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学语文 /小升初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北省黄骅市2018-2019年小学语文毕业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0-02-21 浏览次数:368 类型:小升初真题
一、积累。
  • 1. 看拼音写词语。

    chā  yāng

    mài  tián

    zhǎn  lǎn

    xīng  wàng

    nì  liú  ér  shàng

  • 2. 下列下划线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 击(zǔ)    分(xī)    不可量(gǔ) B . (hè)    过(cuàn)   万象新(gēng) C . (ér)      规(mé)    勃生机(bó)
  • 3. 下列词语书写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 独出心裁     炊事员      甜蜜 B . 鱼贯而入     乱篷篷      眯缝 C . 发奋图强     圣诞树      彩绘
  • 4. 与"舍本逐末”的"末"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B . C . 倒置
  • 5.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一句是曹植对其兄曹丕的控诉. B .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写出了清朝末年昏沉、庸俗的社会现实。 C .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感叹时间一去不同,警醒青年人要珍惜时光。
  • 6.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如老北京人在大年初一______________,藏族人民爱听古老的__________________,维吾尔牧人喜欢吃"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_”上依次填上相关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
    A . 拜年   黄梅戏    库乃其 B . 拜年    藏戏      库乃其 C . 拜年    藏戏      年糕
  • 7. 《凡卡》《汤姆·索亚历险记》《作文上的红双圈》三篇作品的作者供次是(    )
    A . 契诃夫     马克·吐温     黄蓓佳 B . 笛福        安徒生       周锐 C . 契诃夫       伍剑       梅子涵
  • 8. 给"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口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加上标点,正确的是(    )
    A . ,   ;   。 B . ——   ,   。 C . ……   ,     。
  • 9. 按原文填空。
    1. (1) 千门万户瞳瞳日,
    2. (2) ,弗若之矣。?曰:非然也。
    3. (3)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
    4. (4) ,孰能无惑?
    5. (5) ,任尔东西南北风.
    6. (6) 谁道人生无再少?
    7. (7) 太阳他有脚啊,
    8. (8) 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
  • 10. 扁鹊三番五次一遍遍地说。修改病句:
  • 11. 用“全神贯注"造句:
  • 12. 读《跨越百年的美丽》片段,完成下面小题。

        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玛丽的性格里天生有一种更可贵的东西,地坚定、刚毅、频强,有远大、执著的追求,这种可贵的性格与高远的追求,使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在发现镭之后的不断研究中,居里夫人也在不停地变化着。在工作卓有成效的同时,镭射线也在无声地侵蚀着地的肌体。她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隐退,逐渐变得眼花耳鸣,浑身乏力。皮埃尔不幸早逝,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更加重了她生活和思想上的负担。但她什么也不管,只是默默地工作。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

    (作者:梁衡)

    1. (1) 写出本段的中心句。
    2. (2) 玛丽·居里身上体现着、顽强,有的科学精神。
    3. (3) 文中“淡蓝色的荧光”是发出的射线."伟大自然发现”指的是
    4. (4) 下面是对“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一句话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句话是对居里夫人在科学研究中表现出的坚定信念和献身精神的赞颂. B . 居里夫人成功提炼出来0.1克镭,是以身体的疲劳和损伤为代价的,因此说融入了“美丽的生命"。 C . 淡蓝色的荧光很美丽,像居里夫人的外貌一样美。
    5. (5) 阅读文中画"     "的句子并思考,玛丽·居里发现人生的意义是(    )
      A . 人生的价值在于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竭尽全力超越其他人。 B . 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年轻美貌、金钱名利,而在于为科学作出贡献,为人类作出贡献。 C . 人生的价值在于获得至高无上的荣誉。
  • 13. 阅读下面两份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图书漂流,是一段文明美丽的奇妙旅程,起源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洲,读书人将自己读完的书,随意放在公共场所,如公园的长凳上,捡获这本书的人可取走阅读,读完后再将其放回公共场所,再将其漂出手,让下一位爱书的人阅读。这种好书共享的方式,让知识因传播而美丽”。如今,图书漂流的方式已不再局限于投放户外一种,越来越多富有想象力的书友在投放图书时,设定了自己的漂流规则,使漂流过程变得丰富多彩。

    材料二:图书漂流海报

    六年级图书漂流活动

    活动安排:

    3月10日—3月15日:投放图书。

    地点:学校阅览室

    3月18日—6月30日:漂流

    注意:

    1.放漂图书要求:

    非教材、教辅类,内容健康。

    2.漂流要求:

    ①每本书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周

    ②爱护图书。

    ③认真阅读,填写漂流卡。

    1. (1) 从材料一中选出恰当的内容来做图书漂流活动的主题,并填在材料二的方框里,当然你也可以自己确定一个图书漂流主题:
    2. (2) 根据两则材料的内容,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本次图书漂流活动的参与者是全校师生

      ②图书漂流起源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洲。

    3. (3) 读了上述两则材料,对于图书漂流,你最想深入了解的地方是什么?
  • 14. 阅读短文,完成后面小题。

    孔子

        ①孔子,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②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记录下来,作成了《论语》。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③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他认为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因此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①。择其善②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④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因此,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法则。关于学习,孔子有比较明确的主张。他认为在学习时既要广博见闻,又要时常温习,与此同时,他还强调学习与思考要相结合,诚如他所说的“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不仅如此,他认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也是必不可少的。

        ⑤孔子以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对世界的卓越贡献,受到了世人的尊敬和爱戴,被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注释]①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②善:优点。③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④殆:疑惑。

    1. (1) 第②自然段中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是,这样写的好处是:
    2. (2) 短文第④自然段中带点词语“主张”的意思是(    )
      A . 见解 B . 作主 C . 扶持
    3. (3) 联系第④自然段内容,选出对“有教无类”的正确理解。
      A . 不管什么人都可受到教育,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 B . 把人放在一起教,不要分出类别。 C . 只要能受到教育,人就没有差别。
    4. (4)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句告诫大家,学习时应该
      A . 可以不学习只思考 B . 学习和思考要相结合 C . 可以不思考只学习
    5. (5)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一句的意思是:
    6. (6) 关于学习,孔子有明确的主张。请在第④自然段中找出这些主张。
    7. (7) 将下列内容填入下图恰当的位置。

      介绍《论语》   简介孔子    教育思想   孔子好学    受后人敬仰    学习主张

    8. (8) 根据上图,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 15. 习作。

    以《难忘的第一次》为题写一篇习作,要把“第一次”的经历写清楚,还要写出在经历“第一次”之后获得的启示。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