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一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历史第四次月考试...

更新时间:2021-01-21 浏览次数:122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 1. 《诗经·商颂》充分体现了殷人祭祀先祖(鬼神)时那种恭敬虔诚、谨严端肃,表现出惶畏的心理;《诗经·周颂》则渗透了强烈的伦理道德精神,颂词大多现实化、生活化了。这一变化体现了(    )
    A . 王权神秘色彩的强化 B . 朴素的人文主义色彩 C . 宗法等级观念的淡化 D . 天道与伦理完全分离
  • 2. 下面是关于“安”字写法的发展演变图。这种变化反映出(    )

    A . 文字书写艺术不断发展 B . 文化的发展具有多样性 C . 政治局面影响文化整合 D . 文化交流推动百家争鸣
  • 3. 据记载,唐代医药学水平领先世界。医学方面如印度眼科医术的传入,阿拉伯治疗痢疾的悖散汤的传入;药学方面如东南亚的沉香、琥珀,阿拉伯的乳香、木香的传入等。这说明唐代医学的发展得益于(    )
    A . 朝贡贸易体制的盛行 B . 政治格局的稳定统一 C . 健全的医学管理制度 D . 密切的中外文化交流
  • 4. 唐朝宫廷建筑以浑朴雄阔宏伟壮丽为特色,但民间建筑不准高大。而《宋会要辑稿食货志》记载:“真仁(宋真宗、宋仁宗)以后,殖货致富者愈众,巨量交易出入京师,官方管理之设备及民间商业之建筑,皆因之侈大。公卿商贾拥有资产者之园圃第宅,皆争尚靡丽。”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    )
    A . 都城经济功能日益增强 B . 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 . 民众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D . 程朱理学影响逐渐减弱
  • 5. 1761年3月,都统多尔济奏称:“今准夷荡平,回部向化,请令内地商人各随所愿,裹带茶叶、布匹等项,前往青海贸易,使柴达木等远处贫困蒙古得以牲只售换,于边疆生计,大有裨益。”经军机大臣议复,乾隆同意实行。这则材料揭示出清朝前期(    )
    A . 边疆地区商业贸易获得较大发展 B . 西北边疆地区经济获得较快发展 C . 新疆地区开始归属中央政府管理 D . 通过加强经济交流维护边疆稳定
  • 6. 清代帝王多有禁查小说之举,嘉庆皇帝曾晓谕内阁:“愚民之好勇斗狠者,溺于邪慝,转相慕效,纠伙结盟,肆行淫暴,概由看此等书词所致。”道光皇帝也曾指出:“刑讼之日繁,奸盗之日炽,未必不由于此。”这从侧面说明(    )
    A . 清代小说冲击了理学的正统地位 B . 通俗小说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日增 C . 小说是导致社会混乱的主要原因 D . 文化专制阻碍了清代小说的发展
  • 7. 中国传统观念“重理义、轻艺事”,读书人从来不以技艺为正业,但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出现了天津电报学堂(1879)天津水师学堂(1880)天津武备学堂(1886)天津军工学堂(1893)等一批专攻军事和工艺的专门学堂。这种变化从本质上说明了(    )
    A . “中体西用”的思想观念被国人所抛弃 B . 在西方器物的刺激下,艺事渐为人重 C . 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思想观念进步 D . 中国近代文化教育事业由此起步
  • 8. (2020高二下·明光开学考) 1922年,梁启超认为,楚国在春秋战国以前属于南方的蛮夷之邦,之后才逐渐融入华夏。楚国贵族屈原接触到当时新输入的中原文化,又出使齐国,受到稷下学派的影响,后来放逐到南方,南方的山水与屈原的精神相互激发,最后产生了《楚辞》这一独特的文学样式。梁启超关于屈原的研究( )
    A . 与维新变法的政治理念相符 B . 隐含着近代民族国家的意识 C . 影射了军阀割据的社会现实 D . 体现了五四运动的时代精神
  • 9. 晚清政府官员曾经三次大规模集体出洋:第一次是由外国人蒲安臣率领的近代中国第一个外交使团。第二次是1887年清政府第一次通过考试选拔,全部由中国官员组成的游历使团。第三次是1905年清政府第一次派遣王公大臣集体出洋考察各国政治,为清末改革做准备。这三次外交使团出国考察的变化反映了(    )
