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十校2018年高三语文四模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0-02-13 浏览次数:304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
  • 1. 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政协民建界别小组讨论“两高”报告时,委员们发言踊跃,讨论不穿靴戴帽 , 句句落到实处,处处展现出务实的作风。

    ②有的党员干部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蹑手蹑脚 , 习惯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甚至光说不练,只看不做。

    ③随着炎热天气的到来,加上又是旅游旺季,来西湖的游客很多,难免会有一些不文明行为,如在湖边脱鞋、洗脚等,这无异于煮鹤焚琴

    ④人工智能已深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比如机器人与人对话时栩栩如生 , 可见,在人工智能部分领域,中国开始领跑世界。

    ⑤京剧文化传承节目《传承中国》通过京剧名家真教、明星真学,名家、明星粉墨登场等最真实的方式,呈现京剧学习的乐趣和挑战。

    ⑥卡斯特罗所表现出的一个革命者英勇不屈、剖腹藏珠的战斗精神及其对于古巴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使人们为之感动,引以为傲。

    A . ②④⑥ B . ①③⑤ C . ①④⑤ D . ②③⑥
  •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 北京环保监测中心的监测数据显示,截至17时,本市空气质量严重污染,特别是北部地区污染情况仍然较重,PM2.5浓度达到300微克/立方米。 B . 广大干部职工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以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投入到工作中去,确保渔检日常工作平稳有序,高效完成中央部署的改革任务。 C . 业内人士预计,2018年房地产调控将依然保持高压状态,将有更多热点城市加大调控,围堵投机行为,而部分三四线城市则依然处于去库存阶段。 D . 我国的个税改革起征点究竟调整到什么档位?新当选的全国政协委员刘尚希认为,个税起征点的高低取决于近年来城乡居民生活成本的大幅增加。
  • 3.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随着地下汉字书写文物源源不绝的出土,中国书法还会有更多惊喜在未来呈现。这是中华优秀文化福荫万世、泽被子孙的无私给予。                          

    ①影响中华文化的未来

    ②能让人们在书写和欣赏的过程中体会到审美的玄妙和愉悦

    ③必将持续散发永恒魅力和时代风采

    ④自带创造基因的汉字

    ⑤进而丰富和提升炎黄子孙的精神世界

    ⑥中国书法艺术创造过绵延千载的辉煌历史

    A . ⑥②⑤④③① B . ⑥③①④②⑤ C . ④③①⑥②⑤ D . ④②⑤⑥③①
二、现代文阅读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中国传统艺术是一条璀璨星河,它的精神和血脉对世界文化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涵养作用,对世界众多艺术家产生过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尤其是当西方传统写实绘画的发展处于困境之时,中国传统艺术更是以其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形式启迪了一大批现代艺术家,他们从中汲取营养,摸索前行。在很多西方艺术史论家眼里,中国传统艺术是世界艺术的高峰。

        中国传统艺术对西方的影响可以追溯到14世纪的欧洲,当时中国的瓷器、丝绸和国画等商品一直流行于欧洲的上层社会中。在法国,中国的龙凤图案常被运用于各类织物中。在15世纪的意大利和法国瓷器制作中,盛行模仿中国青花瓷器造型。18世纪法国“罗可可”绘画大师让·安东尼·华托青年时期曾研究中国的《百戏图》,他的作品《发舟西苔岛》具有明显的中国意味和东方艺术特色。著名的评论家雷文曾说:“凡于中国宋代之风景画研究有素者,一见华托此作,必讶其风景之相似,其画中远山犹保持作者之生命,青峰缥缈,用单色作烟云。华托所惯为者,亦中国山水画最显著之特色也。”日本学者小林太市郎认为应该将17-18世纪流行于欧洲的“罗可可”艺术称为“中国——法国式”。19世纪新古典主义大师安格尔则因为具有浓郁东方意味的艺术语言,被当时的人们称为“误生在19世纪雅典废墟上的中国画家”。

