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科学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复习专题11:探究题专练(3)

更新时间:2021-06-04 浏览次数:177 类型:期末考试
一、实验探究题
  • 1. (2021七下·滨江期中) 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对A、B两根长度相同、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测力计的弹力进行了研究,将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另一端悬挂钩码(如图甲所示),记录橡皮筋受到的拉力大小F和橡皮筋伸长量ΔX,根据多组测量数据作出的图线如图乙所示。

    1. (1) 当在两根橡皮筋上悬挂重为8牛的物体时,橡皮筋A的伸长量为厘米。
    2. (2) 分别用这两根橡皮筋制成的测力计代替弹簧测力计,则用橡皮筋(填“A”或“B”,下同)制成的测力计量程大,用橡皮筋制成的测力计测量的精确程度高。
  • 2. (2021七下·滨江期中) 小林在探究“重力的大小的相关因素”实验,得到以下数据。

    测量对象

    质量m (kg)

    重力G(N)

    比值g (N/kg)

    物体1

    0.1

    0.98

    9.8

    物体2

    0.2

    1.96

    9.8

    物体3

    0.3

    2.94

    9.8

    1. (1) 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2. (2) 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3. (3) 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将g值取为9.8N/kg。但经过精确测量,发现在某些不同的地理位置,g值存在着微小差异。下表列出了一些城市和地区的g值大小。

      地点

      赤道

      广州

      武汉

      上海

      北京

      纽约

      莫斯科

      北极

      g值大小

      9.780

      9.788

      9.794

      9.794

      9.801

      9.803

      9.816

      9.832

      地理纬度

      23°06′

      30°33′

      31°12′

      39°56′

      40°40′

      55°45′

      90°

      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①根据上表可知,造成g值不同的因素之一可能是:

      ②我国与许多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频繁,在这些往来的货物运输中,发货单上所标示的“货物重量”,实质上应该是货物的

  • 3. (2021·乐清模拟) 汽车安全行驶备受人们关注。哪些因素会影响摩擦力从而影响汽车刹车距离?某研究小组让同一驾驶员在相同环境下,驾驶同一辆车,以100千米/时的车速进行刹车实验测试,结果如下表所示:

    胎压

    刹车距离

    轮胎型号

    2.22×105

    2.34×105帕(标准胎压)

    2.48×105

    16英寸

    44.5米

    42.8米

    43.3米

    17英寸

    41.9米

    40.6米

    41.1米

    18英寸

    42.1米

    41.0米

    41.5米

    1. (1) 该实验测试中所研究的影响刹车距离因素有
    2. (2) 测试中由同一个驾驶员用同一辆汽车进行实验的目的是_
    3. (3) 安全行车资料显示:当安装ABS系统的汽车,当汽车刹车时,ABS系统能自动控制车轮的转动速度,让车轮处于刚要滑行就滚动的状态,即车轮滚动时胎面与地面保持相对静止;未安装ABS系统的汽车|刹车时,车轮就会停止滚动而滑行。ABS系统为什么可以减小刹车距离呢?在老师的指导下,小归进行如图甲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木块,t1时木块开始运动,t2时木块开始匀速滑动,水平拉力F随时间t变化的关系如图乙所示。请结合图乙和所学知识解释采用ABS系统后汽车刹车距离更短的原因。

  • 4. (2021·鹿城模拟) 科学兴趣小组同学发现利用播种机对谷粒进行播种时,有少量谷粒因与机器摩擦而损伤。为了比较不同材质的薄板对谷粒的摩擦力大小,他们采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了探究,具体步骤如下:

    ①取含水率为10.7%的同一品种谷粒若干,用泡沫胶单层均匀固定在水平测试台上。

    ②将一定厚度和大小的薄钢板平放在谷粒上方,并在钢板上方放置一定质量的配重。

    ③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钢板,记录弹簧测力计的读数F,重复操作3次。

    ④将钢板替换为形状相同的铁板、亚克力板,并分别调整配重的质量,重复步骤①~③。获得实验结果如下表。

    实验次数

    拉动不同材质薄板的拉力F/牛

    钢板

    铁板

    亚克力板

    1

    1.69

    1.90

    1.82

    2

    1.62

    1.95

    1.78

    3

    1.73

    1.87

    1.85

    1. (1) 实验中每次都要调整配重的目的是
    2. (2) 通过本实验研究,可得出的结论是
    3. (3) 为使实验结论更具普遍性,还需选择怎样的谷粒进行进一步实验? 。
  • 5. (2021七下·仙居月考) 在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实验中,得到如表数据:

