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五校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

更新时间:2017-12-04 浏览次数:653 类型:期中考试
一、<b >选择题</b>
  • 1.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 (niàng)   (nòng)堂       (zhù)蓄      人迹(hǎn)至 B . (lìn)啬     搓(niǎn)      一(chà)       (niān)轻怕重 C . (nì)笑      (mó)样        池(qí)        波光粼粼(lín) D . (tān)塌     (zhuó)热      抽(yē)        咄(duō)逼人
  • 2.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当前,高校图书馆普遍存在着思想观念陈旧,员工素质参差不齐 , 图书经费紧张,文献利用率低等问题。 B . 一位普通市民,—位年逾六旬的老者,没有强健的体魄,却凭匹夫之勇 , 在一年间就抓获了几十个小偷。 C . 从前,我总是漠不关心时光的流逝;直到上学了,被周围同学抓紧时间,刻苦学习的行动耳濡目染后,我才意识到,原来时间如此宝贵,稍纵即逝。 D . 你有什么困难尽管说出来,我们一定会鼎力相助 , 消除你的后顾之忧。
  • 3. 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为加大文化进校园的宣传力度,学校采取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学生在活动中陶冶了情操,领会了做人、修身、行事的道理。 B . “扬剧进校园”的成效并不显著,原因是对地方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的。 C . 大力推广普通话数十年来已经取得很大成就,虽然还不到人人会讲的程度,但利用各种方言腔调的普通话来交流一般没有太大的障碍。 D . 一个人工作能力的高低,不在于他掌握了多少知识,关键看他做出突出的成绩。
  • 4. 下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 .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到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解说:这句话虽有比喻词“好像”,但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而是拟人的修辞。 B . 蓬荜生辉    才疏学浅    抛砖引玉     洗耳恭听解说:这四个词语全部是谦辞。 C . 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解说:这个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完全正确。 D . 奋不顾身     高风亮节     艰苦卓绝     威武不屈解说:这四个词语的感情色彩完全相同。
  • 5.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 鲁迅儿时的书塾老师寿镜吾先生是一位“方正、质朴、博学”的宿儒,对于在课上所教授的束缚孩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内容的老师,鲁迅是有批判和否定的;而在美国,有“海伦·凯勒另一半”之称的安妮·莎莉文老师则温暖了作家的求知岁月,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B .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战国初期的孔子编纂而成,以“语录体”的方式,记录了孔子和他弟子们的言行,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是研究孔子的主要依据。 C . 《植树的牧羊人》是英国作家让·乔诺创作的一篇小说,讲的是一个离群索居的牧羊人的故事,阐述了“幸福是一种心态,人生充满忙碌,但人们依然可以选择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生活繁琐而艰辛,但宁静的心灵和满腔热忱会弹奏出精彩的乐章”这一人生哲理。 D .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写作的一篇小说,讲述了“我”在和伙伴们去爬山时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地步。后按照父亲的指导慢慢爬了下来,投入父亲的怀里,最后从中懂得了“我们也应该从书本走向社会,从小悬崖走向大人生”的道理。
二、<b >书写</b>
  • 6. 根据拼音写汉字。

    从大漠孤烟塞北,到杏花春雨江南,从山水田园牧歌,到金戈铁马阳关,从婉约到粗guǎng,我们在吟诵着千古绝句,感受着那穿越千古的mèi力,在这样一个离了手机就活不下去的时代,我们应向诗词传承者投一piē敬意,少一点挑剔。待孩童成人时,见到晚霞不是说“真好看”,而是“一片晕红才著雨,晚风吹掠鬓云偏”,这才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希jì所在。

三、<b >默写</b>
  • 7. 名言佳句默写。                         
    1. (1) 沾衣欲湿杏花雨,。(志南和尚《绝句》)
    2. (2) 水何澹澹,。(曹操《观沧海》)
    3. (3) 油蛉在这里低唱,。(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4. (4) ,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
    5. (5) 正是江南好风景,。(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6. (6) ,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7. (7) ,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8. (8) 《〈论语〉十二则》中阐述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四、<b >综合性学习</b>
  • 8. 语文综合性学习。                        
    1. (1) 【活动一:话交友】子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出自于《孔子家语》的这段话,阐释了怎样的一种交友之道?谈谈你的理解。
    2. (2) 【活动二:话恩情】请从老师、父母中任选一个对象,说一段感恩的话。

      要求:①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②不得出现真实姓名以及考生相关信息;ƒ50字左右。

    3. (3) 【活动三:品名著】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这段文字选自于,让“我”产生“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的感觉的是什么事情?

