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文地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嘉兴市2020-2021九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道德与...

更新时间:2021-03-03 浏览次数:432 类型:期末考试
一、 选择题。
  • 1. 状元实业家张謇认为“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对其中“国体之改革”理解正确的有(     )
    A . 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B . 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C . 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 D . 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 2. 1947年,毛泽东饱含激情地说:“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是指(     )
    A .   围攻中原解放区 B . 千里跃进大别山 C . 三大战役胜利 D . 渡江战役
  • 3. 红色城市见证革命历程。小丽同学拟设计一项红色研学活动,她选定的以下城市与研学内容搭配错误的是( )

    ①南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     ②延安——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③嘉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④遵义——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形成

    A . ①② B . ②④ C . ①③ D . ③④
  • 4. 揭示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历史事件存在内在联系的是( ) 

    ①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②辛亥革命的爆发与北洋军阀的统治

    ③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与二战的胜利

    ④九一八事变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③ D . ②④
  • 5. (2019九上·浙江期中) 二战中某国际文件指出:“罗斯福总统、蒋委员长、丘吉尔首相、偕同各该国军事与外交顾问人员在北非举行会议,业已完毕,兹发表概括之声明如下:三国军事方面人员关于今后对日作战计划,已获得一致意见……”该国际文件是(    )
    A . 《大西洋宪章》 B . 《波茨坦公告》 C . 《开罗宣言》 D . 《慕尼黑协定》
  • 6. 马克思说:“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多线’的进程,不同国家和地区在社会历史发展的道路上存在着多样化和超常规性”。对以下国家发展道路描述正确的是(    )

    ①俄国——十月革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②美国——罗斯福新政——成为现代资本主义制度的新模式

    ③印度——暴力不合作运动——取得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

    ④埃及——华夫脱运动——英国被迫有条件承认埃及独立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7. 统计图表能帮助我们分析历史。从下表中,我们通过分析得出的结论有(     )

    一战、二战情况比较表

    参战国(个)

    卷入人口(亿)

    参战人员(亿)

    伤亡人员(亿)

    直接经济损

    失(亿美元)

    一战

    30多

    15

    0.7

    0.3

    1805

    二战

    60多

    20

    1.1

    0.9

    40000

        ①中国直接参与了两次战争并赢得了民族解放 ②两次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灾难

        ③两次战争都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           ④和平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

    A . ①③ B . ③④ C . ①② D . ②④
  • 8. 比较法是学习历史与社会的重要学习方法。西安事变与重庆谈判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两者的相似之处有(     )

       ①都是民族前途面临抉择的关键时刻     ②共产党都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③国共两党达成了合作意向             ④促成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

    A . ③④ B . ①② C . ②④ D . ②③
  • 9. 电视剧《潜伏》中主人公余则成有一句台词“有一种胜利叫撤退,有一种失败叫占领”,下列典型历史事件中,最能反映这句台词的是(     )
    A . 重庆谈判 B . 台儿庄大捷 C . 转战陕北 D . 长征
  • 10. 塞尔维亚某城有一石碑,刻有“1914年6月28日,加夫里诺·普林西普在这里用他的子弹,表达了我们人民对暴虐的反抗和对自由的向往”,碑文记载事件直接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该事件是( )
    A . 凡尔登战役 B . 萨拉热窝事件 C . 德国突袭波兰 D . 珍珠港事件
  • 11. 20世纪早期,有一本杂志深受青年们的喜爱,是青年的“良师益友”。大家评价“青年得此,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这本杂志是(     )
    A .  《湘江评论》 B . 《申报》 C . 《新青年》 D . 《中外纪闻》
  • 12. 南京是中国近代历史的缩影,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屈辱与抗争。下列不是发生在南京的历史事件有( )
    A . 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仪式 B . 人民解放军占领总统府 C . 一•二八事变 D . 中国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二、 非选择题。
  • 13. 伟大的人民,伟大的力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闻前次四国会议时,本已决定德人在运东所得权利交由五国商量处置……再由五国交还我国而已。不知因何一变其形势也。更闻日本力争之理由无他……此皆我国民所不能承认者也。国亡无日,愿合我四万万众禁誓死图之!

    ——林长民《外交警报敬告国民》(中华民国八年五月二日)

    材料二:   华北有近百万农民参加解放军,东北解放区有160万人参军……1946年7月到1948年9月,山东有580万农民支援前线……在辽沈战投、平津战役和淮海战役中,有539万民工支前,并送了担架107700副,大车389820辆,牲畜1009300头,粮食9.5亿斤以及大量的其他物资。

    ——横自莫宏伟张成洁《新区农村的土地改革》

    材料三: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这一外交警报发出的缘由,并简述随后“我四万万众”是如何合力“誓死图之”的。
    2. (2) 依据材料二、三,说明人民群众为解放战争胜利所作的贡献
    3. (3)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人民的伟大之处。
  • 14.   2020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75周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1. (1) 写出图一中一战两大对峙集团的名称;图二反映的是二战前夕法西斯集团结成的邪恶轴心,写出其名称。
    2. (2) 面对共同的敌人,各国逐渐走向联合,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最终形成的标志是那一文件的签署?举两例史实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国是怎样在军事上互相配合的?
    3. (3) 结合罗斯福的话,说一说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什么贡献。请你谈一谈我国隆重纪念抗战胜利75周年的重大意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