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化学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末...

更新时间:2019-10-25 浏览次数:255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
  • 1. “伐薪烧炭南山中”是唐朝诗人白居易所写的诗歌《卖炭翁》中的诗句,这里“伐薪”和“烧炭”各指的变化是()
    A . 两者均为物理变化 B . 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 C . 两者均为化学变化 D . 前者是化学变化后者是物理变化
  • 2. 下列微粒符号中,对“2”的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
    A . 2CO表示2个一氧化碳分子 B . 2Mg表示2个镁元素 C . 表示 的化合价为+2价 D . 表示最外层电子数为2个
  • 3. 钙是人体中含量较多的元素之一,人体中的钙元素主要以羟基磷酸钙 的形式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下列对羟基磷酸钙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 羟基磷酸钙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004 B . 羟基磷酸钙的一个分子中含有44个原子 C . 羟基磷酸钙由四种元素组成 D . 羟基磷酸钙中钙、氧元素质量比为10:26
  • 4. 某同学设计了以下区别各物质的方案,其中不可行的是()
    A . 通过观察颜色来区分氧化镁和氧化铜 B . 用蒸馏水来区别氧化钙与碳酸钙 C . 用燃着的木条区分 D . 用闻气味的方法来区别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 5. 下列各组微粒中,能相互结合生成AB2型化合物的是()
    A . B . C . D .
  • 6. 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A . 制取蒸馏水 B .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C .  CO2验满 D . 酒精灯失火用湿抹布扑盖
  • 7. 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天然水中硬水属于混合物,软水属于纯净物 B . 在自来水厂净水的过程中,包括蒸馏这一步骤 C . 活性炭净水器里,活性炭的作用是吸附、并过滤水中的杂质 D . 生活中常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泡沫少的是软水。
  • 8. 下列四个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 . 表示水的电解过程中生成 质量随时间变化关系 B . 表示将一定质量的硫酸铜溶液倒入盛有铁钉的烧杯中固体质量随时间变化关系 C . 表示向少量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固体产生 的质量随时间变化关系 D . 表示加热一定量高锰酸钾固体过程中固体中氧元素质量随时间变化关系
  • 9. 如图是水在一定条件下分解的微观示意图,从中获得的信息错误的是()

    A . 该反应的实质是分子的分解和原子的重新组合 B . 水分解后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分子数比为2:1 C . 水分解过程中,分子的种类不变 D . 水分解过程中,原子的数目不变
  • 10. (2019·顺德模拟) 用“干冰”(浓盐酸与浓硝酸的混合物)溶解黄金后得到四氯合金酸(HAuCl4),其中金元素(Au)的化合价为()
    A . +1 B . +2 C . +3 D . +4
  • 11. 对下列事实解释错误的是()

    事实

    解释

    A

    搜救犬搜索到幸存者

    分子是运动的

    B

    双氧水能杀菌消毒而水不能

    两种物质的分子构成不同

    C

    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在一起,体积小于200mL

    分子很小

    D

    加热氧化汞可得到金属汞和氧气

    分子是可以再分的

    A . A    B . B    C . C    D . D
  • 12. 环境和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有关环境和能源的说法错误的是()
    A . 二氧化碳和甲烷都是造成温室效应的物质 B . 煤、石油、天然气是三种重要的化石燃料 C . 是导致酸雨的主要气体 D . 地下水资源的大量开采可以为人类解除水危机,人类不必再为缺乏淡水而苦恼
  • 13. (2019·淮南模拟) 二氧化碳聚合物是二氧化碳在催化作用下生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它具有良好的阻气性、透明性和使用后全降解、无污染等优点,被广泛用于医药和食品包装、一次性餐具等行业。下列有关二氧化碳聚合物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 二氧化碳聚合物是二氧化碳的固体 B . 二氧化碳聚合物生产原料为二氧化碳,原料丰富且价格低廉 C . 二氧化碳聚合物的生产和使用,可有效防止其它塑料产生的白色污染 D . 二氧化碳聚合物的生产和使用,既减少了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又得到了非常有用的产品,真正做到了“变废为宝”
  • 14. 下列对有关实验现象或实验操作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 铁丝在空气燃烧发出黄色火焰 B .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 C . 将CO还原CuO的尾气直接排入空气 D . 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 15. (2019九上·丹江口期末) 下列实验操作“先”,“后”顺序错误的是(   )
    A . 实验室制氧气结束时,先移导管,后熄灭酒精灯 B . 点燃甲烷前,要先检验其纯度,而后才能点燃 C . 做CO还原氧化铜结束时,先停止通CO,后熄灭酒精灯 D . 做气体制备实验时,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后装药品
  • 16. 在一定的条件下,向一密闭的容器内加入A、B、C、D四种物质各20g,充分反应后,测定其质量,得到数据如下: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质量(g)

    20

    20

    20

    20

    反应后质量(g)

    20

    30

    未知

    14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 A物质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 . 反应后容器内物质总质量减小 C . 反应后容器内C的质量为16g D . 容器内发生了化合反应
二、填空题
  • 17. 科技推动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在奥运会中化学的表现十分突出。

    图片_x0020_755882533

    1. (1) 建造“鸟巢”时使用了大量的钢铁。其中炼铁的原理是在高温下用CO还原 ,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 (2) “水立方”的膜结构是由化学合成材料ETFT制成的,化学式是 ,该物质中碳、氢、氟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是
    3. (3) 撑杆跳高使用的玻璃纤维杆,其主要成分是 等,在物质分类中它们属于______(填序号)。
      A . 单质 B . 化合物 C . 氧化物
    4. (4) 采集奥林匹克圣火的唯一方式是:在奥林匹克的赫拉神庙前用凹面镜聚集太阳光,引燃圣火。此过程中最关键的燃烧条件是
    5. (5) 奥运会需要大量的能量。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的变化。太阳能、(任填一种新能源)、潮汐能等新能源的广泛开发利用还有待于研究。
三、实验题
  • 18. 实验室常用下列装置制取气体,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图片_x0020_109182664

