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12年湖北省鄂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更新时间:2017-11-27 浏览次数:749 类型:中考真卷
一、<b >积累运用</b>
  • 1. 各组词语中划线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 . 耗(è)     笑(shàn)       届(yìn)     不及防(cù) B . (kàn)   防(tí)         长(rǒng)    忧心忡(chōng) C . (xìn)    绊(jī)        藏(chǔ)     咬文字(jiáo) D . 首(qǐ)     睢(zì)        慰(jiè)      人听闻(hài)
  • 2. 下面各组词语字形无误的一项是(    )
    A . 媲美   荒谬   人迹罕至   一泄千里 B . 联袂   聒噪   顾名思意   孜孜不倦 C . 遒劲   亵渎   金榜题名   苦心孤诣 D . 娴熟   辍泣   万恶不赦   震耳欲聋
  • 3.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 “岁月如歌”毕业晚会上,看了他俩幽默搞笑的表演,老师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 B .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 学习围棋如果只看棋谱,不与高手交流,棋艺很难提高。 C . 最美女教师张丽莉,面对失控的公交车,她首当其冲 , 奋不顾身地推开了学生,自己却倒在了车轮下,失去了双腿。 D . 鄂州在建设园林城市过程中,因地制宜 , 开发了以洋澜湖、长江为代表的系列水系景观,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项是(    )
    A . 开展“爱我鄂州,传诵经典”端午诗文诵读活动,旨在以端午节为载体,发扬和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进一步提升鄂州人民的文化素质。 B . 人们乱砍滥伐、毁林造田、过度放牧,造成水土严重流失,使土地荒漠化情况日趋严重。 C . 语文课堂上,积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感悟能力和创新精神。 D . 夏季是肠道疾病的高发季节,因此,做好饮食卫生工作是目前我们的当务之急。
  • 5. 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我们是一列树,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的同伴都在吸露,都在玩凉凉的云,而我们呢?我们唯一的装饰,正如你所见的,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理解:这两个句子用拟人和反问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一列树的忧愁和失落。 B .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理解:这句话用拟人的修辞方法,体现了老城舒适温暖的特点,强调了冬天的老城带给人们的内心感受。 C .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理解:这两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出了地面的“街灯”与天上的“明星”交相辉映的美丽夜景。 D .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理解:这里用排比的手法,揭示了不同领域的民族脊梁,饱含激情地表达了对“脊梁”的歌颂和赞美。
  • 6. 古诗词名句填空
    1. (1) 更深月色半人家,。(刘方平《月夜》)
    2. (2) , 双袖龙钟泪不干。(岑参《逢入京使》)
    3. (3) 登临吴蜀横分地,。(陈与义《登岳阳楼(其一)》)
    4. (4) 李白在《行路难(其一)》里充分发挥浪漫主义的大胆想象并用典故来抒发希望重新被朝廷重用的句子:
    5. (5) 黑云压城城欲摧,。(李贺《雁门太守行》)
    6. (6) 《观书有感》这首诗中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的两句诗是:
    7. (7) 李清照的《武陵春》中,化虚为实,语意新奇,描摹愁思的绝妙佳句是:
    8. (8) 初中生活即将结束,同学们即将踏上新的人生征程,请从你所积累的古代诗歌中选两句体现积极进取精神的句子送给你的好朋友:
  • 7. (作者)的《水浒传》成功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豹子头”林冲、“”武松、“黑旋风”李逵等。小说还围绕人物被逼上梁山的过程,讲述了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如林冲,从误入白虎堂,到发配沧州,到风雪山神庙,到怒杀王伦,如鲁智深从拳打镇关西,到 , 到 , 到大闹野猪林。这些故事都脍炙人口。
  • 8. 端午节即将来临,老师将组织同学出两期以“走进端午节,感受传统文化”为主题的黑板报。每期由两个板块组成:“传统空间”“激情端午”。
    1. (1) 在“传统空间”板块,编辑者提供了以下两则材料,请从青少年角度概括其主要信息。