五、<b >诗歌鉴赏</b>
  • 9.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梦中作①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拦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

    1. (1)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2. (2) 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六、<b >文言文阅读</b>
  • 10.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王鸡骨支床 , 和哭泣备礼。武帝谓刘仲雄曰:“卿数王、和不?闻和哀苦过礼,使人忧之。”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 , 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

    ——《世说新语·德行》

        (乙)郭巨,隆虑人也,一云河内温人。兄弟三人,早丧父。礼毕,二弟求分。以钱二千万,二弟各取千万。巨独与母居客舍,夫妇佣赁 , 以给公养。居有顷,妻产男。巨念与儿妨亲,一也;老人得食,喜分儿孙,减馔 , 二也;乃于野凿地,欲埋儿。得石盖,下有黄金一釜,中有丹 , 曰:“孝子郭巨,黄金一斧,以用赐汝。”于是名震天下。

    ——干宝《搜神记》

    【注】①鸡骨支床:形容非常消瘦。②数(shuò):多次、屡次。③生孝:指恪守丧礼礼制,只能尽哀之形的做法。④死孝:指居丧尽哀之实,几近于死的孝行。⑤佣赁(lìn):以劳力换钱,即打工。⑥馔(zhuàn):食物。⑦丹:红色的。

    1. (1) 解释下列句子划线的词

      ①卿数王、和不       ②神气不

      ③巨念与儿妨       ④中有丹

    2. (2) 下列各句中虚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时习之(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却”) B . 和峤生孝(以为、认为) C . 王戎虽不备礼,哀毁骨立(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却”) D . 为师矣(介词,“凭借”)
    3. (3) 翻译下列句子。

      ①巨独与母居客舍,夫妇佣赁,以给公养。

      ②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③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 (4) 从【甲】、【乙】两文看,王戎和郭巨都孝顺,但在具体表现上有所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作简要评析。
七、<b >现代文阅读</b>
  • 1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日的春光

    冰心

        ①去年冬末,我给一位远方的朋友写信,曾说我要尽量地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今年北平的春天来得特别的晚,而且在还不知春在哪里的时候,抬头忽见黄尘中绿叶成阴,柳絮乱飞,才晓得在厚厚的尘沙黄幕之后,春还未曾露面,已悄悄的远去了。

        ②天下事都是如此——

        ③去年冬天是特别的冷,也显得特别的长。每天夜里,灯下孤坐,听着扑窗怒号的朔风,小楼震动,觉得身上心里,都没有一丝暖气。一冬来,一切的快乐、活泼、力量和生命,似乎都冻得蜷伏在每一个细胞的深处。我无聊地安慰自己说:“等着罢,冬天来了,春天还能很远么?”

        ④然而这狂风、大雪,冬天的行列,排得意外的长,似乎没有完尽的时候。有一天看见湖上冰软了,我的心顿然欢喜,说:“春天来了!”当天夜里,北风又卷起漫天匝地的黄沙,忿怒的扑着我的窗户,把我心中的春意又吹得四散。有一天看见柳梢嫩黄了,院里的桃花开了,可天刚刚过午,从东南的天边,顷刻布满了惨淡的黄云,跟着千枝风动,这刚放蕊的春英,又都埋罩在漠漠的黄尘里……

        ⑤九十天看看过尽——我不信了春天!

        ⑥几位朋友说:“到大觉寺看杏花去罢。”虽然我的心中始终未曾得到春的消息,却也跟着大家去了。到了管家岭,扑面的风尘里,几百棵杏树枝头,一望已尽是残花败蕊;转到了大工,向阳的山谷之中,还有几株盛开的红杏,然而盛开中气力已尽,不是那满树浓红、花蕊相间的情态了。