    A . 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加深 B . 清政府外交近代化的历程 C . 清政府外交日益半殖民地化 D . 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的探索
  • 10. 1918年,《新青年》因销售不畅考虑停刊。1919年2—3月间,坚持使用古文体的林琴南以小说形式诋毁《新青年》,同时社会上“宣传教育部有训令达大学,令其将陈(独秀)钱(玄同)胡(适)三氏辞退”,《新青年》声名大振,销量大增。这反映出当时(    )
    A . 观念碰撞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B . 五四运动推动了社会观念转变 C . 思想启蒙开始成为时代主题 D . 白话文运动易被大众普遍接受
  • 11. (2019高二上·怀宁月考)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认为:今后将敷设无数之干线,以横贯全国各极端,使伊犁与山东恍如毗连,沈阳与广州语言相通,云南视太原将亲如兄弟焉,……则中国之前途,可永久适存于世界。其意在说明铁路的修筑(   )
    A . 有助于实现中国近代化 B . 有助于增强民族意识 C . 有利于交通条件的改善 D . 有利于实现民生幸福
  • 12. 韦尔南说:“在哲学的黎明时期,正是这样一种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调节的社会宇宙图景,被伊奥尼亚哲学家们投射到了自然宇宙上。”这说明古希腊时期(    )
    A . 政治与哲学涉及的论题具有类似性 B . 民主政治是哲学产生的根源 C . “平等”是人类与自然共有的法则 D . 哲学家们关注民主政治发展
  • 13. 16世纪,英格兰教育家马尔卡斯特说,“我爱罗马,但更爱伦敦,我虽仰慕拉丁语,但更崇拜母语”;同一时期,马丁·路德创造了“德语”,他的翻译为人民提供了对抗天主教会的武器。据此推断,这一时期的欧洲(    )
    A . 民主思想广泛传播 B . 民族意识逐步形成 C . 文艺复兴渐入高潮 D . 宗教改革纵深发展
  • 14. 孟德斯鸠在《波斯人信札》中讲述了一个“穴居人”的故事:在那里,人们“以正义待人”,财产“永远混在一起”,人们相亲相爱,过着幸福的田园生活。这说明孟德斯鸠(    )
    A . 追求社会平等 B . 反对教会特权 C . 主张回归自然 D . 倡导权力制约
  • 15. (2019高二下·吉林月考) 格兰特在《科学与宗教——从亚里士多德到哥白尼》中写道:“研究物理世界意味着研究上帝的创造物,研究上帝则意味着了解世界。追求、发现、阐明自然规律的效果,足以显示上帝造物之奇妙与思虑周详,这一神学动机为整个近代早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最大的驱动力。”作者意在说明(    )
    A . 宗教改革影响了人类价值取向 B . 基督教促进了近代科学的诞生 C . 理性崇拜与宗教信仰同步共生 D . 科学发展彻底否定了宗教神学
  • 16. 1835年,达尔文在看到了加拉帕格斯群岛的动植物之后,发现它们和美洲大陆上十分接近。但岛上的环境和大陆差异是很大的。按照创世论的看法,造物主应该把各个物种放在它最为适合的环境中才对。达尔文在日记中写道:这里肯定工作着两种不同的创造者。上述材料表明达尔文(    )
    A . 具有虔诚的宗教信仰 B . 破解了生命起源之谜 C . 挑战封建神学创世说 D . 开创科学实证的先河
  • 17. 从英国历史的发展轨迹看,1832年改革法第一次对英国议会选举制度进行了重大调整,标志着从贵族寡头制度向西方民主制度的转变,奠定了一个现代工业国家扼守渐进和非暴力的道路。但1832年10月25日的《贫民卫报》则指出:“提出改革法案的人,不是想推翻,甚至也不是为了改造贵族制度,而是为了从中等阶级那儿获得一支准贵族增援军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 英国的议会制度是高度民主制度 B . 英国议会始终被少数大贵族控制 C . 遏制民主的举措却促进了民主的发展 D . 英国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都获得选举权
