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科学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兰江中学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

更新时间:2021-06-28 浏览次数:170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 1. 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
    A . 检查气密性 B . 向试管中加固体 C . 倾倒液体 D . 收集氧气
  • 2. 酸雨、臭氧层破坏和温室效应是全球环境的三大热点问题,下列选项不会加剧这三大环境问题的是 ( )
    A . 化石燃料的燃烧 B . 汽车尾气的排放 C . 使用太阳能热水器 D . 使用氟里昂作致冷剂
  • 3. 自然界中的云、雨、雪、雾、露、霜等现象,都是水的物态发生变化形成的,图中描述的物理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A . 雾是汽化现象 B . 露是液化现象 C . 霜是升华现象 D . 雪是液化现象
  • 4. (2019七下·丽水月考) 下列不属于光源的是( )
    A . 正在工作的电脑显示屏 B . 闪闪发光的霓红灯 C . 闪闪发光的红宝石 D . 点燃的蜡烛
  • 5. (2019七下·宁波期中) 在 0℃的环境中,把 0℃的冰投入到 0 ℃的水中,将会发生的现象是( )
    A . 冰全部熔化 B . 冰有少部分熔化 C . 水有少部分凝固 D . 冰和水的原有质量不变
  • 6. (2019七下·宁波期中)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气体不可直接从空气分离获得的是( )
    A . 用作医疗急救的氧气 B . 用作焊接保护气的稀有气体 C . 用作食品防腐剂的氮气 D . 用作清洁燃料的氢气
  • 7. (2019七下·宁波期中) 从防火、灭火、自救等安全知识判断,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 . 室内着火时不急于打开门窗 B . 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C . 用明火检验燃气是否泄漏 D . 发生火灾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 8. (2019七下·宁波期中) 如图,某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水中不断加入食盐粉末,并搅拌,能正确表示加入食盐的量 m 与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 w 关系的图像是( )
    A . B . C . D .
  • 9. 下列关于光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 用太阳光来杀菌,利用了可见光具有较大的能量 B . 银行用验钞机识别伪钞,利用了紫外线的荧光效应 C . 用红外线灯治疗关节炎,利用了红外线的热作用 D . 阳光主要由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所组成
  • 10. 今有6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欲将其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一倍,应采用的方法是( )
    A . 把溶剂蒸发掉一半 B . 加入6g氢氧化钠固体 C . 把溶剂蒸发掉30g D . 加入20%的氢氧化钠溶液30g
  • 11. (2019七下·南浔期末) 你在一张白纸上用红色的笔写下“科学”两个字,再透过蓝色的玻璃看这张纸,发现你看到的(   )
    A . 纸是蓝色的,字是黑色的 B . 纸是蓝色的,字是红色的 C . 纸是蓝色的,字是蓝色的 D . 纸是白色的,字是红色的
  • 12. 今年已发生多起火灾,造成人员伤亡,房屋烧毁。下列关于火灾及逃生、急救方法正确的是 (    )
    A . 燃烧是一种缓慢的氧化反应 B . 高楼发生火灾,应该跳楼逃生 C . 高层住房着火,在等待救援时打开所有门窗 D . 在火场的浓烟中逃生,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姿势前行
  • 13. 市场上有一种俗称“摇摇冰”的罐装饮料,在饮料罐的夹层中分别装入一种固体物质和水,饮用前摇动使它们混合,罐内饮料温度就会降低。这种固体物质可能是  (    )
    A . 硝酸铵 B . 氢氧化钠 C . 食盐 D . 生石灰
  • 14. 小雨对爸爸给患病的奶奶购买的“便携式制氧器”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书,了解了它的工作原理(如图)和所用的药品。下列关于“便携式制氧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加湿过滤仓利用氧气不易溶于水,来保持氧气湿润 B . 这个仪器还可以在夏天给鱼缸的鱼供氧,夏天鱼缸中溶解氧下降 C . 此仪器用于医疗急救,也可用产生的气体作燃料切割金属 D . 可根据加湿过滤仓中气泡的多少,来说明氧气排出的快慢
  • 15. 一天,小科在家做了一个实验,他在铝质易拉罐中放入少量的水,然后用酒精灯加热,待罐口出现白雾时,用橡皮泥堵住罐口,把酒精灯撤去,让易拉罐自然冷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易拉罐被压扁,是由于大气压的作用 B . 易拉罐被压扁,是由于罐体冷却收缩形成的。 C . 罐口出现的白雾是熔化形成的  D . 易拉罐被压扁后,过一段时间又自动恢复原状。
  • 16. 如右图所示,甲实验中烧杯内盛有水,试管内盛有乙表中所列的一种液体,在标准大气压下,若对烧杯底部继续加热,最终发现试管内的液体发生沸腾,则试管内盛的液体是(    )

    A . B . 酒精 C . 煤油 D . 水或酒精
  • 17. (2017七下·宁波月考) 配制10%的氯化钠溶液时,下列会引起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偏小的是(    )

