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科学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嘉兴市北师大南湖附校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

更新时间:2021-09-02 浏览次数:149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分)
  • 1. 下列图示不属于模型的是( )
    A . 足球烯 B . 电路图 C . m-V图 D . 危险品标识
  • 2. 铈是一种稀士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铈元素的某些信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铈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元素符号为Ce B . 属于金属元素 C . 相对原子质量140.1g D . 原子核内质子数为58
  • 3. 下列符号中,既表示一个原子、又表示一种元素,还表示一种物质的是( )
    A . C60 B . Au C . O2 D . H
  • 4. 如图所示是四位同学对某化学式意义的描述,符合要求的化学式是(   )

    A . H2O B . Fe C . H2 D . CO
  • 5. 下列关于O2的说法不科学的是( )
    A . 氧气可以支持燃烧,说明氧气具有可燃性 B . 硫在O2里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C . 工业上将空气液化后再进行分离来制取O2 D . 加热KClO3制O2 , 可用MnO2作催化剂
  • 6. 鉴别CO2、O2、空气三瓶气体时,最简便且可行的方法是( )
    A . 用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内 B . 分别加入石灰水并振荡 C . 分别滴入紫色石荔试液 D .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中
  • 7. 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

    物质.

    反应前质量(克)

    18

    1

    2

    32

    反应后质量(克)

    x (未知)

    26

    2

    12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 反应后物质甲的质量为13克 B . 乙是反应物 C . 反应中乙、丁的质量比为5: 4 D . 物质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 8. 液化石油气是气体经加压后压缩到钢瓶中,瓶内压强是大气压强的7~8倍。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是丙烷、丁烷、丙烯、丁烯等。下图为丁烷的球棍模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丁烷中碳、氢元素的个数比为2: 5 B . 丁烷分子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C . 丁烷是由碳、氢原子构成的物质 D . 在通常状况下,丁烷是气体
  • 9.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与含量第二的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其化学式是( )
    A . SiO2 B . CaO C . Al2O3 D . Fe2O3
  • 10. 科学学科里,数字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有关下列化学用语中数字“2"说法正确的是( )

    ①2H②2NH3③SO2 ⑤Mg2+⑥2OH-⑦H2O

    A . 表示离子个数的是⑤⑥ B . 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的是④⑤ C . 表示分子中原子个数的是③⑦ D . 表示分子个数的是①②
  • 11. 下列灭火措施中不恰当的是( )

    ①炒菜时,锅里的油起火应采取的最佳灭火措施是端下油锅

    ②秸秆、柴草着火,用水泼灭

    ③熄灭酒精灯最好用嘴吹灭

    ④电器着火,最先应当切断电源,再用干粉灭火器灭火

    ⑤汽油着火,应该立即用水浇灭

    ⑥洒在实验桌上的酒精着火,应用湿抹布盖灭

    A . ①③⑤ B . ②④⑥ C . ①③⑥ D . ②③⑤
  • 12.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为现化量子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以下几位科学家对原子的观点,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 ③④①② B . ③①②④ C . ③①④② D . ③②①④
  • 13. 有一份纯氯酸钾固体a,另有一份 混有少量二氧化锰的氯酸钾固体b,两份固体质量相等。分别同时加热a和b,能正确表示生成氧气的质量随反应时间而变化的图象是( )
    A . B . C . D .
  • 14. (2017八下·杭州月考)

    如图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过程a、b是通过人体的呼吸运动实现的 B . 过程c、d是通过气体扩散实现的 C . 与血管甲相比,血管丙内的血液含有更丰富的氧气 D . 血管乙处是人体内二氧化碳浓度最大的地方
  • 15. 用高能粒子轰击原子核是研究微观粒子的一种方法。1934 年,意大利科学家费米用中子轰击铀原子(质子数为92,元素符号为U),得到了一种质量增加的原子。他公开宣布发现了93号元素,被科学界认可,从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38年,德国科学家哈恩在重复费米的实验后,发现费米实验中得到的是56号钡元素,并用下图所示模型来定义这一变化。 费米知道后,立即重复哈恩的实验,结果证实自己错了,费米坦率地检讨并纠正了错误。请结合材料分析,以下观点不正确的是( )

    A . 面对前人的观点要敢于质疑 B . 科学结论的得出要依据客观事实 C . 对科学的认识是一个不断修正、完善的过程 D . 该原子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 16.

