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宣城市第八中学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线...

更新时间:2020-05-18 浏览次数:262 类型:月考试卷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
  • 1. 名句默写
    1. (1) , 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2. (2) 了却君王天下事,。( 辛弃疾《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
    3. (3) 一抹晚烟荒戍垒,。(纳兰性德《浣溪沙》)
    4. (4) , 谁言天地宽。(夏完淳《别云间》)
    5. (5)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司马迁《陈涉世家》)
    6. (6) 瀚海阑干百丈冰,。(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7. (7) 《十五从军征》中揭露汉代兵役制度不合理的句子是“
    8. (8) 古代的仁人志士在“生”与“义”不能兼得时,总会以孟子《鱼我所欲也》中的“”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古人云“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这正可见阅历对人的影响至关重要。既然我们不能任意拉长生命的长度,那么要想增加自己的阅历,就要努力拓宽生命的宽度。具体来说就是要深入生活,深入实践,多接chù社会,多了解人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无字之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有字之书。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和一,从而更加深入地领wù书中蕴含的寓意和韵味。

    1. (1) 给画线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宽     接chù    领wù

    2. (2) 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正确写法是“”。
    3. (3)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4. (4) 将下面的句子改为反问句,不得改变原意。

      古人云“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这正可见阅历对人的影响至关重要。

  • 3. 阅读下面文段答题。

        周学道虽然赶他出去,却也把卷子取来看看。那童生叫做魏好古,文字也还清通。学道道:“ 把他低低的进了学罢。”因取过笔来,在卷子尾上点了一点,做个记认。又取过      卷子来看,看罢,不觉叹息道:“这样文字,连我看一两遍也不能解,直到三遍之后,才晓得是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可见世上糊涂试官,不知屈煞了多少英才!”忙取笔细细圈点,卷面上加了三圈,即填了第一名;又把魏好古的卷子取过来,填了第二十名。

    以上文字出自古典长篇小说《儒林外史》第三回,作者是 , 文中周学道名叫 , 横线处略去的人物名字是。本书还塑造了一个临死时因为多点了一根灯草而迟迟不肯断气的吝啬鬼形象,这一人物是

  • 4. 学校开展“诗歌诵读”主题活动,请你参加。
    1. (1) 小华在朗诵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时,遇到一些困难,请你帮助解决。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

      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节选自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请用“/” 给下面的诗句标出两处停顿。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2. (2) 朗诵诗歌时,应采用的语调是 ( )
      A . 舒缓 B . 悲痛 C . 激昂 D . 深沉
    3. (3) 下面是小华在诗歌朗读中的一段感悟,请你帮助修改。

      要朗诵好一首诗,先得领会作者的情感,然后使自己的感受接近作者的情感。[甲]只有这样,我们的朗诵就能成功地再现作者的情感。听众听起来才会觉得“自然”。如果朗诵者并不领会作者的情感而只是“估计",那就很容易失去分寸。[乙]失去了内在的感情基础,单单依靠技巧来支持,听众听起来就必然会感到“做作”了。

      ①[甲]处画线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②[乙]处画线句子用词不当,应将“”改为“”。

    4. (4) 请你仿照画横线句子,写两行小诗。

      母亲卑微如青苔,

      庄严如晨曦,

      柔如江南的水声,

      坚如千年的寒玉,

二、阅读与理解(55分)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坐在老槐树的怀里》  艾晓雨

        ①槐树是从什么时候站在那里的,我不知道,我出生时,它已经在那里。

        ②低矮的小草房前面,小院一边,一棵老槐树,枝虬叶茂,树冠几乎盖住了小院的半边。小时候,我最喜欢做的事,就是伸出双臂,抱住槐树粗糙皲裂的树干。但我抱不过老槐树,老槐树却以它宽敞的怀抱将我拥入怀里,在我的整个幼年,甚至童年里。

        ③最初发现老槐树可以做保姆的,是母亲。一岁多的孩子,正缠人,会撒着两只小手到处摇摇晃晃地逛荡了。不知凉热,也不知高低。为此,母亲找了根软布绳,哄我乖巧地伸出一条胖乎乎的小腿儿。绳子的一端拴住了我的脚脖儿,另一端就交给了老槐树。那时年纪尚小,自是无法记得当时的情境,只能根据母亲的讲述加上自己的想象还原当时的场景:

        ④一棵绿荫如盖的老槐树底下,一个被拴了一只脚脖儿的小女孩儿,新鲜又好奇地打量着脚上忽然多岀来的那圈儿东西,软软的布绳儿拴得脚脖肉痒酥酥的,小女孩儿便“咯咯咯”地笑个不停。

        ⑤也有来看稀奇的孩子,看过将小牛、小羊拴在树上的,却头一次看到那样子拴小孩。他们站在离槐树不远的地方,逗弄小女孩儿,或扔一块小瓦片,或扔一朵鲜亮的月季花,让小女孩儿去拿。

        ⑥我真的就蹒跚着走过去,却在离那些东西不到一尺远的地方被老槐树牵住了。我才知道,自己的自由天地,已被绳子限制。我抱住脚,拼命去解绳子,小脸憋得通红,眼泪也急得掉下来,那个结实的扣儿却纹丝不动。我遂坐在地上,两脚蹬地,大哭起来。

        ⑦哭了几天,我终于明白,再怎么哭也拉不回大人远去的背影,索性不再哭,开始慢慢将槐树下的日子当成一种享受,每天早晨,吃饱喝足,我开始主动拉着母亲的手,往槐树下走。走至树下,拾起地上的绳头,交给母亲,又去搬自己的小脚:“拴,拴……”母亲三下两下,将我交给老槐树,就走了。她已经很放心地把我交给这个稳重又沉默的老保姆。

        ⑧的确,老槐树是一个称职的老保姆。她知道如何逗弄一个一岁多的孩子,让我不哭也不闹。夏日毒辣的阳光,伤害不到我,老槐树替我撑起一把巨大的遮阳伞。树上偶尔会有鸟雀降临,叽叽喳喳地躲在浓密的叶底说个不停。我抬起头,支着小嘴儿跟它们说话。树下有蚂蚁,其中一只发现了我弄碎的饼渣儿,赶紧回头去呼朋引伴。一会儿工夫,大队人马驾到,肩推头扛,齐心协力把一块小饼渣儿运走了。

        ⑨一队蚂蚁,可以让我兴致勃勃地看上半天,看着看着,我就在树下睡着了……

        ⑩“姐弟三个,就数你跟老槐树投缘。”母亲如是说。

        ⑪是吗,老槐树独独青睐于我吗?

        ⑫我自己尝试着做玩具,老槐树给了我一树的果实——槐果,一串串,黄绿,晶莹,拿石头把那一串串的果实捣碎,挤掉绿色的汁液,把果肉团成一个黏黏的团,放到阳光下晒干,一个黑黑的小球儿就做成了,外面缠上白色的棉线,一层一层,想要多大缠多大,最后拿线绷住,一个漂亮的小球就做成了。那时,乡下孩子买不起皮球,多用这个代替,一个小球,有多种玩法,单打、双打、混合打,可以玩上一两年。

        ⑬后来,上学了,我每天放学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到老槐树下写作业。一块青石方桌,放在那里好多年,表面都已被磨得光滑如镜了。我就是在那张小小的青石方桌上学会了写“人、口、手”,学会了念“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⑭春看老槐树抽枝发新芽,夏听老槐树在风雨里唠叨,秋从老槐树的身上摘下一串串晶莹的槐果,冬在老槐树下的雪地上扫出一块空地,支起一只筛子,静等贪食的小麻雀来……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拴在老槐树下的小女孩儿就长大了。

        ⑮老槐树依然,苍老、劲绿。

        ⑯家里生活好了,旧房子要拆,新房子要建。新房子的地基就挖在老槐树站着的地方,老槐树在劫难逃。

        ⑰没有人会为一棵树伤心哭泣,除了当年曾无数次坐在老槐树怀里的我。砍树的那天,我站在树下,轻轻抚摸老槐树的寸寸树干,仰头,看茂密的枝叶仍然旁若无人地绿着,它似乎丝毫也没有嗅到空气中的危险气息。

        ⑱父亲下电锯时,我没敢待在家。等我回到家,老槐树已经躺倒在地上了,一院子的残枝碎叶,一院子涩涩的苦香。倒下的老槐树,被父亲做成了新房的门,那是老槐树在这个世上给我的最后馈赠——我又可以日日夜夜安睡在老槐树的怀里了。

    (有删改)