    A . 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 B . 配制溶液的烧杯用少量蒸馏水润洗 C . 用天平称量氯化钠时,指针左偏,其他操作均正常 D . 转移已配好的溶液时,有少量的溶液溅出
  • 18. 小欢用针孔照相机(即小孔成像实验装置)观察蜡烛的烛焰,若保持小孔和蜡烛的烛焰位置不变,如图所示。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 若内筒位置不变,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是正立的 B . 若内筒位置不变,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是放大的 C . 若向右拉动内筒,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将变小 D . 若向左推动内筒,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将变亮
  • 19. (2017·杭州) 硫酸镁在工农业以及医疗上有广泛应用,其溶解度如下表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温度/℃

    10

    30

    50

    70

    90

    溶解度/g

    27.3

    39.3

    49.0

    54.1

    51.1

    A . 硫酸镁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 . 10℃时,27.7克硫酸镁和72.3克水可配制成质量分数为27.7%的硫酸镁溶液 C . 50℃时,100克硫酸镁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49:100 D . 70℃时的硫酸镁饱和溶液升温至90℃,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
  • 20. (2019七下·宁波期中) 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得到以下实验事实: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 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 )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④ D . ③④
  • 21. (2019七下·宁波期中) “充气式太阳能蒸馏器”是利用太阳能海水淡化的一种装置。它是通过太阳照射充气物内的海水,产生水蒸气,水蒸气在透明罩内壁形成水珠.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 . 先汽化,后液化 B . 先沸腾,后凝固 C . 先液化,后汽化 D . 先蒸发,后沸腾
  • 22. 现要配制l00g 12%的氯化钠溶液,称量过程中误将砝码(砝码盒中的砝码规格有50g、20g、10g、5g,称量时5g以下用游码)和称量物放反了,其他过程没有错误,则实际配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A . 12% B . 8% C . 8.3% D . 10%
  • 23. (2019七下·宁波期中) 根据图回答:经过数个小时,U 形管 A,B 两处的液面会出现的情况是( )(实验装置足以维持实验过程中小白鼠的生命活动,氢氧化钠溶液会吸收二氧化碳,瓶口密封,忽略水蒸气和温度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A . A 处上升,B 处下降 B . A,B 两处都下降 C . A 处下降,B 处上升 D . A,B 两处都不变
  • 24. (2018八上·绍兴月考) 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图是有关硝酸钾溶液的实验操作及变化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操作Ⅰ一定是降温 B . 操作Ⅰ一定是加溶质 C . ①与③的溶质质量一定相等 D . ②与③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 25. 蜡烛(足量)在如下左图密闭的集气瓶内燃烧至熄灭,用仪器测出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 蜡烛燃烧前瓶内只有氧气 B . 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 C . 蜡烛熄灭后瓶内没有氧气 D . 蜡烛熄灭后瓶内只剩二氧化碳气体
二、填空题(共10题,每空1分,共38分。)
  • 26. 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100g水的意义是.
  • 27. 地球上存在着不同形式的水体,如海洋水、冰川水、地下淡水、湖泊咸水等,其中占地球总量最多的是水,右图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示意图,写出图中①所代表的物态变化名称,这一过程要(填“吸热”或“放热”)

  • 28. 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冰的熔化特点,他每隔相同时间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并观察物质的状态。

    1. (1) 应选用颗粒(选填“较大”或“较小”)的冰块做实验.
    2. (2) 图甲是他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的“温度一时间”图像.由图像可知:冰熔化的特点是是吸热,温度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3. (3) 图甲中第3min时,物质处于  态.(选填“固”或“液” 或“固液共存”)
  • 29. 下图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

    1. (1) 在图中的电源上A是极(填“正”或“负”)。
    2. (2) 试管1与试管2 中气体体积比为
    3. (3) 怎么检验试管2 中气体
    4. (4) 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5. (5) 检验两玻璃管中的气体后,可以得到的一个重要结论是:水由组成。
  • 30. 如图是验证“温室效应”的图示,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水柱向(填“左”或“右”)。“温室效应”已给全球带来了很多的灾难,二氧化碳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预防和控制“温室效应”是全球关注的大事,对如何控制温室效应,请你提出两条建议

  • 31. 如图所示,一束太阳光射向狭缝经过三棱镜到达白纸做的光屏上,光屏上A、B间出现了彩色光带,这种现象叫做。将灵敏温度计放在的外侧时,其示数增大更明显,这是因为

  • 32. 如图所示,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探究实验中,有一个具有刻度和可以滑动活塞的玻璃容器,容器内放了一粒白磷(白磷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为40℃),并将其固定好,放在盛有85℃热水的烧杯上,可看到玻璃容器内白磷燃烧时产生大量白烟,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实验结束后,恢复到室温,活塞应停在约厘米处。反应中白磷要过量,目的是

  • 33.                    
    1. (1) 如图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改进装置。实验时,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双氧水与MnO2接触制取氧气),通入经干燥剂干燥后的氧气约10秒,引燃铁丝下端火柴杆,伸入塑料瓶内,并对准玻璃管口正上方,观察到的现象是:铁丝剧烈燃烧,。改进后的优点是(填序号)