        19世纪中叶,摄影术的发明,给西方传统写实绘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西方绘画艺术的发展陷入了困境,艺术家开始寻求新的出路,此时,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艺术思想和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给了西方艺术家以启迪,使得西方艺术在现代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行。一些杰出的画家诸如凡·高、高更、毕加索、马蒂斯、克里姆特、大卫·霍克尼等,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吸取中国艺术的养分,探索出全新的艺术风格,创作出一大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艺术杰作,对世界艺术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诚然,一些西方艺术家和学者认为日本浮世绘对西方现代艺术有过重要的影响,不过,凡是知晓世界艺术史的人都知道,日本艺术并不是独立发展起来的,而是在吸收中国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形成的。尽管后印象派的画家是从日本浮世绘中获取了灵感,但是日本浮世绘的画法,则是来自中国唐代绘画及明代画家陈洪绶和萧云从的作品。正如毕加索所说:“在这个世界上,谈到艺术,第一是中国人的艺术;其次是日本,日本的艺术又是源自中国。”

        在漫长的艺术发展过程中,中国历代艺术家在实践中探索出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高超技巧的艺术样式,形成了完整的艺术体系,在世界艺术史上居于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为世界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审视中国传统艺术对世界文化的贡献,更能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

    (摘编自桂小虎《东方的启迪——中国传统艺术对世界绘画的影响》)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传统艺术历史悠久,对世界文化艺术影响巨大,因此,被西方艺术史论家公认为世界艺术的高峰。 B . 早在14世纪,随着中国瓷器、丝绸和国画等商品在欧洲上层社会的流行,中国传统艺术就影响到欧洲。 C . 发明于19世纪中叶的摄影术对西方传统写实绘画冲击很大,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艺术促使其寻找新路。 D . 中国传统艺术特色鲜明技巧高超体系完整,地位不可替代,因而为世界艺术发展做出的贡献也最大。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一段总述中国传统艺术对世界文化艺术尤其是西方传统写实绘画的影响,点明其在世界艺术中的地位。 B . 第二、三段按照历史时代顺序,具体论述中国传统艺术对西方的巨大影响,紧密照应第一段相关内容。 C . 结尾一段重申中国传统艺术的特点、地位及贡献,总结全文,照应开头,并在段末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D . 在论述中国传统艺术对西方的影响过程中,文章采用例证法和引证法,大大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法国绘画大师让·安东尼·华托的作品《发舟西苔岛》具有明显的中国意味和东方艺术特色,其中的风景以及画法与中国宋代风景画非常相似。 B . “罗可可”艺术被认为应称作“中国——法国式”,安格尔被称为“误生在19世纪雅典废墟上的中国画家”,足见中国传统艺术对西方影响之大。 C . 凡·高、高更、毕加索、马蒂斯等杰出画家之所以能探索出全新的艺术风格,创作出一大批艺术杰作,与他们善于学习中国传统艺术分不开。 D . 有人认为,日本浮世绘对西方现代艺术有过重要影响。作者对这一观点不以为然,因为日本浮世绘画法也是在吸收中国传统绘画基础上形成的。
  • 5.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樱花时节

    郝 俊

        樱花确实有些特别,看一次就难忘。樱花的花瓣较小,颜色多为粉红或白色。我见过的樱花,更多似乎是介于两种颜色之间,嫩红中含着素白的花色是那般淡雅,犹如在水中涤荡之后,有了一种一洗尘埃之后的脱俗,又像是原本色泽浓艳的花瓣在水中浸渍,褪去了几分娇红,多了几分苍白。