      【材料一】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积淀下来的丰厚遗产,蕴含着祖先的智慧和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目前,由于现代时尚对传统民俗的冲击,青少年对圣诞节等“洋节”津津乐道,而对端午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缺乏认知,缺乏热情。我们期待着广大青少年能借助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和喜爱,为中国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贡献自己的力量。

      项目

      【材料二】关于端午节、圣诞节的调查表

      节日

      认知程度

      热情程度

      老年人

      中年人

      青少年

      老年人

      中年人

      青少年

      端午节

      圣诞节

    2. (2) 在“激情端午”板块,一位同学饱含激情地写了下面的文字:

      它从汨罗江的波涛里悄然走来,几千年前的那朵浪花犹如一滴水彩,把中华大地染成粽叶式的青绿,从此每一条河川都回荡着振聋发聩的呐喊,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亘古不变的艾香。

      一位同学读了这段文字,想根据其内容撰写一副对联,请为他补写出下联。

      上联:插艾叶清香缕缕飘九州

      下联:

二、<b >现代文阅读</b>
  • 9. 阅读《昆虫的拟态》(节选)完成各题:

    昆虫的拟态

        为了获得生存的机会,各种形态的昆虫伪装成自然界里的万物,隐蔽自己,吓跑敌人,或者方便自身取食,这就是昆虫的拟态。

        自然界里昆虫的拟态类型很多,主要有贝茨氏拟态、米勒式拟态以及进攻性拟态等几种类型。

        1862年,英国博物学家H•W•贝茨在研究蝴蝶时提出的可食性物种模拟有毒、有刺或味道不佳的不可食物种的拟态现象。贝茨氏拟态中的被拟者分布广、数量众多、显眼并具有不可食性或其他保护方式。拟者和被拟者经常生活在同一地区和时间,这样捕食者便难以将两者分清。

        米勒氏拟态是两种具有警戒色的不可食物种互相模拟的拟态现象。1878年,由德国动物学家弗里兹•米勒提出,故名。比如,蜜蜂和黄蜂之间彼此相似。米勒解释说,因鸟类必须通过亲身尝试才能得知某种昆虫不适口,几种均不适口的昆虫形色相似,这样鸟类一旦吃到一种不适口的昆虫,另一种具有类似形态的不适口昆虫也不会再遭到捕猎,从而有效地降低了死亡率。

        进攻性拟态就是模仿其他生物以便于接近进攻对象的拟态。例如螳螂会模拟兰花或者其他花朵的样子,待昆虫大摇大摆飞来采蜜或者停留的时候把它吃掉,而这个被吃掉的虫子到死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怎么死的。螳螂的模拟水平之高,可见一斑。

    1. (1) 结合文章内容,用简练的语言给“昆虫拟态”下定义。
    2. (2) 根据文章内容判断下面材料介绍的昆虫拟态属于哪一种类型,并结合材料内容简要说明理由。

      【材料】有一种雌性萤火虫能够模拟多达11种萤火虫的发光方式,利用这种光亮来吸引前来求偶的其他种类的雄性萤火虫上钩,然后大口吃掉。

  • 10.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各题:

        唐诗中常常提到大江大河、高山平原,因为唐诗主要是中国北方文化发展到极盛时期的诗,所以要写就写高山大河,所以宋词多半是小桥流水,唐诗多半是高山大河。中国文学写高山大河写得最好的作品,我敢说至今没有超过唐诗的。比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豪情雄壮,比如“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比如“白日依山尽”,“大漠孤烟直”,“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比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比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都力量充沛得很,生命强健得很。长江、黄河、高山、大川、太阳、月亮,唐诗就是想来一个惊天动地,就是想贯通宇宙生命之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这个风烟,大气得不得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天姥连天向天横”,这个“上青天”、“向天横”都是直上直下将人的生命与宇宙生命相贯通。盛唐诗人、宰相张说大书诗人王湾的诗于政事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正是代表唐人的审美意识:天地之大美、自然之伟观﹣﹣黎明、春天、新年,一齐来到人间,使人间成为美好的存在。“生”字、“入”字,热情奔放,是生命化的大自然。天行健,生命刚健、积极有为,迎向清新与博大。