    小李用如图所示装置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此装置放在黑暗处几天后,天竺葵叶片会发黄 B . 此装置放在光下几天后,挤压塑料袋,石灰水会变浑浊 C . 此装置放在光下几小时后,塑料袋内壁会出现水珠 D . 此装置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后,塑料袋内的温度可能升高
  • 17. 1911年,卢瑟福等人进行了a粒子(a粒子是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氦原子核)散射实验,

    用一些高速运动的a粒子轰击金箔,发现多数a粒子穿过金箔后仍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但有少数a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而极少数a粒子发生反弹。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 . 多数a粒子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原子核的体积很小 B . 少数a粒子发生较大角度偏转,说明原子核带负电 C . 极少数a粒子发生反弹,说明原子核的质量很小. D . 多数a粒子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原子核外没有电子
  • 18. 如图表示人的膈肌收缩和舒张时在胸腔内的位置,下列有关表叙正确的是( )

    A . 膈肌从甲到乙时,呼气,此时肺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 B . 膈肌从甲到乙时,吸气,此时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 C . 呼气完成的瞬间,膈肌处于乙状态,肺内气压等于外界大气压 D . 吸气完成的瞬间,膈肌处于甲状态,肺内气压等于外界大气压
  • 19.  在反应2A+3B=2C+4D中,A与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1:1,用一定质量的A与12克B恰好完全反应,生产11克C,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 若A的相对分子质量是32,则C的相对分子质量是88 B . B与D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是16:9 C . 同时生成D的质量是9克 D . 反应中,A与C的质量之比是8:11
  • 20. 化学上用符号“ ”表示原子的组成,其中X代表元素符号,Z表示原子核内的质子数,A表示原子核内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已知 ,这两种微粒的核外电子数目完全相同,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 . b-a=d-c B . a-n=c+m C . a+n=c-m D . b-n=d+m
二、填空题(本大题每空1分,共20分)
  • 21. 请填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1. (1) 氦气:
    2. (2) 人们常说”高空缺氧"中的氧是:
    3. (3) +6价的硫和氧形成的化合物:
  • 22. 某科考小组在云南乌蒙山区发现了一种矿石,敲开表层发现里面有许多金黄发亮的晶体物质,酯似黄金,经检测其成分有黄铁矿(主要是FeS2)。在 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则铁元素的化合价为价。
  • 23. 分类是科学研究和学习的重要方法。根据相关概念的含义及关系判断下列物质所属类将相应物质序号填在横线上:①冰水混合物:②液氧:⑨二氧化碳:④硫酸铜溶液;⑤铁丝;⑥氖气;⑦氧化铜;⑧空气。以上物质中属于混合物的是;属于氧化物的是
  • 24. 实验室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制取氧气,回答下列问题:

    1. (1) 组装该装置时,下列仪器用品的组装顺序是(填序号)。

      ①试管②铁架台③酒精灯④木块

    2. (2) 根据该装置收集氧气的方法,可说明氧气具有的性质。
    3. (3) 当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检验氧气是否集满的方法是
  • 25. 如图所示,将白磷和红磷分装于Y形试管的2个支管中,管口系牢小气球,将2个支管同时伸入相同深度的热水中。

    1. (1) 能燃烧的是(填“a”、“b" 或“c”)处,该处燃着的磷会很快熄灭,原因可能是.

      A.温度降低

      B.氧气耗尽

      C.管内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2. (2) 管口的小气球可以防止 (填化学式)进入空气,从而使该实验绿色化。
  • 26. 氧气在自然界中存在非常广泛,并不断循环变化。请回答以下问题:
    1. (1) 如图是自然界中氧的部分循环示意图,从①~⑥中选择数字序号填空,整体上消耗氧气的有
    2.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填字母)。

      a.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永远不变

      b.空气中的氧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c.每个人都在参与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d.氧在自然界中既有单质,又有化合态

      e.空气中氧气的浓度越高越好

  • 27. 元素周期表是学习科学的重要工具。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不同种元素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 )不同。
      A . 相对原子质量 B . 质子数 C . 中子数
    2. (2) 第3号元素属于(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3. (3) 第8号元素和第13号元素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 28. 冬天,许多菜农利用温室栽培蔬菜。某温室从16点开始持续密封48小时,测得温室内CO2体积分数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1. (1) 植物体进行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发生在细胞结构的( )中。
      A . 细胞壁 B . 细胞膜 C . 叶绿体 D . 液泡
    2. (2) 光合作用的文字表达式为:
    3. (3) 经过48小时,大棚内植物有机物的含量会 (选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三、探究题(本大题每空2分,共20分)
  • 29.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欲用下列装置探究“绿色植物呼吸过程中是否有二氧化碳产生”,其操作设计如下:①将整套装置放在温度较低的暗室中:②通过A装置鼓入适量的空气;③静置一定时间后取出观察。请分析回答:

    1. (1) A装置可起到的作用是;B装置可起到的作用是
    2. (2) 若本探究活动操作正确且成功,那么主要的现象是 。
    3. (3) 步骤①中将整套装置放在暗室中的目的是
  • 30. 海螵蛸是一味中药,其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某同学利用如图装置测定其中碳酸钙的含量。

