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地理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南省郴州市2020届地理高考一模试卷

更新时间:2020-03-19 浏览次数:570 类型:高考模拟
一、单选题
  • 1. 定向越野运动以最短时间按顺序到达所有规定地点并到达终点者为胜。下左图示意华北某区域等高线分布(等高距为50米),图中箭头为某次定向越野竞赛部分路线。右图为小明在图示区域拍摄的村落景观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1) 此次定向越野参赛选手体力消耗最多、比赛难度最大的路段是(    )
      A . 1→2路段 B . 2→3路段 C . 3→4路段 D . 4→5路段
    2. (2) 小明拍摄图示村落景观时所在位置是(    )
      A . B . C . D .
  • 2. 郴州网红景区高椅岭地处丘陵地带,为发育于紫红色砂岩和砾岩之上的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特点是“赤壁丹霞”广泛发育,形成了“顶平、身陡、麓缓”的独特外形。右图示意高椅岭植被分布规律:山顶植被最茂密、山麓次之,“赤壁”几无植被分布。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1) 下列诗句中,描述高椅岭的是( )
      A . 碧山长冻地长秋,日夕泉源聒华州 B . 云海波澜峰作岛,天风来去雨飞花 C . 黄金季节千山雪,碧玉溪潭五月秋 D . 岛边林木风常绿,岸畔悬崖日映红
    2. (2) 高椅岭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是(    )

      ①地壳上升    ②地壳下沉    ③岩浆侵入

      ④风化、侵蚀作用    ⑤沉积作用    ⑥冰川侵蚀

      A . ⑤→①→④ B . ③→①→④ C . ①→⑤→④ D . ②→③→⑥
    3. (3) 高椅岭丹霞地貌不同地形部位的植被存在显著差异,其直接原因是各地形部位的(    )
      A . 热量差异 B . 降水差异 C . 岩性差异 D . 土壤差异
  • 3. 小明同学暑假去北极地区旅游,他在日记中写到:“……这里长有高大的落叶阔叶树。据向导说,太阳从5月21日起就“日不落”,整日悬挂在天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1) 该地分布有高大落叶阔叶树的主导因素是(    )
      A . 地形 B . 洋流 C . 海陆位置 D . 大气环流
    2. (2) 该地“日不落”现象结束的日期在(     )
      A . 6月22日前后 B . 7月23日前后 C . 8月24日前后 D . 次年3月21日前后
  • 4. 降雨到达地表后,转化为地表径流Q1、壤中流Q2(在土壤空隙中流动的水)和浅层地下径流Q3O三类径流汇集到河道中形成河流径流,最后流出流域出口。下图示意一次暴雨后某流域出口处河流径流量结构及其变化过程。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1) 该流域壤中流恰好全部流出流域出口的时刻是(    )
    2. (2) 若流域内植被覆盖率大幅降低后,发生同样的降雨会导致(    )
      A . Q1增加,Q2增加 B . Q2增加,Q3增加 C . Q1减少,Q2减少 D . Q2减少Q减少
  • 5. 有机质是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理想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为5%左右。下图示意湖南某地土壤有机质随深度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1) 关于该地表层土壤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 地表枯枝落叶多,有机质含量较高 B . 人工增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较高 C . 受流水侵蚀作用,有机质含量较低
    2. (2) 针对该土壤的特性,该地宜采用的农业技术是( )
      A . 适时免耕直播 B . 适量掺沙改造 C . 采用滴灌技术 D . 适当深耕土壤
  • 6. 下图示意某区域多年平均降雪量的空间分布,虽然丙地多年平均降雪量比乙地少,但丙地每年因融雪径流造成的土壤侵蚀比乙地严重。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1) 图中多年平均降雪量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值最大可达到(     )
      A . 124mm B . 149mm C . 174mm D . 199mm
    2. (2) 影响甲、乙两地多年平均降雪量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 . 地形 B . 大气环流 C . 纬度 D . 海陆位置
    3. (3) 与乙地相比,丙地( )

