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东莞市四海教育集团六校联考2019-2020七年级上学...

更新时间:2019-12-04 浏览次数:296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30小题,共60分。)
  • 1.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是(    )
    A . 神话 B . 书籍 C . 传说 D . 化石
  • 2. “1929年12月2日,中国考古学者裴文中在周口店龙骨山里,发掘出第一个完整的头盖骨化石。他兴奋地断定,这是远古人类的遗骨。”材料中的“远古人类”是(    )
    A . 古猿 B . 元谋人 C . 北京人 D . 山顶洞人
  • 3. 据《韩非子》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在这种自然环境下,远古人类要生存,最需要的是(    )
    A . 学会制造工具 B . 过群居生活 C . 学会狩猎 D . 学会烧烤食物
  • 4. 博物馆讲解员描绘某处遗址“古代这里气候炎热潮湿,处处湖泊沼泽,陆地林木丛生。土质虽不好,但这儿的入们却栽培出了水稻。”她介绍的这个遗址可能是(    )
    A . 河姆渡遗址 B . 大汶口遗址 C . 周口店遗址 D . 半坡遗址
  • 5. 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面的人物应该是(    )

    A . 炎帝 B . 黄帝 C . 蚩尤 D . 仓颉
  • 6. 北京人的发现、原始的农耕生活、人文初祖、尧舜禹的“禅让”,是反映中华文明起源的学习要点。如果把它们放在一个学习主题下,你应该选择(    )
    A . 史前时期 B . 国家的诞生 C . 国家的统一 D . 民族的交融
  • 7. 他被称为站在文明门槛上的一位伟人,他还具有“部落联盟首领”和“奴隶制国家国王”的双重身份。“他”是(    )
    A . 黄帝 B . C . D .
  • 8. 从夏、商两朝的覆亡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历史教训是统治者应该(    )
    A . 重视教育 B . 勤政爱民 C . 发展经济 D . 增强国力
  • 9. (2018七上·惠安期中) 《左传》记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大意是:“将同姓子弟亲属封为地方诸侯作为保护周王室的屏障。”)说明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    )
    A . 分割诸侯的兵力 B . 巩固周王室统治 C . 保证国家兵源 D . 保证国家财政收入
  • 10. 妇好是商王的王后。一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战争,妇好自告奋勇,要求率兵前往,商王犹豫不决,占卜后决定起兵,结果大胜.这个故事最早可能记载在(    )
    A . 龟甲或兽骨上 B . 竹简或木牍上 C . 丝帛或麻布上 D . 宣纸上
  • 11. 文物是一个国家悠久历史的见证,是一个民族古老文明的形象载体,是联系历史与现实的血脉。以下文物反映了哪一时期的文明(    )

    A . 夏朝 B . 商朝 C . 西周 D . 东周
  • 12. 春秋时期,随着新的生产工具出现,促进了深耕细作农业的发展。该时期“新的生产工具”是(    )
    A . 打制石器 B . 磨制石器 C . 青铜工具 D . 铁制农具
  • 13. “他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攘夷,终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五霸之首”。这里的“他”是指(    )
    A . 周武王 B . 齐桓公 C . 晋文公 D . 秦王嬴政
  • 14. (2018七上·长春月考) 史书记载,春秋初年的170多个诸侯国,到战国初期就只剩下十几个了。材料所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 . 诸侯国的割据混战日益扩大 B . 人民遭受的灾难更加深重 C . 历史向着统一的方向发展 D . 封建制度正逐步确立起来
  • 15. 《史记·商君列传》载,“集小郡、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县。”材料反映当时(    )
    A . 实行分封制 B . 建立县制 C . 确立行省制 D . 推行群国并行制
  • 16. 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它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馏,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它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它”是指(    )
    A . 都江堰 B . 灵渠 C . 大运河 D . 水济渠
  • 17. 中国古代有一位著名思想家,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面的双方能相互转化请问这位思想家是(    )
    A . 孔子 B . 孟子 C . 老子 D . 墨子
  • 18. “思想文化是一定现实的反映”,百家争鸣的学术局面反映的社会现实是(    )
    A . 夏桀暴政,人民怨声四起 B . 西周灭掉商朝,实行分封制 C . 春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 D . 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
  • 19. 当代中国,教育公平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公平精神的是(    )
    A . 因材施教 B . 温故知新 C . 有教无类 D . 仁者爱人
  • 20. (2016七上·射洪期中)

    归纳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以下是某同学制作的朝代更替表的一部分,空框中应填的是(    )

    A . 西周、春秋 B . 春秋、战国 C . 西周、东周 D . 东周、战国
  • 21.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斩浮云,诸侯尽西来。”这首诗肯定的是秦王(    )
    A . 统一中国 B . 始称皇帝 C . 设置郡县 D . 巩固统一
  • 22. 中国银行行徽(图一)的外观设计灵感源自我国古代的一种钱币(图二),这种形状的钱币最早在全国统一使用是在(    )

