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文地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

更新时间:2021-03-08 浏览次数:151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 1.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如图是其曲折发展示意图,F1是它发展的动力,F2是它发展的阻力。下列哪一事件客观上减小了F2。(     )

    A .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B .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C . 国民党发动内战 D . 官僚资本主义的形成
  • 2. 1923年,胡适撰文说:“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它表示轻视或戏侮态度。”这个“名词”应该是(     )
    A . 变法 B . 科学 C . 民主 D . 革命
  • 3. 下列历史事件的发生地,按“东南西北”的地理方位排序正确的是(    )

    ①中国同盟会成立    ②国民党一大召开    ③长征会宁会师    ④袁世凯就任大总统

    A . ②①③④ B . ①②③④ C . ③①②④ D . ①③②④
  • 4. “这场运动使得中国共产党开始拥有完全在其控制之下的武装力量,它是共产党武力夺取政权的开端”。“这场运动”是指(     )
    A . 武昌起义 B . 北伐战争 C . 南昌起义 D . 秋收起义
  • 5. 历史选择的关口,往往会召集会议,解决遇到的重大问题。以下对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八七会议和七届二中全会的比较正确的是(     )
    A . 都为中国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 B . 都标志着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C . 都是为了总结革命失败的教训 D . 都是在革命过程中召开的紧急会议
  • 6. 20世纪40年代上海的英文刊物《密勒士评论报》曾写到:“(中国)内战战场的真正分界,是在这样两种不同的地区中间:一种是农民给自己种地,另一种是农民给地主种地”,这“不但决定国共两党的前途,而且将决定这个国家的命运”。此处强调的是(     )
    A . 土地革命的必要性 B . 国共合作的必要性 C . 土地改革的重要性 D . 内战胜利的可能性
  • 7. (2017·浙江模拟) 《古城新情调》一文写道:解放就是光明的到来,解放亦是生活的向上,王府百货店挂起了庆祝和平解放的大标语。与文中情景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 淮海战役胜利 B . 辽沈战役胜利 C . 渡江战役胜利 D . 平津战役胜利
  • 8. 右边是原南京总统府蒋介石办公桌的台历,透过历史的尘埃,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天 ( )

    A . 北伐军打败军阀孙传芳 B . 日本宣布了无条件投降 C . 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 D . 祖国大陆实现全部解放
  • 9. 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运动、人民解放战争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满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和南京政府的反动统治相继被推翻。关于这三次民主革命高潮的说法,根本一致的是(     )
    A . 革命对象与领导阶级 B . 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  C . 领导阶级和革命前途 D . 革命结果和指导思想
  • 10. 中共中央驻地在近代曾发生过下述变化:上海→瑞金→延安→西柏坡→北平。这一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

    ①从上海到瑞金,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

    ②从瑞金到延安,有利于国内战争向民族战争的转变

    ③从延安到西柏坡,反映了解放战争形势的变化

    ④从西柏坡到北平,反映了工作重心由城市到乡村的转变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③④
二、非选择题
  • 11. 行为判断题
    1. (1) 一位著名记者曾在1938年游历德国后发了一篇《德国进攻波兰,二战爆发》的报道。

      判断: 。理由:

    2. (2) 1919年北大学生聚在未名湖畔激愤地议论着巴黎和会所签订的《九国公约》对中国的影响。

      判断: 。理由:

    3. (3) 今年是辛亥革命爆发110周年。小王建议父母去武汉或南京参观辛亥革命遗址。

      判断: 。理由:

  • 12. 习近平主席说“战争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人更好认识和平的珍贵”。以下是某校九年级历史兴趣小组同学收集的资料,请你运用所学知识一起参与。
    材料一:

    材料二:该兴趣小组同学摘录了当时中国共产党的一些文件内容:

    摘录1:党的策略路线,是在发动、团结与组织全中国、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主要的敌人——

    日本帝国主义与卖国贼头子蒋介石……

    ——摘自1935年12月《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

    摘录2:在日本帝国主义继续进攻,全国民族革命运动继续发展的条件下……我们的总方针应是……一方面继续揭破他们的每一退让、妥协,丧权辱国的言论与行动,另一方面要向他们提议与要求建立抗日的统一战线,订立抗日的协定。

    ——摘自1936年9月1日《中央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

    摘录3:根据资产阶级及国民党内部开始向着抗日救国方向的变化,本党从一九三六年八月印发了《致国民党书》,提出了为“统一的民主共和国”而斗争的总目标。在这一总目标下,我们主张“联蒋抗日”。                 

    ——摘自1937年4月15日《中央委员会告全党同志书》

    材料三:二战中,中国从世界政治舞台的边缘跃入中心地带,抓住了机遇,参与战后国际秩序的构建并在其中获得了重要地位。

    ——摘自王建朗《从世界秩序的变迁中观察中国》

    1. (1) 根据材料一年代尺在a处填上最恰当的内容。并根据材料说说你获取的信息有哪些?。
    2. (2) 比较摘录1、2、3,请说说中国共产党的策略有何变化,并分析其转变的客观原因。
    3. (3) 请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两例史实依据。
  • 13. 中国近现代史上,中国人民为“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进行了不断的探索。

    1. (1) 1912年走西方的路是指走什么路?并谈谈你对图中“走俄国人的路”的理解。
    2. (2) 阐述《共产党宣言》中译本的公开出版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关系。
    3. (3) 将E处代表的历史事件补充完整,并说明该事件对“走自己的路”的影响。
    4. (4)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领导人民在改革开放过程开辟了一条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请把答案写进D空

      格内。  你从A-D的道路探索还获得了什么启示?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