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商州区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期中...

更新时间:2020-08-17 浏览次数:145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
  • 1. 以下农作物,最早由中国培植的是(   )
    A . 玉米 B . 马铃薯 C . 水稻 D . 番茄
  • 2. (2020高一下·南阳月考) 中华民族是典型的农耕民族。观察下面图片,请为这些图片设立一个主题是(    )

    A .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 B . 中国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C .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技术的发达 D . 中国古代农业工具的变更
  • 3. 战国末期,秦昭王委任知天文、识地理、隐居岷峨的李冰为蜀郡太守。李冰上任后,首先下决心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造福成都平原,于是建成了(   )
    A . 漕渠 B . 都江堰 C . 郑国渠 D . 龙首渠
  • 4. 《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
    A . 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B . 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C . 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D . 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 5. 一说“china”的发音源出唐朝时期的昌南(今景德镇)。唐朝昌南除出产青瓷之外,名列前茅的瓷器还有(   )
    A . 白瓷 B . 黑瓷 C . 青花瓷 D . 粉彩瓷
  • 6. 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    )

    A . 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 . 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C . 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D . 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 7. 《乔家大院》、《晋商》、《徽商》等电影、电视作品使明清的“商帮”走入人们的视野,对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商业群体的特点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政府大力支持 B . 具有地域性 C . 长途贩运活动为主 D . 白银广泛流通为条件
  • 8. 《新唐书》记载:“唐制……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启。”陆游《老学庵笔记》载:“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况僧寺夜半钟乎。”唐宋街鼓这一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
    A . 社会治安明显好转 B . 坊市制度已经崩溃 C . 都城人口急剧增长 D . 城市管理更加严格
  • 9. 都城往往是农业社会皇权与文化中心。从如图(唐和北宋的都城)的城市布局上可以看出,都城在功能上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这种变化实际反映了(   )

         

    A . 政治中心的逐渐东移 B . 城市规模的逐渐扩大 C . 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D . 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
  • 10. (2017高二下·思南月考)

    下图是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其上文字为:“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流转行使。”这一铜版(    )

    ①证实了宋代纸币的发行

    ②反映了宋代的印刷技术

    ③是纸币交子的文物材料

    ④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见证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11. 据记载,南宋初年,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西湖苏堤上一家鱼羹店味道独特,店主因此得到宋高宗的召见,获赏钱、绢若干。这表明当时(  )
    A . 社会上奢靡之风盛行 B . 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 C . 政府强化了市场管理 D . 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
  • 12. 马可·波罗在描述中国某港口时说:“亚历山大或他港运载胡椒一船赴诸基督教国,乃至此刺桐港者,则有船舶百余。”“刺桐”是指( )

    A . 泉州 B . 广州 C . 扬州 D . 庆元
  • 13. (2017·海南) 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  )

    A . 农业生产出现衰退 B . 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 C . 普通农户收益锐减 D . 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 14. 对下图所示内容认识正确的是(   )

    明朝的“鱼鳞图册”

    A . 地主兼并农民土地的记录 B . 政府奖励垦荒耕地数量增加的情况 C . 农村土地专业化经营的情况 D . 国家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
  • 15. (2017高一下·哈尔滨期中) “厚往薄来”“倍偿其价”“宣扬国威”“友好交往”,与这四个关键词都相关的古代中国历史现象是(    )

    A . 朝贡贸易 B . 民间贸易 C . 对外开放 D . 闭关锁国
  • 16. 清朝后期“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具发边卫充军”。这反映出清朝推行(   )
    A . 禁止走私贩运的政策 B . 抑商、“海禁”的政策 C . “重农抑商”的政策 D . 保护森林、渔业资源的政策
  • 17. 有学者认为:“中国凭借着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在1800年以前,欧洲肯定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按照这一观点,18世纪末世界贸易中心最有可能是(   )
    A . 长安 B . 北京 C . 上海 D . 广州
  • 18. (2020高二下·马鞍山开学考) 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
    A . 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 . 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C . 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D . 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 19. 湖北省武汉市是中国民族工业发源地之一。毛泽东上世纪60年代初说,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下列属于张之洞创办的重工业有(   )
    A . 安庆内军械所 B . 江南制造总局 C . 汉阳铁厂 D . 湖北织布局
  • 20. 读《近代中国企业资本总额情况变化表》。出现表中变化主要是因为(   )