        ⑦我想,“春去了就去了罢!”归途中心里倒也坦然,这坦然中是三分悼惜,七分憎嫌,总之,我不信了春天。

        ⑧四月三十日的下午,有位朋友约我到挂甲屯吴家花园看海棠,“且喜天气晴明”——现在回想起来,那天是九十春光中惟一的春天——海棠花又是我所深爱的,就欣然地答应了。

        ⑨东坡恨海棠无香,我却以为若是香得不妙,宁可无香。我的院里栽了几棵丁香和珍珠梅,夏天还有玉簪,秋天还有菊花,栽后都很后悔。因为这些花香,都使我头痛,不能折来养在屋里。所以有香的花中,我只爱兰花、桂花、香豆花和玫瑰,无香的花中,海棠要算我最喜欢的了。

        ⑩海棠是浅浅的红,红得“乐而不淫”,淡淡的白,白得“哀而不伤”,又有满树的绿叶掩映着,秾纤适中,像一个天真、健美、欢悦的少女,同是造物者最得意的作品。

        ⑪斜阳里,我正对着那几树繁花坐下。

        ⑫春在眼前了!

        ⑬这四棵海棠在怀馨堂前,北边的那两棵较大,高出堂檐约五六尺。花后是响晴蔚蓝的天,淡淡的半圆的月,遥俯树梢。这四棵树上,有千千万万玲珑娇艳的花朵,乱哄哄地在繁枝上挤着开……

        ⑭看见过幼稚园放学没有?从小小的门里,挤着的跳出涌出使人眼花缭乱的一大群的快乐、活泼、力量和生命;这一大群跳着涌着的分散在极大的周围,在生的季候里定格为永远的春天!那在海棠枝上卖力的春,使我当时有同样的感觉。

        ⑮一春来,对于春的憎嫌,这时都消失了。喜悦地仰首,眼前是烂漫的春,骄奢的春,光艳的春——似乎春在九十日来无数的徘徊瞻顾,百就千拦,只为的是今日在此树枝头,快意恣情的一放!

        ⑯看得恰到好处,便辞谢了主人回来。这春天吞咽得口有余香!过了三四天,又有友人来约同去,我却回绝了。今年到处寻春,总是太晚,我知道那时若去,已是“落红万点愁如海”,春来萧索如斯,大不必去惹那如海的愁绪。

        ⑰虽然九十天中,只有一日的春光,而对于春天,似乎已得了酬报,不再怨恨憎嫌了。只是满意之余,还觉得有些遗憾,如同小孩子打架后相寻,大家忍不住回嗔作喜,却又不肯即时言归于好,只背着脸,低着头,撅着嘴说:“早知道你又来哄我找我,当初又何必把我冰在那里呢?”

    1. (1) 根据行文思路,将文中描摹的景象和作者的情感补充完整。

      景象:黄尘漠漠→→海棠怒放

      情感:盼望、失落→

    2. (2) 请从修辞及表达效果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
    3. (3) 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对“只有一日的春光”深感满意?
    4. (4) 本文第三小节以及下面的链接材料都写了北方的冬天,请分析两段文字中冬天特点及所要表达的情感上的不同。

      材料: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

      (《济南的冬天》)

  • 1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白心灵里的故乡

    车延高

        ①李白的故乡究竟在何处,这些年始终没有停止过纷争。

        ②故乡,其实就是一种回望,由现实里的无意触发,突然对自己最难忘最信赖最依靠的故土、故地、故人、故情产生一种意念性的向往。它是抽象的具体,又是具体的抽象。基于这点,我们可以大着胆子学着诗仙的狂放,喝下几杯酒,迈着醉步走进诗人心灵之门。这时,你就会发现诗人心灵的故乡是变化的、多样的、唯美的、抽象的。

        ③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从碎叶城到甘肃成纪,再折道四川江油,是十分漫长、艰难的跋涉过程。那时的李白太天真,懵懂的眼睛在有节律的马背上晃着。在没有驿道的沙漠、戈壁、野岭山道间,一行嗒嗒作响的马蹄,在白天和黑夜里骑着阳光和月色行走。就这样直到马蹄停在江油。回忆中,父母谈到了碎叶城,李白像听天书,那一段记忆是空白的,但他熟记着马蹄,熟记着马蹄踩踏疲劳和喘息时那种沉重的声音,记得马蹄后面的路弯弯曲曲,也记得马蹄前面的路曲曲弯弯。停下来歇息时母亲指着身后告诉他,马蹄的那一头是故乡!但那时的李白想:最后一个马蹄圆寂的地方,才是他今世的故乡。

