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化学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北京市房山区2021年中考化学一模试卷

更新时间:2021-06-24 浏览次数:158 类型:中考模拟
一、单选题
二、填空题
  • 26. 补齐废弃物与垃圾类别的连线。

  • 27. “嫦娥五号”从月球带回的月壤已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公开展出。

    1. (1) 盛装月壤的容器为人造水晶材质。人造水晶的成分是二氧化硅和氧化铅。

      ①人造水晶属于(填序号,下同)。

      A混合物   B化合物   C氧化物

      ②二氧化硅(SiO2)中硅元素的化合价为

    2. (2) 月壤中含有的大量氦-3,是未来可进行热核聚变发电的清洁能源。下列同样属于清洁能源的是

      A风能B太阳能C地热能D潮汐能

  • 28. 科学家使用碳14年代检测法印证了三星堆遗址属于商代晚期。
    1. (1) 碳14原子的原子核内含有6个质子和8个中子,则核外电子数为
    2. (2) 遗址中发掘了大量象牙制品,象牙的主要成分为羟基磷灰石[Ca10(PO46(OH)2],其中含有的非金属元素有
  • 29. 下列做法有利于降低“碳排放”的是(填序号)。

    A纸张双面打印   B优先选乘公共交通

    C随手关闭电源   D不使用一次性餐具

  • 30. 二氧化碳的捕集、利用与封存是我国能源领域的重要战略方向。
    1. (1) 化石燃料的燃烧可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其中天然气主要成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2. (2) “膜分离法”可用于二氧化碳捕集。用氧化镁、氧化锆、氧化铝等制成的复合膜可将二氧化碳与其他气体分离。氧化铝的化学式为
    3. (3) 科学家使CO2和水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甲酸(CH2O2)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1. 进行如下实验,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1. (1) 实验1证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填序号)。

      A不燃烧B不支持燃烧C密度比空气大

    2. (2) 实验2常用于检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2. 某同学进行粗盐提纯实验。

    1. (1) 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
    2. (2) 蒸发时需要用到的仪器有(填序号)。

  • 33. 用下图装置研究CO2与NaOH的反应。(实验前,K1、K2均已关闭)

    已知:通常状况下,1体积水约能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

    步骤

    操作

    现象

    打开K1 , 缓慢拉注射器B活塞,吸入5mLNaOH溶液,关闭K1 , 轻轻振荡注射器B

    注射器B活塞缓慢向下移动,最终停留在5mL刻度处

    打开K2 , 缓慢推注射器A活塞

    注射器B中有气泡产生,活塞缓慢向上移动

    1. (1) 实验前,分别缓慢向上拉注射器A、B活塞至一定高度,松手后,观察到,说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2. (2) 步骤Ⅰ中,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
    3. (3) 步骤Ⅱ中,生成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
三、科普阅读题
  • 34. 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脂肪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反式脂肪酸是含反式双键的不饱和脂肪酸的总称,是一类对健康不利的脂肪酸。

    反式脂肪酸性质稳定,保存期长,在食品加工中应用广泛,如烘焙、糖果等行业。常见富含反式脂肪酸的食品有面包、沙拉酱、炸薯条、西式糕点等。

    研究表明,摄入反式脂肪酸会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从而导致智力及视力均下降。因此,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规定,反式脂肪酸的含量不应超过脂肪总量的3%。

    植物本身包含的反式脂肪酸含量较少,但植物油脂在高温或长时间烹调过程中,植物中的一些有机物会转化为反式脂肪酸。植物油中反式脂肪酸含量随加热温度和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

    家庭烹调中大多使用植物油,若烹调温度高于180℃(即多数植物油的烟点),或时间超过2小时,植物油中的反式脂肪酸会急剧增多。当前许多家庭在加工油炸食品时常达到油冒烟的程度,油温过高且加热时间又长,使得反式脂肪酸含量迅速上涨,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 (1) 反式脂肪酸在食品加工中应用广泛的原因是
    2. (2) 下列食品中富含反式脂肪酸的是(填序号,下同)。

      A汉堡   B奶油蛋糕   C苹果汁

    3. (3) 时间一定时,植物油中反式脂肪酸含量与加热温度的关系为
    4. (4) 某食品营养成分如表所示,该食品中反式脂肪酸含量(填“符合”或“不符合”)国际标准。