    m/kg

    0.1

    0.2

    0.3

    0.4

    0.5

    0.6

    0.7

    G/N

    0.98

    1.96

    2.94

    3.92

    4.90

    5.88

    1. (1) 本实验中用到的测量器材有:
    2. (2) 分析如表数据可知:物体的质量为 时,它受到的重力是N。
    3. (3) 以下四个图象中,关于物体重力的大小与其质量的关系,正确的是

  • 6. (2020九上·越城期中) 在“观察从斜面滑下的小车在水平面上的运动”活动中,小车在相同斜面顶端由静止释放,沿斜面下滑到达底端,在毛巾、棉布和木板上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分别停在如图所示位置。

    1. (1) 小车在相同斜面顶端由静止释放,是为了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相同。
    2. (2) 小车所受阻力越小,运动距离越远。如果运动的物体在的理想情况下,它将保持原来的速度一直运动下去。300多年前,伽利略曾采用类似的方法得出相同的推论。
    3. (3) 实验中,小车在棉布、木板表面克服阻力做功的功率分别是P1、P2则P1 P2。(填“>”、“=”或“<” )
  • 7. (2016·余姚模拟)

    摩擦现象广泛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与生产中.小科对摩擦现象进行了探究.

    1. (1) 小科通过对物体在静止状态和运动状态下受摩擦力情况进行的研究,绘制了如图1所示图象.请比较图橡中A处力的大小:FAfA(填“>”、“<”或“=”);

    2. (2) 摩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并不断地进行改进,火柴的擦燃就是一例,如图2所示,火柴盒侧面已由以前的图(a)替换成图(b)的式样,这样设计的现实意义是

  • 8.

     某实验小组在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小组成员认为: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于是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 (1) 实验时,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使它沿长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并记录弹簧测力计示数(见表格).根据 知识,可以知道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滑动摩擦力大小.

      实验次数

      测力计示数/N

      2.4

      3.1

      3.5

    2. (2) 分析图中 (选填“甲”、“乙”、“丙”)两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当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 9.

    如图,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提供的实验器材有:木板(长为120.0cm,底端有金属挡板)、小车(长15.0cm)、秒表、木块.

    1. (1) 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这是为了减小测量(填“路程”或“时间”)时造成的误差.

    2. (2) 斜面倾角不变时,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通过的路程越长,其平均速度越(填“大”或“小”);小车由静止释放,通过相同路程,斜面的倾角越大,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越(填“大”或“小”).

    3. (3) 一次实验中,小华测得小车从静止开始运动到两个车长的距离所用时间为1.2s,则小车的平均速度为   m/s.

    4. (4) 若保持斜面倾角不变,利用本实验提供的器材最多可测出  组小车由静止释放到撞击金属挡板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 10.

    为了验证液体压强的特点,某实验小组设计了如图装置,容器中间用隔板分成左右两部分,隔板下部有一圆孔用橡皮膜封闭.

    1. (1) 当橡皮膜两侧所受的压强不同时,橡皮膜的 发生改变.

    2. (2) 当容器左右两侧分别加入深度不同的水,且左侧水面较低,会看到橡皮膜向 (填“左”或“右”)侧凸出,说明液体压强与 有关.

    3. (3) 当容器左右两侧分别加入深度相同的水和盐水时,会看到橡皮膜向 (填“左”或“右”)侧凸出,说明液体压强与 有关.

  • 11. (2021九下·慈溪月考) 以下是某物理兴趣小组所做的探究性实验,请你帮他们完成探究报告:

    ⑴如图所示,让一摞整齐的纸从斜面滑下,发现纸张变得不齐了,这是由于纸张之间有摩擦造成的。同样,让液体在管道中流动,液体也可以看作是由许多片液层组成的,各片层之间也存在着摩擦力,产生液体内部的阻力,这就是液体的粘滞性。

    ⑵晓丽用长度相同的细管来研究液体的粘滞性,做了如下实验。

    在温度相同的情况下,测得1s内通过细管的液体体积如下:

