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思想政治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北京市中央美术学院附属实验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

更新时间:2021-02-24 浏览次数:118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
  • 1. 2020年是恩格斯诞辰200周年。这位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和马克思一起为批判旧世界、创造新世界,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类争取解放的斗争,提供了最强大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恩格斯的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    )

    ①参与创立和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②参与创立和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③参与创立和丰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④独立完成了《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

    A .   ①②④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②③④
  • 2. 恩格斯指出:“正像在18世纪的法国一样,19世纪的德国,哲学革命也做了政治崩溃的前导。”这说明(    )
    A . 反映时代历史任务和客观要求的哲学对社会变革起巨大作用 B . 任何哲学都对社会变革起积极作用 C . 哲学推动时代步伐,决定历史进程 D . 德国古典哲学的产生,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
  • 3. 党的十九大部署今后中国的发展有三个阶段战略部署

    每一阶段性任务的完成( )

    A . 将为新的发展奠定基础,开辟道路 B . 体现了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C . 不断证明我们已经完整地把握了客观真理 D . 说明现代化进程取决于中央的部署与决心
  • 4.     2020年,新冠肺炎在世界蔓延,给全球经济、社会生活带来深刻影响:不少企业停工停产,旅游等服务业受到严重冲击;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不断出现,社会面貌加速改变。回答第下列小题

    1. (1) 针对新型冠状病毒在世界范围的肆虐,我国政府出台减税降费政策、财政贴息政策,为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专项贷款提供贴息支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助力企业稳产保供。其唯物史观依据是(    )

      ①主观符合客观,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调整经济政策有利于推动生产力发展

      ③推动生产发展以筑牢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④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改革、建设成功的重要保证

      A . ①③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①④
    2. (2) 为丰富疫情防控期间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文化和旅游部迅速调集整合数字文化资源,推出“在线图书馆”“在线博物馆”“在线剧院”等专题。这说明文化和旅游部(    )

      ①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

      ②促进文化传播方式创新 

      ③促进文化内容创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 

      ④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

      A . ③④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①②
    3. (3) 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一位全国人大代表建议:促进中西医协调发展,把中医药文化纳入国民教育系统。若把中医药文化纳入国民教育系统,有利于(    )
      A . 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B . 发挥传统文化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作用 C . 促进文化交流,实现对中医药文化的批判继承 D . 在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中实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 5.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不仅能够促进京津冀三地相互融合.协同发展,而且将带动北方辽阔腹地发展。这说明
    A . 事物之间都是普遍联系.相互决定的 B . 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人们的需要创造联系 C . 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构成事物的变化发展 D . 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 6. 两千多年前,我国有个叫公孙龙的思想家牵着一匹马出关。守关的士兵对他说:“法令规定不能带马出关。”公孙龙回答:“我牵的是白马,不是马,白马非马。”“白马非马”论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A .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B .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 .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D .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方面的关系
  • 7. 有人说,“1+1=2”是数学,“1+1>2”是哲学。从哲学视角理解“1+1>2”,其合理解释是(    )
    A . 用系统优化的方法,能使各要素的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B . 组织协调好已有的要素,能使整体的功能得到更大的发挥 C . 用批判性思维怀疑一切、推翻一切,可以开拓出崭新境界 D . 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创新推动人类思维的发展
  • 8. 青年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从哲学上看,强调青年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是因为
    A . 一切工作都应该从正确的价值观出发 B . 价值判断是在价值选择的基础上作出的 C . 价值观对人生实践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D . 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 9. 油画作品《父亲》曾获得全国青年美展一等奖。在一个阴雨绵绵、非常寒冷的大年三十,作者看到一个农民在路边公共厕所掏粪。这份辛勤劳作的情景令他震撼、难以忘怀,他深深感到农民的辛劳和伟大,锁定了该画作的题材一一农民。这表明在艺术创作中( )

    ①深入社会生活是发现和创造价值的根本途径

    ②价值观是衡量价值判断正确与否的尺度

    ③正确的价值判断以正确的价值选择为基础

    ④只有确立正确的价值观才能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10. 毛泽东说:“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这告诫我们(    )

    ①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②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③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自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 