    1. (1) 写出编号所指仪器的名称:①
    2. (2) 以上装置图中共有两处明显的错误,请你找出错误的地方并把改正的结果填在下列横线上:①;②
    3. (3) 小李在实验室中用氯酸钾和另一种固体制取氧气,他选择上述装置中的A和(填字母)进行组装;小红在实验室中选用C装置作为氧气的发生装置。在他们的实验中都用到了一种相同的固体药品是(填化学式),在两个反应中它起作用。请写出小红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4. (4) 实验室选用C和E装置还可以制取的气体是(填化学式),写出实验室制取该气体的化学方程式
    5. (5) 装置B、C都可以用来制取(4)中的气体,比较这两个装置的不同,指出B装置的一个突出优点
    6. (6) 有一名同学欲用G装置收集 ,则 应从导管口通入。
四、流程题
  • 19. 新型材料纳米级Fe粉具有广泛的用途,它比普通Fe粉更易与氧气反应,其制备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上述流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是,在制备纳米级Fe粉的工艺流程中,其作用是
    2. (2) 纳米级Fe粉在氧气中能自发燃烧生成黑色固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 (3) 上述制备纳米级铁粉的化学方程式是,其反应类型为
    4. (4) 研究人员发现最后在制得的纳米级Fe粉样品中混有少量的 杂质,为了除去样品中的杂质,在无氧环境下,先加水溶解,然后再洗涤、、烘干。
五、科学探究题
  • 20. 某化学研究小组对蜡烛(主要由碳、氢元素组成)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

    1. (1) 设计图1所示实验,靠近三通管(填“上口”或“下口”)的火柴先熄灭,理由是
    2. (2) 某同学用大烧杯将高低不同的两支燃烧的蜡烛罩住(如图2),观察到高的蜡烛先熄灭,低的蜡烛后熄灭。

      (提出问题)导致高的蜡烛先熄灭的原因是什么?

      (猜想假设)

      假设1:可能是高蜡烛火焰附近的二氧化碳含量过大导致其先熄灭;

      假设2:可能是高蜡烛火焰附近的氧气浓度过低导致其先熄灭。

      (设计实验)

      甲同学按图2装置进行实验,点燃蜡烛,用大烧杯罩住。一段时间后,发现贴在烧杯内上部的滤纸先褪色(提示: 能使蘸有酚酞和石灰水的滤纸条褪色),说明此时高蜡烛附近的二氧化碳浓度比低蜡烛附近的浓度(填“高”或“低”)。

    3. (3) 为进一步验证假设1,乙同学收集一瓶含20%氧气和80%二氧化碳的气体,将点燃的蜡烛慢慢伸入瓶中并密封,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慢慢熄灭,根据实验现象可知:假设1(填“合理”或“不合理”)
    4. (4) 丙同学使用传感器测得密闭装置内蜡烛从燃烧到熄灭后的过程中(80s时蜡烛熄灭),装置内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曲线如图3,根据曲线可得出蜡烛燃烧的条件是
    5. (5) 综合已有知识和上述实验分析,乙同学实验中,蜡烛完全熄灭后瓶内含有的气体为二氧化碳、
  • 21. 某小组同学在用过氧化氢溶液与 制取氧气的过程中,发现反应的速率很慢,产生的气泡很少。对此,它们进行了如下探究:

    (猜想与假设)

    ①速率慢、气泡少可能与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有关。

    ②速率慢、气泡少可能与 的质量有关。

    (进行实验)

    根据图甲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1:用26mg 与5mL不同浓度过氧化氢溶液进行实验,压强变化如乙图1。

    实验2:用5mL 1.5%过氧化氢溶液与不同质量 进行实验,压强变化如乙图2。

    (解释与结论)

    1. (1) 实验1得到的结论是,实验2的目的是。欲得出“ 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这一结论,需要对比。(简要的写出实验设想)
    2. (2) 小组同学查阅资料得知:多种物质能催化过氧化氢的分解。

      (实验探究)

      实验证明, 溶液也能显著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 溶液主要含有三种粒子( ),稀硫酸中含有三种粒子( )为了进一步探究 溶液中哪种粒子能起催化作用,小组同学作了以下分析和设计:

      ①小组同学认为最不可能的是 ,他们的理由是

      ②要说明另外的两种粒子是否起到催化作用,小组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完成探究活动。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a.取一支试管加入5mL5%过氧化氢溶液,然后加入2-3滴稀硫酸

      溶液中几乎没有气泡放出

      验证明,起催化作用的是

      b.另取一支试管加入5mL5%过氧化氢溶液,然后加入2-3滴硫酸铜溶液

      溶液中有大量气泡放出

    3. (3) (反思与评价)

      小组同学在进行实验1和2制取氧气过程中,发现反应的速度很慢,产生的气泡很少的原因可能是

    4. (4) 利用图甲装置不能探究“温度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其理由是
六、计算题
  • 22. 硅酸钠( )是我国优先发展的精细化工产品,工业制备的反应为: 。现以125t石英砂( 质量分数为96%)为原料,与足量的 溶液反应。试计算:理论上得到硅酸钠的质量。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