    实验次数

    液体种类

    细管半径/mm

    细管两端压强差

    通过细管的液体体积/mm3

    1

    1

    p

    100

    2

    1

    p

    2

    3

    2

    p

    1600

    4

    2

    p

    32

    5

    3

    p

    8100

    6

    3

    2p

    16200

    ①可见,在相同条件下,通过细管的水的体积(选填“>”、“<”、“=”)通过细管的油的体积。

    ②在晓丽用油做的实验中,若细管半径是3mm,1s内通过细管的油的体积是40.5mm3 , 则细管两端的压强差是

  • 12. (2020八上·杭州期中) 【生活发现】①自行车在烈日下暴晒,车胎容易发生爆炸;

    ②压缩一段封闭在注射器内的空气,发现越压缩越费力。

    【提出问题】一定质量的气体产生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建立假设】

    假设一:一定质量的气体产生压强的大小可能与气体的温度有关;

    假设二:一定质量的气体产生压强的大小可能与气体的体积有关;

    【实验检验】为了验证假设一,进行如下实验:

    步骤一:取一根长度约为1米一端封闭的细玻璃管,在室温(20℃)下用水银密封一段空气柱,将玻璃管竖直固定,并在玻璃管上标记处标出水银柱下表面的位置(如图所示),此空气柱的压强记为p1

    步骤二:将空气柱浸入50℃的水中,水银柱上升直至停止,此空气柱的压强记为p2

    步骤三:往玻璃管内注入水银,直到水银柱的下表面对准所标出的位置为止,此空气柱的压强记为p3

    【实验分析】

    1. (1) p1、p2、p3的大小关系是
    2. (2) 实验的步骤三,往玻璃管内注入水银,直到水银柱的下表面对准所标出的位置为止,这样操作目的是
    3. (3) 【得出结论】通过观察可以得出,一定质量的气体产生的压强与气体的温度有关,气体的温度越高,压强越
    4. (4) 【实验反思】实验后小敏同学作了如下的反思,一定质量的气体,升温后改变了气压,那么,根据上面步骤二中的实验现象(水银往上升),可以得出:一定质量的气体,若增大气体的体积,则气压会减小,此结论你认为合理吗?为什么?
  • 13. (2020八上·杭州期中) 在北京某科技馆内,有一个风洞实验室,一架模型飞机固定在托盘测力计上(如图所示)。无风时,托盘测力计示数为15N。
    1. (1) 当迎面吹着飞机的风速达到20m/s时,托盘测力计的示数为7N,可以判定飞机受到了一个新的力。根据你的分析,飞机受到的该力大小为,方向为

    2. (2) 如表是某小组研究该力的大小与风速关系的实验数据。

      风速(m/s)

      5

      10

      15

      20

      25

      30

      35

      托盘测力计的示数(N)

      14.5

      13.0

      10.5

      7.0

      2.5

      0

      当风速达到30m/s以上,托盘测力计的示数为0,说明了什么

    3. (3) 如图乙处理相关数据得到“升力与迎角的关系”。根据数据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4. (4) 资料显示:本实验结论与实际相符,且飞机迎角一定时,飞行速度越大升力也越大。若某飞机以500千米/时做水平匀速直线飞行时的迎角为Q1 , 而以800千米/时做水平匀速直线飞行时的迎角为Q2(Q1、Q2均小于15度)。请比较Q1、Q2的大小关系:
  • 14. (2020七上·温州月考) 小明和小亮在操场上玩耍时发现水平抛出的几个物体落地时间有差异,善于观察的他们想到水平抛出物体的这个“落地时间”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思考讨论后他们提出了如下猜想:

    猜想一:与抛出物体的质量有关;

    猜想二:与水平抛出的速度有关;

    猜想三:与水平抛出点的离地高度有关。

    为了验证以上猜想,他们从探究实验室借来能控制发射速度的弹射器、两个质量不同的小钢球、刻度尺、电子秒表等实验器材,依照物理学习中的科学方法,在老师的帮助下按照如图所示的方法进行了实验探究,得到如下表所示的实验数据。

    实验序号

    钢球质量m/kg

    抛出点离地高度h/m

    水平跑出的速度v/(m/s)

