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文地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中(1-...

更新时间:2019-10-12 浏览次数:303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
  • 1. 下面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建立新秩序的示意图,图中的空白处应是(    )

    A . 《九国公约》 B . 《北大西洋公约》 C . 《华沙条约》 D . 《开罗宣言》
  • 2. 1882年,某条约规定:“如果意大利未有直接挑衅行为而遭受法国进攻,不论其理由为何,其他两缔约国必须以它们的全部军队给予被攻击的一方以援助……”“两缔约国”指(    )
    A . 德国、奥匈帝国 B . 法国、俄国 C . 英国、法国 D . 英国、俄国
  • 3. (2019九上·台州开学考)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 . 各国垄断组织形成 B . 世界殖民地被瓜分完毕 C . 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不平衡 D . 资产阶级在政治上走向全面反动
  • 4. 某班同学拟举办辛亥革命系列纪念活动,活动的主题分别确立为“构想共和”、“浴血共和”、“缔造共和”、“维护共和”。以“缔造共和”为主题的纪念活动最应该选择在(    )
    A . 东京 B . 武昌 C . 广州 D . 南京
  • 5. (2019九上·台州开学考)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它使中国两千多年的皇帝制度彻底崩溃,是中国帝制与共和意识的分水岭,尽管它的结局是悲剧性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
    A . 戊戌变法 B . 新文化运动 C . 辛亥革命 D . “五四”运动
  • 6. 下列不属于三民主义内容的是(    )
    A . 民主主义 B . 民族主义 C . 民权主义 D . 民生主义
  • 7. (2019八下·余杭期末) 周恩来在江苏淮安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在这里他“三岁从訇教”“五岁入家塾”,1913年考入天津南开学校,1917年赴日本留学。周恩来没成为举人、进士而成了留学生的主要客观原因是(    )
    A . 青年时期他生活在国外,没有机会参加科举考试 B . 清政府不允许革命党人参加科举考试 C . 在他童年的时候,科举制度就被废除了 D . 清政府规定凡是出国人员一律不得参加科举考试
  • 8. 清末民初,人们对地位高的人不再称呼“老爷”“大人”,而是改用“先生”“女士”等称呼,这表明(    )

    ①自由、平等的民主观念逐渐被人们接受

    ②男女地位不平等

    ③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④人们的思想观念逐渐改变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 9. (2018九上·嘉兴月考) 现在电视剧中,经常出现与事实不符的“穿帮”镜头。下列情景属于“穿帮”的是(    )
    A . 光绪皇帝下诏建立京师大学堂 B .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布废止科举考试 C . 慈禧太后在拍摄照片 D . 1912年3月,南京街头一群年轻人拿着剪刀寻找留长辫的男人
  • 10. 俄国十月革命与以往革命的首要不同点是(    )
    A . 是第一次获得胜利的无产阶级革命 B . 是推翻了旧的统治阶级的社会革命 C . 有广泛群众基础的革命 D . 建立新的政治制度的革命
  • 11. 1918年4月,家住莫斯科的小姑娘尼娜给在国外工作的父亲写信,她在信封的下方写她的国名应是(    )
    A . 沙皇俄国 B . 苏联 C . 苏维埃俄国 D . 俄罗斯
  • 12. 毛泽东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对第一个“新纪元”的准确理解是(    )
    A . 推翻了沙皇的统治 B . 不再参加帝国主义战争 C . 在俄国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D . 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 13. 世界上第一场成功的社会主义革命是(    )
    A . 宪章运动 B . 巴黎公社运动 C . 二月革命 D . 十月革命
  • 14. 有人这样描写甘地:“他有宗教家十二厚的胸怀,革命家雄浑的魄力,凭着一把盐,几部纺织机……成为顶天立地的‘圣雄’。”这里所说的“凭着一把盐”的背景是(    )
    A . 英国殖民当局制定和颁布食盐专营法 B . 英国制造阿姆利则惨案 C . 英国殖民当局取缔国大党 D . 甘地第一次真正提出独立要求
  • 15. 一战期间,英国从印度援取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使印度人民深受其苦,印度人民与英国殖民者矛盾激化。适时,印度圣雄甘地领导印度人民开展(    )
    A .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B . 解放战争 C . 华夫脱运动 D . 卡德纳斯改革
  • 16. 为纪念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第26届联合国通过决议,决定将圣雄甘地的诞辰,即每年的10月2日定位“国际非暴力日”。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
    A . 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B . 使埃及获得民族独立 C . 巩固了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D . 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 17. 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指出:“务去滥调套语、不讲对仗、不用典、不避俗字俗语”。由此可知,新文化运动(    )
    A . 反对儒家学说 B . 主张白话写作 C . 宣传民主科学 D . 提倡平等自由
  • 18. 1919年5月,上海一家商店挂出这样一副对联:“罢学救亡,罢市救亡,我两界挺身而起:民心不死,民国不死,愿诸君努力而行。”这副对联中没有反映出的历史信息是( )
    A . 五四运动的范围扩大 B . 商人的爱国之情 C . 商人对学生的支持 D . 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
  • 19. 对下面年代尺解读最全面、最准确的是(    )