      项目

      每25g

      能量

      442kJ

      蛋白质

      3.2g

      脂肪

      2.0g

      反式脂肪酸

      0.05g

      碳水化合物

      18.2g

      26mg

    5. (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式脂肪酸的摄入会导致智力下降

      B植物中不含反式脂肪酸,因此用植物油加工的食品也不含反式脂肪酸,可放心食用

      C植物油在室温(25℃)时存放4小时内,反式脂肪酸含量无明显变化

      D使用植物油烹饪时,应控制油温不能过高,加热时间不能过长

  • 35. 某小组同学对老师演示的趣味实验“化学红绿灯”兴趣浓厚,并进行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

    靛蓝胭脂红(C16H8N2Na2O8S2),是一种生物染色剂。在碱性条件下与氧气或葡萄糖反应,会呈现绿、红、黄三种不同颜色。

    (进行实验)

    实验1:向锥形瓶中加入20mL0.05%的靛蓝胭脂红溶液、70mL2%的NaOH溶液、10mL15%的葡萄糖溶液,用上图装置加热到指定温度后,取出锥形瓶振荡,静置并记录颜色变化时间。

    序号

    1-1

    1-2

    1-3

    1-4

    1-5

    1-6

    反应温度/℃

    20

    30

    40

    50

    60

    70

    绿变红时间/s

    178

    68

    22

    14

    6

    3

    红变黄时间/s

    81

    45

    21

    8

    5

    1

    变色总时间/s

    259

    113

    43

    22

    11

    4

    实验2:向锥形瓶中加入20mL靛蓝胭脂红溶液、70mL2%的NaOH溶液、10mL15%的葡萄糖溶液,用上图装置加热到40℃后,取出锥形瓶振荡,静置并记录颜色变化时间。

    序号

    2-1

    2-2

    2-3

    2-4

    靛蓝胭脂红溶液的质量分数/%

    0.1

    0.075

    0.05

    0.025

    绿变红时间/s

    21

    27

    22

    25

    红变黄时间/s

    27

    20

    21

    5

    变色总时间/s

    48

    47

    43

    30

    实验3:向锥形瓶中加入20mL0.05%的靛蓝胭脂红溶液、70mLNaOH溶液、10mL15%的葡萄糖溶液,用上图装置加热到40℃后,取出锥形瓶振荡,静置并记录颜色变化时间。

    序号

    3-1

    3-2

    3-3

    3-4

    NaOH溶液的质量分数%

    0.4

    2

    7.5

    10

    溶液变色

    绿→紫→红→橙→黄

    绿→红→黄

    黄→红→黄

    变色总时间/s

    106

    43

    34

    (解释与结论)

    1. (1) 靛蓝胭脂红(C16H8N2Na2O8S2)中含有种元素。
    2. (2) 实验1-2中,静置68s时溶液显(填“绿”、“红”或“黄”)色。
    3. (3) 实验1的目的是
    4. (4) 实验2的结论是
    5. (5) 实验3-4中,导致溶液始终不变色的因素可能是
    6. (6) 综合分析,影响“化学红绿灯”实验效果的因素有
四、流程题
  • 36. 磷酸铁(FePO4)是制备磷酸铁锂电池的材料之一,用工业级硫酸亚铁(含有钛、镁、锰等杂质)制备磷酸铁的转化过程如下:

    1. (1) 步骤Ⅰ和Ⅲ都需要进行的操作是
    2. (2) 步骤Ⅱ中发生的化学反应为: ,则X的化学式为
    3. (3) 上述流程中产生的(NH42SO4属于化学肥料中的肥。
  • 37. 对工业湿法炼锌残留的铜镉渣(主要成分为Zn、Cu和Cd)进行处理,可回收金属铜,其主要工艺流程如下:

    1. (1) 酸浸槽中搅拌的目的是
    2. (2) 酸浸槽中发生的主要反应为:
    3. (3) 过滤器和干燥器中发生的是(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五、实验题
六、科学探究题
  • 39. 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已知:白磷、红磷的着火点分别是40℃、240℃。

    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

    步骤及现象

    Ⅰ.将一定量的红磷、白磷分别浸入80℃热水中(如左图所示)。红磷、白磷均不燃烧

    Ⅱ.打开K1至红磷露出水面。红磷不燃烧

    Ⅲ.打开K2至白磷露出水面。白磷燃烧

    1. (1) 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2. (2) Ⅱ中红磷不燃烧的原因是
    3. (3) 证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的现象是
  • 40. 进行如下实验,研究金属的性质。补全实验报告。

    序号

    操作或装置

    现象

    结论或解释

    (1)

    黄铜片在纯铜片表面刻画出明显痕迹

    黄铜的硬度比纯铜(填“大”或“小”)

    (2)

    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

    (3)

    A、B中均无明显变化,C中铁钉表面有红色固体生成

    铁与氧气和水同时接触时易生锈

七、计算题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