    落地时间t/s

    落地点与抛出点的水平距离x/m

    1

    10

    2

    1

    0.64

    0.64

    2

    20

    2

    1

    0.64

    0.64

    3

    10

    2

    2

    0.64

    1.28

    4

    10

    4

    2

    0.91

    1.82

    请你通过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 (1) 由实验序号为1.2两组实验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得到的结论是:水平抛出的物体“落地时间”与;(填写与什么因素有关或者无关)
    2. (2) 由实验序号为1.4两组实验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得到的结论是:水平抛出的物体“落地时间”与;(填写与什么因素有关或者无关)
    3. (3) 综合分析本实验可以得出实验结论:。.
  • 15. (2020·湖州) 力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运动速度的改变和运动方向的改变。某科学兴趣小组为探究物体运动速度改变的快慢(单位时间内运动速度的改变量)与物体受力大小的关系,在创新实验室做了如下的实验:

        如图甲所示,水平桌面上固定了一个导轨。导轨上的小车用细绳跨过定滑轮(摩擦不计)与重物相连,小车上固定一个宽为d=1厘米的挡光片。在导轨上A、B两个位置各固定一个光电门。光电门如图乙所示。光电门内有一束光从N射向M,M处装有光传感器。当有物体经过NM之间把光挡住时,传感器能记录光被挡住的时间t,这样就可求得挡光片经过光电门时的速度vA和vB。两个光电门配合使用还能测出挡光片从A运动到B的时间tAB

    实验步骤:

    ①保持重物P质量不变,让小车从OA间任意点释放,分别测出挡光片经过A、B两位置的挡光时间tA和tB , 以及挡光片从A运动到B的时间tAB , 计算出单位时间运动速度的改变量(用a1表示),即a1= 。重复实验。a1近似相等。

    ②增大重物质量且保持不变,让小车从OA间任意点释放,按照①的操作,计算出单位时间运动速度的改变量(用a2表示)。重复实验。a2近似相等,且a2>a1

    1. (1) 在实验①时,某次挡光片经过A位置的挡光时间tA为0.025秒,则挡光片穿过光束的速度vA
    2. (2) 该实验中为什么用重物P来提供拉力?
    3. (3) 由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
    4. (4) 上述结论可以解释汽车在行驶过程中      的现象。
      A . 制动力(阻力)越大,汽车越容易停下来 B . 质量越大,汽车越难停下来 C . 速度越大,汽车越难停下来
  • 16. (2020八上·萧山期末) 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测量本地大气压的大小,其中弹簧测力计和2mL注射器的自重可忽略不计,活塞与一针筒之间气密性很好,但摩擦较大。他进行了如下实验。

    1. (1) 拔去橡皮帽,将活塞推至底端,当绳端钩码加至3N时,针筒恰好由静止开始向右移动,此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2N,则活塞与针筒间的摩擦力为N。
    2. (2) 为了能更好的利用此装置测大气压,小明撤去弹簧测力计,将活塞左端直接固定在墙壁上,再用弹簧测力计替代钩码,如图乙所示。重新将活塞推至底端, 用橡皮帽密封小孔。当弹簧测力计示数为7.1N时,针筒刚开始向右移动,又测得针筒全部刻度的总长度为4cm,则本地大气压强的测量值为 Pa。小明发现将活塞推至底端时,注射器前端小孔内的气体无法排尽,这将使得大气压的测量值(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 17. (2019七上·衢州期中)   1583年的某个星期天,伽利略在参加比萨教堂活动时,注意到教堂里的一盏悬灯在风的吹动下不停地摆动。他被悬灯摆动的节奏所吸引,决定对悬灯进行仔细观察研究。后来,他发现了单摆的运动规律。小科在该故事的启发下,决定对单摆运动进行研究。他在一条长线的一端系了一个小球做成如图所示的单摆,观察单摆摆动的过程。他发现小球每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似乎相同,于是他开始研究在摆动角度α不变的情况下,单摆来回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t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作出以下几个猜想:

    ⑴单摆来回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t)可能与小球的质量(m)有关

    ⑵单摆来回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t)可能与线的长度(L)有关

    A、为了验证猜想,除线,秒表和几个质量已知的小球外,小科还需要器材:

    B、小科在不同条件下测出小球来回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t)后,得到表中的一些数据:

    序号

    小球质量m/g

    线的长度L/cm

    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t/s

    1

    30

    120

    2.2

    2

    40

    120

    2.2

    3

    50

    120

    2.2

    4

    50

    90

    1.9

    5

    50

    60

    1.5

    ①为了研究时间(t)和质量(m)的关系,可对序号为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论:

    ②通过对序号3,4,5的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单摆来回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t与线的长度L有关。

    ③实验中发现,小球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很难测准,请你为小科设计一个好的测量方法:

    ④小科发现单摆来回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还可能与其他因素有关,为此他作出以下猜想

  • 18. 小明同学在“研究空气阻力和速度的关系”时,进行了如下的实验:将1个小纸杯、4个、9个压紧叠放在一起的相同小纸杯,由不同高度分别自由落下,当落进竖直墙壁的区域内(砖的厚度相同),用频闪摄影的方式确定小纸杯的位置(认为叠放一起纸杯的体积跟一个纸杯的体积相同),如图所示。

    1. (1) 从图中可以推断杯子在落到竖直墙壁的区域内做运动;
    2. (2) 从图中可以看出,杯子在落到竖直墙壁的区域内时,受到的空气阻力最大的一组是(填序号);
    3. (3) 由这三个图可知,物体下落时所受空气阻力与运动速度的关系是
  • 19. (2019七下·嘉兴月考) 两个完全相同的物体A、B,重均为 20 牛。
    1. (1) 如图甲所示,在小晨施加的 15 牛的水平推力作用下,物体 A、B 以 3 米/秒的速度在一粗糙程度相同水平面上作匀速直线运动,则此时B 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牛;小晨对B 的推力为牛。

    2. (2) 如图乙所示,小晨接着把 B 叠放在 A 正上面,用水平向右的力 F1 拉 A,使 A 和 B 在同一水平面上一起以 1m/s 的速度作匀速直线运动,则此时小晨作用的拉力 F1 大小为牛,B 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牛。
  • 20. 摩擦力有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相互接触的两物体间只有相对运动趋势而没有相对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力叫静摩擦力,两物体间发生了相对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力叫滑动摩擦力。小明为了研究摩擦力的特点,做了如下的实验。

    把木块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木块,如图1所示。拉力F逐渐增大到某一数值F1之前,木块始终保持静止,而当拉力F增大到F1时,木块恰好开始运动,且此时拉力突然减小到某一数值F2(F1>F2),此后只需用F2大小的拉力,物块就可以沿拉力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此实验过程,可知:

    1. (1) 在拉力从0开始增大到F1之前,物块与桌面间的摩擦力为摩擦力(填“静”或“滑

      动”),其大小在一直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 (2) 物体要由静止开始运动,必须克服最大静摩擦力,在此实验过程中,最大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3. (3) 当物块开始运动后,若水平拉力继续增大,物块所受摩擦力(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4. (4) 若拉力F从0开始一直增大,在图2中定性的画出摩擦力f随拉力F的变化图像。
  • 21. (2020七下·仙居月考) 小林同学做“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如图所示。

    1. (1) 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时,弹簧测力计示数等于摩擦力,此时木块做运动;
    2. (2) 甲、乙两图所示的实验说明: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滑动摩擦力越大;
    3. (3) 甲、丙两图所示的实验说明:压力一定时,,滑动摩擦力越大。
  • 22. (2020七下·仙居月考) 某同学利用小桌、砝码、泡沫塑料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如图所示,请仔细观察并回答下列问题:

    1. (1) 该实验是通过来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2. (2) 要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可以选用两次实验;
    3. (3) 由甲、乙两图所示实验现象可得出结论:
  • 23. (2020七下·仙居月考) 水火箭升空原理如下:在瓶中装适量的水,塞好瓶塞后放在发射架上,用气筒向瓶内打气,瓶内上方气体压强达到一定程度时,高压气体将水和橡皮塞从瓶口压出,瓶飞向高空。

    1. (1) 高压气体将水和橡皮塞从瓶口压出,瓶飞向高空,说明
    2. (2) 实验后小明提出了问题:水火箭上升高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小明猜想:可能与瓶塞塞入深度有关;

      小军猜想:可能与瓶子的形状有关;

      你认为还可能与有关(写出一点);

    3. (3) 实验小组选用装有相同水量的同种可乐瓶,做了三次实验,实验结果如下:

      瓶塞塞入深度

      更深

      水火箭上升高度/m

      2

      5

      12

      这可验证水火箭上升高度与有关的猜想是正确的。

  • 24. (2020七下·新昌期末) 为了研究弹簧受到拉力作用时,其伸长量与弹簧自身因素的关系。小明同学选择了如下器材弹簧测力计,弹簧A、B、C、D,其中弹簧A、C由同种金属丝绕制而成,弹簧B、D由另一种金属丝绕制而成。A、B原来的长度均为L0 , C、D原来的长度均为L0',且A、B、C、D的横截面均相同。实验操作如下:他将弹簧A、B、C、D的左端固定,并分别用水平向右的力通过测力计拉伸弹簧,它们的长度各自增加了△L1、△L2、△L3和△L4 , 如图甲、乙、丙、丁所示。
    1. (1) 甲实验中弹簧测力计受到A弹簧水平向 (选填“左”或“右”)的拉力。
    2. (2) 操作甲、乙、丙、丁中,比较,说明弹簧的伸长量与金属丝的材料有关。
    3. (3) 小明同学通过比较甲、丙和乙、丁,进一步得出“同种材料制成的粗细相同的弹簧,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的结论。你认为他的结论是否正确 ,并说明理由
  • 25.

    轨道交通具有便捷、运量大、污染低、安全性高等优点,有利于减缓城市交通拥挤、减少汽车尾气排放等。宁波市轨道交通工程1号线已开始建设,其部分信息如下表所示:

    1. (1) 建造单位长度的1号线地铁,地下比地上的成本要          (填“高”或“低”);

    2. (2) 目前我市城区公交车的平均行驶速度约25千米/时,随着私家车数量的增加,这一数值可能将更低。1号线一期(线路接近直线)建成前后,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从高桥西到东外环至少可节省        时;

    3. (3) 若1号线全线建成,预计全程的平均速度可达         千米/小时。

  • 26.

    如图所示,同一水平桌面上放有体积相同的实心长方体木块和铁块各一个。现想“探究木块和铁块的下表面谁更粗糙?”,小明同学设计了如下的方案:

    分别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着木块和铁块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读出示数为F和F铁:

    1. (1) 若F>F则木块的下表面比铁块更粗糙。小明的方案 合理(选填:“是”或“否”)。

    2. (2) 若要正确区分木块和铁块的粗糙,你的操作步骤是:第一步: ;第二步: ;

    3. (3) 推导结论:

      ①若 ,可以判定铁块比木块下表面粗糙;

      ②若 ,可以判定木块比铁块下表面粗糙;

      ③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拉动木块和铁块一起匀速直线运动,根据两次测力计的示数相等,可以判定铁块与木块下表面一样光滑。

    4. (4) 拓展探究:

      实验中,小华同学将木块沿竖直方向截去一半后,若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动木块匀速运动,测得木块所受的滑动摩擦力变为原来一半。

      由此,他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随接触面积的减小而减小.你认为小华同学探究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

  • 27.

    理想实验是物理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伽利略曾设想了一个理想实验,如图所示(图中两个斜面底部均用一小段光滑圆弧连接),下列是该实验中的一些事实和推论

    A.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释放时的高度

    B.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斜面上仍然能达到原来的高度

    C.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最后使它成为水平面,小球沿水平面做匀速直线运动

    D.两个对接的斜面,让静止的小球沿一个斜面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

    1. (1) 在上述A、B、C、D四个步骤中,属于可靠性事实的有,属于理想化推论的有

    2. (2) 上述理想实验的步骤按照正确的顺序排列是

    3. (3) 该理想实验(填“是”或“否”)直接证明了牛顿第一定律。

  • 28.

    小刚家的一个水龙头拧不紧,水一滴一滴断续地滴漏到地上.小刚发现,在耳朵听到前一滴水滴在地上的声音的同时,看到下一滴水刚好开始下落(如图).他为了测算水滴下落的平均速度,找来了秒表和卷尺.首先量出水龙头口离地面的高度h,再用秒表计时.计时的方法是:当听到某一水滴滴在地上的声音的同时,开启秒表开始计时,并数“1”,以后每听到一声水滴声,依次数“2、3、…”,一直数到“n”时,按下秒表停止计时,读出秒表的示数为t。

     

    1. (1) 写出用上述物理量表示水滴在空中运动运动的平均速度v的表达式。


    2. (2) 小刚测得h=1m,当数到n=20时秒表的示数t=8.7s,求水滴下落的平均速度。(请写出计算过程)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