇异世界,而美育就是回归对孩子生命直觉的引导,用美来温润孩子的眼睛和心灵。成功的美育,能让孩子们感受到什么是“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什么是中国画的“远山如黛、近水含烟” , 什么是诗词书画背后的人生际遇、家国情怀。也正是在这种可感可知的审美中,引导孩子领略古今中外的艺术瑰宝,让美进入日常生活,进而在审美中感受我们的历史与文化。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那就是任何理论包括美学理论如果只满足于体系建构和逻辑自洽,而不关心现实生活及其变化,其结果只能是灰色的。 B . 那就是美学理论包括任何理论如果不关心现实生活及其变化,而只满足于体系建构和逻辑自洽,其结果只能是灰色的。 C . 如果任何理论包括美学理论只满足于体系建构和逻辑自洽,那就是不关心现实生活及其变化,其结果只能是灰色的。 D . 如果美学理论包括任何理论不关心现实生活及其变化,那就是只满足于体系建构和逻辑自洽,其结果只能是灰色的。
    2. (2)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B .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C .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D .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 (3)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 7. (2021高一下·苏州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下棉花看中国,。新疆长绒棉因产量稀少、纤维柔长、洁白光泽、弹性良好,以及世界顶级品质等特性,长年供不应求。

    随着新疆棉花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种植技术的不断升级,。2013~2014年,新疆棉花的总产量达到450万吨,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60%以上,占世界总产量的18%左右。截至2020年,新疆棉花总产、单产都连续26年位居全国第一。

    早在2018年,。100亩地的棉花,以前需要10个采棉工辛苦两个月,现在采棉机只需三个小时便可完成采摘。最新资料显示,新疆一台采棉机效率超过500个劳动力,采净率达到93%。

    1. (1) 请用两个比喻句点赞“新疆棉花”,每句不超过20个字。
    2. (2)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七、话题作文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庄子·逍遥游》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惠子对庄子说:我有一棵大树,人们都叫它樗。它的树干疙里疙瘩,树枝弯弯扭扭,不符合绳墨取直的要求。虽然生长在道路旁,木匠却看都不看它一眼。这棵树虽大,却是不材之木,人们只会鄙弃它。

    庄子微微一笑: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东西啊!把它栽种在旷野之中,大树因为不成材,不会遭到刀斧砍伐。你也可以悠然自得地徘徊于树旁,逍遥自在地躺卧于树下,还有什么值得困扰呢?

    材料二:

    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把垃圾资源化,化腐朽为神奇,是一门艺术。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哪些感触和思考?请以“有用与无用”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