    ①在锥形瓶中加入质量为m的海螵蛸粉末,向分液漏斗中加入稀盐酸。在几烧杯中加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并称量烧杯及氢氧化钠溶液总质量m1

    ②先打开止水夹,再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滴加盐酸并及时关闭活塞。完全反应后,再次称量烧杯及其中液体的总质量m2

    ③利用m2与m1的差值,即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再计算海螵蛸中碳酸钙的含量。

    1. (1) 海嫖蛸能治疗胃酸(主要成分是盐酸)过多的原因是。(请用化学方程式解释)
    2. (2) 实验前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方法是:用止水夹夹住橡胶管,往分液漏斗中加入适量水,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寒,观察到 ,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3. (3) 下列情况会致海螵蛸中碳酸钙质量分数测量值偏小的是( ) (可多选)
      A . 海螵蛸中滴加盐酸过悬 B . 锥形瓶气密性差有部分二氧化碳气体逸出 C . 反应结束后,锥形瓶内有二氧化碳残留 D . 反应速度过快,大量气泡从氢氧化钠溶液中逸出
  • 31. 小明在实验室中把硫酸铜晶体放入水中,水就变成蓝色。旁边的小刚问:“这是什么原因呢?”小明和小刚讨论了一下,提出了三个假设。

    ⑴硫酸铜中的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共同使水呈蓝色:

    ⑵硫酸铜中的硫酸根离子使水呈蓝色

    ⑶还有一个可能的假设请你替小明和小刚提出:

    小明查阅了资料,了解到硫酸溶液中也含有硫酸根离子,他和小刚在实验室内走了一圈,找到了盛硫酸溶液的试剂瓶,发现硫酸是无色的。于是,他们得出了一个结论

    小刚也查阅了一份资料,了解到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中均含有铜离子,氯化钠溶液中含有氯离子,硝酸钠溶液中含有硝酸根离子。他于是马上到实验室观察氯化钠、硝酸钠、氯化铜、硝酸铜溶液的颜色,基于这些溶液的颜色他得出了结论:铜离子使硫酸铜溶液呈现蓝色。那么关于氯化钠、硝酸钠、氯化铜、硝酸铜溶液的颜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氯化钠、硝酸钠溶液呈无色,氯化铜、硝酸铜溶液呈蓝色

    B.氯化铜、硝酸铜溶液呈无色,氯化钠、硝酸钠溶液呈蓝色

    C.硝酸铜、硝酸钠、氯化铜、氯化钠溶液均呈无色

    D.硝酸铜、硝酸钠、氯化铜、氯化钠溶液均呈蓝色

四、计算题20分(32题4分,33题8分,34 题8分)
  • 32. 蛋白质是机体生长及修补受损组织的主要原料,人体通过食物获得的蛋白质在胃肠中与水反应,生成氨基酸,蛋氨酸(分子式为C5H11O2NS)就是其中的一种。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蛋氨酸中各元素的质量比:m(C):m(H):m(O):m(N):m(S)=
    2. (2) 蛋氨酸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多少?(结果精确到 0.1%)
  • 33. 为了测定实验室中氯酸钾样品的纯度,某学习小组取2.5g该样品与0.8g二氧化锰混合.加热该混合物t1时间后(假设杂质不参加反应)。冷却,称量剩余固体质量,重复以上操作,依次称得加热t1、t2、t3、t4时间后剩余固体的质量,记录数据如下表请仔细分析实验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加热时间

    t1

    t2

    t3

    t4

    剩余固体质量/g

    2.48

    2.41

    2.34

    2.34

    1. (1) 在时间后,该样品中的氯酸钾已经反应完全;
    2. (2) 求完全反应后产生氧气的质量;
    3. (3) 求该样品中氯酸钾的质量分数。
  • 34. 某同学采用如图装置,用一些植物的器官来代替MnO2作催化剂,分解H2O2制取氧下记录数据如下表。
     

    H2O2溶液的质量(克)

    H2O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植物的器官及质量

    收集气体的体积(毫升)

    收集气体的时间(分钟)

    1

    17

    15%

    颗粒胡萝卜16克

    80

    18

    2

    17

    15%

    大颗粒马铃薯16克

    80

    10.5

    3

    17

    15%

    小颗粒马铃薯16克

    80

    4

    请依据上述信息分析:

    1. (1) 下列关于植物器官作为催化剂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 植物器官能改变双氧水分解的速率 B . 植物器官本身的质量反应前后保持不变 C . 植物器官的化学性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 D . 植物器官作为催化剂能增加生成的氧气质量
    2. (2) 要使胡萝卜能够更快地促进过氧化氢的分解,可采用的方法是 。
    3. (3) 计算:若17克15%的H2O2溶液中的溶质在MnO2催化下完全分解,能制得氧气多少升?(氧气密度是1.43克/升) (结果精确到 0.01升)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