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12年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

更新时间:2017-07-28 浏览次数:1108 类型:中考真卷
一、<b >选择题</b>
  • 1.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发(bān)      丽(qí)        不屈不(náo) B . 育(bǔ)       粗(guǎng)     刚正不(ē) C . 然(cù)       幸(jiǎo)      心如意(chèng) D . (kū)       差(cēn)        无音信(yǎo)
  • 2. 根据语境和所给字义,在下列句子横线处选填汉字,有误的一项是(    )

    A . 读汪曾祺的作品,我们总能从他平实朴素的语言中品_______(味、位)出宁静淡雅的意韵。“味”有“辨别、体会”的意思,“位”有“所在之地”的意思,横线处应填“味”。 B . 朵朵白云飘浮在空中,它们聚_______(笼、拢)在一起,积蓄了足够的力量,便形成雨,洒向人间,滋润大地。“笼”有“遮盖”的意思,“拢”有“凑起”的意思,横线处应填“拢”。 C . 被贬后的苏东坡依然有赏清风皓月、饮美酒佳茗的闲情逸_______(至、致),足见他心胸的开朗、豁达。“至”有“极、最”的意思,“致”有“情趣”的意思,横线处应填“至”。 D . 男排主教练坦言,在这次预选赛上,男排只有破_______(斧、釜)沉舟,才有可能冲出重围。“斧”指“斧子”,“釜”是“古代的炊具,相当于现在的锅”,横线处应填“釜”。
  • 3.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或俗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 以前的科幻电影中的许多设想,当时看起来是不可思议的,现在却不断变为现实。 B . 与他人交往时,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身临其境地为对方着想,不能只顾自己。 C . 常言道,独木不成林 , 一花难成春.一个人再能干,离开了集体也做不成大事。 D . 村民依靠当地的水库资源发展养殖业,走上致富路,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 4. 根据文段内容,对下面两个画线病句的修改都正确的一项是(    )

           在学校开展戏剧学习、戏剧实践的过程中,①很多家长努力为孩子争取上台演出。他们希望孩子变得更加开朗、更加自信,②语言表达能力和表演水平得到改善。看来,家长们都非常注重对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

    A . ①句应在“演出”之后加上“的机会”②句应将“改善”改为“提高” B . ①句应在“家长”之前加上“学生”②句应将“改善”改为“改变” C . ①句应在“演出”之后加上“的机会”②句应将“改善”改为“改变” D . ①句应在“家长”之前加上“学生”②句应将“改善”改为“提高”
  • 5. 结合语境,将下列语句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风吹过草原,无边的草叶根茎相连,轻轻摇曳,丝丝奏鸣,绿波微漾,送来缕缕清香,那是①。风则显得更有耐心,它们一千年又一千年地从草尖儿轻轻掠过,为的只是等待一个机会,②,吹开几片薄薄的云彩。
    A . ①辽阔草原的喧哗与躁动    ②带走一点细细的泥土 B . ①生命优雅的沉醉与逍遥    ②掀起一层松松的泥土 C . ①辽阔草原的喧哗与躁动    ②掀起一层松松的泥土 D . ①生命优雅的沉醉与逍遥    ②带走一点细细的泥土
  • 6. 对下面文段中有关修辞方法作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人为什么要读书呢?书,可以唤醒沉睡的心灵,可以引领迷惘的灵魂。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崭新的世界。读艾青的诗歌,我坚定了不断前行的信念;读史铁生的散文,我鼓起了直面人生的勇气;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我充满了对精神家园的憧憬……读书,就像用麦管吮吸甘露,让人欣喜,让人着迷。还有什么比读书更能产生令人陶醉的内心体验呢?