    (王晓明《唐诗是早晨,不是下午茶》)(节选)

    1. (1) 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文字的主要内容。
    2. (2) 原文标题是“唐诗是早晨,不是下午茶”,从文中可以看出唐诗具有怎样的“早晨”特点。
    3. (3) 结合文中的认识:“唐诗就是想来一个惊天动地,就是想贯通宇宙生命之气。”请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句为例,谈谈你的理解赏析。
  • 11. 阅读《春卷》一文完成各题。

    春卷

    舒婷

        春卷的普及范围是这样狭小,只有闽南人心领神会。厦门和泉州虽同属闽南,春卷体系又有不同,一直在相互较力,裁判公婆各执一词,于是各自发展得越加精美考究。

        即使在厦门工作好几年的外地人,也未必能吃上正宗春卷。隆冬时节大街上小吃摊都有的卖,仿佛挺大众化的。其实萝卜与萝卜须,吃起来毕竟有很大区别

        有稀客至,北方人往往包饺子待客,而南方人就做春卷吗?也不。即使上宾有如总统,春卷也不肯招之即来。首先要看季节,最好是春节前后。过了清明,许多种原材料都走味,例如海蛎已破肚,吃起来满嘴腥。第二要有充足的时间备料。由于刀工要求特别细致,所以第三还要有好心情。当然不必像写诗那么虔诚,但至少不要失魂落魄到将手指头切下来。

        霜降以后,春卷的主力军纷纷亮相。但是,抹春卷的平底锅还未支起来;秋阳熙熙,小巷人家屋顶尚未晾出一簸簸海苔来。这时候的包菜尚有“骨”,熬不糜;红萝卜皱皱的,还未发育得皮亮心脆;海蛎还未接到春雨,不够肥嫩。总之,锣鼓渐密,帘幕欲卷,嗜春卷的人食指微动,可主角绝不苟且,只待一声嘹亮

        终于翡翠般的豌豆角上市了,芫荽肥头大耳,街上抹春卷皮的小摊排起了长龙。主妇们从市场回家,倾起一边身子走路﹣﹣菜篮子那个重呀!

        五花肉切成丝炒熟;豆干切成丝炒黄;包菜、大蒜、豌豆角、红萝卜、香菇、冬笋各切成丝炒熟,拌在一起,加上鲜虾仁、海蛎、鳊鱼丝、豆干丝、肉丝,煸透,一起装在大锅里文火慢煨。

        这是主题,桌上还有不少文章。

        春卷皮也是街上买的,要摊得纸一样薄,还要柔韧,不容易破。把春卷皮摊平桌上,抹上辣椒,往一边铺张脱过水的香菜叶,撒上絮好油酥过的海苔,将上述焖菜挤出汤水堆成长形,再撒上蒜白丝、芫荽、蛋皮、贡糖末,卷起来就是春卷,初涉此道的人往往口不停地问先怎么啦再怎么啦,延误时机,菜汁渗透皮,最后溃不成卷。孩子则由于贪心,什么都多多地加,大人只好再帮垫一张皮。因此鲁迅的文章里说厦门人吃的春卷小枕头一般。

        曾经到一个外地驻厦门办事处去玩。那儿几个巧媳妇雄心勃勃想偷艺,要做春卷,取出纸笔,要我一一列账备料。我如数写完,她们面面相觑,无人敢接。再去时,她们得意洋洋留我午饭,说是今天有春卷。我一看,原来是厚厚的烙饼夹豆芽菜,想想也没错,这也叫春饼,福州式的。

        春卷在厦门,好比恋爱时期,面皮之嫩,如履薄冰;做工之细,犹似揣慕恋人心理;择料之精,丝毫不敢马虎,甜酸香辣莫辨,惊诧忧喜交织其中。到了泉州,进入婚娶阶段,蔬菜类炖烂是主食,虾、蛋海蛎、鳊鱼等精品却另盘装起,优越条件均陈列桌上,取舍分明,心中有数。流传到福州,已是婚后的惨淡经营,草草收兵,锅盔夹豆芽,粗饱。