    ④人民群众的评价是判断领导工作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A . ②③ B . ①③ C . ③④ D . ①④
  • 11. 林语堂说:“人生在世,幼时以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以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人在一生中思想上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是因为
    A . 个人的认识具有无限性 B . 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C . 个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 D . 作为认识基础的灵感稍纵即逝
  • 12. 中国人的文化自信经历了从自满自足到失落回归的漫长曲折过程。当前,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不断提升。以下做法能展示我国文化自信的是(    )

    ①南京夫子庙举行祭孔大典纪念孔子诞辰

    ②《故宫营建六百年》出版,讲述了从元明两朝建城开始到宫殿落成的营建历史

    ③某地花费巨资仿建古城风貌打造城市名片

    ④某地以国外城市名字为新建道路命名提升品质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13. 漫画“低头族”讽刺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人(    )

    A . 囫囵吞枣,没有坚持辩证否定观 B . 急功近利,没有注重量的积累 C . 墨守成规,没有坚持发展的观点 D . 主次不分,没有抓住主要矛盾
  • 14. 人的头脑不是一间装知识的仓库,而是一座生产知识的工厂。从哲学上看,这一说法强调了
    A . 意识依赖于物质 B .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C . 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 D . 主观同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15. 近年来,人们感觉“西红柿没有以前的味儿了”。经科研人员研究发现,这是由于在现代育种过程中过于注重产量、外观等方面,从而导致控制风味品质的部分基因位点丢失,造成13种风味物质含量显著降低,最终使得西红柿口感下降。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
    A .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 . 坚持适度的原则,防止质变的发生 C . 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D . 正确把握事物的偶然联系,提高基因的准确性
  • 16. “人不信于一时,则不信于一世”。诚信并不遥远,诚信就在身边,实践每一句诺言,不迟到,不说空话,不作弊,让诚信融入我们的学习,让诚信渗入我们的生活。培育和践行诚信意识的哲学依据是(    )

    ①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②正确的价值观规定个人沿正确人生道路走向成功 

    ③价值观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和生活方式 

    ④诚信的人是一定能实现人生目标的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17. 对待转基因食品,人们的态度俨然分成了两派,双方争执不下,互不相让。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利弊,现在科学家似乎也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这使得围绕转基因食品的争论也一直持续不断。争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①有用与无用因人而异,没有判断的客观标准②对事物的认识受主体差异的影响

    ③认识对象的本质的暴露与展现有一个过程④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相互包含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③
  • 18. 下表为“算”出来的成功:

    条件

    成功率

    算式一

    做一件事的成功率假设仅为1%,反复尝试100次,至少成功一次的概率是多少

    概率为63%

    算式二

    假如你现在的能力是“1”,每天多努力1%,或者懈怠1%,坚持一年后会怎样

    1.01365≈37.7834

    0.99365≈0.0255

    算式三

    一个人分管的工作,质量能达到90%的标准已经很不错。如若有5道程序,最终标准会是多少

    90%5≈59%

    人们在生活中向往成功,渴望事业能有所建树,最终实现人生价值。上表中“算”出来的成功给人们的启示有(    )

    ①重视量的积累,脚踏实地,持之以恒,从身边点滴小事做起

    ②看问题要一分为二,失败向成功的转化取决于个人的选择

    ③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在辩证否定的过程中促进新事物成长

    ④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要充分重视部分的作用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④ D . ③④
  • 19. 王夫之说:“静者静也,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下列观点与之相同的是
    A . 飞矢不动 B .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C . 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 D .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 20. 哲学研究的问题很多,其中存在着贯穿哲学发展始终、并且将不同的哲学区别开来的问题,就是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是指(    )
    A .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问题 B . 思维和存在谁为本原的问题 C . 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D .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 21. 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力推动着社会发展。互联网真正让世界变成了地球村,让国际社会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互联网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进一步佐证了

    ①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创造事物之间的联系

    ②人们能够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③人为事物的联系因具有“人化”的特点而具有主观性

    ④联系具有普遍性,万事万物之间的联系多种多样

    A . ①③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22. 《山海经》中追日的“夸父”,《淮南子》中射日的“后羿”,《西游记》中七十二变的“孙悟空”和《聊斋志异》中一个个善良的“狐仙”,这些虚构的形象在现实生活中都有其“原型”。这是因为

    ①意识本质上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②意识能够在反映现实世界基础上创造幻想的世界

    ③观念中的形象并不需要现实的依据

    ④观念中的形象并不是人脑的加工的产物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23.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文章指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一种认识正确与否,只能由实践来检验。这是因为(    )
    A .   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B . 实践处在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 C . 实践的主体是人民 D . 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 24.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领导干部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这是因为