  • 18. 1880年—1914年间,美国增长率在6倍以上的20个行业中,13个是新兴部门。这些新兴部门的产值增长17.6倍,相当于整个制造业增长率的4倍。如1903年成立的福特汽车公司,由于推行新的科学装配线,劳动生产效率大大提高,汽车基价由1910年950美元下降到290美元,迅速得到普及。材料表明( )
    A . 美国成为新技术研究和应用的中心 B . 大企业在新科技运用中占主要地位 C . 科学影响人类的生产结构和生活方式 D . 科学技术改变产业结构和企业布局
  • 19. (2019·河南模拟) 1956年6月,西欧六国代表齐聚布鲁塞尔,讨论(欧洲)共同市场和原子能合作开发问题。英国首相麦克米伦拒绝六国邀请,他不想参加一个“六个国家,其中四个(法、荷、比、卢)是由我们从另两个(德、意)手中解放”的俱乐部。这反映了(   )
    A . 欧陆国家合作冲击了英国霸权 B . 欧洲经济一体化之路充满挑战 C . 历史纷争是区域合作主要障碍 D . 欧共体难以消弭成员内部矛盾
  • 20. 1929年10月,苏联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7.6%,1930年为23.6%,1931年为52.7%,1932年为61.5%,1933年为65.6%,1934年达71.4%,到1937年,超过90%的农户加入集体农庄。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农业集体化运动(    )
    A . 满足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需要 B . 开创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先河 C . 完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 D . 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的发展要求
  • 21. 1948年初,东北解放区合江省除缴公粮及以粮换盐、换布外,每人尚有余粮六斗至一石。从1946年6月到1948年10月,该地共输送子弟兵六万两千余人到主力兵团,为解放军提供了丰富的兵源。这主要是因为(    )
    A . 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建立 B . 土地改革运动顺利进行 C . 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 D . 农民积极支持解放战争
  • 22.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一家人种几亩田地的土地经营模式,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在国外一个人就能做好的事情,就能种的田地,到了中国却需要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来完成。这样的低效率自然造成了农民的贫苦。这反映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A . 符合自给自足的农业传统 B . 造成土地所有权的分散 C . 亟需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D . 忽略了人口众多的国情
  • 23. 美国史家帕尔默说:“人们阅读的书籍没有标点符号,或者使用古怪的标点符号;听被称作无调性的音乐,还故意制造嘈杂和不谐和的效果;热衷于研究抽象的或者‘非写实的’绘画和雕塑,对它们艺术家本人往往不安上标题。”与上述艺术倾向最契合的作品是(    )
    A . 《自由引导人民》 B . 《日出·印象》 C . 《约翰·克利斯朵夫》 D . 《格尔尼卡》
  • 24. “他的小说形式别具一格、情节浪漫离奇、人物怪诞多样、思想深遼缈远,而小说中所表现的独到的审美理想、乌托邦式的社会主义理想以及一反传统的理想人物,……一直到21世纪的今天依然魅力无穷,具有相当的研究价值。”该作家的代表作是(    )
    A . 《十日谈》 B . 《巴黎圣母院》 C . 《人间喜剧》 D . 《百年孤独》
  • 25. 下图是19世纪俄国画家列宾的作品,被烈日炙烤得焦黄的河岸上,一队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纤夫拖着沉重的脚步拉着货船,在酷日下精疲力竭的向前挣扎。系列创作理念与该作品最为贴近的是(    )