        ④传说李白出生时,母亲梦见了太白金星,所以他名白字太白。夜空里的星宿与月亮本身就是神秘的默契者。所以李白一生爱月。月是他发酵灵魂的粬子,他一生爱月读月写月,留下了许多吟月歌月颂月的千古佳句。

        ⑤“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过去我只把它理解为诗人的一种思乡情怀,现在站在心灵的门槛上重新品读,才明白在诗人的灵魂最深处,明月和故乡是等量齐观不分伯仲的。在诗人的精神世界,一轮皓月是皎洁的,它高悬于黑夜,不因阴暗而玷污自己,不因孤独而放弃执着的操守。它高洁而不清高,有时一地清辉,有时平卧江湖之底,让居住莲花的清水磨洗出一个干净的灵魂。静影沉璧,是诗人生命的寄托和向往。

        ⑥因此,诗人在举头和低头之间,看到和想到的都是灵魂最后要归去的地方。最后当诗人的诗歌人生耗尽最后的灵感,才华和豪情开始憔悴。憔悴的身影已经引起了月光的同情和怜悯。他终于在采石矶将酒杯轻盈一掷,借着酒力腾身一跃,入水捉月去了。月没有拒绝他,随着光影一零乱,他去了最好的存放灵感和才华的地方,将自己的名和太白金星融为一体。

        ⑦“李白斗酒诗百篇”传为千古佳话,那是放大后的夸张。就李白的许多诗句看,诗人倘若喝得适量,酒入微醺,诗胆开张,真的是“口吐天上文”,“诗才比天高”。我们读几句诗人的诗胆被美酒浸泡之后,从白云为帘的天边摘来的句子,就有“句从天上落,人从帝乡来”的感觉。酒本身不能给诗人创造灵感,但他却在“酒后竞风采,三杯弄宝刀”的癫狂中放大了诗人的诗胆。所以,李白爱酒,“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已经爱到了错把酒香当故乡的境地。一旦喝到“三杯通大道”,就进入无意、忘我的境界,什么三纲五常、皇帝老子都去了九霄云外,这时的谪仙就有了“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霸气。想象和夸张伸拉出最大的张力,豪气贯于天地之间,如排山雪浪贯彩虹,大千世界浩荡联翩直扑眼底。这时,被称为诗仙的李白,端坐于酒香里,一叶轻舟,夹岸桃花,举杯邀月,“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⑧除了天空,人间最大莫过于土地。按照一脉相承的理念去想,在同根同宗的中国,其实远行的游子,无论走到哪里,脚下的土地就是故乡。

        ⑨“峨眉山月还送君,风吹西到长安陌。长安大道横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在诗人的想象里,峨眉山月和长安厚土、八百里秦川是横跨时空的画面组合。月光普照,使我们无论走到哪里举头都能望见故乡的明月;土地博大,任我们走到哪里脚下都踩着放大了的故土。诗句里,李白借物寓意,把广义的故乡交代得那么清楚。其实不论是现在落脚的土地,还是远在记忆深处的故乡,头顶一轮月,与脚下一片土,就是照临和被照临的关系。对于后面的每一个脚印来说,前一个脚印所站立过的地方都叫故土,当最后一个脚印把自己踩进泥土,就是生命的归宗。从这个意义上讲,土地是每个人永恒的故乡,而那些关于李白故乡究竟在何处的纷争来免显得有些浅薄和世俗。

    (节选自《新华文摘》2010年第五期,略有删改)

    1. (1) 文章第①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试简要说明。
    2. (2) 理解文中划线句的含意。

      ①一行嗒嗒作响的马蹄,在白天和黑夜里骑着阳光和月色行走。

      ②静影沉璧,是诗人生命的寄托和向往。

    3. (3) 文章第②段说“诗人心灵的故乡是变化的、多样的、唯美的、抽象的”,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李白心灵的故乡是变化的、多样的?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4. (4) 作者为什么说“那些关于李白故乡究竟在何处的纷争未免显得有些浅薄和世俗”?并且根据自己理解,谈谈你对于“故乡”的深刻认识。
八、<b >命题作文</b>
  • 13.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

    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

    却忽然忘了是怎么样的一个开始,

    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

    ——席慕蓉《青春》

    请以“启程”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3)书写3分,请认真书写。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