    ①哲学智慧是在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产生的

    ②真正的哲学能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④哲学能把握时代的脉搏,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 25.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72小时的气象预报可以和25年前36小时的气象预报一样可靠。但由于受天气状况原始数据、计算手段、分析能力等条件的限制,气象预报难以避免误差。在这个意义上,天气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 (1) 随着气象预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能够作出更精确和更长期的气象预报,其哲学依据是

      ①大气运动尽管复杂,但有规律并可以被认识        

      ②大气运动的偶然性逐渐向有规律的必然性转化

      ③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认识这些规律的能力不断提高

      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使人们完全掌握大气运动的规律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①④
    2. (2) “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此论断给我们的启示是,自然现象的无限复杂性决定了

      ①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             ②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成分

      ③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             ④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③
  • 2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工作作风,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这对于确保党的群众路线全面贯彻执行,有效解决“四风一顽症”,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强调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是因为(    )
    A . 意识可以直接改造客观事物 B . 意识的能动性使事物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C . 只有正确的意识才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D . 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 27. 下图漫画(即使是不成熟的尝试,也胜于胎死腹中的策略)启示我们(    )

    ①如果缺乏敢闯敢试的精神就会一事无成

    ②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品格,高于认识

    ③实践探索中出现的失误总是宝贵的财富

    ④亲身参与实践而获得的直接经验最可靠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二、开放性试题
  •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自古以来,我国就不乏有“工匠精神”之人。古代的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原创之国、“匠品”出口国和匠人之国。如古代的瓷器、丝绸、茶叶、漆器、金银器、壁纸等产品都是世界各国王宫贵族和富裕阶层的宠儿。中国书法、中国画、雕塑、手工艺术品至今仍是世界各大博物馆引以为傲的镇馆宝藏。《梦溪笔谈》、《天工开物》、鲁班技艺,中国古代的能工巧匠无数,一直都在影响着世界!

    中央美术学院的校训是:尽精微、致广大。

     “致广大,而尽精微”,是出自《中庸》中的一句话。“广大”,是大志向、大格局、大视野、大情怀;“精微”,是从细微着手,专注,坚持,追求至美。只有二者兼具,才能登峰远望、知行合一。

    1. (1) 请结合我校校训,谈谈你对工匠精神的理解。
    2. (2) 请结合自己实际,谈谈怎样弘扬工匠精神与实现人生价值。
三、材料分析题
  • 29.     旅游是行走的文化体验,旅游是对自然和人文的认知,旅游是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

    中国人到欧美一些城市旅游,当地人会骄傲地说:“看,这里的建筑和200年前一样,几乎没有发生变化!”

    外国人到中国一些历史名城旅游,当地人会骄傲地说:“看,这里都是新建筑,20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同样都是介绍当地建筑,同样都是发自内心的骄傲,但为什么骄傲的内容却有很大不同?请从“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角度解释这一现象。

  • 30.     北京是历史名城,是新中国首都。北京正在展开发展新蓝图。

    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市进行过多次城市总体规划,其中在城市定位上具有代表性的是:

    时间

    规划文件

    城市定位

    1958年

    《北京市委关于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初步方案向中央的报告》

    北京不只是我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教育中心,而且还应迅速地把它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工业基地和科学的技术中心

    1983年

    《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

    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全国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

    2002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

    2017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北京城市战略定位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依据上述材料,谈谈北京城市定位变化给我们的哲学启示。

  •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康有为“文化复古主义”:中国立国数千年,礼仪纲纪,云为得失,皆奉孔子之经,若一弃之,则人皆无主,是非不知所定,进退不知所守,身无以为身,家无以为家,是天下大乱之道也。

    胡适“全盘西化”论:中国唯一的出路是自己认错,全心全意学习西方。我们必须承认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肯认错了,方肯死心塌地的去学人家。

    材料二  当前,国际上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经济、科技优势加紧文化输出,进行文化渗透,推行文化霸权,在这样的背景下要保持我国文化发展的自主性,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更加需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同时要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自觉”,处理外国文化的态度,要有广大的胸怀和对他人的理解,同时要对自己的文化懂得反思,明白它的来历,这样才能取长补短。

    1. (1) 请对上述观点予以评析。
    2. (2) 结合材料二,运用哲学与文化的知识,谈谈如何对待外来文化。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