    A . 商朝 B . 周朝 C . 秦朝 D . 汉朝
  • 23. 吕思勉在《吕著中国通史)中写道:“秦始皇向来都说他是暴君,把他的好处一笔抹杀了,其实这是冤枉的。”“他的好处”包括(    )

    ①统一六国        ②焚书坑儒        ③推行郡县制

    ④统一货币、度量衡        ⑤修建陵墓

    A . ①③④ B . ①②③④ C . ②⑤ D . ①③④⑤
  • 24.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到梁山宫,见丞相车骑甚众,显示出不高头,后来身边人告诉了丞相,丞相为之收敛。秦始皇猜测有人泄漏了他的话,便把当时在场的人都杀了。秦始皇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 . 显示出自己的暴戾,打击丞相 B . 让所有的人都害怕自己 C . 维护皇帝至高无上的独尊地位 D . 为即将进行的政治改革营造声势
  • 25. 中国历史上能成功立国百年以上的朝代,其开国君主与末代帝王各自有着共同的特征,其创业者的成功与守业者的失败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下列“守业者”失败的共同原因是夏桀、商纣、周厉王、秦二世(    )
    A . 年少夭折 B . 实施暴政 C . 大权旁落 D . 外族入侵
  • 26. 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有一段空隙,上面写有“楚河”“汉界”字样,这是以棋比喻历史上的“楚汉之争”。这场战争发生在(    )
    A . 商纣和周武王之间 B . 夏桀和商汤之间 C . 项羽和刘邦之间 D . 秦二世和陈胜之间一
  • 27. 美国学者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指出:“中国人至今仍然称自己为‘汉人’,他们因为是汉代首次确立的典型中国文化和帝国伟大传统的继承者而甚感骄傲。”西汉建立于公元前202年,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 是公元前2世纪初 B . 是公元前2世纪末 C . 是公元前3世纪初 D . 是公元前3世纪末
  • 28. 某校七年级学生开展“阅读史学经典品悟汗青墨韵”的读书活动。下图节选自推荐书目中一本书的目录,据此判断,该书介绍的历史人物是(    )

    第一章…斩蛇起义推翻秦朝

    第二章…消灭项羽建立汉朝

    第三章…确立典章建立制度

    第四章…休养生息发展经济

    A . 汉高祖 B . 汉文帝 C . 汉景帝 D . 汉武帝
  • 29. 为了巩固和稳定社会局势,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采取的政策为(    )
    A . 严刑峻法 B . 休养生息 C . 以商为本 D . 大兴土木
  • 30. (2019七上·福田期末) 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这一时期刺史主要负责(    )
    A . 行政事务 B . 军事管理 C . 监察事务 D . 财政管理
二、材料题:(2小题,共28分:其中31题13分,32题15分)
  • 31.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政治、经济、思想领域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做霸主,相互征战,齐晋等一些诸侯国为了增强自己的实力,任用贤人,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到了战国时期,魏、楚、秦等各个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对本国政治、经济制度进行改革。

    材料二:(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有相互影响,取长补短。

    ——摘自部编七上教材

    1. (1) 据材料一,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特征。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商鞅变法导致“家给人足”、“勇于公战”的措施。并据此分析商鞅变法的影响。
    3.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出现了什么局面?并简要概括其影响。
    4. (4) 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两则材料反映的事件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 32. 在中国古代,皇帝的作为往往和国家的兴亡有着很大的关系。请结合下列有关秦汉时期帝王的资料,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

    【史论话秦亡】

    材料一:及至始皇……废先王之道(废除古代帝王的礼制、法度),焚百家之言……以弱天下之民……然陈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贾谊《过案论》

    【观点话次兴】

    材料二:汉初在沿用秦朝地方管理制度外,对一些王公和战争和功臣,分封了一些诸侯王国。诸侯王的权力很大,在封地内可以任免官吏,收取租税,铸造钱币,还拥有兵权。

    材料三:他们勤政爱民,使西汉出现“文景之治”。他雄才伟略,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1. (1) 材料一中的“废先王之道”是秦亡的原因吗?你认为秦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 (2) “陈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指的是什么事件?这一事件在中国历史上有何重要地位?
    3. (3) 根据材料二回答:汉初分封的诸侯王国后来的发展对中央造成极大的影响,当时统治者继位后采取什么措施消除这一影响?此外他为加强中央集权,他在思想上的具体措施又是怎样的?
    4. (4) 材料三中提到的西汉帝王除了汉文帝和汉景帝还有谁?说一说“他们”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使西汉出现“文景之治”?
    5. (5) 说一说秦亡汉兴带给你的感想或启示。
三、小论文:12分
  • 33. 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又有人说秦始皇是暴君。请以“我看秦始皇”为主题写一小论文。(要求:题目自拟,语句通顺,言之有理,字数不少于15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