        我觉得樱花的美正好印证了“独木不成林”这句话,看樱花就要看繁花锦簇、片片丛林的热闹。其他花则不然,俏皮的红杏只需一枝就可充当报春的使者——“一段好春藏不住,粉墙斜露杏花梢。”一株莲花就是一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凌波仙子,一枝月下的红梅即可绽放出“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幽逸风姿。若单看一枝樱花便觉得太柔弱,太单薄,甚至让人难以觉出其生命迹象。带着一份怜恤,从地上随手拾起一片花瓣置于掌心,手中的花瓣就像是被折断的蝴蝶的翅膀,在微风中的颤动恰如断翅后隐隐作痛时的挣扎。倘若花树密集,规模盛大,那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我记得第一次看樱花看的就是一片花海,近千株樱花竞相绽放,花朵密密匝匝,远看层层叠叠,亭亭如盖。白的如雪堆枝条,粉的似落霞满天。这般情景,才让人真正体会到什么是目不暇接。眼前的樱花灿烂繁华,加之地势起伏,远看,花潮汹涌。是的,当一种美极其繁复,同时又蕴含连绵的韵律时,几乎是汹涌而来,会令人有点眩晕,可能是在记忆中一时找不到相同或相似的审美经验,所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有些不知所措。

        面对数量如此之多的樱花,不知道从哪里看起,越是想尽收眼底,越是难以穷尽,这样的美来得如此急切,让人振奋,也让人感觉有些压迫,这种不适应会在短时间内激发心灵,使内心的感受能力迅速扩展。这种体验,让我想到在夜间看萤火虫,如果看到零星几只萤火虫,总觉得它们像一盏盏微弱的灯,飘忽不定,似乎随时都有可能被黑夜吞噬,出于同情和怜悯,看一眼就想替它们把光再拨亮些。试想,如果我们看到的不是几只,而是数万只萤火虫在眼前闪烁,这时我们一定不会觉得它们渺小。我们会醉心于它们漫天飞舞时的流光溢彩,会觉得这些小精灵正在尽兴地释放自己的光芒,那么欢快,那么耀眼,那么势不可挡。当我们感觉它们化作繁星点点之时,我们的内心早已阔大辽远,灿若星河。

        看樱花也是如此。一朵樱花甚是娇小,但如果我们置身于一眼望不到边的花海,内心就不只是顿生怜爱了。知道樱花的花期短暂,越看越觉得这些樱花像无数羸弱的生命经过盟约共誓,一起开放,一起凋落。花开,蔚为壮观,有一种试图将一时的绚烂推向极致的意味;花落,悲壮不已,看万花飘零,满地残红,便觉得有一种芳华骤逝的伤悼。或许,当美的事物数量多到一定程度时,会蓄积某种强大的势能,导致内心深处引发的情感突然加剧,久难平复。

        今年看樱花,没有选择白天,友人相邀到近郊的一所植物园,晚上踏月赏樱,感觉甚好。月夜赏花不仅是看花,准确地说是“会花”——与花约会。既是约会,自然不同于白天犹如“花展”一般的喧闹,更不是用贪婪的目光一味地捕获视觉享受。约会是在静谧之中收获惊喜,通过彼此微妙的交流,有了灵魂的相惜和情感的寄托。我看着一树树连绵的樱花,愈发觉得这些繁茂的花枝宛如海底的珊瑚,美得奇异,如果真的是这样,我愿变成一条鱼,畅游花海……

        花是草木中生发出来的一抹芳华,其美不在色香之惑。人们之所以赏花、赞花,终究是为了满足内心深处对美的渴求。怜花,惜花,其实是希望如花绽放的韶光久留心间。欣赏着夜色里的樱花,期盼下一个樱花时节的到来。

    (选自2018年3月25日《人民日报》)

    1. (1)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头以“樱花确实有些特别,看一次就难忘”领起全文,接着描写作者见过的樱花颜色的“特别”之处:嫩红中含着素白,淡雅脱俗。 B . 作者花了较多笔墨回忆自己第一次看樱花时的情景,具体展现“另一番景象”,印证自己关于樱花之美的观点,也为进一步抒写感悟张本。 C . 面对数量众多的樱花,作者联想到在夜间看萤火虫,这是因为两者能给人相同的体验:个体很渺小,令人怜悯;而群体很壮观,令人赞叹。 D . 作者今年选择在晚上踏月赏樱,不是为了看花,捕获视觉享受,而是为了与花约会,通过在静谧之中与花交流,产生灵魂的相惜和情感的寄托。
    2. (2) 文中第二段引用古诗文,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 (3) 作者观赏樱花,从中获得了哪些关于审美的感悟?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6日,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彭有冬在亚太地区森林恢复国际会议暨亚太森林组织十周年回顾活动上表示,中国森林恢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森林覆盖率大幅提高,森林面积达到2.08亿公顷(1公顷=15亩);人工林保存面积达6933万公顷,居世界首位。中国还将继续推进森林恢复和可持续发展,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加快构建以林草植被为主体的生态安全体系。

