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物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盐城盐都区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期中统...

更新时间:2021-02-22 浏览次数:150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选题
  • 1. (2017·苏州) 语音智能门禁系统能“辨音识人”,这主要是依据声音的(   )
    A . 音调 B . 响度 C . 音色 D . 频率
  • 2. 下列物体中属于光源的是(   )
    A . 绚丽的烟花 B . 中秋佳节,当空皓月 C . 璀璨的钻石 D . 夜晚,猫闪亮的眼睛
  • 3. 手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时,鼓声就消失了,其主要原因是(   )
    A . 手不能传播声音 B . 手吸收了声波 C . 手使鼓面停止了振动 D . 手把声音反射回去了
  • 4. 以下操作中,不能改变音调的是(   )
    A . 改变钢尺伸出桌面长度,再次拨动钢尺 B . 改变杯内水量,再次用湿手摩擦杯口 C . 改变用力大小,拨动同一根琴弦 D . 改变管内水量,再次对着试管口吹气
  • 5. 监考老师听到“现在开始分发试卷”的语音播报后开始分发试卷,说明(   )
    A .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B . 声音具有声能 C . 声音能传递信息 D .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 6. 超声波有着广泛的应用,利用超声波工作的是(   )
    A . 潜艇上的声呐系统 B . 地震预报 C . 电视遥控器 D . 验钞机
  • 7. 下列有关温度的数据中,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
    A . 人体的正常温度约37℃ B . 沸腾的食用油温度约100℃ C . 通常洗澡水的温度约80℃ D . 大丰地区夏季最高气温可达60℃
  • 8. 关于超市里的热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水产区鼓风机向地面吹风,加快了地面上水的蒸发 B . 碎冰撒在冻鱼上,是利用冰熔化时降温来保鲜 C . 向蔬菜上喷洒水雾既能为蔬菜补水又因为水蒸发吸热,有利于保存蔬菜 D . 保鲜膜包裹的蔬菜,减缓了水分的汽化
  • 9. 关于超市里的光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灯光下的绿叶蔬菜看上去绿油油的,是因为蔬菜吸收了绿光 B . 打开紫外灯消毒,能看见淡蓝色的紫外线 C . 红外探头是通过人体辐射的红外线来识别体温高的顾客 D . 多盏灯光的照射下,地面上几乎看不见人的影子,是因为光绕过了人体传播
  • 10. 关于水的三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水蒸气温度很高,小心烫伤 B . 极寒地区,水只能是固态 C . 寒冬,窗户上的白色冰晶是水凝固形成的 D . 0℃时冰、水、水蒸气都可能存在
  • 11. 下列关于“白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冰糕冒的“白气”和煮饭时锅中冒出的“白气”是同一种物态变化 B . 冬天呼吸产生的“白气”是水汽化形成的 C . 冰糕冒出的“白气”是冰糕升华形成的 D . 烧开水时,壶嘴喷出的“白气”是水蒸气
  • 12. 改变弦乐器弦的长度研究音调与长度的关系,以下采用同一研究方法的是(   )
    A . 抽气机将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出,研究真空能否传声 B . 将振动的音叉插入水中,研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C . 轻敲与重敲同一鼓面,研究响度的影响因素 D . 引入光线用来描述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
二、填空题
  • 13. 看电影《我和我的家乡》时,大家都把手机设置成静音,这是在处减弱噪声,配乐里嘹亮的唢呐声比低沉的鼓声高,声音是通过传到耳朵的。
  • 14. 放爆竹时先看到亮光,是因为光速比声速(快/慢),若看到亮光后0.5s听到爆竹在空中爆炸的声音,则人到爆炸点的距离约为(声速为340m/s),爆炸引起窗户玻璃振动,这说明声音具有
  • 15. 冬季汽车玻璃上极易出现白雾,这是现象,打开空调对着玻璃吹风,白雾很快消失,这是现象,为防止玻璃水冻结,常给汽车加玻璃水,是因为这种玻璃水的低。
  • 16. 网购方便生活,冰棍也能邮寄。商家在包裹中放入干冰保存冰棍,因为干冰需要热,冰棍表面的霜是水蒸气形成的。
  • 17. 光的三原色是,我们能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是因为红旗(吸收/反射)红光,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看红旗,红旗呈色。
  • 18. 如图,小明用一束太阳光探究光的色散现象,AB间为彩色光带,则A处为光,采用(黑/白)色光屏实验效果好。将温度计液泡放在(A外侧/AB间/B外侧)区域温度上升最快。

  • 19. 常用的水银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性质制成的,读数时实现应与液柱相平,如图所示的电子体温计的读数为

  • 20. 图为某段声音的波形,(A/B)位置响度大,(A/B)位置音调高,A、B位置的声音在空气中的声速(相同/不同)

三、作图题
四、实验题
  • 24. 小毛将正在发声的闹铃悬挂在广口瓶内,用抽气筒将广口瓶中的空气抽出。

    1. (1) 抽气一段时间后小毛发现听到的闹铃声音没有明显变化,造成这一现象可能原因是______;
      A . 闹铃声音的响度太大 B . 闹铃声音的频率太高 C . 未塞紧瓶塞存在漏气 D . 插入广口瓶中导管不足够长
    2. (2) 经调整使器件完好后,再次用抽气筒有效地向外抽气,随着瓶内空气逐渐,小毛发现听到的闹铃声音的音调 (变高/不变/变低),响度 (变大/不变/变小);
    3. (3) 于是小毛用抽气筒不停地向外抽气,经过较长的时间后,小毛将 (不能听到/还能听到微弱的)闹铃声音,由此现象 (可以/不可以)直接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实验用到的研究方法叫
  • 25. 小明和小华在实验室研究“水沸腾”的实验:他们各自安装器材,小明的装置如甲图,小华的装置如乙图,他们用相同的酒精灯对自来水加热,并且均从90℃开始计时,记录数据。