        做春卷是闽南许多家庭的传统节目(传统闽南家庭的家务多由女性承担).小时候因为要帮忙择菜,锉萝卜丝,将大好的假期花在伺候此物真是不值,下定决心讨厌它。我大姨妈是此中高手,由她主持春卷大战,我们偷懒不得。大姨妈的“春卷情结”影响了我们,除夕晚上,我们几个孩子无一不是因为吃多了春卷而半夜起来灌醋揉肚子。

        每每发誓,轮到我当家,再不许问津春卷。

        不料我公公、丈夫、儿子都是死不悔改的春卷迷。今年刚刚入冬,儿子就计较着:“妈妈,今年我又大了一岁,春卷可以吃四个吧?”丈夫含蓄,只问我要不要他帮拎菜篮子。公公寡言,但春卷上桌,他的饭量增了一倍。只好重拾旧河山,把老节目传统下来

        幸亏我没有女儿。

        可惜我没有女儿。

    1. (1) 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第2段萝卜和萝卜须的比较,形象地说明精心制作的正宗厦门春卷和小吃摊上所售的春卷有天壤之别,渗透了作者对正宗春卷的喜爱和自豪之情。 B . 第4段“锣鼓渐密”“帘幕欲卷”“食指微动”等词语的运用细致地描写了大家对春卷的极度期待。而“绝不苟且”则形象地写出了豌豆角等主角千呼万唤的情态。 C . 第13段把春卷比喻成旧河山,制作春卷比作老节目,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制作春卷在作者心目中地位之隆重。表达出作者对春卷欲罢不能的复杂情感。 D . “传统”一词本是名词,而在第13段作者用作动词,一语双关,既体现了作者延续制作春卷的老节目,又暗示制作春卷是大家引以为豪的饮食传统。
    2. (2) 作者第二段说,即使在厦门工作了好几年的外地人“也未必能吃上正宗春卷”。结合文章,概括其中原因。
    3. (3) 作者在文章结尾庆幸“幸亏我没有女儿”却又叹息“可惜我没有女儿”,这份感叹矛盾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 (4) 正如《端午的鸭蛋》《春酒》等,舒婷笔下的春卷极富人情味,它们都是“舌尖上的感动”。有人说这份感动源于美食中凝聚的情感。请结合文章和自己的生活体验,从某一情感角度谈谈自己的感悟。
三、<b >古诗文阅读</b>
  • 12. 阅读苏轼的《浣溪沙》完成各题。

    浣溪沙

    苏轼

    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1. (1) 词的上阕描写了哪些景象?
    2. (2)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 13. 阅读韩愈的《马说》完成各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1.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执策而之曰

      求其能千里也

      之不以其道

      ④才美不外

    2.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14. 阅读《纯孝之报》,完成各题。

        吴郡陈遗,家至孝。母好食铛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即日便征。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多饥死 , 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为纯孝之报也。

    【注】①铛(chēng):平底浅锅。②贮录:储存,收存。③遗(wèi):给予。④袁府君:袁山松,晋朝吴郡太守,孙恩攻沪渎,袁山松固守,城陷而死。⑤未展:来不及。

    1.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盗窃乱贼而不作 B . 肉食者谋之 C .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D . 或异二者之为
    2. (2)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诵节奏。(限标四处)

      战于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多饥死

    3. (3) 读了陈遗的孝行故事,你有怎样的感悟?用一句话概括你受到的启发。
  • 15. 茫茫人海,难得一面之缘,同窗同学又何尝不是缘?缘渗透于生活。收藏家讲究眼缘,与人相处常说人缘,成功也要机缘……

    “缘”字也许引发了你许多感叹,给你带来了许多联想。请你以“缘”为题写一篇作文。可以叙写经历见闻,也可以发表议论见解。但不必面面俱到。

    要求:(1)角度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2)不得抄袭(3)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4)不少于6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