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菏泽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17-09-27 浏览次数:1038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
  • 1.

    “化繁为简是图示法教学的一大特点。”下列是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示意图,推断空缺方框中最可能是(  )

    A . 分封制 B . 个体农耕 C . 集体劳作 D . 自然经济
  • 2.

    考古工作者在甘肃嘉峪关魏晋墓葬中发现了一组壁画,下图是其中的一幅。这反映了当时(  )

    A . 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已影响到西北地区 B . 西北在魏晋时率先实现了生产工具革新 C . 中国的农业开始确立铁犁牛耕的模式 D . 西北地区已普遍使用先进的农耕技术
  • 3. 宋诗《夏日田园杂兴》云:“下田戽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钩。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下列需要“丁男踏车”的灌溉工具是(  )

    A . B . C . D .
  • 4. 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文坛上著名的女词人,她经历过南渡悲苦,对山河破碎有切身感受。李清照的南渡属于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  )

    A . 第一次高潮 B . 第二次高潮 C . 第三次高潮 D . 第四次高潮
  • 5. 南京云锦集历代织造工艺之大成,位列中国古代三大名锦之首,其织造工艺中的挑花结本技术十分神奇,“七个范子,八个障子”就能把杂乱无章的线理得井井有条,成语“七上八下”就出自云锦织造技术。古代中国南京云锦最有可能生产于(  )

    A . 私营手工业 B . 官营手工业 C . 田庄手工业 D . 家庭手工业
  • 6. 据《北京青年报》信息:中国古代的文献里从来没有“丝绸之路”这个名称,沿途客商皆是根据马粪和枯骨为路标进行探险式穿越。当年唐僧在此进行生死穿越时不可能见到的文明现象是(  )

    A . 丝绸、青瓷 B . 纸张、铁犁 C . 青花瓷、活字印刷佛经 D . 土耳其地毯、吐鲁番坎儿井
  • 7. 《清明上河图》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北宋都城的日常生活与习俗风情。有人说,该画折射出了“时代的风采”。“时代的风采”是指(  )

    A . 手工工场兴起 B . 城市商品经济繁荣 C . 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形成 D . 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
  • 8. 在汉语中“城市”是“城”与“市”的结合。在中国的历史上,“城”与“市”的关系经历了5个演变阶段:有城无市,城中有市,城区即市区,城在市中和有市无城。其贯穿历史演变的原因主要是(  )

    A . 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B . 坊市制度废除 C . 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与繁荣 D . 工业革命推动
  • 9.

    下图是《万里茶路》示意图,一条弥漫着茶香的曲线从中国福建的武夷山脉伸向俄罗斯的恰克图。这便是由中国晋商开辟的绵延淸代200余年,长达万里的中国“茶叶之路”。这反映出清代(  )

    A . 闭关锁国到被迫幵放的过程 B . 重农抑商政策逐步被打破 C . 地域商帮崇尚逐利进取精神 D . 工业文明推动的商品化浪潮
  • 10. 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中说:“何以哥氏(指哥伦布)、维氏(指达•伽马)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指郑和)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下列哪一句话最能从根本上解决梁启超的困惑(  )

    A . 中国人缺乏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 B . 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 C . 郑和船队缺乏强有力的、持久的政府支持 D . 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
  • 11. 美国某诗人满怀悲愤地写道:“大海的深处,泥泞的沙里,躺着被人遗忘了的锁着铁链的人骸在死沉沉的黑暗里,闪烁着不幸的奴隶的白骨,他们从漆黑的巨浪里,大声呼唤我们是证人!”这首诗控诉的殖民罪恶是(  )

    A . 种族屠杀 B . 黑奴贸易 C . 不等价交换 D . 抢掠财物
  • 12. 最早的自行车产生于1790年,是木制的。此后,自行车先后出现铁制车轮、钢辐条、链条、无缝钢管用于自行车生产、橡胶充气轮胎的不断改进,至1898年奠定了现代自行车的雏形。由此可见,自行车的发展历程(  )

    A . 只利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B . 只利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C . 利用了前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D . 终结于工业革命的蓬勃进行时期
  • 13. 内燃机的发明,其意义远远超过瓦特对蒸汽机的发明,它造就了20世纪的石油世纪,打开了石油的“潘多拉盒子”。“打开了石油的‘潘多拉盒子¨’的含义是指(  )

    ①能源及新兴工业发展

    ②动力革命推动交通工具的革命

    ③对能源产地争夺更激烈,严重污染环境

    ④促成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14. 有学者这样描述中国近代经济的基本格局:“第一世界已是马达隆隆、汽笛长鸣,是工业文明曙光初现,而第三世界则依然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传统的畜牧业经济,第二世界则是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男耕女织,耕织结合的传统农业经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近代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

    ②民族工业一直占绝对优势

    ③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区域差别

    ④形成均衡发展的经济格局

    A . ①③ B . ①② C . ②③ D . ③④
  • 15. (2017高二下·深圳期中) 1865年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具有先进技术的“制器之器”的工厂;1899年创办的大生纱厂,是“设厂自救”的棉纺织企业。它们的共同点是(  )

    A . 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B . 都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C . 属于近代洋务企业的成就 D . 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 16. 经济史专家认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热潮: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这“三次热潮”的相同作用是(  )

