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科学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科学期末...

更新时间:2020-09-21 浏览次数:250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请选出各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不选、多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 1. 如图是四个透镜实物图,属于凹透镜的是(    )
    A . B . C . D .
  • 2. 太阳为地球提供了光和热,同时太阳活动也会对地球产生不利影响。下列现象肯定不是由太阳活动引起的是( )
    A . 无线电通讯受干扰 B . 地磁场发生磁暴 C . 月相周期性变化 D . 气候发生明显变化
  • 3. 下列生物,在细胞结构组成上不同于其他几种的是( )
    A . B . C . D .
  • 4. 下列运动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 . 电梯上升 B . 树木的生长 C . 月球绕地球转动 D . 空气的流动
  • 5. 中国人精于饮食,喜食瓜子。图中的甲发育成一粒带壳葵花籽,乙发育成一粒南瓜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葵花籽和南瓜子分别是由植物的胚珠和子房发育而来的 B . 向日葵和南瓜都属于被子植物的双子叶植物 C . 开花后要经过传粉、受精才能形成葵花籽和南瓜子 D . 向曰葵和南瓜的花最重要的结构是雌蕊和雄蕊
  • 6. 静止在水平桌面的科学书,与科学书受到的重力相互平衡的力是(  )
    A . 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B . 书对桌面的压力 C . 桌子的重力 D . 地面对桌子的支持力
  • 7. 绘制图形是科学学习的一项重要技能。下列图形绘制正确的是( )
    A . 平面镜成像 B . 光的反射 C . 凹透镜折射 D .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
  • 8. 有些科学量的大小不易直接观测,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量的变化却容易直接观测。用易观测的量显示不易观测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下列仪器不是利用这种思路制作的是( )
    A . 温度计 B . 液体压强计 C . 弹簧测力计 D . 天平
  • 9. 如图所示的四个实例中,属于减小压强的是( )
    A . 盲道上凸起的圆点 B . 安全锤头部成锥形 C . 汽车安全带做得较宽 D . 刀刃磨得很薄
  • 10. 小刚同学把两个50克的钩码挂到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测其重力(如图甲),图乙是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 称量前,需把弹簧测力计放在水平桌面上调零 B . 称量时弹簧需在竖直方向静止时才可读数 C .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1.0千克 D . 弹簧测力计在任何情况下,弹簧的伸长跟拉力均成正比
  • 11. 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图a实验将声波与水波作类比,说明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形式也是波 B . 图b实验中乒乓球被弹开,说明声叉发出声音是由声叉振动产生的 C . 图C是高速路的隔音墙,能减弱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D . 图d中的倒车雷达利用了超声波易被反射的原理,人听到倒车时的蜂鸣声就是超声波的声音
  • 12. 甲、乙两物体运动时,路程与时间关系的s-t图像如图所示。其中甲为曲线,乙为直线,则由图像可知( )

    A . 两物体在t=5秒时一定相遇 B . 两物体在5秒内通过的路程甲小于乙 C . 甲物体做曲线运动,乙物体做直线运动 D . 甲物体做变速运动,乙物体做匀速运动
  • 13. 人们要认识事物,就要对事物进行比较,引入相应的科学量。下列给出关于“比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进行长短的比较,引入“长度”科学量 B . 进行运动快慢的比较,引入“速度”科学量 C . 进行压力大小的比较,引入“压强”科学量 D . 进行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的比较,引入“质量”科学量
  • 14. 铅球被推出到落地,并在草地上滚动一段距离后静止在丁处。此过程中如图所示甲、乙、丙、丁4个位置,其受力示意图正确的是(不计空气阻力)( )

    A . B . C . D .
  • 15. 购物支付已进入“刷脸"时代,如图所示,消费者结账时只需面对摄像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经系统自动拍照、扫描等,确认相关信息后,即可迅速完成交易。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 光经过摄像头成像利用的是光的反射 B . 摄像头成像特点与投影仪相同 C . “刷脸"时,面部应位于摄像头两倍焦距之外 D . “刷脸”时,面部经摄像头成正立缩小的实像
二、填空题(本大题有7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 16. 今年由于闰四月,端午节(五月初五)是6月25日,中国的习俗有:包粽子、撞鸡蛋、划龙舟等。