        近年来,得益于中国、越南大规模国土绿化和植树造林,亚太总体森林资源快速下降的趋势得到遏制,但仍面临着淼林过度开发、质量下降、经营粗放、森林退化等挑战。2008年中国倡议成立了亚太森林组织。10年来,该组织致力于推动亚太地区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经营,已发展成为亚太区域森林恢复经验总结、推广和示范的平台,区域林业交流合作深化的纽带,助力林业人才交流培养和“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伙伴。

    (摘编自《人民日报》)

    材料二:

    (摘自“新华网”)

    (注)“十二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简称。起止时间为2011~2015年。

    材料三:

        在我国生态建设和造林绿化战略布局中,西北干旱地区既是造林绿化、改善生存环境最为迫切的地区,也是构建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关键地区。

        有人认为,沙区的自然条件不适合大规模造林绿化,质疑沙区造林绿化的成效。对此,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永利表示,我国的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分布区气候情况很复杂,自然恢复要园地制宜。如果完全靠自然力恢复,我国的沙漠是治理不了的。

        “近年来,我们的造林绿化理念一直在转变。要树-自然恢复为主的理念,能够自然恢复的不要人工干预,自然恢复不了的一定要人工干预。”张建龙表示,治沙实践说明,有一些地方确实不宜栽乔木,但以此否定人工措施防沙治沙是不客观的。

        专家指出,在植树造林中,还要树立发展近自然林业的理念,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态度经营森林,使森林达到一种接近自然的状态。

        (摘编自《光明日报》)

    材料四:

        2017年,各地各部门组织动员多方力量,大力推进植树造林和国土绿化,全年完成造林736万公顷,森林抚育830万公顷;从国家层面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造林26万公顷,累计下达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任务282.7万公顷,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造林固沙19万多公顷,三北及长江流域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工程造林99万公顷。各地启动实施一大批造林绿化工程。北京启动新一轮百万亩平原造林工程。山西实施吕粱山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环京津冀生态屏障建设、通道沿线荒山绿化和重要水源地治理等四大重点工程。各级领导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积极参加义务植树活动,为适龄公民履行植树义务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在城乡建设中加强林荫道路、立体绿化、绿道绿廊和郊野公园等建设。公路绿化和运营铁路沿线防护林带建设力度加大,新增公路绿化里程计5万公里,运营铁路绿化里程达4.7万公里。河渠湖库周边、水利工程沿线绿化1229公顷。共青团、妇联等组织和教育、石油、石化、冶金等系统,广泛开展富有特色的绿化美化活动。统筹推进重点区域、典型地区的森林城市建设工作,深入开展森林城市、森林乡镇、森林村庄建设,国家森林城市总数达到137个。稳步推进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株潭、中原、关中一天水等六大国家级森林城市群建设。各地加大乡村绿化力度,乡村绿化覆盖率和绿化水平不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摘编自《人民日报》)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十年来,我国森林恢复成就巨大,森林面积已超过2亿公顷,人工林保存面积位居世界第一。 B . 在中国和越南的努力下,近年来亚太总体森林资源虽然有所增加,但是仍然面临着种种挑战。 C . 西北干旱地区的造林绿化、改善生存环境工作,关系到我国生态建设和造林绿化的战略布局。 D . 2017年我国共造林736万公顷,森林抚育830万公顷,两项指标均优于“十二五”各年平均水平。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 . 亚太森林组织是中国倡议成立的,十年来致力于推动亚太地区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经营,成为深化区域林业交流合作的纽带。 B . “十二五”期间,我国共完成造林4.5亿亩,森林抚育6亿亩,与“十一五”期间相比,分别增加了18和29个百分点。 C . “十二五”结束时,我国森林覆盖率增加了21.66qo,森林蓄积量高达151.37亿立方米,森林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增长最多。 D . 植树造林时,要树立发展近自然林业的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尽量减少人工干预,更不宜在沙区栽乔木。 E . 截至2017年底,我国不但已经建成了137个国家森林城币,而且建成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六大国家级森林城市群。
    3. (3) 2017年,我国植树造林和国土绿化工作呈现出哪几个特点?请根据材料四予以概括。
三、文言文阅读
  • 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郑絪,字文明,余庆从父行也。幼有奇志,善属文,所交皆天下有名士。擢进士、宏辞高第。张延赏帅剑南,奏署掌书记。入为起居郎、翰林学士。德宗自兴元还,置六军统军视六尚书,以处功臣,除制用白麻付外。又废宣武军,益左右神策,以监军为中尉。窦文场恃功,阴讽宰相进拟如统军比。絪当作制,奏言:“天子封建,或用宰相,以白麻署制,付中书、门下。今以命中尉,不识陛下特以宠文场邪?遂著为令也?”帝悟,谓文场曰:“武德、贞观时,中人止内侍,诸卫将军同正赐绯者无几。自鱼朝恩以来,无复旧制。朕今用尔不谓无私,若麻制宣告,天下谓尔胁我为之。”文场叩头谢。更命中书作诏,并罢统军用麻矣。明日,帝见絪曰:“宰相不能拒中人,得卿言乃悟。”顺宗病,不得语,王叔文与牛美人用事,权震中外,惮广陵王雄睿,欲危之。帝召絪草立太子诏,纲不请辄书曰:“立嫡以长。”跪白之,帝颔乃定。宪宗即位,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迁门下侍郎。始,卢从史阴与王承宗连和,有诏归潞,从史辞潞乏粮。李吉甫密谮絪漏言于从史,帝怒,召学士李绛语其故,且曰:“著何而处?”绛曰:“诚如是,罪当族。然谁以闻陛下者?”曰:“吉甫为我言。”绛曰:“絪任宰相,识名节,不当如犬彘枭獍与奸臣外通。恐吉甫势轧内忌,造为丑辞以怒陛下。”帝良久曰:“几误我!”先是,杜黄裳方为帝夷削节度,强王室,建议裁可,不关决于絪,絪常默默。居位四年罢为太子宾客久乃检校礼部尚书出为岭南节度使后累迁河中节度入为御史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兼太子少保文宗太和中,年老乞骸骨,以太子太傅致仕。卒,年七十八。絪本以儒术进,守道寡欲,所居不为烜赫事,以笃实称。善名理学,世以耆德推之。

    (选自《新唐书·郑絪传》,有删节)

    1. (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居位四年/罢为太子宾客久/乃检校礼部尚书/出为岭南节度使/后累迁河中节度/入为御史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兼太子少保 B . 居位四年/罢为太子宾客久/乃检校礼部尚书/出为岭南节度/使后累迁河中节度/入为御史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兼太子少保 C . 居位四年/罢为太子宾客/久乃检校礼部尚书/出为岭南节度使/后累迁河中节度/入为御史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兼太子少保 D . 居位四年/罢为太子宾客/久乃检校礼部尚书/出为岭南节度/使后累迁河申节度/入为御史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兼太子少保
    2. (2) 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父为伯父、叔父的通称。年长于父者为从伯,年幼于父者为从叔。文中的郑余庆跟郑絪父亲同辈。 B . 进士为唐朝科举考试的一个重要科目,始置于隋朝。其考试内容、录取方式等与明清时代不尽相同。 C . 乞骸骨即让骸骨得以归葬故乡,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张衡传》中“上书乞骸骨”亦为此意。 D . 儒术指先秦儒家的学说、原则、思想等。自西汉“独尊儒术”以来,一直被封建君主作为统治的依据。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郑絪幼有大志,颇有才学。他善写文章,结交天下名士,科举考试成绩优异,不但精通儒术,而且擅长名理之学。 B . 郑絪坚持原则,不阿权贵。宠宦窦文场任中尉,郑 反对以白麻署制;唐顺宗命他起草立太子诏,他主张立嫡长子。 C . 郑絪曾受诬陷,幸得无事。李吉甫暗中诬陷郑 泄密,引得皇帝大怒,幸而李绛仗义执言,使郑絪免除灭族之罪。 D . 郑絪守道寡欲,忠诚老实。任宰相时杜黄裳行事独断,他沉默不语;为官期间不做烜赫之事,世人推重他年高有德。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朕今用尔不谓无私,若麻制宣告,天下谓尔胁我为之。