    A .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的过程 B . 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的过程 C . 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过程 D . 人民解放战争的过程
  • 20. 1935年2月,毛泽东在《忆秦娥·娄山关》(娄山关位于贵州遵义城北)中感慨:“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与此诗创作相关的历史背景是(    )
    A . 国民革命军彻底击溃北洋军阀 B . 红军开始逐步改变被动局面 C . 新文化运动高兴民主科学大旗 D . 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 21. 中国近代史告诉我们,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害。下列选项能体现合则两利的是(    )
    A . 北伐战争、抗日战争 B . 辛亥革命、黄埔军校 C . 北伐战争、解放战争 D . 辛亥革命、抗日战争
  • 22. 学习历史应该了解它的来龙去脉。下列有关历史事件中因果联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 第四次反“围剿”的失败迫使红军开始长征 B . 鄂豫皖根据地的创建促成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诞生 C . 秋收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领导武装的开始 D . 第一次国共合作促成了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 23. (2019八下·余杭期末) 近代史上,日本通过学习西方走上资本土义道路。在此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因素是(    )
    A . 大化改新 B . 明治维新 C . 美国的支持 D . 对外侵略扩张
  • 24. 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红场旁边,有一座宏伟塑像,纪念的是曾经解放了千百万农奴、并最终引领俄罗斯抛弃了落后的社会制度的改革者,他是(   )
    A . 查理一世 B . 彼得一世 C . 亚历山大二世 D . 路易十六
  • 25. 推动德意志实现统一的根本动力是()
    A . 强有力的人物领导统一 B . “铁血政策”的力量 C . 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 . 强大的军事力量
二、非选择题
  • 26. 阅读比较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 (1) 材料一图1事件发生在哪次起义中?
    2. (2) 材料一直接反映了辛亥革命取得了哪些胜利成果。
    3. (3) 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作为民主革命时期的两次重要起义(图1和图甲),它们在性质上有何共同特征?作为民主革命时期成立的两个重要政府(图3和图丙),它们在性质上有何不同?
    4. (4) 请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材料二中图乙和图丙所反映历史事件间的联系。
  • 27. 下图是中国20世纪以来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他们分别创立了各自的思想理论,推动了中国社会历史性的巨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 (1) 有人说: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为什么说“黑暗依旧”?1921年的“曙光”指什么?有何影响?
    2. (2) 材料中两位伟人在20世纪二十年代,分别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
    3. (3) 结合所学,指出两位伟人在20世纪二十年代面临的共同时代任务是什么?中国共产党是在哪次会议上第一次明确提出这一任务的?
  • 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材料二:……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及人民。(1915年)受到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进行一场激烈的社会变革。这场思想革命被描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 (1) 材料一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哪场运动?为什么说它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2. (2)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是因为该和约中的哪一内容严重损害了中国人民的利益?
    3. (3) 材料二中所指20世纪初的新知识分子是怎样来“唤醒国家及人民”?并写出其宣传阵地。这场运动为什么被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