    1. (1) 人们在粽子中通常加入赤豆,赤豆种子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在 (填图甲中序号)。
    2. (2) 小明划龙舟时,以龙舟为参照物,小明是的;小明用桨向后划水,龙舟便向前进,这是因为 。
    3. (3) 有些地区端午节要撞鸡蛋,人们会拿看上去比较结实的那一头去撞小伙伴的熟鸡蛋,蛋壳先被撞破的那一方为输。则相互撞击过程中,先被撞破的那个鸡蛋受到的撞击力后被撞破的鸡蛋受到的撞击力。(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 17. “科学就在身边”,请解释下列生活现象。
    1. (1) 每年4月份的农田里可以看到成片的油菜花,油菜花主要是靠传粉的。
    2. (2) 一个枇杷往往有多粒种子,说明其花的一个子房内有多个
    3. (3) 多肉植物是指植物根、茎、叶三种营养器官中至少有一种是肥厚多汁,具备储藏大量水分功能的。许多多肉植物的叶子能插在泥土里再生。这种繁殖方式属于营养繁殖方法中的
  • 18. 青春期是人一生中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如图表示某地男女身高增长速度变化的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甲表示的是 (选填“男”或“女”)性身高增长速度的变化曲线。
    2. (2) 甲和乙在外表上除生殖器官以外的差异称为第性征。
  • 19. 北京时间3月10日凌晨,太阳、地球和月球排成近似一条直线,月球和太阳处于地球两侧,此时月球距离地球更近一些,我们可以观察到美丽的“超级月亮”。
    1. (1) 超级月亮的月相最接近下图中的

    2. (2) 下列关于超级月亮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她是地球的唯一天然卫星

      ②她的天空一片漆黑,看不到任何星星

      ③她表面的环形山都是火山活动形成的

      ④地球上的人看不到她的另一面,是因为月球只是围绕地球公转,没有自转运动

      ⑤她的昼夜温差很大,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大气和水的调节与缓冲作用

    3. (3) 同一物体在地球上所受的重力是月球上的6倍,在月球上重350N的宇航员(包括随身装备),他和他的装备总质量是kg,从地球到达月球后,他的总质量 (选填“变大"“变小”“不变“)。
  • 20.      
    1. (1) 小明在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时,在同一杯水中先后做了如图l所示的两次实验,这是为了探究液体内部压强跟的关系;
    2. (2) 小明将同一压强计的金属盒先后放入甲、乙两种液体中,现象如图2所示。则两种液体的密度大小关系是ρρ

  • 21. 如图,重为500N的小科沿着竖直的直杆匀速上爬,此阶段他受到的摩擦力为f1 , f1的方向是;小科停在某处稍作休息,此阶段他受到的摩擦力为f2;之后沿杆匀速下滑,此阶段他受到的摩擦力为f3。则f1 f2 f3的大小关系是

  • 22. 为了研究影子长度与哪些因素有关,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如图实验:在水平地面上竖直固定一根长杆,长杆上装有一个可以上下移动的点光源A,再在地面上竖立一根短木条(短木条始终低于点光源A)。保持短木条的长度和点光源到短木条的距离S不变,该同学将点光源A从图示位置逐渐向上移动,测得数据如下表:

    点光源的高度H/厘米

    20

    30

    40

    50

    60

      影子长度L/厘米

    30

    15

    10

    7.5

    6

    1. (1) 实验中短木条影子的形成是由于
    2. (2) 分析上述实验数据可以发现:在点光源逐渐上移过程中,影子长度L。(选填“变长”、“变短”或“不变”)。
    3. (3) 图中S可表示点光源到短木条的距离。如果要研究影子长度L与点光源到短木条的距离S的关系,应保持相同的变量有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共4小题,每空2分,共24分)
  • 23. 为研究水体酸碱度对石蛙卵孵化率是否有影响。某科学小组取同一卵块上大小及发育程度相近的石蛙卵600枚,平均分成六等份,进行了如下实验:

    组别

    水槽内液体

    温度(℃)

    酸碱度(用pH表示)

    其他孵化条件

    孵化率(%)

    1

    1000毫升

    15~22

    5.0

    每2天换一次水,换水时要保护好蛙卵;保证定时通入氧气;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其他条件均相同且适宜。

    2

    2

    1000毫升

    15~22

    5.2

    2

    3

    1000毫升

    15~22

    5.6

    5

    4

    1000毫升

    15~22

    6.0

    78

    5

    1000毫升

    15~22

    6.8

    99

    6

    1000毫升

    28℃左右

    6.8

    87

    (注:表中的pH数值越小,表明水体酸性越强)

    请分析以上实验,回答问题:

    1. (1) 探究中每组都用了100枚卵,而不是只用少数几枚,目的是
    2. (2)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水温为15~22℃时石蛙卵孵化的最适pH为
    3. (3) 该探究中1~5组可以形成对照,得出的结论是
  • 24. 如图甲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

    1. (1) 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可以看到蜡烛A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取一支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
    2. (2) 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选填“能”或“不能")呈现蜡烛A的像。
    3. (3) 如果玻璃板没有垂直架在纸上,而是如图乙所示倾斜,蜡烛A的像应是图中的 (选填“A1”“A2”或“A3”)。
  • 25. 小明在吉他演奏中发现,琴弦发出的音调与弦线的长度、粗细和绷紧程度等有关。于是他做了以下探究:

    1. (1) 如图1所示,其中a、b、C、d四根弦线的绷紧程度相同。若他要研究音调与弦线粗细的关系,则应选择两弦线做实验。
    2. (2) 小明研究后得出结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弦线越长,发出的音调越低;弦线越粗,发出的音调越低。请你据图2判断,在绷紧程度相同的情况下,分别按住A点、B点、C点后拨动琴弦,发出的音调最低的是按住点。
  • 26. 下图是小明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1. (1) 此实验是根据原理测出摩擦力大小的;
    2. (2) 小明刚开始拉木块时,他的水平拉力逐渐增大,但木块仍静止,木块所受的摩擦力(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木块被拉动,且越来越快,小明读出某一时刻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3N,他认为这时摩擦力的大小为3N,他操作中的错误是
    3. (3) 改正错误后,小明完成了探究过程,比较乙、丙两次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
四、解答题(本题共4小题,第27题6分,第28题8分,第29题6分,第30题6分,共26分)
  • 27. 地球绕着地轴自转,同时又绕着太阳公转,地球自转一圈约24小时、公转一圈约365天(1年)。根据地球运动图,完成下列各题。

    1. (1) 地球有两种运动方式,图一表示地球的公转,图二表示地球的自转,图一中的 点与图二光照情况相吻合。
    2. (2) 根据图文资料判断正误,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图二中的①地——我们这里终年寒冷,每年总有段时间看不到太阳

      B.图二中的②地——我们这里终年炎热,有时阳光会直射井底

      C.图二中的③地——我们这里3、4月份春暖花开,景色宜人

    3. (3) 我们生活在北半球,仿照A时刻描述,图中方框内B时刻的描述是:
  • 28. 人类的眼睛很像一架照相机。眼睛与照相机的不同之处是:人的眼睛是通过调节晶状体的弯曲程度,改变晶状体的焦距来获得清晰的实像;普通照相机是在物距确定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像距使像变得清晰。平时我们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时,是通过睫状体的伸缩来调节晶状体的弯曲程度,从而改变晶状体的焦距,使物体都能在像距相同的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像(如图甲所示),图乙是不同位置处的两个物体的成像示意图。

    1. (1) 我们人眼能根据观察对象,通过自动调节晶状体可以实现的是(   )(填字母)。
      A . 看清不同亮度的物体 B . 看清不同颜色的物体 C . 看清不同大小的物体 D . 看清不同距离的物体
    2. (2) 由图乙得出:减小晶状体的弯曲程度,使晶状体的焦距变大,此时眼睛能看清处的物体,我们人眼若长期观察近处物体,会造成晶状体过度弯曲,形成近视眼,这种情况下当我们看远处物体时,像会成在视网膜的(选填“前"或“后")面,此时应配戴(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来矫正。
  • 29. 人工智能逐渐融入我们的生活。如图所示,某餐厅的送餐机器人的质量为40kg,它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0.01m2

    1. (1) 求送餐机器人的重力;
    2. (2) 若送餐机器人托着3kg的物体,求此时机器人对水平地面的压强。
  • 30. 声音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都很快,所以声速的测量体现了科学家们超凡的智慧。
    1. (1) 历史上第一个测出空气中的声速的人是英国人德罕姆。1708年的一个晚上,德罕姆站在一座教堂的顶端,注视着远处正在发射的炮弹,先后不同的炮弹都落在距离教堂19.32公里的同一个山顶上。他在看到炮弹爆炸所发出闪光后计时,听见炮弹爆炸声后停止计时,通过计算就可以得到声速;并且通过测量多次,(填减小误差的方法),作为最后的结果。
    2. (2) 历史上第一次测量水中的声速是在1827年,由瑞士物理学家科拉顿和他的助手在日内瓦湖上进行的。两位测量者分乘在两只船上,先测出两船的距离。然后其中一只船在水下放一个钟,当钟敲响时,船上的火药同时发光。另一只船上则在水里放一个听音器,他看到火药发光后开始计时,听到了水下钟声停止计时,测量的时间为9.6s。实验结束后,科拉顿通过计算,得出了水中声速为1435m/s的结论。如图所示,请问科拉顿此次实验时两船的距离为多少?(计算时忽略船的长度对距离的影响)
    3. (3) 历史上第一次测得声音在金属中的速度是在法国巴黎进行的。当时人们拿来一根长为931米的铸铁造的管子,在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管的另一端就会听到两次响声。两次响声间隔2.5秒。人们为什么可以听到两次响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