      ①流经的融雪径流量更少  ②流经的融雪径流量更多

      ③受到的人类活动影响大  ④受到的人类活动影响小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 7. 下图示意亚洲部分地区地面天气形势,图中标注时间为北京时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1) 该日8时,①地(     )
      A . 大气逆辐射较弱 B . 大气逆辐射较强 C . 云层反射作用较弱 D . 云层反射作用较强
    2. (2) 该日2时至8时(    )
      A . ②地风力增强 B . ④地经历大风降温过程 C . ③地气压降低 D . ⑤地风向由偏北转为偏南
  • 8. 下左图示意当前A湖泊的剖面(局部)和年内水位变化,右图为科考发现的A湖泊某地质时期沉积物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1) 图1所示湖心带、过渡芾、湖滨带三区域对应的沉积物依次是(  )
      A . 粘土、粉沙、砂砾 B . 粉沙、砂砾、粘土 C . 砂砾、粘土、粉沙 D . 粘土、砂砾、粉沙
    2. (2) 右图反映了该地质时期A湖泊所在区域(     )
      A . 气候趋于湿润 B . 湖盆地壳下陷 C . 河流搬运趋强 D . 湖泊面积缩小
  • 9. 秦岭—大巴山山区由一系列东西走向、南北排列的山地组成,具有南北过渡的地理—生态属性,因此常被作为亚热带和暖温带分界线。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秦巴山区形成了复杂多样且具有过渡性质的山地垂直带。下图示意秦岭—大巴山区部分山地的垂直带谱。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1) 图示山地自北向南依次是(    )
      A . ③、④、②、① B . ②、①、③、④ C . ③、④、①、② D . ②、①、④、③
    2. (2) 导致①山甲、乙坡海拔1300-2000米处植被类型存在差异的原因是(    )
      A . 甲坡为迎风坡,水分条件更好 B . 甲坡为向阳坡,热量条件更好 C . 乙坡为迎风坡,水分条件更好 D . 乙坡为向阳坡,热量条件更好
  • 10. 南极冰盖在重力作用下始终处于不断向边缘运动的状态,南极冰盖上方覆盖着近百米厚的积雪层,只在沿岸冰川入海的地方和内陆某些出现裸露岩石的部位才能见到冰。图示意南极出露冰面的山地分布(局部)。南极洲有两个陨石富集地带,一个是山麓地带,如图示区域山地西北坡山麓。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1) 南极是最易发现陨石的大陆,其原因是( )

      ①酷寒干燥少生物影响,陨石不易风化

      ②人类活动历史最短,陨石积累多

      ③陨石降落概率更大,地表陨石多

      ④地表单一,陨石包裹在积雪层中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④
    2. (2) 冰盖在图示区域的移动方向主要为(     )
      A . 自西北向东南移动 B . 自东南向西北移动 C . 自东北向西南移动 D . 自西南向东北移动
    3. (3) 南极洲另一个陨石富集区域是(    )
      A . 冰盖最高点附近 B . 大陆边缘浅海区 C . 冰盖低洼凹陷处 D . 大陆边缘的岛屿
  • 11. 甲日17:20(北京时间),小明在家门口看到太阳位于甲位置。三个月后的乙日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小明看到太阳位于乙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1) 小明家位于北京的(     )
      A . 东北方向 B . 东南方向 C . 西北方向 D . 西南方向
    2. (2) 下列古诗中,描述乙日所属季节的是(     )
      A .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B .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C . 棠梨叶落胭脂色,养麦花开白雪香 D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二、综合题
  • 12.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Y湖属于内陆湖,湖面平均海拔约1608米,面积约6200多平方千米,是世界最深的高山大湖,湖水水清澈,终年不冻。该湖东、西两岸年降水量差异大,东岸地区有常年积雪。Y湖沿岸地区是所在国的重要农作区。随着灌溉技术的提高,农业灌溉用水量明显减少。

    1. (1) 分析Y湖湖水清澈、终年不冻的成因。
    2. (2) 与西岸附近湖区相比,描述东岸附近湖区的盐度高低,并分析原因。
    3. (3) 推测影响丫湖1998年以后湖泊面积变化趋势的原因。
  • 13.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N河(下图)是西非的主要河流,发源于富塔贾隆高原,从a点到b点河段水量逐渐减少,最后注入几内亚湾.

    1. (1) 描述N河干流流向,并分析从a点到b点河段水量逐渐减少的自然原因。
    2. (2) 据图分析影响几内亚湾地区气候形成的因素。
    3. (3) 说明图中夏季盛行风的形成过程。
  • 14.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秦岭山区为古老的褶皱断层山地 ,山河相间,导致穿越秦岭山区的西成(西安至成都)高铁线路桥隧数量多。

    1. (1) 描述左图所示地区主要地形区的分布状况。
    2. (2) 说明右图中聚落的分布特点,并简述其形成原因。
    3. (3) 分析西成高铁线路秦岭山区段单位造价昂贵的自然原因。
  • 15. (2019·德阳模拟)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末次冰盛期(末次冰期的全盛时期)是地质历史时期最近的一个极端寒冷期。在末次冰盛期内,受季风环流变化的影响,中国大陆自然带位置与现夸差异较大,同一个古人类遗址内石器制品数量减少。下图示意末次冰盛期中国大陆自然带分布。

    1. (1) 与现今相比,指出末次冰盛期中国东部季风区大陆自然带位置特点。
    2. (2) 分析末次冰盛期以来中国大陆以东海岸线变化的原因。
    3. (3) 研究表明,造成现今黄河中下游地区在末次冰盛期成为温带草原带的重要原因是夏季风弱。请从下垫面性质和海陆位置的角度分析现今黄河中下游地区在末次冰盛期夏季风弱的原因。
    4. (4) 自然带的变化影响食物的获取进而影响文明的演进。大地湾石器遗址在束次冰盛期石器制品数量明显减少,试分析其地理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