    A . 文段开头运用设问,自问自答,强调了书对人的思想的启迪和引领作用,有助于启发读者的思考。 B . 文段中运用“读…,我…”的排比句式,语势强烈,意在突出读书带给“我”的力量,让“我”有更高的追求。 C . 文段中“读书,就像用麦管吮吸甘露”运用比喻,生动地写出了阅读给人带来的惬意感受。 D . 文段结尾运用反问,加强语气,强调了阅读能使人内心世界更丰富、精神境界更高尚的原因。
  • 7. 默写

    ①蒹葭苍苍,。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

    ②最爱湖东行不足,。(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 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

    ④《岳阳楼记》中描写洞庭湖边花草的语句是:

  • 8. 名著阅读

        春秋战国时期的谋臣策士很讲究劝谏的艺术。如《左传》一书中记载的曹刿,在长勺之战前,面见鲁庄公,几番对话,一再启发,终于使鲁庄公认识到①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又如《②》一书中记载的邹忌,用③设喻,劝说齐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最终使齐国兴盛起来。

二、<b >综合性学习</b>
  • 9. 《北京市节约用水办法》将于2012年7月1日起实施。为了深入宣传该“办法”,培养学生的节水意识,某校举办了“北京水资源”专题展览。在参观的过程中,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1. (1)

      分析下图,提取主要信息,并用一句话概括北京水资源的现状。

      主要信息:①

      现状:②

    2. (2) 京北地区大致覆盖昌平、延庆、怀柔和密云四个区县,是北京市重要的水源和生态屏障地,保障全市50%以上的城市工业和生活用水。请阅读下面材料,概括以下两县治理河流流域、涵养京北水资源的两个相同的措施。

      【材料一】延庆县治理白河流域的主要措施有:围绕白河主干河道,加强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力度;营造水保林,发挥灌草植被的生态功能,以实现山区自然保水;规整河道,修建调蓄水量的橡胶坝、拦河闸等工程,以保护水资源。

      【材料二】密云县治理石匣小流域的主要措施有:建设蓄水池、塘坝等小型蓄水工程,增加蓄水量;构建拦水、蓄水的三道防护体系,层层设防,节节拦蓄,以减少水土流失;推行清洁农业,控制农药、化肥的施用,以解决生态污染问题;营造适宜生长、具有保水保土功能的林草,以涵养水源。

      相同的措施:①

    3. (3) 某同学在专题展览的“留言薄”上题写了寄语,他写了上句,请你根据以上材料,续写下句。(要求:与上句语意相关、句式相同、字数相等)

      上句:水源告急,首都市民节约用水迫在眉睫;

      下句:

三、<b >文言文阅读</b>
  • 10. 阅读《桃花源记》(节选),完成下列各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 (1) 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

      ②未果,病终

      寻:

    2.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②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3. (3) 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概括)

四、<b >现代文阅读</b>
  • 11. 阅读《白梅无价》,完成下列各题。

    白梅无价

    韩静霆

        ①当代大画家李苦禅撒手人寰驾鹤西游的时候,我的老师许麟庐正在山东旅行。许老听到噩耗,立即登车,直奔北京。到了苦禅灵堂,满头白发的老人,长跪不起,恸哭不止。他和苦老,同是齐白石大师的弟子,手足之情,比一奶同胞还亲。师兄师弟,年轻时在白石先生左右,一个是左膀,一个是右臂。贫困的时候,他们一个烧饼掰作两半儿充饥。艺术上更是志趣相投,画画儿画疯了的时候,两个人一夜之间画一刀纸,一百张,酣畅淋漓。这会儿苦禅一去不归,许老恨不能跟随而去。那哭声,真是撕心裂肺,好几个年轻人才把他从灵前拉起来。透过老人迸溅的泪花,我能感受到两位画家半生坎坷、相濡以沫的深厚情感,感受到这种渗透着深深文化气息的友谊是何其珍贵。

        ②第二天,许老到我家来,进门就说:“静霆啊,苦禅兄走了啊……”接着又嚎啕起来,这回是在“家”里哭,而且当着我和我妻子的面儿。许老失去了大师兄,那种绝望的悲伤,那种真情的倾泻,让我永生永世都忘不掉。