    年代

    企业类型

    资本总额

    备注

    1862—1894年

    军用工业

    5 000万余两白银

    出现企业19家

    民用企业

    2 964万银元

    出现企业27家

    1899—1911年

    私人资本

    9 350万银元

    新增厂矿企业410家

    A . 洋务运动企业的刺激和诱导 B . 列强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 C . 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 . “节制资本”解决民生问题
  • 21. 1935年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的《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大纲案》,明确了“建设国民经济,必须为全盘之统制”的政策。该政策( )

    ①受国家干预经济思潮影响   ②消除了列强经济压迫

    ③有利于构建战时经济体制    ④遏制了官僚资本势力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 22.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同时开展了一万多个工矿建设单位的施工……从而使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国民经济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此“变化”表述正确的是(   )
    A . 初步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B . 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迅速恢复 C . 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 D . 实现了农轻重各部门协调发展
  • 23. 下图是《1957——1960年工业、农业总产值》示意图,对其解读最为恰当的是( )

    A . 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积极性 B . 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C . “大跃进”使全国工业总产值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D . “大跃进”导致了工农业生产比例严重失调
  • 24. 下表是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其中1963——1965年增长最快,主要原因是(   )

    A .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B . 工农业生产平衡发展 C .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D . 苏联经济援助和扶持
  • 25. (2019高一下·大连期中) 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反映出(   )
    A . 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 . 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C . 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 . 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
  • 26. 如图介绍内容所反映的实质是(   )

    A . 国内粮食供应比较紧张 B . 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C . 国家实行粮食凭票供应 D . 国家工作人遵纪守法
  • 27. 公历是现在国际通用的历法,俗称“阳历”。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是在(   )
    A . 民国成立后 B . 新文化运动后 C . 新中国成立后 D . 改革开放后
  • 28. “盖天津(城)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这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化进程的显著特点是(  )

    A . 以老城区为中心不断扩展 B . 伴随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发展 C . 由城市周边的不断开发而发展 D . 伴随工商业的发展而发展
  • 29. 下列有关中国近现代交通、通讯事业的史实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淞沪铁路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条铁路 B . 电话是近代中国最早出现的通讯工具 C . 轮船招商局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诞生 D . 一五计划期间修建了第一条出川铁路——宝成铁路
  • 30. 1909年初,《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使人们“开眼界”的大众传媒是( )
    A . 电视 B . 电影 C . 报纸 D . 广播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计40分。)
  • 3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国语·晋语》有“宗庙之牺,为田亩之勤”的记载,意思是说原来作为宗庙祭祀品用的牛,如今变成田亩耕作的畜力。……春秋时期后期,人们取名命字,往往将“牛”与“耕”相连,如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司马犁,字子牛。

    ——引自林炳文著《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昼出耘耘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宋)范成大

    材料三 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而工商皆其末也……惟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引自《苏州府风俗考》

    材料四 江苏松江、太仓一带是中国棉纺织业的中心,素有“衣被天下”的美誉。鸦片战争后,……松江、太仓的布市很快萧条。当地一些专靠纺织业的乡村,已经无纱可纺。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教材·必修Ⅱ》

    材料五

              

    请回答:

    1. (1) 材料一说明了什么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对中国古代的生产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 (2) 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经济模式?这种经济模式有何特点?
    3. (3) 材料三清政府推行什么经济政策?如何评价清朝实施的这一经济政策?
    4. (4) 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5. (5) 据材料五的两幅图,指出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先后发生了哪两次重大的变革或调整?(要求写出时间和概念名称)
  •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从英国预购炼铁机炉,有人提醒先要确定煤、铁质地才能配置合适的机炉,张之洞认为不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购得大冶铁矿,开始筹建汉阳铁厂,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煤,耗费六年时间和巨资,仍未能炼出合格的钢铁。盛宣怀接手后,招商股银200万两,并开办萍乡煤矿,但由于原来定购的机炉不适用,依然未能炼出好钢,只得贷款改装设备,才获得成功。通过克服种种困难,汉阳铁厂成为中国第一家大型的近代化钢铁企业。1949年后收归国有。

    ——据编自陈真等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等

    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案例,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 3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玮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管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  观察下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曲线图”。图中A——K反映了近代以来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基本发展脉络。

    材料三 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决定于重工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建设的重点。在“边打、边稳、边建”的方针下,就要求我们集中力量而不是分散力量去进行基本建设,要求我们以有限的资金和建设力量(特别是地质勘查、设计和施工的力量),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特别是确保那些对国家起决定作用的,能迅速增强国家工业基础与国防力量的主要工程的完成。

    ——《中共中央关于编制1953年计划及五年建设计划纲要的指示》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7个时期中(夹缝产生、初步发展、短暂春天、较快发展、日益萎缩、陷入绝境、获得新生)任选一个,简析其出现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的突出特点和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