      ①氧气无需提前制备和收集,操作更方便

      ②塑料瓶代替集气瓶,防止集气瓶炸裂,更安全

      ③装置集氧气的制取、干燥和性质验证于一体,实验更优化。

    2. (2) 某兴趣小组同学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内,木条复燃,拿出木条,盖好集气瓶。过一会儿,再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内,木条仍然复燃。重复以上操作,直到木条不再复燃。据此现象你能得到的结论是
  • 34. 某同学欲配制70g 5%的NaCl(氯化钠)溶液。该实验的部分操作如下图所示。

         

    1. (1) 需要称取氯化钠的质量是g,右边的托盘上需放左边的托盘相等质量的纸,其目的是;若称量时A出现了右盘略低的现象,接下来的具体操作是
    2. (2) 量取水时,应选用规格为100mL的量筒而不选用200mL的量筒,其目的是
    3. (3) C中用玻璃棒搅拌的作用是
    4. (4) 请指出D中所贴标签的不妥之处。
    5. (5) 小明同学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如下操作,导致配制的氯化钠溶液质量分数偏小的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 在托盘天平的左盘称取氯化钠时,游码不在零位置就调节天平平衡,后将游码移动得到读数; B . 氯化钠固体不纯; C . 按照图B的方法读数; D . 将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时,有水洒出;
  • 35. 根据如图所示,请回答以下问题

    1. (1) 如果在A装置中用足量澄清石灰水代替水倒入瓶内,观察到的现象是,其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为  
    2. (2) 通过B装置进行实验时,观察到的现象是,证明集气瓶中气体是
    3. (3) C装置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其文字表达式为 ,装置内液体的作用是
    4. (4) 通过D装置中的现象说明:
三、实验探究题(共四题,每题8分,共32分。)
  • 36. 探究透明物体、不透明物体的颜色,小明做了如下实验:

    1. (1) 如图甲所示,让太阳光透过硬纸板的圆孔,将红色透明塑料薄膜蒙在硬纸板的圆孔上,在下方白纸上看到的颜色是
    2. (2) 如图乙所示,让太阳光穿过纸板的狭缝射到三棱镜上,经三棱镜分解后的彩色光带通过蓝色玻璃板,在白纸上观察到的光带颜色是
    3. (3) 仍用图乙实验装置,用绿色的纸屏直接吸收经棱镜色散后的彩色光带,观察到纸屏上出现的颜色是
    4. (4) 实验结论:透明物体的颜色是它能的颜色;不透明物体的颜色跟被它反射的色光的颜色相同。
  • 37. 在研究碱的性质时,向充满二氧化碳的矿泉水瓶里加入少量氢氧化钙溶液,拧紧瓶盖并振荡,瓶变瘪,但溶液中并未出现浑浊,那么氢氧化钙溶液是否与二氧化碳反应呢?于是同学们进行了猜想和实验:

    猜想一:氢氧化钙溶液与二氧化碳不反应,是二氧化碳溶于水导致瓶内气压变小而变瘪。

    猜想二:氢氧化钙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可溶性物质。

    实验

    步骤与操作

    出实验现象与结果

    结论

    1.取2个相同的软塑料瓶,分别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编号为A、B。

    两瓶内气体无色透明,瓶子形状正常

    氢氧化钙溶液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化学反应

    分别向A、B两瓶中加入等量的饱和氢氧化钙溶液和  ?   , 立即拧紧瓶盖并振荡。

    两瓶内液体未出现浑浊,两瓶均变瘪,A瓶变瘪程度更大。

    测出反应前氢氧化钙溶液的酸碱度。

    偏碱性。

    测出反应后A瓶内液体的酸碱度。

    偏酸性。

    1. (1) 将表中“?”处的内容补充完整:。目的是。 
    2. (2) 能判断“氢氧化钙溶液与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的依据:。   
    3. (3) 查阅资料得知:A瓶中未出现浑浊是因为过量的二氧化碳与水和碳酸钙反应生成可溶性的碳酸氢钙。有人提出,只要利用现有装置和试剂,对实验一稍作补充或改进就能观察到浑浊现象,请简要说明你的做法:。   
  • 38. 下表是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根据表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0

    10

    20

    30

    40

    溶解度/克

    13.3

    20.9

    31.6

    45.8

    63.9

    1. (1) 10℃时,100克水中最多可溶解硝酸钾的质量为克。   
    2. (2) 20℃时,将10克硝酸钾加入40克水中,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
    3. (3) 如图是硝酸钾溶液的变化情况,请写出种可采用的操作方法。(写出计算过程)
  • 39. 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该图回答下列问题:

    1. (1) 在t1℃时,在三只烧杯中各装入50g水,分别充分溶解A,B,C三种物质,其中溶解最多的物质是
    2. (2) t2℃,将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500g分别蒸发掉100g水,析出晶体的质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3. (3) t2℃时,将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所得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4. (4) 若要除去固体A中少量的B物质,应采用的方法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