    1. (1) 阅读全文,简要说说文章主要讲述了与老槐树有关的哪几件事。
    2. (2) 文章第⑦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3. (3) 本文的结构安排详略得当,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
    4. (4) 作者眼中的老槐树具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5. (5) 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下面句子的含意。

      倒下的老槐树,被父亲做成了新房的门,那是老槐树在这个世上给我的最后馈赠——我又可以日日夜夜安睡在老槐树的怀里了。

  • 6.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和父亲聊到他小时候干农活的经历。农忙时,需要帮父母挑担子,最开始20斤的担子都压得喘不过气来。后来慢慢适应了,30斤、40斤、50斤,只是肩上的茧越来越厚了。他说,自己多挑一点,爹娘就少干一点。简短平实的话,却令人回味。当父辈们十几岁时,他们就有了用稚嫩的肩膀替父母扛起家庭重任的担当。那么,我们今天的年轻人,更应该具有担当的力量。

        ②而这种力量究竟源自何处呢?

        ③担当的力量源自爱。A是什么给了花木兰放弃采桑织布的生活,选择代父从军征战沙场的勇气?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的孝心。B是什么给了鲁迅不惧威胁利诱,把钢刀一样的笔锋刺向敌人心脏的骨气?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民族使命感。C是什么给了焦裕禄忍受病痛的折磨,为兰考艰苦奋战治理“三害”的坚守?是“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的拳拳报国之志。他们对家庭、民族、国家的热爱,迸发出惊人的力量,迎难而上、百折不屈、公而忘私、积极奉献,以担当的精神挺起整个民族的脊梁。他们这些人,一直是我们年轻人学习的榜样。

        ④担当的力量源自责任。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每个人都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责任。教师的担当是坚守三尺讲台默默耕耘,春蚕到死丝方尽;军人的担当是手握钢枪保家卫国,一腔热血沃疆土;党员干部的担当是危难面前那一声“共产党员跟我往前冲”的呐喊,是“四有”书记谷文昌“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的胆魄,是时代楷模燕振昌“克勤克俭,忠诚敬业,勤勉热心,求真务实”的真心。作为一名年轻的学生,担当的力量源自“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神圣使命,笃行学习报国之志,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彩华章。

        ⑤担当的力量源自传承。一代代的传承,一代代的弘扬,将会形成激励我们年青一代的不竭的动力源泉。担当,是融入中华民族文明血脉中共同的精神信仰,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孟子,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到“一片丹心图报国”的于谦。这些民族之魂把千钧重担扛在肩上,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绵延至今的重要原因,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有力支撑。

        ⑥对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来说,担当,就是要传承祖辈父辈坚定的政治信仰和不惧牺牲的精神与品格,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在刻苦学习和勇于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以渊博的学识、宽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积极作为,在新时代为国家和民族做出应有的贡献。

    (选自2018年4月24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 (1) 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2) 选文第③段中的A、B、C三个画线句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3. (3) 选文第⑤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 (4) 简析选文第②~⑤段的论证思路。
  • 7.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秦欲攻周①,周最②谓秦王③曰:“为王之国计者,不攻周。攻周,实不足以利国,而声畏④天下。天下以声畏秦,必东合于齐。兵弊于周,而合天下于齐,则秦孤而不王矣。是天下欲罢⑤秦,故劝王攻周。秦与天下罢,则令不横行⑥于周矣。”(节选自刘向《秦欲攻周》

    [注释]①周:西周。②周最:战国时期纵横家、外交家、谋略家。③秦王:指秦昭襄王。④声畏:名声不

    好。畏,恶。⑤罢:同“疲”,使疲惫困顿。⑥横行:纵横驰骋,所向无阻。

    1. (1) 请解释下列画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入见威王 朝:

      ②臣之妻臣 私:

      不私王 莫:

      ④周最秦王日 谓:

      不横行 令:

    2. (2) 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②为王之国计者,不攻周。

    3. (3) 甲文中,邹忌指出齐王身边的人,齐王难以听到真实的话;乙文中,周最分析了
    4. (4) 甲文中的邹忌和乙文中的周最分别是如何谏言的?
三、作文(55分+5分)
  • 8. 武汉疫情爆发后,各地支援武汉,出现了一批批的90后白衣天使,他们担起了疫情的重任。所谓白衣天使,只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身衣服,学着前辈的样子,和死神抢人。勇敢奔赴前线,遏制疫情,保护亿万中国人。

    作为初中生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题材不限( 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