        ③那天,妻子做了老师爱吃的饼,弄了几样好菜,还有好酒,可老师吃不下饭去,看许老骨瘦形销的样子,我们执意请他休息一会儿,睡个午觉。谁知,许老刚躺下,又爬起来,大叫“拿宣纸来”。我那时经济不大宽裕,哪里有好宣纸存用?翻箱倒柜,才找到两张质量低劣的四尺宣纸,两只破毛笔。许老捉了笔就在四尺宣纸上横扫。他哪里是在作画,简直是要划破阴阳之界。他笔笔中锋,含泪挥笔画梅花。只听见宣纸沙沙地响,力透纸背,情透纸背。毛笔直冲斜行,犹如剑器在许老手中挥舞。他把痛悼师兄之情,倾洒在纸上,朵朵梅花都是泪!老师画枝干的时候,一言未发,该点蕊了,说了四个字“泥里拔钉”。梅蕊虽“拔”了出来,可他却无法从情感中自拔。

    ④这张四尺宣纸上的白梅花,干湿浓淡,墨色淋漓,疏影横斜,笔意纵横。笔墨狂放霸气,不仅世间难得如此珍品,就连许老自己也绝对不可能再画出第二张。就像人不可能诞生两次一样,这幅佳作不能克隆,不可重复,甚至不能临摹。那个年代,那个下午,许老那种横扫千军的运笔速度,那种大悲大恸之后,寻觅到的恣意宣泄情感的方式,也绝对没有第二回。

        ⑤那天,许老收了笔,兀自对着那张白梅看了好半天。我大气也不敢出。心里痒,想要这幅画儿,可是不敢说。沉吟半晌,许老说:“带上,到我家盖上章子,给你了。”我张着嘴喘气,不知道说什么好。

        ⑥白梅,已经成为我的传家之宝。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和妻子才会小心翼翼地把这张画儿展开,来一番精神享受。我不敢拿到裱画店里去裱褙,怕裱坏了。仔细想想,许老的这幅画昭示了一个道理:在中国画界,松竹兰梅笔情墨意,难免重复,可至珍至宝的神品,不是百无聊赖时的遣兴,也不是文人的笔墨游戏,而是在笔端凝注了浓烈的情感,集人生和艺术的体验,在某个特别的时间创作的东西。正因为如此,神在,许老的白梅在。开卷总有一股真气扑面,那种感觉,常常是唯见神采不见梅花。那些神来之笔,甚至画家自己也始料不及。

        ⑦我记得白石老人曾赠给许老一幅画,上面题了一行字,大意是:是许姓好子孙,当宝之。许老没有在这幅白梅上题这些字,可我会珍藏好的。因为,白梅无价。

    (有删改)

    1. (1) 本文主要用五个场景来写人叙事,请依次概括前四个场景。(每个场景用5个字回答)

      场景一:

      场景二:

      场景三:

      场景四:

      场景五:深夜赏白梅

    2. (2)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为什么作者认为“白梅无价”。

    3. (3) 本文的描写和议论都饱含感情,请以第3段的相关内容为例,作简要赏析。(不超过150字)

  • 1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蜘蛛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之一。人类祖先很早就知道蛛丝强韧耐用,可以用它织成渔网。今天,波利尼西亚、汤加等太平洋岛国的居民,仍在使用这种原始工具捕鱼。获得一张这样的网比人工编织要方便多了,只需把特制的模型木架放入蜘蛛聚集出没的树林里,用不了一个月,密密的蛛丝就会把它包裹的严严实实,将蛛丝从模型上轻轻褪下,就是一张实用的天然渔网。

        ②神奇的蛛丝也引起了科学家的关注。

        ③科学家发现,蜘蛛腹部有六个丝腺,分泌着各不相同的蛋白质溶液或粘液。这些溶液或粘液,在蜘蛛腹下喷丝头的压力作用下产生六种丝。这当中最有韧性的一种是牵引丝,用来固定和支撑猎网。猎网上另一种一圈一圈的螺旋状蛛丝,具有很强的粘滞性,也极富弹性,将其拉长3倍后,仍然可以弹回原状。蛛丝的承受力和强度也是惊人的。专家实验证实,亚马逊密林里的游走蜘蛛吐的丝是同类中最强劲的,每一根细细的蛛丝可以经得住90克的拉力。假如能制造出一根铅笔粗的这样的蛛丝,它就能够勾住在航空母舰上降落的战斗机,其强度是同样粗细的合金钢缆的6倍,重量却轻得多。