    1. (1) 本实验应采用(水银/酒精)温度计。除了图中器材,还需要打火机和
    2. (2) 请指出小明实验中的错误:,小明改正错误后继续实验,水沸腾时温度计示数如丙图,则水的沸点为℃,此时大气压(高于/等于/低于)一个标准大气压;
    3. (3) 水沸腾时气泡的主要成分是 ,上升过程中气泡逐渐(变大/不变/变小);
    4. (4) 小明发现烧杯的(内壁/外壁)会出现白雾,白雾的形成要(吸热/放热);
    5. (5) 小明发现从开始实验到沸腾的时间过长,原因是(____)
      A . 没有给烧杯加盖 B . 烧杯中的水太多 C . 自来水的温度低 D . 以上都是
    6. (6) 如图是小明画出的实验图像,请在图中大致画出小华的实验图像。

  • 26. 探究萘和烛蜡熔化的规律:

    1. (1) 实验应采用(A/B)装置,该装置实验时温度上升较(快/慢),便于记录数据;
    2. (2) 安装时应根据(温度计/酒精灯)确定铁圈和石棉网的位置,实验中要用玻璃棒不停地搅拌,其目的是
    3. (3) 图C是萘和烛蜡熔化过程的温度-时间图像。从图像中可看出,(甲/乙)是萘,30分钟时萘处于(固/液/固液共存)态,萘熔化时的温度特点是:
    4. (4) 将A装置烧杯和试管中均换成碎冰研究冰的熔化,不考虑空气传热,当烧杯中的冰开始熔化时,试管中的冰(能/不能)熔化,原因是:
  • 27. 笑话兴趣小组自制道具探究小孔成像:如甲图所示,她将易拉罐盖子去除,在底部中心钻个小孔,AB为两端开口的圆形纸筒,用半透明塑料薄膜将A端蒙住,然后将纸筒插入易拉罐观察。

    1. (1) 为便于观察研究,应将(A/B)端插入易拉罐,利用它观察窗外景物时,人眼应对着(薄膜/小孔)进行观察,将纸筒向易拉罐内推的过程中,观察到的像将(变大/不变/变小);
    2. (2) 小组同学采用LED灯研究像的性质,下列形状的LED光源最合适的是(_______)
      A . C形 B . T形 C . X形 D . P形
    3. (3) 小孔所成的是上下(正立/倒立),左右(正立/倒立)的(实/虚)像;
    4. (4) 小组同学又制作了挖空的硬纸板,如乙图所示,大小正方形孔的边长分别约5cm和2mm,他们将纸板抓在手中对着太阳,调节纸板观察地面上的光斑,下面四图中光斑的大小形状符合实际的是(______)
      A .    B . C .    D .
五、综合题
  • 28.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奔跑的水滴

    水滴入温度比沸点略高的热锅中,很快就汽化了。当把锅加热到温度很高时,水滴入锅中后会不停滚动,到处乱跑,这个过程能持续几十秒甚至几分钟,这种现象就是莱顿弗罗斯特现象,也叫莱顿弗罗斯特效应(莱氏效应)。

    1732年荷兰物理学家赫尔曼首先发现了莱顿弗罗斯特现象,因德国科学家莱顿弗罗斯特的深入研究而得名。1756年,莱顿弗罗斯特深入研究后发现:当水或其它液体接触炙热物体表面时,接触处的液体急剧汽化,形成一层蒸汽膜,蒸汽托住液滴,使液滴与物体表面分离,蒸汽的溢出会导致液滴的滚动。当物体温度达到莱顿弗罗斯特点(Leidenfrost point)时,液体便会产生莱顿弗罗斯特现象,粗略测量水在平底锅中的莱顿弗罗斯特点约为193℃,莱顿弗罗斯特现象也适用于干冰。

    莱氏效应主要应用于航天科学。生活中,厨师热锅时,会向锅里滴几滴水来判断锅是否够热。在传统的过火堆仪式中,表演者先沾湿双脚,光脚快速走过火堆,而不易被烫伤。2014年,旨在关注渐冻人症(ALS)的“冰桶挑战”活动风靡全球,但俄罗斯科学家安东·科诺瓦洛夫似乎觉得还不够劲,他把一桶零下196℃的液氮倒在头上,人却安然无恙。(以上危险活动,非专业人士切不可尝试!)

    1. (1) 莱氏效应表明,水蒸气的导热性能比水(好/差);
    2. (2) 发生莱氏效应时,水的沸点(升高/不变/降低);
    3. (3) 挑战者将液氮浇在身上,人却安然无恙,是因为(水/氮)蒸气对人体起到了保护作用;
    4. (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 . 只有液体才能发生莱氏效应 B . 锅的温度越高,滴入锅中的水汽化就越快 C . 只要锅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就能发生莱氏效应 D . 发生莱氏效应时水的汽化速度减缓
    5. (5) 下列现象不能用莱顿弗罗斯特效应解释的是(______)
      A . 表演者徒手快速劈开高温铁水 B . 冰块放入铁锅中,冰块与锅接触的部分很快化开了,而上半部分却没有变化 C . 湿润的手指快速掐灭蜡烛的火焰,手指却没有被烫伤 D . 烧红的普通铁锅打入鸡蛋,晃动铁锅,鸡蛋在锅中滑动,不用油也能实现不粘锅的效果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