      ②始,卢从史阴与王承宗连和,有诏归潞,从史辞潞乏粮。

四、诗歌鉴赏
  • 8. 阅读下面这首金诗,完成下列小题。

    黄山道中

    [金]赵沨

    小榖城荒路屈盘,石根寒碧涨秋湾。

    千章秀木黄公庙,一点飞雪白塔山。

    好景落谁诗句里?蹇驴驮我画图间。

    膏肓泉石真吾事,莫厌乘兴数往还。

    【注释】①黄山:一名榖城山,在山东东阿。②小榖城:即东阿县铜城镇。③章:大材。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 首联点题,通过描写登山道路屈曲盘旋,岩底一湾碧绿秋水闪着寒光,为全诗定下了凄清伤感的基调。 B . 颔联具体描写黄山的名胜风光:黄公庙掩映在高大挺拔的树木之中,白塔山顶点缀着一抹银亮的雪痕。 C . 颔联对仗工整,设色精巧:黄公庙周围的古木色调浓暗,白塔山顶的白雷色调明亮,两者形成鲜明对比。 D .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对黄山十分喜爱,即使病人膏肓也要经常来往。“莫厌”运用拟人,情味盎然。 E . 诗歌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怀,而以第三联绾合前两联景语,尾联补足第三联余意,章法谨严,颇具匠心。
    2. (2) 本诗的颈联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五、情景默写
  • 9.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在《离骚》中,屈原以“”两句,批评当时投机取巧、不守规则的不良社会风气。
    2. (2) 白居易在《琵琶行》运用比喻描写乐曲高潮部分的名句是“”。
    3. (3) 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描写琅琊山春、夏季节秀美风光的语句是“”。
六、语言表达
  • 1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在人们钟爱的零食中,坚果占有一席之地,①。比如花生皮有增加血小板数量的作用,故高黏血症者宜去皮食用;南瓜子有降压的效果,但胃热患者过量食用会感到脘腹胀闷。储存坚果时,②,茶叶能吸潮,以保证坚果不会受潮,但不宜放过多,避免串味;③,可将其置于饭盒中,不加盖子,在微波炉里大火加热1分钟,取出后晾凉,即可去除潮气,恢复坚果的酥脆。

  • 11. 下面一则文稿中表达上有五处不妥当,请指出并改正。

    招聘启事

        本校因发展需要,特面向全国各地招聘小学思维训练、阅读写作、英语、美术、书法全职教师五名。要求:具有全日制本科学历及相关学科教师资格证书,有2年以上学校或培训机构教学经验者优先。年薪15~20万左右(特别优秀者可网开一面),另加保险及其他福利。有兴趣的可将个人材料发送至163@163.com,并保证材料真实有效;否则取消应聘资格,一切后果由本人承担。欢迎致电垂询。联系电话:3456789。

    智慧教育培训学校

    2018年4月28日

七、材料作文
  • 1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药铺)

    ②三间火燎烟熏屋:一个千锤百炼人。(铁匠)

    ③春秋有情,上善若水;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学校)

    ④也需规矩从绳墨,还待春风试剪刀。(裁缝铺)

    ⑤虚心成大器,劲节见奇才。(竹器店)

    ⑥虽是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理发店)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许多行业的对联含意深刻,哲思隽永。读了上面六副对联, 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副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 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