        ④蜘蛛有吞食同类的习性,所以人工养殖蜘蛛几乎是不可能的。科学家便想到用转基因的方法获取“蛛丝”,造福人类。遗憾的是,几经努力,科学家也没能通过转基因的方法得到与蛛丝特性相同的纤维。经过研究,他们发现,蜘蛛在它的喷丝头里不知怎么地就把粘液变成了扯不断的细丝﹣﹣不湿也不脆,而且相当坚韧和富有弹性。也就是说,模拟蜘蛛怎样吐丝是最难办的事。

        ⑤蛛丝的奥妙还有很多,科学家们将继续对神奇的蛛丝进行探索。

    1. (1) 文章第①段从生活实例说起,有哪些好处?

    2. (2) 阅读下面材料,借助上文中的相关知识,简要分析科学家是如何解决早期防弹衣存在的问题的。

      【材料】防弹衣是在作战环境中用来保护生命安全的。早期防弹衣只是在结实的衣服内搭接两块钢板,其重量一般有十几公斤,又重又硬,穿上以后活动不便,影响作战。而且这种防弹衣只能防护手榴弹碎片和普通手枪的射击,防护性能较弱。科学家根据蛛丝的特性研制出人工合成的纤维织物,成功制造出了性能较好的防弹衣。

  • 1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和民间组织开始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我们把这种平民公益叫做“微公益”。一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微公益”行动,让人如沐春风,心生暖意。

        ②参与“微公益”行动的人能力虽微,但其散发的人格魅力芬芳远播。八十多岁的甘肃老人陈尚义靠捡垃圾的微薄收入,二十多年收养了45个弃婴;天津老汉白芳礼几十年蹬三轮车挣钱助学,惠及学生三百多人;新疆维吾尔族大叔阿里木靠烤羊肉串的收入,八年中资助贫困学生上百名……他们都是普通人,像大地上的一粒粒微尘,像大海里的一滴滴水珠。也许有人认为他们渺小,但他们却用自己的行动温暖他人,诠释良知。他们灵魂深处溢出的芬芳,散发出人性的光辉,彰显着普通人平凡中的伟大和崇高。

        ③发起“微公益”行动的民间组织力量虽微,但其产生的“正能量”却不可低估。他们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催生爱心、传递善良,带给人们崇善向上的希望;他们以爱传爱,以善扬善,汇聚成一股股爱的暖流。在湖北钟祥,“小红帽义工”集合起一群个体劳动者,他们坚持走街串巷做好事,为城市增添了一道美丽风景;在江西丰城,活跃着一群“萤火虫”志愿者,他们以“萤火虫虽小,也要为社会送去微弱的光亮”的执著,将爱心传递。“众人拾柴火焰高”,当个人的想法上升为一个群体的意识的时候,当个体的行为演变为一个群体的自觉行动的时候,它的影响就会变得巨大而深远。

        ④乐善好施,扶危济困,早已深深融进我们的血脉,成为有口皆碑的道德美谈。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的人对此产生了疑虑、困惑。他们看不到个人力量对社会的影响,变成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看客,在他人需要帮助、遇到危难时态度冷漠。其实,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爱心、有责任感,坚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就能积小善为大善,变小德为大德。孟子曰: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微公益”,。

        ⑤在当今社会,倡导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参与“微公益”是非常必要的。随着“微公益”行动的滚雪球效应,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的美德必将传遍神州大地,结出丰硕的果实。

    1.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2) 分析文章第①﹣④段的论证过程,按要求填空。

      首先(不超过12字),其次(不超过24字),然后(不超过18字)。

    3. (3) 请在第④段结尾横线处填写一句话,阐明“微公益”与孟子的话之间的联系。

五、<b >作文</b>
  • 14. “风采”指人美好的仪表举止和精神风貌。对于十四五岁的少男少女们来说,举止大方、个性鲜明、积极向上……都是动人的风采。个人有个人的风采,群体也有群体的风采,家庭、学校、社会都是展示少年风采的舞台。请以“少年风采”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②不限文体(诗歌除外)。③字数在600﹣1000之间。④作文中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