    A . “专注于对自然任意瞬间的描绘” B . “我要如实地表现出我所生活的时代” C . “最美的艺术品就是要传达出由艺术家的纯粹的幻想” D . “色彩的目的,是表达画家的需要,而不是看事物的需要”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0分)
  •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儒家文化注重德治,宣扬和倡导一种绝对无偿的进贡以体现对国家的忠心,使得古代中国的治税思想具有明显非法制的性质,法外征收现象非常普遍。官吏使用权力的机会多,导致聚敛过度,超过人民的承受能力……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凡开征新税、废除旧税,或制定、修改税法,都必须以不违宪为原则,并经议会审议通过,贵族、僧侣等阶层不再享有免税的特权。

    ——摘编自《中西方税收法律文化比较研究》

    材料二:到民国时期,中国的税收制度逐渐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先是对城市工商业课征的间接税,超过历史上的田赋,逐渐上升为主要的税收。比较重要的是,国民党政府从外国引进了近代直税制(注:直接税指税负不转嫁,而由纳税人直接负担的税收,如所得税、房产税等),当时财政部曾经为此专设了直接税署。起先是于1936年10月首次开征所得税,继之于1939年1月开征过分利得税,后来又于1940年7月开征遗产税。

    ——摘编自刘军《中西方传统税收文化的比较》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西方国家税收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影响。
    2. (2)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民国时期税收制度较古代有何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新变化的主要原因。
  •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鼎四年(前115年),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秦汉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如“半两”、“五铢”,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此后我国铜钱不再用文字标重量,都以通宝、元宝相称。北宋时期的四川地区首先出现了纸币——交子。明初,白银普遍流通,一两白银值铜钱1000文。明清时晋商在全国开设了许多票号经营汇兑、借贷等业务。

    材料二:中国出现的最早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新式银行机构是由外国人建立的。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英国丽如银行在香港和广州同时开设了分行,这是中国最早出现的外国银行。此后外国银行逐渐增多,并多集中在上海。

    1897年5月,清政府在上海成立中国通商银行,这是一家仿效西方银行成立的有限股份制银行,也是中国银行业第一家以“银行”命名的银行。从此,结束了我国银行业只有牌号(如票号“日升昌”、钱庄“福康”等)而没有“银行”字样的历史。

    以金融业为例,晚清改革后期,帝国沿海城市的金融业已经建立起了严格的信审、银监机构以及相关流程。

    ——摘编自邵娜、李婧《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影响》

    1. (1) 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演变趋势?简要说明哪些社会需求推动了货币的发展变化?
    2. (2) 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银行业发展的特点。分析近代银行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 28.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传统伦理文化的义利观中,“义”,就是道德准则,是谋“利”的立足点和根本点。“利”,就是利益,既包含物质利益或功利,也包含其他方面的利益。它是人活动的目的,也就是举“义”的目的。义为理,利为欲,二者互为依存,对立而统一,这一对矛盾范畴作用于人的主体,就构成了人的思维方式,即形成了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义利观范畴,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一是主张“贵义重利”,提倡和鼓励人们追求“义”的利益,反对“重义轻利”;二是在谋利的方式和处理“义”和“利”的关系上,主张“取利于义”,“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损人利己;三是强调先公后私,直至“舍生取义”。

    ——摘编自吴定求《论中国传统义利观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材料二:在近代义利观演进中能较为完整地吸收和消化西方思想,并提出独立见解的要数严复。他将义利观摆在其德育教授新法中的显要位置,并借用西方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念,对这一古老的课题赋予了新的意义。……严复依据西方近代生物学知识论证自利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又依据经济学知识来论证“独利必不利”的公例,进而提出了“义利合”、“两相为利”的思想。他认为,要获取功利,其行为必须以符合道义为前提,所谓“非明道则无以计功,非正义则无以谋利。

    ——摘编自《传统义利观的近代衍化》

    材料三:邓小平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对义利观作了发展,他强调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将人民的利益作为整个关于发展的战略思想的核心与根本,他提出大力发展生产力,正视并重视正当的物质利益,指出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应协调发展,这是对义利之辨的新的诠释与发展。

    ——摘编自刘天宇《中华传统义利观及其当代价值阐释》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传统义利观的内涵,并说明传统义利观的积极作用。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义利观产生的历史背景。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代新型义利观发展的意义。
  • 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

    1937年10月,《红星照耀中国》首先在英国出版,一问世便轰动世界,在伦敦出版的头几个星期就连续再版七次,销售10万册以上。此书先后以近二十种文字翻译出版,几十年间几乎传遍了世界。1938年2月10日,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在上海问世。考虑到在敌占区和国民党政府统治区发行的缘故,译本改名为《西行漫记》。此书在短短的十个月内就印行了4版,轰动了国内及海外华侨聚集地,在香港及海外华人集中地还出现难以计数的重印本和翻印本。

    1949年后,斯诺的书继续照耀世界各地,而在中国反被打入黑牢。《西行漫记》只是在1960年2月由三联书店印了一小部分,作为内部读物,限于内部发行,这还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后斯诺第一次访华而特批的。文化大革命期间,《西行漫记》也难逃劫,被加盖严控之类印记,密封于图书馆和资料室书库中,禁止借阅。

    1979年12月,北京三联书店出版了中文本《西行漫记》,此书再次回归国人视野。2016年7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最新版《红星照耀中国》中文版推出。新版《红星照耀中国》推出20个月来,创下了销售奇迹,也是人文社首部一年内销售额过亿元的书,更是国内出版界2017年头号爆款图书。

    ——摘编自百度百科词条《红星照耀中国》

    请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对《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出版后在不同时期的传播情况进行解读。(要求:可以就整个历程或者某一段时间进行解读,观点明确,论证充分,表述成文)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