    A . 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 B . 促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C . 一定程度上瓦解着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 D . 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物质和阶级基础
  • 17. 1908年3月5日,上海开出了英国人投资的第一列有轨电车。但据当时报纸记载:乃因欧化初来,风气未开,一般市民疑神疑鬼,怕上车触电多不敢坐。这主要说明(  )

    A .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传人中国 B . 近代中国极力抵制西方工业文明 C . 上海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最深 D . 落后思想不利于先进文明的传播
  • 18. 骆晓会教授在《陈独秀对苏俄革命和建设模式的反思与批判》中谈到:“陈独秀始终是一个社会主义者,他的目标或他主张的‘先发展资本主义’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这是他吸收了列宁的……思想……”这一“思想”是指(  )

    A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 新经济政策 C . 国家工业化政策 D . 农业集体化政策
  • 19. 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却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该学者评价的是(  )

    A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 新经济政策 C . 斯大林模式 D . 赫鲁晓夫改革
  • 20. 有的学者认为:危机并不一定就绝对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危机”这个词本身就包含着“危害”和“机会”两层含义。就当今的资本主义发展而言,“机会”是指(  )

    A . 国家获得了对外扩张的时机 B . 调整供求矛盾,经济重新获得活力 C . 跨国企业重新获得了发展的生机 D . 给部分政客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时机
  • 21. 罗斯福实施新政后,有人说美国的经济中心已从华尔街转移到了华盛顿。其含义是(  )

    A . 金融巨头在危机中破产 B . 计划经济取代了市场经济 C . 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加强 D . 私人资本主义受到限制
  • 22. 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给苏联经济造成的困难,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经济改革,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  )

    A . 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 B . 发展重工业以进行军备竞赛 C . 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 D . 力图缓解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
  • 23. 有学者对罗斯福的经济理论进行了这样的概括:“私营企业——个人利润经济不应消灭,应当保留。可是,这种经济的营运,并不总是有利于促进普遍福利。因此,只要是必要,这种营运就必须由各州和联邦政府作出努力,加以改进和补充。”对上述材料中关键词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应当保留”指保持资本主义

    ②“经济的营运”指市场经济

    ③“改进和补充”指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④“改进和补充”开创了经济营运的新模式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 24.

    下图为20世纪下半叶美国经济年平均增长率示意图,对图中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A . a-b阶段受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滞胀”影响,美国经济下滑明显 B . b-c阶段美国经济平稳增长,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 C . c-d阶段美国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下降明显,失去了超级大国地位 D . d-e阶段美国经济年平均增长率缓慢上升,得益于新经济的增长
  • 25. 学习完《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一单元,我们不可能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

    A . 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B .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调整和创新应采取固定的模式 C . 突破传统的束缚是经济体制调整相创新的前提 D . 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
二、非选择题
  • 2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日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一一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  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淡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材料三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1/3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马克思

    请回答:

    1. (1) 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经济模式?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有何特点?

    2. (2) 材料二中,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其泛起“微澜”的表现。

    3. (3) 材料三中的“时势”是指什么?“安于现状”和“人为的隔绝于世”反映了当时清政府怎样的政策?并回答这些经济政策给中国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

  • 27.

    工业文明以其巨大的力量,改变着世界,改写着历史。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大的市场……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作工业革命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囤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贫穷的农民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在这世界里,前所未有地挤满了人一一人们在巨大城市的人行道上互相推挤……;在这世界里,充满了流线型汽车、机电车和飞机;这世界受到了来自传声筒的唱声的干扰,遭到了新闻标题以及电影中的不断变化的镜头的攻击。这世界是工业文明统治的一部分,它不但为西欧诸民族所分享,也为俄国人、美国人和日本人所分享,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人和印度人所分享。

                                                   ——《全球通史》

    材料三  如下图显示了工业化以来世界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

    注: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末,是工业化初期阶段;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是工业化起飞阶段;从20世纪中期到20世纪末,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后工业化阶段;20世纪末至今,是信息化阶段.材料四在工业文明的浪潮冲击下,民国时期的经济大家庭中,既有又老又保守的“婆婆”,也有年轻且掌握大权的“丈夫”,民族资本主义就像一个可怜的寄人篱下的“童养媳”,仰人鼻息,举步维艰……但是自从民族工业这个“童养媳”进了家门,自然经济这个“婆婆”的地位便日益受到了威胁。


    1. (1) 据材料一,指出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生的条件。

    2. (2) 据材料二,概括归纳工业文明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哪些变化?

    3. (3) 据材料三,说明工业化以来环境质量变化的趋势,并分析造成这一变化趋势的原因。

    4. (4) 据材料四,指出民国时期主要有哪几种经济成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童养媳”在“家庭”中的地位。

  • 28.

    经济体制的创新、经济政策的调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某教室的历史学习园地有下面两幅图片一一《1927-1929年苏联建设的第聂伯河水电站》、《20世纪30年代美国建设的田纳西水利工程》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一一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

    材料三  1921年,美国人哈默大学毕业后到俄国访问。在那里他看到饥荒,也看到蕴藏着巨大宝藏。他用易货贸易的方式为俄国购买了价值100万美元的小麦。后来,列宁特地接见他,并授予他在苏俄开采石棉的特许权

    材料四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一一《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 (1) 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苏联、美国修建材料一中公共工程在目的上的异同点、背景上的不同点及手段上的相同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并指出罗斯福新政的实质。

    3. (3)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当时苏俄政府采取的经济政策是什么?这一经济政策的实质是什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4. (4) 据材料四,谈谈你对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的两种经济运行模式的认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