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地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天津市部分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期末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1-03-11 浏览次数:199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
  • 1. 读太阳系八大行星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 (1) 图中表示地球的是(   )
      A . B . C . D .
    2. (2) 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中唯一被液态水所覆盖的星球,使地球上的水主要以液态形式存在的根本原因是(   )
      A .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 B . 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 C . 八大行星绕日公转,互不干扰 D . 地球有大气包围
  • 2. 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很大,当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冲入地球大气层,与稀薄的大气层摩擦碰撞,会出现美丽的极光现象。读图完成问题。关于极光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极光现象是太阳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B . 极光现象是太阳活动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 C . 极光现象是太阳活动对地球磁场的影响 D . 极光现象在地球上任何地区均可见
  • 3. 下图表示地球上部分生物类型出现的时间范围,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物种越多。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1) 下列生物中,出现最早的是(   )
      A . 爬行类 B . 鸟类 C . 两栖类 D . 鱼类
    2. (2) 盛极一时的恐龙突然从地球上销声匿迹的地质历史时期是(   )
      A . 古生代寒武纪 B . 古生代末期 C . 中生代末期 D . 新生代
  • 4. (2019高一上·汉中期中) 《齐民要术》中有文字记载:“凡五果,花盛时遭霜,则无子。常预于园中,往往贮恶草生粪。天雨新晴,北风寒切,是夜必霜,此时放火做煴(无焰的微火),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下图是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1) 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是(   )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②→④→③
    2. (2) “放火做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是因为“烟气”可以(   )
      A . 吸收大气逆辐射,增加地面温度 B . 反射大气逆辐射,增加大气温度 C . 阻挡冷空气南下,防止冻害发生 D . 吸收地面辐射,增加大气逆辐射
  • 5. 读下列四幅地貌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1. (1) 图中所示景观,属于喀斯特地貌的是(   )
      A . B . C . D .
    2. (2) 丁地貌景观主要分布于(   )
      A . 河流入海口附近 B . 溶洞集中分布地区 C . 河流出山口附近 D . 干旱沙漠广布地区
  • 6. 读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水循环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 (1) "云气西行,云云然,冬夏不辍;水泉东流,日夜不休,上不竭,下不满……"(《吕氏春秋·国道》),这段文字涉及的水循环的环节主要是( )
      A . ①②④ B . ③⑤⑥ C . ④⑤⑥ D . ⑤⑥⑦
    2. (2) 下列关于水循环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使水呈三态变化 B . 使海平面不断上升 C . 加速陆地冰川融化 D . 使陆地水资源不断更新
  • 7. 读海水表层平均温度和盐度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 (1) 影响图中海水表层水温分布规律的因素是(   )
      A . 太阳辐射 B . 海底地形 C . 陆地径流 D . 海水密度
    2. (2) 关于表层海水平均盐度的纬度分布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
      A .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B . 从赤道向两极呈马蹄形分布 C . 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逐渐降低 D . 从副热带向两极递减
  • 8. 波浪能是指海洋表面波浪所具有的动能和势能,它是由风把能量传递给海洋而产生的。目前利用波浪能的主要方式是发电,下图是我国东海某海域不同方向波浪能占总波浪能的比例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1) 该海域波浪能最丰富的季节是(   )
      A . 春季 B . 夏季 C . 秋季 D . 冬季
    2. (2) 与渤海北部海域相比,该海域波浪能开发的有利条件是(   )
      A . 海域深度小 B . 离陆地更近 C . 海域不封冻 D . 消费市场近
  • 9.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 (1) 图中能反映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有(   )
      A . 成土母质、气候、生物 B . 时间、人类活动、气候 C . 地形、人类活动、气候 D . 太阳辐射、成土母质、生物
    2. (2) 土壤形成发育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
      A . 成土母质 B . 地形 C . 气候 D . 生物
    3. (3) 如果图中该地植被为春夏长叶、冬季落叶的乔木组成的森林植被,则图示地区可能为(   )
      A . 热带干旱区 B . 亚热带湿润区 C . 温带湿润、半湿润区 D . 寒带湿润区
  • 10.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 (1) 图中所示自然灾害是(   )
      A . 滑坡 B . 泥石流 C . 洪涝 D . 地震
    2. (2) 该种自然灾害发生时的避防措施叙述正确的是(   )

      ①该种灾害发生时,应设法从房屋里跑到开阔地带并迅速转移到高处

      ②该种灾害发生时,要勇于到室内救出被困人员,并抢救一些易于携带的物资

      ③不要顺沟谷方向往上游或下游逃生,要向两边的山坡上面逃生

      ④千万不可在发生该种灾害的沟谷中横渡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二、综合题
  • 11. 结合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地球圈层结构局部图。

    材料二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北京时间10月30日19时51分,爱琴海海域希腊佐泽卡尼索斯群岛发生6.9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6.5千米。由于地震发生在爱琴海海域,导致土耳其与希腊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强震还一度引发小型海啸,使沿海城市很快出现海水倒灌,街道瞬间被海水淹没,让人心惊胆战…。

    1. (1) 材料一中①、②两层构成地壳,请简要说明地壳的组成和特征。
    2. (2) 材料一中③是界面,请描述地震波在经过该界面时传播速度的变化特点。
    3. (3) 材料二中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球内部三大圈层的哪个圈层。
    4. (4) 根据材料二中震源位置,判断此次地震所属的地震带是哪个?
  • 12. 某同学利用自己制作的学具(左图),在教室中模拟演示“热力环流”过程。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开始前(左图),学生观察到学具中间悬挂的锡纸条没有明显的水平摆动。实验开始后,学生点燃蜡烛,并在纸杯中放入冰块,逐渐观察到两张锡纸条有明显的摆动(右图)。多次重复实验,学生发现结果相同。

    1. (1) 该实验结果可以说明
    2. (2) 依据左图、右图及实验过程,请在下图中连续绘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并在环节3中标出近地面气压状况。

    3. (3) 为了更好地观察到实验现象,参与实验的学生想让锡纸条的摆动幅度更大,请提出你的建议。
  • 13. 读"影响中国的台风路径及西太平洋沿岸主要渔场、盐场、海水淡化厂、潮汐电站、洋流分布图",回答问题。

    1. (1) 据图写出影响我国台风的源地。
    2. (2) 台风三条路径中,能缓解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的是路径。监测台风的移动路径,可以借助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3. (3) 台风是一种破坏力很强的气象灾害,其破坏力是由等因素决定的。
    4. (4) 据图,举例说明海水性质和海水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各举一例。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